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奇怪

黑白講外六章 – 齊助教再講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1 20:21:36 | 顯示全部樓層
49 意識與真實

我們感覺到的真實是與我們意識有關的過程。

第一次討論會我們有提過光波,這世界上的種種,佛家講色界,都是映照在我們眼裡,最後由大腦處理後感受得到的。我們的眼睛是感光器,外界影像映射在視網膜上,感光細胞將訊息透過視神經傳到大腦後方枕葉皮質區。感質影像是在我們腦中才形成的,並不是外界固有的。

如果我們再拿【一個沒有人的森林,樹倒下有沒有聲音?】這個老掉牙的哲學問題來說事,一個沒有任何意識體可以感受到的情境,直接可以說不存在了,畢竟沒有人可以證明。

你說多宇宙、平行宇宙甚麼的,都是假說。有人想像也許其它宇宙會跟我們這個宇宙會有干涉,可測量到重力波甚麼的來證實等等。這也不出脫必須在我們的世界被我們探測到、感受到才能證實。

以上的宣稱,也一樣等同於唯我論的主張。沒有意識,所謂的真實有何基礎?只有絕對的主觀,沒有絕對的客觀。

量子力學的主流正統解釋一般公認是根據哥本哈根派的說法,在長期與反對者爭論中(包括愛因斯坦、薛定諤等大老),它也沒有出錯過。但它確實沒能站在世界是客觀實在的觀點來立論,它不僅不去掌握終極實相,反而退一步的說:科學不可能揭示超出觀察的真實世界,它直接挑戰了科學實在論。

而關於微觀物體的實在性,海森堡說道:在有關原子事件的實驗中,我們必須與這樣一些東西和事實打交道,它們是一些表現得與日常生活中的現象一樣真實的現象。但原子或基本粒子本身不是真實的;它們構成潛在的可能世界,而不是一種事物或事實。

此派所主張的互補原理,也等於就是告訴我們物理世界的實在性取決於我們如何觀察。

我們剛才說波函數的意義時說,它揭示的是在某一特定區域的”發現”粒子的概率。要發現就要觀察,而根據Pascual Jordan(量子理論奠基者之一)的論述:觀察不僅干擾被測對象,而且產生被測對象。

「因為觀察而產生了被測對象」?這對於相信有一個外在真實的物理世界的人們來說,就更加不能接受了。別擔心,愛因斯坦也站在反對的立場,他也相信有客觀的真實存在。

而生物中心主義則說:是動物觀察者創造了現實,而不是相反。存在必須開始於生命和感覺,如果沒有任何一種意識,存在又有什麼意義?

姑且不論存在之意義所謂何事,意義的本身還需要有意識的支持(這我上次說過)等等論調。無論如何,對於「我們感覺到的真實是與我們意識有關的過程」這宣稱,應該沒有太大的爭議。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2 23:10:11 | 顯示全部樓層
50 內外之感受

我們的外在和內在感覺是難解難分的。它們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是不能分開的

剛才方說,外在的形象實際上是在我們腦中形成,外在的事物要內在的感覺來認知。

外在是在腦內成形,在察覺的一瞬間,事物存在了。這個存在是在外頭?還是僅是在裡頭?沒有外在的材料,腦內能有影像嗎?好像可以,做夢便是。但沒有曾經記憶中有過的材料,好像便夢不到(這事張教授在他的演講裡也說過,天生盲人夢不到景象)。所以至少要有過外在材料的記憶。(這又讓我想到柏拉圖理想世界。現實物理世界沒有純粹完美,比如數學之純數、純圓、純直角、純π等,現實生活找不到,但我們天生知道有完美純粹的概念,是故柏拉圖認為有一個理想的天國,我們有該純粹理想之記憶。)

有外在,又好像是內在賦予意義。我們說顏色、幾何子、物品認知、人臉辨識等等,都有腦內固定的模式區塊加以功能化,失去這些想「意義化」就又做不到。這屬於頭腦內「韌體」能力的部分張教授或多或少都曾經提到過。所以,現實的存在好像在外又在內,而察覺的那一瞬,是既外即內的。而以量子術語來說,這是「坍縮」、「退相干」的瞬間。

