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683|回復: 5

『輪迴過境室』第一冊 靈界旅行指南內文-案例 15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8-7-25 00:44: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赫生童子 於 2018-7-25 00:45 編輯

『輪迴過境室』第一冊 靈界旅行指南內文-案例 15

作者:張開基

*註明;這是張老師約30年前早期的書籍,早期的觀念,書中許多觀念已經和張老師現在新的發現認知不同。


(本文作者擁有著作權,非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轉貼、摘錄或任何形式之引用,改作)
〔資料編號:730008〕

趙小姐(以下簡稱趙):「前面有光。」

師父:「什麼光?」

趙:「白白的,朦朦朧朧的,哦!亮了。前面有一個穿白衣服的人。」

師父:「好!祂走妳就跟著走。開始往前走了沒有?」

(唸咒語……)

趙:「沒有,停在那邊。」

師父:「妳合掌拜祂一下,告訴祂妳叫什麼姓名,為什麼事而來。儘量虔誠地說。」

趙:「我叫趙ⅩⅩ。一九八○年十二月十八日,我的外甥由嫂嫂帶去外雙溪,和景美女中的同學們一起郊遊烤肉。因為上游水壩放水,有許多同學們和我外甥都淹死了。今天我們這一群死者的家屬都來了,希望可以看看他們,請您帶我去好嗎?──走了。祂開始走了。」

師父:「跟祂走。注意跟著。」

趙:「旁邊有兩個小孩。」

師父:「妳可以跟小孩聊天,問他們幾歲了?」

趙:「沒有說。跟我笑。好頑皮啊!一邊跳一邊走。他手上拿了一個竹子,青色的,頭上帶著東西。」

師父:「好!跟好!」

趙:「小孩又對我笑,真可愛,不肯說話。」

師父:「你現在專心的走,走快一點。」

趙:「前面有山,過橋。再走──接下來,前面有白色的石板。(突然很大聲的說,很高興的樣子。)我看到觀世音,我看到祂的腳了。腳上帶了東西。」

師父:「有沒有穿鞋?」

趙:「沒有,光著腳。衣服是白色的,一直飄,一直飄。」

師父:「看得到臉嗎?」

趙:「看得很清楚啊!看起來大約三十多歲。胖胖的,很好看,嘴好小。」

師父:「以前見過嗎?」

趙:「沒有。」

師父:「問問看還有多遠?」

趙:「祂往前走,旁邊都是山,有一條路……現在怎麼黑了?」(很驚訝的聲音。)

師父:「祂呢?」

趙:「還在前面。」

師父:「沒關係,妳只要跟著祂走就行了。」(唸咒,敲木魚聲。)

趙:「走到下面去了,四周都是黑的。」

師父:「跟著祂,不要離開祂。別怕,祂會保護妳。」

趙:「我不怕。」

師父:「問祂,他們現在在什麼地方?」

趙:「我又看見了。好多花啊!金黃色的花,經過橋,這邊紅色的花,都在池子裡。這裡好漂亮啊!看到太陽耶,太陽好像要下山了。好漂亮啊!」

……

師父:「問問看,為什麼還沒到?」

趙:「小孩子跌倒了,在叫。」

師父:「什麼小孩?」

趙:「觀世音身旁的。再走,再走。橋的欄杆是綠色的。」

師父:「問為什麼這麼遠?問觀世音那些小孩還都在一起嗎?」

趙:「看到一些人,他們都擠在一起,可是看──不清楚。只看到一半,他們也一樣在看我……。」

師父:「沒關係!妳先找妳認識的那個姪兒!」(哭聲,很激動的哭聲突然出現。)

趙:「鳳Ⅹ,嗚嗚嗚!好可愛哦!她還是穿著那件衣服,還帶著紅領帶!嗚……」(似乎情緒非常激動。)

師父:「冷靜一點!冷靜一點!妳難過她也跟著難過著。把心情放平靜。」

趙:「旁邊都是大姊姊。可是我不認識。」(又嗚咽了起來。同時還有在場其他親人的哭聲。隱約的在抑制著。)

師父:「別難過了!問她在這邊好不好?」

趙:「她在笑!他還要跟我握手。」(又哭了起來。)

