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105 發表於 2012-5-29 00:38 
記得有些人是屬於動到「極致」時反而內心變成極靜,有些人則是要在極靜態中達成。到哪種情況有點像是跳脫原 ...
你说的我同意,就是——“在降低某些意識後,突破慣性後腦內只有某些能力在運作,在看待事物見解就簡單又方便”。应该是有这样的机制吧。
赫胥黎这种“深层反射”,让我想到的,也是“简单”的重要性。
是这样,他的这种自我冥想方式,让我想到“止观”法门。“止观”的基本要义很简单,一个就是“止”,停止纷乱的各种念头;另一个就是“观”,也就是观照智慧的产生。
“把各种不相关的念头放在一边”——这个就相当于“止”;整理自己的心智、在深沉的愉悦中等待灵感出现——这个就是“观”。
赫胥黎的冥想方法应该是从印度教那边来的(他有朋友向他介绍吠檀多,他也认识克里希那穆提,所以可以做这样的推断),所以和同样源出印度教的佛教法门有类似,也很正常。
赫胥黎的方法与“止观”的不同,我看出来的有两点:
1.设定目标不同:他的“深层反射”是要为他的思想和工作服务的,他借助这种能力,写出具有对人类具有预见性的文章、小说;而佛教的“止观”是一种“救赎”工具,是为了要得到个人的解脱,要印证“空”
——其实,把目标设定成比较直接、有意义的事件时,反而会意外获得“空”的体悟;而一定要追寻“空”、追寻“解脱”,反而可能无所获;
2.赫胥黎的心态、方法都很“简单”:他没有把这件事当成一件很复杂的事来做,也没有把它预设成一个几乎不可能达到的目标,于是,就那么“简单”地做到了。当然,他自己本身天资肯定也很好。可是,反过来,如果有人跟他天资一样好,但如果把这种状态认定是一种极难达到的状态,需要千辛万苦才能获得的话,那他也就很难做到了。
我在想到“止观”时,去网上查了资料。我去看了《摩诃止观》的介绍。说实话,看得头大。觉得非常辛苦。然后,突然想起,以前一直看到“五阴十魔”这个词,我要去查一下到底是什么意思,结果这次终于查到了简明的说法,大意就是在修习入定时,可能出现的情绪和心理问题。看了一半,看不下去,觉得很烦、很琐碎(我看佛教东西,都是这种感觉,除了《心经》简明扼要之外,其它都感觉很罗嗦,重复、强调特别多,而且都只是修辞性和文学性所需要的重复)。
当然了,这些“注意事项”、“细则”等,的确是很重要的。但它们也无疑会让人觉得,“定”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如果脑子里、心里都是“不能XXXX”,而“应该XXXX”却相对很弱,那肯定导致目标模糊,那成功的可能性就变小了。而且,从潜意识的角度说,你越是强调“不要做XXXX”,那潜意识其实不太能接收“不要”,而会着重接收“做XXXX”,所以,很容易做出那些不要做的事情来。
想到张老师说——跳出轮回其实很简单,印度教、佛教都说得太复杂了——应该,也有差不多的意思在里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