回到宣稱,說到可不可被分開性,這我們在下一段的宣稱裡講。結論這裡先提:連物理個體之間的局域可分性恐怕在量子物理上都被實證否定。這一否定,意味著這世界所有的事物都可能具有普遍的接通性,從而沒有什麼是可以獨立置身事外的。

量子理論在實證上的結果說明了這樣一個世界:描述的對象不具有與對其觀察相分離的獨立屬性。也就如此段宣稱一樣,裡與外是關連的。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4 00:32:04 | 顯示全部樓層
51 意識作用於外在

亞原子粒子—實際上所有的粒子和對象—與觀察者的在場有著相互糾纏作用的關係。若無一個有意識的觀察者的在場,它們充其量處於機率波動的不確定狀態。

這其實有量子力學在這宣稱背後做支撐。

別擔心,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波爾曾經說:「除非你對量子力學感到震驚,否則你並不理解它。」而費曼更是說:「我想我可以相當有把握的說,沒有人了解量子力學。」

根據哥本哈根的解釋,科學的作用僅僅是預言觀測的結果,而不是討論某種「終極實在」。而我們從剛剛一再反覆的說,沒有觀察,是不知道被測對象的。量子力學挑戰了科學的實在論。

當然,這點愛因斯坦是反對的。愛因斯坦是站在客觀實在性的傳統立場,他說:「我認為粒子必然是一個獨立於測量的分立的實體。也就是說,電子即使沒有被測量,它一樣有自旋、位置等特性。我想即使我不看它,月亮也還是在那兒。」

但是,愛因斯坦在1927及1930年的索爾維會議上曾兩度針對不確定性原理,挑戰以波爾為首的哥本哈根派,但結果是愛因斯坦失敗了。

但愛因斯坦不氣餒,在1935年有與他兩名同事,波多爾斯和羅森,一起發表了一篇標題為「量子力學對物理實在的描述能算是完備的嗎?」的論文。這後來被稱做EPR,以作者三人首字母的一個主張。EPR認為,量子理論沒有描述物理上真實的世界。它要求一種觀察者創造的實在,僅僅是因為它不是故事的全部。簡言之,量子理論不完備。

如同薛定諤貓,EPR也是一個思想實驗。EPR的內容提及糾纏、超越光速的幽靈般鬼魅的作用,這超過我要說的內容,我想網上有大把的資訊各位可以去查閱。我只是簡單的說說。

一對孿態光子(光子1與光子2)具有相同的偏振,向兩個相反方向飛出。在我們觀察前,我們並不知道偏振的方向是什麼(只知偏振方向垂直於移動方向,此為電磁波的特性。另玻姆把EPR實驗簡化為測量自旋的EPRB實驗)。在兩邊的遠方有A與B兩位觀察者,等著觀察各自的光子1與2。A首先觀察到到他這邊的光子1,於是知道了該光子的偏振方向(或者依哥派說法,觀察後產生了偏振方向)。這一觀察,同時等於確認了另一個光子2的偏振方向,也就是A完全可以猜到B將會觀察到的偏振,無論他們距離有多遠。換句話說,要不是到B的光子2瞬間坍縮有了確定的偏振方向,不然就是光子2偏振方向早就在那了。EPR否定有超過光速的瞬間超距作用,所以只能是光子的偏振是本來就具在的。而本來就存在的,就是實在的。再說一次:這時B還沒觀察到光子,但A已知B將會觀察到什麼。EPR說,不需要觀察,這特性本來就在那!這就是物理的實在性!

而波爾呢?他認為A觀察光子1的同時直接影響了光子2,這是一種超過光速的瞬間影響。所以,物理的實在性是不存在的,觀察造成了干擾。

愛因斯坦與波爾,對於孿態光子最後會觀察到的結果是有共識的,都同意結果是一樣,但他們對這結果的解釋完全不同。

EPR在1935年被提出後,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不被人們注視。其中一個原因是二戰的爆發。而另一方面,也因為在此思想實驗裡,愛因斯坦與波爾對於實驗的預期結果都一樣,只是解釋上有分歧。所以,做實驗證明不了什麼。(這不禁讓我想到在進化論的爭議裡,達爾文與拉馬克對於長頸鹿的進化模式解釋不同,但結果是一樣的。)

