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賀蘭飛雪 於 2011-11-11 16:10 編輯
科学就是这样,能够在验证或者推翻前人的理论中获得进步。没有什么绝对的权威,也不会说某位大师的话一定就是真理。
我大学读的是理科类的化学,对于物理要求不高,相对论当时也只是作为选读内容。对于狭义相对论,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它假设的是没有一个“绝对的时空”,每个人都带着他自己的“时钟”,所以运动速度加快,时钟就会变慢,质量也会增大。
爱因斯坦是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不过他肯定不是全知全能的。他也有他自己的哲学偏好。虽然他的哲学观能让他导出划时代的发现,但也不能说他的哲学观就代表世界的本质。爱因斯坦对佛教评价颇高,这个恐怕跟他是(机械)决定论的拥护者有关。
二十世纪一场著名的大争论,是爱因斯坦和玻尔之间关于量子理论的争论。简言之,爱因斯坦不喜欢、不相信、不满意玻尔等人关于量子“测不准原理”等等的说法。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是——上帝不掷色子,就是他拒绝相信量子世界是一个以“几率”描述的世界。他的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后来的发展是不相容的。
爱因斯坦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建立一个“大一统”理论上。他相信世界的本质是简单的,所以想把不同的“力”的本质给统一起来。在这方面,他一直没有什么进展,但是也不断的有后人继续在这方面努力着。
嗯,这就是科学吸引人的地方吧。没有一个预设的终极或顶点存在,所以后人可以有不断进步的空间。这样,才是比较有意思的世界吧。不然,如果“终极真理”早就印成册子告诉你了,不需要你去思考、纠正,只需要你去体验、宣传,那是多无聊的人生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