師父:「冷靜一點,別這樣子。他在笑妳哭什麼。問妳姪兒,有一個叫萬Ⅹ慧的在不在,她家人也來了。」

趙:「鳳Ⅹ,萬Ⅹ慧姊姊在不在?在哪裡!」

師父:「叫她過來。」

趙:「她來了,走過來了。」

師父:「形容一下長什麼樣子?」

趙:「黑黑的,長得很漂亮。」

師父:「什麼樣子?穿什麼衣服?」

趙:「穿黃色衣服,黑裙子,黑鞋子,背書包。」

師父:「問她,她爸爸叫什麼名字?」

趙:「萬ⅩⅩ。」

(「是不是?」趙問旁人)
(「不是!」旁人回答)

師父:「再問清楚一點。」

趙:「萬Ⅹ慧,妳爸叫什麼名字?嗚……她在哭!嗚……她說是:『萬ⅩⅩ!』。」
這次證實無誤了!

師父:「妳安慰她,妳現在不要跟著哭,妳跟她說:不要難過了……」

趙:「她在哭,嗚嗚嗚……」

她拿手帕擦眼淚。
(旁人問:「她長得還好嗎?」)

趙:「她臉上這邊,右邊有個疤。」

(旁人問:「穿什麼衣服?」)

趙:「黑裙子,黑皮鞋,書包這樣背著。」

師父:「問她是不是叫萬Ⅹ慧?」

趙:「她又哭了。嗚……」

師父:「冷靜一點。妳要安慰她。妳跟著難過,她更難過。」

……



 樓主| 發表於 2018-7-25 00:45:17 | 顯示全部樓層
師父:「冷靜一點,跟她說,她父親跟母親都來了。有沒有什麼話跟她爸爸講,妳可以轉告……」

趙:「她搖頭。」

師父:「問她,那邊好嗎?」

趙:「她點頭。她在笑了,她跟我再見。」

師父:「妳叫她再等一下嘛!再講講話。」

趙:「等一下嘛!鳳Ⅹ在叫我。」(嗚咽)

師父:「好!好!妳跟他講話。」

趙:「他叫我姑姑,說他想我。想不想爸爸姊姊,他在叫爺爺奶奶。他抱我。(嗚咽)這邊好不好?他親我耶!」

師父:「妳問她們是不是都住在一起?」

趙:「她們在笑。點頭。妳們住在哪裡啊?向後指耶!」

師父:「問她們都還好吧!有沒有什麼人要跟父母講話?」

趙:「她們在笑。我看到一張紙錢在飛,在他們面前,一直飛,一直飛……」

師父:「問她們需不需要錢用?我們燒錢給他們。」

趙:「他們都點頭。很高興。在笑。」

師父:「好。」

(於是師父當場作法焚燒了一些紙錢。)

趙:「他們一直抓前面的錢。有的抓到,有的沒有。」

師父:「叫他們等一下,不要急,每個人都有。」(唸咒語……)

師父:「問他們錢都拿到了嗎?夠不夠用?看:他們手上有沒有拿到錢?」

趙:「手上祇有幾張而已。不多耶!還要不要?還要啊?他們點頭。一隻手伸到後面。另一隻手伸出來了。都放進書包了。手沒有伸出來了。夠了。不要了。」

師父:「問問看有沒有話跟父母講。或者是老師。說老師們也來了。」

趙:「朱媽媽在這邊,看不清楚。」

(編註:朱媽媽是男性教官,因為人很和氣,一向被學生暱稱為「朱媽媽」,也在那次事件中淹死了。)

師父:「你也問他需不需要錢?他那邊的學生需不需要錢?」

趙:「他跟我笑。他點頭,說好。他們這邊的手伸出來了。我看到男生了。」

師父:「問他們是哪個學校的?」

趙:「他們不講話,手伸出來了。他們這邊有錢了,有錢了。他們好高興。拿給我看,在揮。」

師父:「問夠不夠?」

趙:「有的搖頭,有的點頭。又有人伸手。他們在打來打去。開玩笑的。他們頭都低著,沒有哭,在裝錢。還在裝。那邊還有三個人要,好頑皮啊!在跟我再見。你們有沒有什麼話要跟我講?這邊都在拿手帕擦眼淚,這邊也是。怎麼都看到女生在哭哪!祇有鳳Ⅹ在大笑。還有朱媽媽在笑!」