一直到1964年,約翰貝爾想到了一個巧妙的方法來檢驗到底是EPR的說法對,還是波爾的主張對。這到底是怎麼來區分判斷的,基本上是做測量上的變異,透過大量的配對與統計的手法。在此條件上,EPR的主張與波爾預期的結果兩者會有不同。細節我就不說了,我僅是簡單的講講。

貝爾從物理的實在性與可分性(也就是個別特性獨立事實的存在,在未受測量干擾前可不被影響),即愛因斯坦的立場來假定,如果大量配對結果的統計配錯率符合貝爾不等式的條件,則愛因斯坦正確,現實物理具有實在性也是可分的,也等於宣告量子學不完備且有錯誤。

但如果貝爾不等式被破壞,這倒過來證明,要嘛這世界的實在性有問題,要嘛可分性不成立,不然就是實在性與可分性兩者都被否定。*

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在多次的實驗中,證明了貝爾不等式確實被破壞了。很不幸,愛因斯坦又輸了。

我們的世界不是既有實在性又滿足可分性的,這可是強烈衝擊了我們固有的理性思維。可以說,我們這個世界是個「不合理」的世界。是我們的理性不合理,還是量子觀察的世界不合理?這是我對梁老師所說「理性的世界很奇怪」的一個回應。


===================
註:也可將實在性與可分性統稱為「局域實在論」,局域意旨局部的可分性。邏輯上傾向的是可分性被否定,不可分,沒有孤立的個體。也就是說,世界是具有「普遍連通性」。有一句話這麼說:你不可能搖動一枝花而不擾動一顆星。就這麼一個感覺 ,即便多微小的影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ca7db010003gi.html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4 20:34:07 | 顯示全部樓層
52        沒有意識,外在不實在

沒有意識,”物質”就處於一種不確定的概率狀態中。任何可能先於意識的宇宙,都只存在於一種概率狀態中。

這裡就不再針對宣稱來說事了。英國皇家天文學家,馬丁.里斯,說了一段與此宣稱基本一致的話:「剛開始時只有概率。只有當有人觀察它時,宇宙才可能開始存在。盡管觀察者的出現是幾十億年以後的事情了,但這無所謂。宇宙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們意識到這一點。」

我們說說哥本哈根解釋的精神。

哥本哈根精神是,只相信觀察所得之結果,而不先去預想有一個東西、特徵、屬性等的客觀實在等著我們去探索。

我們這裡插播一下我在量子之謎書上所看到對於哥本哈根解釋的一段設計對話,這段對話很適切的把握了哥本哈根解釋的精神。

以下,G與N分別代表哥本哈根解釋者及對哥派持異議者。

N:量子力學違反常識,那裡面肯定有錯!

G:不對。它從來就沒有預言錯過,它十分有效。

N:越是有效的東西,看起來越愚蠢!它在邏輯上說不通。

G:喔,你知道,愛因斯坦試圖證明這一點,但他放棄了。

N:量子力學說,小東西都沒有自己的屬性。我所看到的東西其實是我的觀察創造的。

G:對!您的基本思路十分清楚。

N:但如果小東西只有觀察者創造的屬性,它們就不具備物理上的實在性。它們只有在被觀察時才是真實的。這不是胡扯嗎!*

G:不要擔心「實在」或有關「意義」的問題。小東西只是個模型。模型不必有意義。模型只要有用就行。大的東西都是真實的。所以一切並無不妥。

N:但大的東西恰是一個個小東西─原子─的集合。要想說得通,量子力學就必須承認沒有任何東西是實在的,直到它受到觀察。

G:嗯,是這樣,如果你堅持要這麼說的話。不過這沒關係。

N:沒關係?如果量子力學說我的貓和我的表都不是真實的,直到你看著它們,它們才存在。這不是說瘋話嗎?

G:沒有啊!一切都很OK。你在大的東西上看到過有甚麼不對勁的地方嗎?從來沒有吧。從實際目的上看,大的東西總是有人看著。**

N:從實用上看,確實是這樣。但是,這種觀察者創造實在的意義是什麼呢?

