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阿倫 於 2024-11-17 01:13 編輯
『廣義靈魂學』下冊 第二十八章 評「靈魂與物理」一書
作者:張開基
(本文作者擁有著作權,非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轉貼、摘錄或任何形式之引用,改作)
以下內容以重點方式節錄自Fred Alan Wolf博士所著
「The spiritual universe靈魂與物理:一位物理學家的新靈魂觀」一書,並加以筆者的評註:中文版由「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7月出版,呂捷先生譯。
對許多神秘者來說,靈魂不只是隱身於每個人之內的小精靈,而是應該把視野向外部世界延伸,在浩瀚的天宇尋覓本質靈魂。並非我們的內在靈魂感到飢渴,而是有某種身外之物渴望著進來。
(筆者評註:這樣的說法稍嫌武斷,應該說兩者皆有)。
靈魂是多個,還是萬靈都是單一世界靈魂的組成部分?我所藏之內在靈魂與你身上之內在靈魂,可能只是一個活躍在整個人類世界的靈魂的不同反映—甚至是整個宇宙。「內」、「外」的概念不應像用於肉體一樣地用於靈魂。心、肝自然是在皮膚之內(可是甚至連這些都會有特例呢),可是靈魂則不必拘泥於此。正因為我們對此渾然不知,才總是對世界靈魂視而不見,必須繼續地做轉世的工作。假如靈魂不受限於空間或時間,那麼,我的靈魂即為你的也即為唯一的,而且現在、過去或將來永遠如此。如果真有此事,那麼靈魂到底為何物?
(筆者評註:靈魂的成份或許相同,但是,特性卻是各個不同的,這點從世界上沒有兩個「肉身」、「人格特質」完全相同的人就可以看出,根本不需要辯論。)
「亞里斯多德」:靈魂為動物生命之法則; 「亞里斯多德」明白要找到靈魂的證據是極為困難的。與柏拉圖理想主義與神秘主義的觀點截然不同的是,「亞里斯多德」並不把靈魂從肉體上分開,但是也並不把二者等同起來。對他而言,靈魂是我們藉以生存、感覺、洞察、運動和認知的東西。
(筆者評註:雖然,筆者針對「實證靈魂學」花費了幾十年時間在蒐證研究,所獲得的證據和成果也不容易,倒是不像「亞里斯多德」認為的那麼困難。)
在「靈魂篇」(De Anima)中,「亞里斯多德」想向人們指出的是,關於靈魂的任何可靠知識都是世上最難處理的事,就連任何關於靈魂的提問也必須經過深思熟慮。一個簡單的「何為靈魂」的問題,就必須聯想到回答此一問題的諸多方式。回答這個問題有沒有統一方法?靈魂是潛在地存在,還是作為實在成分存在?靈魂是可分的、還是沒有所謂組成部分?
也可能靈魂不是以眾多實體集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單一實體組成部分的聚合體存在。那麼,我們是否該研究其各部分的功能—如:思想、感覺、知覺等—還是應該研究其所思、所感或所知的對象?也就是說,是否該把行為當作這些部分產生的起因呢?
