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04
該書第66頁:
-----「請把那裡的奶油遞給我」一樣。但是千萬別搞錯了:奶油的視覺畫面。也就是奶油本身,只存在於你的大腦中。那裡就是奶油存在的地方。視覺畫面只有在大腦裡才會受到認知和感知。
有些人認為有兩個世界,一個在「外面』,另一個在大腦的認知裡。但是這種「兩個世界」 的思維是個迷思。被感知到的東西才是真實的;少了意識,任何東西都不存在。只有一種視覺現實是存在的,它就在這裡。在你面前。
因此,「外在世界」存在於大腦或心智之中。當然會有許多人對此感到驚訝(儘管對大腦 研究者來說,這是明顯的事實),他們可能會過度思考這個概念,進而試著提出反駁。「好吧, 那天生就看不見的人怎麼辦?」「那觸覺呢?如果東西不存在於外在世界,我們怎麼能摸得 到?」
這些論點都改變不了事實:觸覺同樣無法脫離意識或心智。奶油的各個層面與各種角度的存在,都逃脫不了你的存在。為什麼這個概念讓人想不通?為什麼有些人不願意接受這顯而易見的事實?原因是它的意涵足以摧毀我們終生堅信、不牢靠的世界觀。如果意識或心智就是答案,那意識將無限延伸到我們所認知的一切,動搖某種觀念的本質與真實性。我們將用一整章的篇幅探討這種觀念,那就是空間。如果意識就是答案,它可能會讓科學把焦點從冰冷、無生命的外在宇宙,轉栘到你我的意識與動物的意識如何互相建立關聯。
※ 這樣的結論,無疑是非常可笑的,而且只要輕輕一戳就會土崩瓦解,根本是站不住腳;想想:如果我說:「請把那裡的奶油遞給我」,不論那奶油有多少,是盛裝在任何容器中都不重要,但是,第一要務就是:奶油一定先行存在,不管是放在桌上或者櫥櫃之中----而且一定是「我」跟「你」都有共識,我們都知道「奶油是什麼?做什麼用的?」,還要關於其大小、形狀、顏色、香氣、味道和口感等等,即使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樣(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不用吹毛求疵),同時,我們都知道並確定「奶油在那裡?」,我所說的「奶油」一定也是你看到和感覺到的那碟(或瓶或罐)奶油,這樣,你才能把共同認知的「奶油」拿給我;
假設,如該書作者所以說:「奶油本身,只存在於你(我)的大腦中」,那麼,只存在我大腦中的奶油,不論對我來說多麼真實,你又如何能感覺得跟我一模一樣?更別說你又如何能伸手去拿給我?當這「奶油」只存在於我的大腦中的話?你或者其他任何人又如何知道「我大腦中的奶油」到底是什麼模樣?味道如何?如何確定我說的「奶油」跟你以為的「奶油」是完全相同的?難道必須由你伸手進我的大腦裡摸索,然後在確定之後,從我大腦中把奶油拿出來嗎?
再假設:有20位好友聚餐,坐在西式長方形的大桌上,桌上只有一碟奶油,如果我說「請把那邊的奶油傳過來,我要用!」時,這碟奶油是在桌面上一個接一個人用手傳遞,還是在我的大腦裡傳遞呢?
如果要說:「奶油本身,只存在於你(我)的大腦中」,而且你還能拿給我,那麼,只有一個可能;「你」必須也是同時存在於我的大腦之中,奶油和你都不是客觀實存於「我」的外在的!而且以此延伸;其實全世界所有的人,包括最親密的家人,最痛恨的仇敵等等都是「住」在我的大腦之內,都是我主觀意識幻化出來的。
結果,這樣就又回歸到印度教「天地創造神話」中去了;依據印度教的說法:整個天地萬事萬物,全都只是創造神「梵天」的一個大夢而已,我們所認為一切存在的人物或物體,都只是「梵天」夢中幻想出來,並不是真實存在的(註1)。
該書第77頁:
第二個意義比較貼近本書與本章的內容:現代大腦知識告訴我們,看似「在外面」的那些事情其實都發生在我們自己的心智裡,產生視覺與觸覺經驗的地方並不像我們以為的那樣,存在於一個和我們無關的外在位置,離我們很遙遠。環顧四周,我們能看見的只有自己的心智;也許應該這麼說,外在與內在並不是分開的。我們可以把認知視為「經驗的自我」與「遍布宇宙的某種能場」融合而成的產物。為了方便討論,我們可簡單稱之為「感知」或「意識」。釐清這點之後,接下來我們要看看為什麼任何一種「萬有理論」都必須納入生命宇宙論,否則就會像一列沒有終點站的火車。
結論:
生命宇宙論第一法則:我們感知到的真實是一個與意識有關的過程。
生命宇宙論第一法則:外在感知與內在感知密不可分。兩者猶如硬幣的兩面,無法分割。
※評註:如果真的如同該書作者所說:「看似「在外面」的那些事情其實都發生在我們自己的心智裡-----外在與內在並不是分開的」的話;人類又何必發展太空科技,千辛萬苦的發明製造並發射太空梭去探索外太空,又何必拼命試圖製造出更大功率更高的各種天文望遠鏡,日夜不停的觀測太空的各種星系和星體?人類首要之務,不是向外去觀察太空,而是往內去觀照自己的大腦(或內心),因為宇宙的萬事萬物只存在於我們的大腦之中,離開大腦是不可能找到任何人事物的!