G:科學不提供意義。科學只告訴我們會發生什麼。它只預言我們會觀察到的東西。

N:但我想知道的不只是進行預測這麼一點點。如果你說常識是錯誤的,那麼我想知道什麼是正確的。

G:但我們都知道,量子力學是正確的。薛定諤方程式會告訴我們將要發生的一切,可以觀察到的一切。

N:我想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我想知道整個故事!

G:量子力學的描述就是整個故事。除此之外別無其它。

N:扯淡!那裡有一個真實的世界。我想知道關於自然的真理。

G:科學不可能揭示超出觀察的真實世界。別的都僅僅是些哲學理念。這是「真理」──如果你必須有一個的話。

N:這是失敗主義者的謬論!我永遠也不會滿足於這樣一個膚淺的答案。你所說的科學放棄了其基本的哲學目標,它的使命只是解釋物理世界。

G:好了好了,不扯閒篇了。請不要將我與哲學扯在一起。我還有科學工作要做。

N:量子力學顯然是荒謬的!我不認為它是最終答案。

G:(不再聆聽)


哥本哈根的解釋要求我們以務實的態度接受量子力學,如果它有效、可預測結果,它就是真的。愛因斯坦一生與這哥本哈根解釋打對台,雖然他一直反對物理的實在性是由觀察所創建的說法,但他至少同意,哥本哈根的解釋可以讓物理移向無須處理與意識有關的處境。

好了,如果各位認可哥本哈根解釋,這宣稱也不是問題了。


===============
*而哲學上康德也說,人决不可能超越现象去认识物体。

**另有一說是,上帝是當然觀察者。所以這世界一直是坍縮成確定的,是因為上帝一直在看。但上帝只看大東西,不看小東西嗎?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5 22:20:09 | 顯示全部樓層
53        生命創造宇宙

唯有生物中心主義才能解釋宇宙的真正結構。宇宙對生命做精微的調節,使生命在創造宇宙時產生完美的感覺,而不是相反。宇宙純粹是它自身的時空邏輯體系。


這話提出者就說得太篤定了,唯有某某主義才能怎樣怎樣。這話說得讓人不免覺得猖狂。

這段宣稱有點玩文字遊戲的意味,用一種華麗的神祕主義般的構句。白話就是生命創造宇宙。其餘的,我也就不跳進去勉強的穿鑿附會了。要說的話,其實就是我開始時講宇宙創生的那段。你們要是不認為是神創造的,又對無中生有之大爆炸式的創生感到懷疑,因而傾向對人擇原理的同理的話,則進一步的生物中心主義可以看看。

說到底,就是信仰選擇的問題而已。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6 19:40:45 | 顯示全部樓層
54        沒有意識,時間不實在

在動物意識的感知之外,並無真實的時間存在。時間是我們在宇宙中感覺變化的過程。


如果前幾個宣稱,嚴重干擾了各位的理性觀。那這有關時間與空間的猜想,恐怕更加擾人心智,要破除其實是最難。

講到邏輯思辨的能力,大哲學家康德的才能可說是超群的。單是他所思深處,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得到了二律背反的結果,就已經是常人所不能了。而二律背反的邏輯推演,我到現在也沒有真的搞清楚(或說沒有感覺,沒內心深處的意會,一種拈花微笑的姿態。)

時空觀,在康德說來,是一種先驗的,我們先天與生俱來的能力。這恐怕比我們的理性觀還要難破。想想理性觀還是在有自我意識後,後天培養的。

我們人在熟睡的時候,沒有時間感。而我自己則有過多次被局部、半身、全身麻醉的經驗,進手術室也有過十來次。當我被麻醉後完全不醒人事,再有意識已經是在恢復室了。最長的一次全身麻醉超過十小時,甦醒來時極端痛苦,傷口且不說,還有一個快爆掉的膀胱(沒插導尿、麻醉未退無法小解)及一個快燒乾的喉嚨(只能氣聲說「水」一字,護士的一滴水就是甘霖!也知道電視上演什麼昏迷三天醒來就可以直接說話都是扯淡!)。麻醉時時間去哪裡了?回憶想想,眼睛一閉一睜,也沒有了主觀上的時間。

對於時間,早有科學家猜想時間是幻象,並不存在。甚至導出一個沒有時間變數的方程式來描述宇宙。
http://pansci.tw/archives/54163

如果時間是離散態的呢?如同電影放映一樣(實際上電視也是一幀一幀的靜態圖像的接續)。

我們總是認為物體是連續的、空間是連續的、時間也是連續的。如果我們可以想像並接受這世間萬物是一顆顆離散的微塵粒子的所組成的離散世界,為何不能接受這時間也是一幀幀靜止離散的系列組合呢?

