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桂子

艾瑞克森和赫胥黎的“心智实验”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5-28 22:37:49 | 顯示全部樓層
在某種專心的狀態下應該可以達成。像是在不斷練習拳,聽音樂,從極動態中取得內心靜態。不過記憶能力會比較弱,事後要回想較為困難。但是內心思考會變很純粹,看待事物又簡單方便。

頭像被屏蔽
 樓主| 發表於 2012-5-28 23:26:39 | 顯示全部樓層
shi105 發表於 2012-5-28 22:37
在某種專心的狀態下應該可以達成。像是在不斷練習拳,聽音樂,從極動態中取得內心靜態。不過記憶能力會比較 ...

通过练拳、听音乐达到的状态,通常还比较浅,没有办法在其中整理自己的记忆、理解力和各种经验。而且,应该是一旦有事情打扰,就比较容易打破状态。而如果是“入定”状态,那似乎更加不会另外做别的事情。

这种进入“深层反射”之后,还能接电话记录信息、记录自己思绪的行为,比较象有些人喝醉酒后的状态。有人喝醉了,还能走路、说话,但醒来后完全不记得自己干了什么,因为当时他们已经醉到沉醉在自己的那种晕眩中了,是用“意识的边缘”在说话、走路。

说到这里,我有点明白自己为什么特别在意这一点了。因为——开门收取信件,接电话应答、记录信息,用铅笔记录自己的思绪,阅读书籍,这些对常人来说都已经是需要比较集中的、复杂的意识去完成的事情了,但这些事情,赫胥黎却是用他的“意识边缘”就可以完成了;这些都事情不会打扰他的“入定”般的状态。那这个人的意识和心智能力,是不是非常的强呢?还是有别的解释呢?

说到喝醉的例子,我倒是在想——喝醉了的人,醒来后常说自己不记得曾经做过的事情,到底是想不起来,还是这种“意识的边缘”就产生不了记忆呢?


發表於 2012-5-29 00:38:34 | 顯示全部樓層
記得有些人是屬於動到「極致」時反而內心變成極靜,有些人則是要在極靜態中達成。到哪種情況有點像是跳脫原本自我模式,情緒反應到最低,行為動作則以已往經驗去行動,有點類似所提「意識邊緣」嗎?
以犧牲或是降低某些大腦能力換取看待事物另一面能力,常說換個腦袋想想可以發現更多驚奇事物,因舊有思維運作很難突破思考慣性,但是在降低某些意識後,是否突破慣性後腦內只有某些能力在運作,在看待事物見解就簡單又方便?

頭像被屏蔽
 樓主| 發表於 2012-5-29 16:49:41 | 顯示全部樓層
shi105 發表於 2012-5-29 00:38
記得有些人是屬於動到「極致」時反而內心變成極靜,有些人則是要在極靜態中達成。到哪種情況有點像是跳脫原 ...

你说的我同意,就是——“在降低某些意識後,突破慣性後腦內只有某些能力在運作,在看待事物見解就簡單又方便”。应该是有这样的机制吧。

赫胥黎这种“深层反射”,让我想到的,也是“简单”的重要性。

是这样,他的这种自我冥想方式,让我想到“止观”法门。“止观”的基本要义很简单,一个就是“止”,停止纷乱的各种念头;另一个就是“观”,也就是观照智慧的产生。
“把各种不相关的念头放在一边”——这个就相当于“止”;整理自己的心智、在深沉的愉悦中等待灵感出现——这个就是“观”。

赫胥黎的冥想方法应该是从印度教那边来的(他有朋友向他介绍吠檀多,他也认识克里希那穆提,所以可以做这样的推断),所以和同样源出印度教的佛教法门有类似,也很正常。

赫胥黎的方法与“止观”的不同,我看出来的有两点:
1.设定目标不同:他的“深层反射”是要为他的思想和工作服务的,他借助这种能力,写出具有对人类具有预见性的文章、小说;而佛教的“止观”是一种“救赎”工具,是为了要得到个人的解脱,要印证“空”
——其实,把目标设定成比较直接、有意义的事件时,反而会意外获得“空”的体悟;而一定要追寻“空”、追寻“解脱”,反而可能无所获;

2.赫胥黎的心态、方法都很“简单”:他没有把这件事当成一件很复杂的事来做,也没有把它预设成一个几乎不可能达到的目标,于是,就那么“简单”地做到了。当然,他自己本身天资肯定也很好。可是,反过来,如果有人跟他天资一样好,但如果把这种状态认定是一种极难达到的状态,需要千辛万苦才能获得的话,那他也就很难做到了。
我在想到“止观”时,去网上查了资料。我去看了《摩诃止观》的介绍。说实话,看得头大。觉得非常辛苦。然后,突然想起,以前一直看到“五阴十魔”这个词,我要去查一下到底是什么意思,结果这次终于查到了简明的说法,大意就是在修习入定时,可能出现的情绪和心理问题。看了一半,看不下去,觉得很烦、很琐碎(我看佛教东西,都是这种感觉,除了《心经》简明扼要之外,其它都感觉很罗嗦,重复、强调特别多,而且都只是修辞性和文学性所需要的重复)。

当然了,这些“注意事项”、“细则”等,的确是很重要的。但它们也无疑会让人觉得,“定”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如果脑子里、心里都是“不能XXXX”,而“应该XXXX”却相对很弱,那肯定导致目标模糊,那成功的可能性就变小了。而且,从潜意识的角度说,你越是强调“不要做XXXX”,那潜意识其实不太能接收“不要”,而会着重接收“做XXXX”,所以,很容易做出那些不要做的事情来。

想到张老师说——跳出轮回其实很简单,印度教、佛教都说得太复杂了——应该,也有差不多的意思在里面吧。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