師父:「可以問一些深入一點的問題。問朱老師人死後都會到這裡嗎?這是哪裡呢?」

趙:「他指著後面一個廟。那個廟有一個大大的石頭在廟中間。那個石頭中間是長方形平平亮亮的。」

師父:「上面有沒有字?」

趙:「寫不清楚。他們在跳舞耶。在跳給我看。衣服好醜啊!跳起來不好看。」

師父:「跟她們講叫她們安心……」

趙:「這邊有人變了。穿古裝,拿扇子……」

師父:「太長了。就先聽到這裡吧!」
訪問者:「從以上錄音,可以感覺到趙小姐的意識是很清醒的。是嗎?」

師父:「當然。不但當時很清楚,事後她自己也不會有什麼特別不同的感覺。她更不是受到催眠。不像催眠的人,在醒來後的感覺。通常是昏昏噩噩的,對催眠中所遭遇的過程,也大多不復記憶。」

訪問者:「我聽到好像在場的別人也可以跟她談話嗎?是嗎?」

師父:「是的。」

訪問者:「那樣不會打擾到別人嗎?」

師父:「不會。剛才說過了不是催眠,所以,外在的活動可以同時進行,別人走路聲、關門聲、談話等,只要不過分干擾與刺耳都沒有關係的。」

訪問者:「那麼,也就是說,她是同時可以感覺到兩個空間所同時發生的事了?」

師父:「非常正確。她只是用毛巾蒙住眼睛,把眼睛閉上。所以我們可以說,她是在用最深層的意識在感覺另一個空間的景物及所發生的事。而同時又能用耳、身來感受我們這一個世界。在場的許多人,只有她(已經啟靈了,所以)才能交通這兩界。而我也只是在我們現存的這一界。」

訪問者:「你的意思是說,你並沒有引導她跟在她旁邊一起去?」

師父:「是的。我只是在她看不清楚時,施法引導她。」

訪問者:「那麼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去?」

師父:「我們只能這麼說──第一、心誠則靈,不論做什麼事,如果抱著隨隨便便的態度,當然是無法達成的。第二、看機緣,所謂佛渡有緣人,這裡我們可以說,看各人本身所具有的平常所謂第六感超能力等感應力及當時環境的磁場,本身靈力的頻率是不是接近等等因素。大致是如此。如果各因素俱備,當然是可以去。不過,一般人雜念太多,不太容易,如能摒棄雜念,專心,讓本身達到空的境界,我認為並不困難。」

訪問者:「能不能請再談談除了靈魂存在這個問題以外,更深入的關係與現象。」

師父:「我們中國人常以陰陽來劃分一切東西。例如有人問我到底有沒有陰間?我想,就像男是陽女是陰,白天是陽,夜晚是陰;桌面上是陽,桌下是陰;手面上是陽,手背下是陰,照得到太陽是陽……等等。對於這方面的問題,我也還在繼續不斷的求證研究當中。」

 樓主| 發表於 2018-7-25 00:51:55 | 顯示全部樓層
我國的歷史源遠流長,所留下的神話傳說極多,從盤古開天闢地、女媧煉五色石補天那般久遠的世代直到八十餘年前的清朝,古人確實為我們留下太多太多神奇又不可思議的傳說,其中最膾炙人口的莫過於一些宮廷中的靈異事件,很多人一觸及靈異,往往本能地會認為是「無稽之談」,卻不知道有極多的靈異事件,向來是堂而皇之的被記載在正史之中,直到今天我們仍然能從二十五史中探尋到白紙黑字的靈異記載,也可想見古人在當時是如何地在驚愕之餘而筆之於書了。

中國歷史的盛世首推漢、唐,漢朝的盛世於武帝在位之時,不論文治武功都斐然可觀。而唐朝更是一個中國文化的巔峰時期,早期的太宗貞觀之治,及盛唐玄宗初年的開元之治,都是永垂青史的。