一個離散的時間觀,也順道解決了芝諾悖論,我想這有機會我們可以再深入談談。
http://www.cwnp.com.tw/forum.php ... =%E6%99%82%E9%96%93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8 17:01:42 | 顯示全部樓層
54.1

而在那一幀幀的靜態空間中,我們就又一次得到了移動是一個假象的描述,而此前在費曼路徑積分所說所有可能路徑的總和也說過一次移動是假象。

我們感受到變化,我們感受到移動,心理上如此。我們的眼睛,視覺心理學提到運動感。還記得嗎?我們上一講有說到視覺經驗,運動感是視覺基礎感覺之一,如同顏色、立體感。這天生的基礎感受,又再一次連結到康德的先驗之說。天生有視覺上的運動感,使得我們感受到移動變化,因此建立了內在時間。生物中心主義如是說:時間是動物感覺的內在形式。運動是在我們頭腦中同時運行「電影細胞」而產生的。

先想像電影一幀幀畫面的情境,我們看到電影畫面一個人走過,這實際上沒移動,我們心理自動連起來的。這一幀幀靜態畫面,就是所謂空間與位置。而動態的產生是因為上下幀之不同的差異,加上頭腦對一系列空間狀態的編織。在上一幀與下一幀之間,什麼也沒有(除非你硬要想像各幀之間插著其他世界,比如說靈界,比如說暗物質、平行宇宙等的)。所以才說沒有什麼東西在動,我算是把梁老師演講裡朦朦朧朧說的話,給明白講了。心動了嗎?

好了,從這個觀點來說,所謂「通過空間的運動?」就是一句有矛盾的偽描述。靜態的位置與動態的移動,兩者不同屬一個象限;靜態位置是外在表述,動態移動是內在觀感。由此觀點可以再說說有關測不準原理的根源,如果我們要知道準確的位置,就停在那一幀,那動量就難以捉模;要知道準確的動量,就得一幀幀換,位置就完全不知道了。

再回到剛剛科學家猜想時間是幻象,導出一個屬於靜態空間描述的數學式,這也是在說時間不屬於外在空間世界的特徵。那一堆帶有時間t的數學表示式又是代表什麼意思呢?是幀與幀之間的前後因果關係。

退回來說,假使我們不懷疑時間是連續的*。即便如此,時間的「流速」也不是常數。這有狹義相對論的證實,距離除時間等於速度,也可定出光速。但因為光速是常數,所以距離、時間是比例相關的變數。時間是相對的。

某人如果以0.9999999999的光速向銀河系中心疾馳,會體驗到22360倍的膨脹效應。此人的鐘表計時一年,對在地球的人而言是223個世紀。該人往返兩年多,地球已過520個世紀。不管如何,對旅行者而言,旅行到銀河系中心只要一年。如果真的可以同光速旅行,他可以立即就出現在宇宙任何地方。光速下,時間就又是什麼呢?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9 19:58:11 | 顯示全部樓層
54.2

這裡還可以再討論一個時間與物理量”熵”的關係。我們上回提到過熱力學第二定律,引用熵的統計力學解釋,可描述為:「孤立系統的自發過程總是從熱力學機率小的宏觀狀態向熱力學機率大的宏觀狀態轉變。」簡單的一例,我們讓兩相連房間一個充滿氧、一個充滿氮,然後打開門,一段時間後,兩房間的氣體混合了均勻了。這有序到無序,熵增加了。這向無序狀態的轉變,可與時間的方向去關連,但這並非是時間的定義,也不是因為時間造成。

我們假設這兩房間各有10^20個氣體粒子,初始狀態是一邊氧一邊氮。這是第一幀空間狀態,這有序狀態的機率小於10^40分之一。下一幀,所有氣體粒子都會有一個微小位置隨機的變化,然後這一幀幀系列的隨機位置變化,構成所謂布朗運動。(再次說明,靜態幀與幀之空間因果性,帶時間變數的數學式,都可以規範之。如量子薛定諤波動方程式、費曼的路徑積分、擴散方程、統計、布朗運動、宏觀上牛頓力學、相對論、…。)