(筆者評註:「何為靈魂」的問題確實不容易三言兩語就回答清楚,不然本書就不可能需要用這麼多篇幅來解說了。但是,「靈魂」是有組成成份,也對行為產生作用卻是肯定的。)
如上所舉,「亞里斯多德」依照其把靈魂視為動物生命法則的模式,提出了許多艱深而有力的問題,並且指出,凡是認真研究此一命題,特別是有關靈魂的物理特性的人,都必定要回答靈魂存在的問題。
無論如何,要想見到靈魂的證據,就必須牽涉肉體。假設靈魂在情感上驅動我們,那這些情感必定完完全全需要肉體來表現。假設靈魂以思想為基礎,則這是一個特例,因為思想看起來不需用肉體:思考時似乎什麼都沒發生。然而,現代生理學表明,連思想都牽扯到大腦信號的移動。如此一來,連思想都需肉體參與,才能符合想法存在的條件。假如找不出任何靈魂脫離肉體的例子,那麼結論是脫離肉體的靈魂存在是無稽之談。
(筆者評註:「脫離肉體的靈魂存在」的實例相當多,不論是生前或者死後,所以當然不是無稽之談,否則本書根本不用撰寫了)。
從以上思辨過程來看,「亞里斯多德」似乎認為靈魂即肉體,但正如他萬分謹慎地證明的那樣,這並非事實,他所說的只是無肉體則無靈魂的實據。在深入探索「亞里斯多德」的理論之前,讓我們先來探究「托馬斯‧阿奎那」是如何靠著對亞氏概念的思索而解決肉體與靈魂的矛盾的,之後再回到「亞里斯多德」身上,探討他提出的肉體的運動這一靈魂作用力正代表其存在的理論。「托馬斯‧阿奎那」的「論理篇」非常詳盡地討論了靈魂的精神特性。阿奎那神父對靈魂物理特性的闡釋也非常關注。例如,他問道:靈魂是否只是肉體的導體?他認真研究並批駁了把靈魂輿物質等同的說法,以及靈魂即肉體的論調,且提出以下推斷:
一、靈魂乃移動人類肉體之物。讓我們把這當作已知。
二、凡移動另一肉體之物本身必為肉體,且參與移動。肉體因受令而運動或「擁有」運動,無肉體之運動是不可思議的。只有具備運動能力者才能稱之為肉體,也只有具備此一能力者才能移動另一肉體。換言之,凡可移動他者之物自身必具備運動能力,且在作用於他者時自身也必運動。
(筆者評註:關於第二點的見解是錯誤的;現在我們知道「能量」或者「能量場」一樣可以移動物體,因此移動肉體的也未必非要是肉體不可,由此立論基點已經註定了這樣的「靈魂觀」是不正確的。)
他說,凡施予者本身必先擁有。例如,除非火能產生熱,否則火就不能給人熱量。同樣,除非肉體能運動,否則就不能移動他物。所以,凡能創造或產生運動者本身必已備有運動之能力。
岩石等靜止物體能移動他物,所以就有能力運動。同理,此靜止物體必受外力而動,且此外力亦是物體。當一塊落石落到另一塊岩石上時,就出現了滑坡現象。但是,當我們觀看動物時(也包括人類),卻把這種運動歸因為不可見的東西,也就是靈魂。雖然如此,「靈魂」也只能是肉體移動自身能力的代名詞。既然靈魂為肉體之推動者,則得出結論:靈魂雖然不可見,但它即是肉體。
(筆者評註:這是兩回事;單純能量一樣可以推動物體,所以,「靈魂」並不一定需要肉體,當然「靈魂也不是肉體」)。
不但如此,移動者與被移動者之間肯定有某種形式的接觸(contact),而接觸只能以物理形式發生,因此,假如靈魂為肉體之移動者,則它儘管不可見,也必定是物理性的肉體。
(筆者評註:物理接觸也包括能量接觸方式,所以,不能用來證明靈魂是物理性的肉體)。
「亞里斯多德」認為上地、空氣、火和水等已知成分及其回歸自然位置的傾向,導致了力的產生和事物的運動,雖然此理論已為「牛頓」的物質宇宙論所替代,但是亞氏有關運動本性的首移動者論題卻包含著驚人的現代洞見。據愛因斯坦相對論以及目前場的概念,物體的運動和產生運動的原因,不一定非由與其他物體接觸而產生。物體可在沒有其他物體與之接觸的情況下運動,而且,即使沒有外物接觸,運動也可以發生。因此,如果認為靈魂是肉體的首移動者,就可得出靈魂本身並非肉體的結論。