漢武帝晚年曾耽迷於神仙丹鼎之術,而玄宗這位風流天子遊月宮、地府等等的傳說更是千百年來家喻戶曉的,但無獨有偶的是;漢武帝和唐玄宗都曾在宮廷中進行過正式的「觀靈儀式」。所要見的都是自己已過世的寵妃。
話說,漢武帝晚年沈迷神仙煉丹之術,非常崇信一位叫李少君的方士,在不少筆記小說的記載中,都認為李少君曾在宮廷大內為漢武帝作法招請已故的寵妃李夫人之亡靈顯形,一解死別的相思之苦,但據筆者的考證,這樣的說法並不正確,為漢武帝施展「觀靈大法」的並非李少君,而是另一位齊地來的方士,名叫「少翁」,而且那次所召請的也不是李夫人的亡魂,而是武帝另一位寵姬王夫人的亡魂。

據記載:方士李少君在為武帝進行將丹砂煉為不死金丹之時,尚未煉成而中途死去,武帝一度懷疑李少君畏罪懼禍而自決,但命武士開其棺,卻不見屍首,只有一枝竹筒,武帝認為李少君這神仙中人必是屍解而去,但卻留下了歷史上千古之謎。

李少君消失了,金丹卻未煉成,武帝自然十分悵然,正巧這時有大臣又推薦了一位方士;由齊地來的「少翁」,齊地就是現今的山東,由於位置近海,自古就有許多海上仙山的傳說,神仙術也特別流行。

少翁入宮後終日與武帝談玄說異,深得武帝的寵信。這時,正值武帝的一位寵姬王夫人得病身亡,武帝正在悲痛之際,對王夫人生前的諸般好處時常追憶不已,偶爾聽少翁提到擁有招靈牽魂之術,可以讓人與已過世的亡魂見面,交談話舊一如生前,於是就喜不自勝地命少翁即時進行「招魂大法」,務必要召請王夫人的亡魂入宮來一見。

少翁答應了,就要了宮廷中一間寬敞的淨室,並在四周張起重重的帷幕,又索取了王夫人生前的衣物首飾供在帷幕之中不停的作法,到了夜裡,差人在帷幕之外燃起燈燭,而帷幕之中卻保持著昏暗不明的狀態,少翁四處噴水唸咒焚符,整整進行了好幾個時辰的法事,才奉請武帝入內端坐……

不一會工夫,果然見到一位絕色的女子飄然而來,逐漸在武帝面前成形,武帝在昏暗的光線下定睛一看,果然正是已過世的王夫人,面貌身材一如生前,武帝見了悲喜交集,驚異之至,正待上前擁抱,卻被重重的帷幕所隔,而少翁也跪地磕頭勸阻,諍諫武帝幽冥異路,陰陽相激恐有不利,武帝只好打消了這念頭。

至於武帝在招魂大法中與王夫人交談了多久?談了些什麼?恐怕在當時都是個不足與外人道的謎,唯一知道內幕的只有施法的少翁,但這些完全沒有被記載,所以數千年後的我們,也就更不得而知了。
到了唐朝,除了太宗貞觀之治,玄宗初年的開元之治也是歷史上有名的太平盛世,後來由於寵信楊貴妃,天寶之後沈迷於溫柔鄉中,從此君王不早朝,政事完全委任楊國忠這頭號奸臣,因大權旁落而致政事大壞,終於引發了安史之亂,不但平白送了愛妃之命,更肇致了唐朝亡國的伏因。

楊貴妃命喪馬嵬坡,肅宗即位,玄宗被尊為太上皇,但卻極端思念楊貴妃,百般無奈之餘,突然興起了觀靈招魂的念頭,結果透過朝廷的詔令,羅致了一位得道的方士「楊通幽」,在宮廷中作起法來,上天下地的去召請貴妃的一縷芳魂,後來竟在海上仙山的蓬萊仙島上看到了成仙的貴妃……

