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通靈!你上當?』 01 不問蒼生問鬼神(中)
此種例子,古書中常見,如果為官者不思有所作為,造福百姓,反而「不問蒼生問鬼神」的過度迷信,為禍之烈,只怕比天災地變,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讀者若不信,筆者可節錄二則近代正史中的實例以為佐證:其一,清廷在鴉片戰爭失敗後,與英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條約中除了賠款及割讓香港外,並有開五口通商的規定。這五口分別是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訂約後,英人欲進入廣州城,但廣東省民堅決不肯,並積極組織民軍團練來對抗,當時清廷的欽差大臣耆英一面安撫民眾,一面使了個緩兵之計,要求英人二年後再入城,以免激起民怒,英人見眾怒難犯,只好接受了這個建議。
之後,葉名琛任兩廣總督,對於此事仍是採用了一個「拖」字訣,英國一連派了幾任特使都無法達到入城的願望。到了咸豐六年,當時英國政府派了巴夏禮為廣東領事。這巴夏禮可不是省油的燈,眼見軟的不成,只好用硬的,時時打算以武力攻打廣州,迫使清廷就範。大約就在同時,又發生了有名的「亞羅號」事件,英人正好藉此大作文章,興師問罪攻打黃浦砲台,並且要求進入廣州城談判。
但葉名琛卻仍是不聞不問,根本不答覆,於是巴夏禮再次召集英兵,由師提督率領,攻入省城,一時槍砲聲大作,情況十分危急。但葉名琛倒是出奇的鎮定,非但不調兵遣將去防守,反而端坐署中,口中只是反覆念著呂祖真言寶訓。後來,英人雖也破城意欲與他談判,葉名琛卻一律拒見。英人見廣州城兵勇甚壯,民怒難犯,也就暫時退去。
事後廣東巡撫柏貴和藩司江國霖晉見葉名琛,他還很得意的說:「長江一帶被太平天國的長毛賊鬧得雞犬不寧,民生困苦,倒是我們廣東還算平安,雖然也被洋人亂了一陣,卻也沒什麼損失,當時你們著急的不得了,而我卻一點也不擔心呢?」柏、江兩人聽了奉承道:「大人真有先見之明!」葉名琛撫摸著鬍鬚笑地說:「不瞞兩位,我家數代信奉呂祖,現在署衙內也供有聖像,那天事發時,我已乞求呂祖降乩告諭,說是洋人即刻就退,所以我才能這麼鎮定呢!」兩人聽了異口同聲地道:「呂祖真是太靈驗了!」然而過了不久,為了廣州民眾焚燒英法商館及十三洋行的事,英法兩國派了聯軍由英伯爵額爾金率領前來要求賠償。葉名琛依舊是避不見面,額爾金到了廣州並發出限四十八小時答覆的最後通牒,但葉名琛還是從容不迫的置之不理。
柏貴、江國霖和將軍穆克德訥見事態嚴重,一起來請示,穆軍報告說:「英法聯軍已兵臨城下,來勢洶洶,我們不能不防守。」不料葉名琛依舊「老神在在」的說:「我已去乞求呂祖降壇扶乩,呂祖降諭說:十五日聽消息,事已定,毋著急。祖師一定不會騙我,今天已是十二,再過三、四天,就一定會平安無事的!」不料,第二天,最後通牒的時限一到,不見葉名琛有任何答覆,額爾金一聲令下,英法聯軍就展開了登陸戰,並立即攻下了海珠砲台。千總鄧安邦及以下官兵共有數百人戰死,第三天聯軍以大砲轟擊廣州城,城中四處起火,官民死傷狼籍,兩廣總督衙門也被砲彈打得千瘡百孔。
葉名琛這時才著急起來,但還不忘捧了呂祖聖像,逃到一邊的左都統署中躲藏,不停地唸著呂祖真言,以為可以平安。不料英法聯軍進城後,葉名琛還是被搜了出來,抓到英國戰鑑上。隨從見他被俘恐怕受辱,暗暗指著船外一片汪洋,意思要他一死以謝皇恩。這位葉大人居然厚著臉皮裝作不懂,只顧著唸他的呂祖真經。後來葉名琛被英人擄到香港,又被送到印度去幽禁,並不時把他當猴子似的展覽供人參觀,他也不以為意,反而自喻「海上蘇武」,真是忝不知恥到了極點。
因為他的為官昏庸與迷信鬼神,導致英法聯軍來犯,並使清廷被迫簽下了天津條約。昏臣誤國,莫此為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