這裡的問題是有關靈魂的物理特性。雖然「亞里斯多德」的論題根據的是不可移之移動者概念,但是它也暗示著宇宙中除了物質存在會產生其他物質的運動之外,還有其他奧妙,最大問題是,肉體之外是否存在某種有智慧或有意願的傾向,它既與肉體有機相連,又可與之分離。換言之,思維能否脫離肉體存在?「亞里斯多德」認為思想無法脫離肉體存在,可是奇怪的是,思想又並非肉體。
「亞里斯多德」表明,靈魂與肉體之關係並不遵循慣例。例如,靈魂既非只是充填在肉體裡的一塊質體,也非在外面推動肉體的質體。同樣,靈魂也不是像籠子裡的鳥兒一樣地關在人體之內。它既非某物的運動,也非純運動本身。它既不以數字計算,也根本不可數或是分成幾份。假如它是可分的,那麼它所有的部分都同時存在於肉體的每個角落。
儘管有著諸多離奇特性,靈魂在「亞里斯多德」看來卻是再真實不過的東西。它有物質成分,乾脆地說,它就是一種特殊成分。這個成分既真實,又不可移動;既是基本成分,又不像普通物質那樣受運動與力的牽制。靈魂雖然不動,卻有權決定和操縱肉體之運動。除非有靈魂的參與,否則所有行為都只是潛在的:肉體潛在地是活躍的,而實際上是靜止不動的;
一旦靈魂進行了參與,這些行為才付諸實施:肉體變成潛在地靜止而實際上活躍的狀態。肉體對「亞里斯多德」來說就是一大塊「潛能」(potentia),沒有了靈魂,它只是隨時會在靈魂指令下行動起來的無物(nothing)︱這種非比尋常的、不動的成分。
(筆者評註:「靈魂」確實是一種特殊物質,至少,當下的我們仍然不能確知;而且正確的說;「靈魂」是同時擁有「特殊物質」和「智性能量」的)。
「亞里斯多德」由此得出結論,除物質之外的某種東西是真實的。這種成分本身不可移動,卻又實實在在存在。「亞里斯多德」物理學為阿奎那把靈魂存在提升為非物理的新高度打下了基礎,也對「托馬斯‧阿奎那」的思想影響深遠,而我們現今關於靈魂的看法,與阿奎那七百多年前運用比他還早一千多年的物理學理論所達到的高峰,並無多少改變,認識到這點是很重要的。
「托馬斯‧阿奎那」基本上同意靈魂並非物理實體。他利用了「亞里斯多德」關於靈魂不依靠物理運動的論據。眾所周知,「亞里斯多德」認為儘管靈魂令肉體運動,但本身並非肉體,因此也不可動。如此一來,靈魂與肉體是截然不同的。對他來說,靈魂是人生命、感覺、思想和行動的法則,是與肉體截然分離的實在。簡言之,靈魂為肉體之基本作用;它是肉體生命之第一法則,但它本身則非肉體。
(筆者評註:「靈魂」確實有物理實體的成份,也就是「靈體」,只是我們還不確知其真實成份)。
現在讓我們看看為何靈魂的觀念如此難於作出合乎情理的研究。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偏見,認為只有佔據空間的事物才是真實的。假如「托馬斯‧阿奎那」活在今天,他一定會把這種觀念比作像盲腸一樣的退化器官,絲毫不具備任何真正的作用。曾對靈魂以及時間和空間本質的問題作過深入研究的「奧古斯丁神父」(Father Augusine)也說,靈魂並不能像肉體一般佔據空間。但是,不占空間的狀態這個說法並不能證明靈魂是不真實的。
(筆者評註:「靈魂」確實有物理實體的成份,所以當然會佔據空間,「奧古斯丁神父」的認知並不正確)。
在現代來臨之前,物質論哲學家依據「牛頓」出眾而神秘的觀念,把任何非物質的東西都說成是不存在的,卻全然不知質量的概念是「牛頓」的發明,它必須通過作用才能體現其根本特性:自「牛頓」劃時代的革命之後,這種物質論的客觀真實說成為現代哲學的基石。「牛頓」及其先輩為物質論和客觀論是真實打下了基礎。隨後,人們都慣於用固體性或成分來比喻觀念本身了。
(筆者評註:從「牛頓」開始,實證科學當道迄今,研究重心都是肉眼看得到的範疇,問題是今天我們已經感覺到「暗物質」的存在,那些一樣是肉眼看不到的,要不要納入研究範疇中呢?那麼萬一「靈魂」不幸正好就是「暗物質」,能不能研究?要不要納入研究呢?身為科學家,一定要有宏觀的視野,不能只是固守象牙塔中,對塔外事物故意視而不見,一概否定就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