好了,對於兩房間氣體案例,統計上機率大的宏觀狀態是什麼?就是氣體混在一起混合態的機率最高。我們假設所有氧氮氣體粒子占滿兩房間的每一個小空間,總的看所有可能的不同狀態我們說是X,X是一個很大的數。X裡有有序的狀態(比如左邊氧右邊氮、上邊氧下邊氮、氧氮順序交錯排列、…),也有無序的狀態(比如雜亂的氧氮混合充斥態)。雜亂的狀態雖各不相同,但都屬無序一類,宏觀上當然機率大多了。可以這樣想:在一條數線上,是有理數多,還是無理數多?當然是無理數多多了,有理數與無理數根本不是同一等級。**

結構的耗散,隨機性使得向機率大的宏觀狀態趨近,是一幀幀空間微粒服膺在擴散與統計上的因果性。是結構的變化產生了時間觀,不是因為時間的流逝因而去變化了結構。而終極說來,時間總在當下。


==================
*理性無法真的理解連續。連續除了是離散的相對詞,也包含有無限的概念。我們的理性是連續的嗎?觀察的行為可能連續嗎?移動呢?於是芝諾悖論出現了。

**請參考校刊:無限的概念http://www.cwnp.com.tw/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422

如果時間是離散的,那離散的尺度會是多少呢?
如果以大爆炸科學家窮極之數,就在10^-43秒(普朗克時間)。現今好一點的示波器頻率測到GHz,即時間間隔10的-9次方秒以上不成問題。但10^-9,或即便再精準到兩倍,離10^-43可還是天差地遠。此其一。

其二,測試儀器多是取樣的方式,也就是離散的。我們要得數據,一筆筆數據就是離散的。觀察也好、儀器也好,我們除了理論上用數學推倒可以以方程式的方式表述外,實務上的測量取數據無法是連續的。計算機處理數據的方式也都是離散的。

其三,我們的數據能準確的程度有限,小數點到第幾位要看我們花多少成本。但無論多少成本,我們也無法窮盡。就一個圓周率,我們要到小數點後幾百萬位都可以,但它是無窮的。

其四,我們已經知道蝴蝶效應。一個物理事件的演變,初始條件的些微不同,經過長期疊代後,結果會有極大的差異。如果我們指的物理事件是由宇宙大爆炸開始呢?各位認為物理常數的精準度應該要到多少才能保障有現在的宇宙?我想不是小數點後六位就可以了。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0 20:11:56 | 顯示全部樓層
55        沒有意識,空間不實在

空間與時間一樣不是物體或事物。空間是我們動物的另一種認識形式,並不是獨立的實在。我們像烏龜身上的殼那樣承載著空間和時間。因此,並沒有與生命無關的物理事件發生在一個自我存在的絕對基體之中。

跟時間一樣,空間也有著看不見摸不著感受不到的屬性。空間與時間一樣,也非絕對,不是一個常數般的存在,不是一個固有獨立的實體。從我們的角度來看,空間是一個使得萬物蘊含其中的舞台。

先從相對論說起。我記得我念中學的時候,在圖書館K書,常喜歡拿牛頓雜誌來看。這科學雜誌總有許多的圖片,見圖看故事,便能營造出許多的想像。其中一個篇幅專門提到接近光速時世界看起來會是怎樣。那時對於街道看起來像是水管彎曲的景象還記憶猶新。*

在進行極端高速的旅行時,空間會扭曲。如果以99%光速的速度朝天狼星去,會發現它的距離只有一光年多,而地球上的人們則是經過8.6年。如果以這個速度越過一個長6.4米的起居室,就會變得像0.914米的小房。如果速度再加快到光速的99.9999999%,那麼起居室就是它原來尺寸的1/22361,一個跟句點差不多大的空間。速度使得空間接近於無。當如果再趨近光速,會有一個獨特的怪異現象,宇宙中的一切看上去都待在正前方的同一個地方,整個宇宙背景似乎都盤旋在一個炫目而明亮的球體之中,沒有分離,沒有差別。這個是光行差效應的極端狀態。極致接近光速,宇宙從一端到另一端也就是幾步路。真到光速,宇宙基本沒有了。**