這樣的見解同樣是個完全不合基本邏輯的謬論。
該書第76頁:
-----不幸的是,這正是科學界的盛行心態:希望。如果你的生命、我的生命、泡泡的生命(她目前依然過著接受照護的生活),所有的生命都源於分子在寂靜而愚蠢的宇宙中隨機碰撞,那我們可得小心了‧我們受到呵護的機率跟被欺負的機率-樣高。骰子可能會、也一定會隨機翻轉,我們該做的就是閉上嘴巴、及時行樂。
真正的隨機事件既不能帶來刺激,也無法帶來創意,即使可以也非常有限、但是生命會變化、會演進,還可以體驗,這些都無法用理智去解釋‧聽見三聲夜鷹(whip-poor-will)在月光下啼唱時,優美的歌聲會讓你心跳稍稍加快,任何一個心智正常的人部不會說這是撞球隨機碰撞的愚蠢結果吧?任何一個具有觀察力的人都不會說十這種話,因此每當科學家站在講台上義正辭嚴地堅稱生命是隨機的結果時,我總是有點驚訝。他們都是有意識的、功能良好的生物體,由數億個完美運作的器官組成。我們最不經意的舉動正好證實了生命的奇妙。
生命的歷程絕對不是隨機的,而且最終也不可怕,就連泡泡那樣悲傷而異常的歷程也一樣。或許我們可以把這些歷程視為冒險之旅,或開定一段旋律中的插曲,而這段旋律悠長恆久,所以人類的耳朵無法欣賞這首交響樂的完整曲調。
無論如何,生命的歷程絕對不是有限的。凡是誕生的終將死亡,而我們將在下一章討論宇宙的本質:
宇宙是不是像杯子蛋糕一樣有製造日期跟保存期限?它是永恆不變的嗎?接受生命宇宙論的觀點意味著你不但選擇了相信生命本身,也選擇了相信意識。意識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
※ 評註:這是一個大問題,將牽扯到「宇宙是否有個大一統的意識?」,如果沒有,那麼從整個宇宙,到其中任何一個微粒子,以及所有的生物和無生物,其存在都是「隨機」產生的;但是,如果「宇宙有個大一統的意識」,那麼,不論宇宙中任何萬事萬物都必然含藏著「全象宇宙意識的碎形」,任何萬事萬物都不能隨機存在,而是有目的有意識的存在,包括我們一直以為沒有意識的「無生物」,因為任何一顆細小的塵埃都是有目的有意識存在,否則就不可能存在。
※ 如果是這樣,宇宙間就沒有任何的意外,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和諧並且非常安定的存在,更甚至是恆靜不變的,因為任何一丁點的「變化」都會產生「隨機」的可能,而既然宇宙是不允許任何「隨機」存在的,那麼只有一種可能;這個宇宙是「智慧設計」出來的,在宇宙之上(不是之中)一定有個更高的「超級智慧者」存在,是「它」創造了這個有意識的宇宙,但是,如果是這樣,「宇宙本體論」勢必屈服於聖經的「創造論」(現代變形為「智慧設計論」),然而顯然不是這樣,而且幾乎完全不是這樣;因為,宇宙是恆動而非恆靜的,是時時刻刻在變動而非億萬年絲毫不變的,從微生物到靈長類動物,到地球,到太陽系,到整個宇宙星系間,我們看到的是互相吞噬或融合,如果我們能夠把地球的生成,和生命在地球上的進化「縮時攝影」來觀察,將會發現「地球一直是處於劇烈變動之中,所有生命的產生只是無意識的隨機進化」,我們人類再如何了不起,科技再發達,我們迄今仍然不能全面去干涉生命的隨機變化,更不能插手或阻止地球上的任何自然變動,包括板塊的擠壓、火山爆發、地震、劇烈的氣候變化如大面積的颱風或小面積的龍捲風等等--------也因此,我們從來不能逃脫物種的大滅絕,恐龍滅絕於6億5千萬年前的小行星撞地球的大禍,而人類本身就曾在75000年前差點滅絕於「多峇巨災」之中,那麼,生命的脆弱和順應自然的本事,包括求生的本能,以及為適應地球氣候及生存環境巨大改變而產生的「進化演變」,有那一樣不是「隨機」的呢?
理性而又有思辨能力的我們,怎能把地球的變動和生物的進化,全部視為「有更高意識的設計安排」,怎能相信這一切變化不是「隨機」的,而是早就前定的「宿命」呢?
註1:印度是一個重視「神話」勝過「歷史」的國家,人口眾多,但是,因為不是強制教育,人民普遍的知識水平都很低落,文盲比例在全世界來說也是數一數二的,所以對於這種民智未開的民族,他們根本搞不清楚什麼是神話?什麼是正確的史實?也因此,自古以來,那些婆羅門僧侶早就習慣於任意的編造自肥的各種神話,為了圖利和半點自身的一己的權力。也因此,印度的神話是經不起比對的,甚至各種宗教派別相信的神話也經常會牛頭不對馬嘴,岳飛戰張飛的,不只是互相矛盾,甚至連神祇的地位也會變來變去;連主神都可以改變,譬如「因陀羅」,在古吠陀時代是全能的主神,但是,進入婆羅門時代之後,原本東方小小的一個風雨神「濕婆神」取而代之,一躍而成為主神;甚至連原本應該成為主神的創造神「梵天」也必須臣服於他。想想;「梵天」的大夢創造了天地萬物,當然也包括了「濕婆神」和「毗燙奴神」,結果只因為濕婆神有一支超級無限大的「陽具」(林迦),其他二神竟然因此甘拜下風,尊「濕婆神」為印度教的主神,結果「梵天」反而淪落到差點無家可歸,全印度只有一間廟宇在供奉「梵天」,在其他廟宇,「梵天」頂多只是「配祀」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