當然,只有沒重量的事物(意識?)才能進行接近光速的運動,這裡要說的是:如果對空間的體驗會隨著環境而產生變化,空間就不是本質上的存有。

生物中心主義主張空間是我們內在的投射。如同第一個宣稱裡,物體都是在腦中形成的一般。

對於空間,生物中心主義作者做了以下歸納:
1.        空洞的空間並不是空的。(真空零點能)
2.        對象之間的距離可能或必然會突變,取決於許多條件。因此,任何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不容改變的距離就完全不存在了。(相對論)
3.        量子理論對遠距離的單個物件是否真的是完全分離的提出了嚴重質疑。(量子糾纏現象)
4.        我們”看到了”對象之間的分離,那只是因為我們受到條件限制並接受過訓練,通過語言和成規去畫出了界限。

以上我不盡然完全認同,但對於空間,我說不上更多,只能照本宣科了。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1 23:53:12 | 顯示全部樓層
55.1

再說量子吧。

「量子」兩字,本身在意義上就是離散的,從普朗克假定能量是一份一份的傳遞開始。再說「量子躍遷」,電子由激發態”跳”到一基態,釋放一個光子;或電子獲得一個光子,跳到高能階的激發態。其躍遷的方式,可不是平滑移動。這是由一處消失,另一處冒出,不經過其中的空間。一個有裡返無,無中生有的戲碼。(再一次,這裡的躍遷也不是移動)

如果可觀察的宇宙,微小物質具有粒子性、能量不是連續的、而時間也是一瞬一瞬的,那空間是否也具有離散性呢?而離散空間之間,是否又是另一個交錯的暗世界呢?這麼想可就托大了。***

=======================
*光速下的世界
http://www.cwnp.com.tw/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491

**由Lorentz轉換式可推演。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 ... 9%E5%8F%98%E6%8D%A2

空間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qf4gGP-IaSukJh_TykS

宇宙幻象
http://www.chinavegan.com/2010/w ... @20100718104837.htm

***如果時間空間「有幸」是非連續的,並不代表這之間有「空隙」。我們假定空間的離散度是由普朗克時間(10^-43秒) ╳ 光速 = 普朗克長度(10^-35米)的尺度,是一個均勻的離散。以一條0~1的數線來舉例, 就是0, 10^-35,  2╳10^-35, …。把10^-35用數學表示為△x,就容易表達。0, △x, 2△x, 3△x …

以這樣講,我們這個世界就沒有0.5△x,1.5△x。而不屬於”整格”△x的位置(整格,用過power point去對齊時便知),我們便站不上去。好像這就可以為無數的平行空間勻出位置。大家的空間交錯其中,各自立足於一條內在無限的數線上,又互不干擾。

然由於粒子的尺度大小、量子的精度、測不準原理,我們想要精準的位置也做不到。對我們而言,線段某點x的位置可是一個範圍,x+/-△x。這範圍不是我們儀器可以精確到的。

上段的連結中,發表《時間離散》論文的青年,也是給瞬間時間一個「範圍」,而非一個「點」。
http://www.cwnp.com.tw/forum.php ... =%E6%99%82%E9%96%93

****
有關時空離散性的說法並非是生物中心主義提出者的主張。當然,這也並非助教自己的創見。從芝諾以來,散見於各種文章之中。
http://wenku.baidu.com/view/395959c06137ee06eff91859.html?re=view
http://blog.udn.com/rigdor/243390


想想普朗克常數、普朗克時間、普朗克長度,都揭示著離散的最小尺度。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 ... B%E5%B8%B8%E6%95%B0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 ... B%E9%95%B7%E5%BA%A6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 ... B%E6%99%82%E9%96%93

而像這種時空離散而使得有重疊時空可進行「覆用」的概念,在數位通信系統上,已經不是新奇的概念,如分頻多工(FDMA)、分時多工(TDMA),上世紀早已發展成熟。新的通信技術更是發展出展頻(Spread spectrum)、分碼多工(CDMA)等。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