且讓我們來看看這段奇妙的經歷──

高力士在睡夢中,被上皇喚醒,忙走近御床去看時,上皇恰也從枕上醒來,問道:「高力士,外邊什麼聲響?」高力士奏稱:「是梧桐上的雨聲。」上皇在枕上回想夢境,便道:「高力士,朕方纔夢見兩個內侍,說楊娘娘在馬嵬驛中,來請朕去。應是妃子的精魂未散,朕想昔時漢武帝思念李夫人,有李少君為之召魂相見,今日豈無其人?你待天明。可即傳旨,今天下地方官為朕遍覓方士來,與楊娘娘招魂。」高力士奉了上皇旨意,便去奏明肅宗皇帝;肅宗又下詔令各處地方官,訪求道行高深的羽士,為楊娘娘招魂。

這聖旨傳遍天下,誰不希圖富貴,那班方士,便齊集都門,人人自稱有李少君之術。上皇大喜,一一召見,命招楊娘娘的精魂。誰知道那班方士,本領都不高強,祇能在地府中搜索,卻不見有楊娘娘魂魄。

最後有一位道士,自蜀中奉詔來至京師,自稱能升天入地,訪求魂魄。上皇在便殿中召見,這道士自稱名楊什伍。便向上皇求一淨室,楊道士一人坐室中,焚香閉目,一靈出竅,先在地下搜索不得,第二天便遊神至天界尋覓,亦不可得;第三天,卻傍求四方上下東極,渡大海跨蓬萊島。忽見東南最高峰上,有紅樓隱約;楊道士便凝神聚氣,飄然下降,站身在紅樓前。

楊道士的精魂,站定在蓬島紅樓前;迎屬一座大穹門,便放大膽挨身走進門去。漸漸走近西廂,祇見一洞戶東向,雙扉緊閉;洞上橫額,寫著玉妃太真院五字。楊道士拔下髻上簪子來,篤篤地叩著洞門,那門呀的開了。楊道士看時,見是一個童女,梳著雙鬟,面貌長得十分秀美;見了楊道士十分怕羞。不待楊道士開口,便低頭含笑而入。

接著,又出來了一個碧衣女侍,開口問楊道士:「仙客從何處來?叩門何事?」楊道士自稱為大唐太上皇使臣,來尋覓楊娘娘精魂。那碧衣侍女聽了,躊躇半晌,答道:「此處並無楊娘娘,祇有玉妃,現方晝寢;俟妃子醒來稟明,再行奉請。」楊道士諾諾連聲,祇得在洞門外靜靜地候著。直到夕陽西下,祇見方纔那碧衣侍女出來,祇說得一聲:「玉妃召大唐使臣進見。」

楊道士不敢怠慢,祇躬身短步,隨在侍女身後走去;經過此處瓊樓玉宇,來在一座寢宮庭下。侍女喚聲:「站住!」楊道士屏息低頭,祇聽得殿上唯唯鶯聲,傳問:「上皇安否?」楊道士在上皇宮中,原見過楊貴妃畫像的;至此,他微微抬頭,見繡幕啟處,上面坐著一位,竟是楊娘娘。看她雲裳霞帔,羽扇寶蓋,儀態萬千;左右兩行婢女侍立著,傳下玉妃的話來。

楊道士忙叩首奏說:「上皇相思甚苦,特遣方外微臣,來求娘娘精魂相見。」玉妃聽了,微微嘆息道:「上皇宜自保養,」便令一絳衣侍女,去取出金釵一股,鈿盒一個;玉妃親手將鈿盒折作二份,以一份交與楊道士,令拿去覆命,「為我謝太上皇謹獻此物,證舊好也。」楊道士得釵鈿,將要起身告辭;忽念此釵鈿恐不足取信於上皇,便求玉妃,須有當時一事為他人所不得知者,藉以覆命。

玉妃聽奏,低頭思索了一回,便徐徐言曰:「憶昔天寶十年,侍萬歲避暑驪山宮,新秋七月,在織女牽牛雙星相見之夜,上皇憑肩指說牛女故事,心有所感,便雙雙拜倒,密密相誓,願生生世世,結為夫婦。誓畢,吾與上皇執手相看,嗚咽不勝。此事獨上皇知之耳,吾今為此一念,又不得久居於此,當墜塵劫,再與上皇結後緣,或為天,或為人,可得再見,好合如舊日也。今汝以此言覆上皇,當能使上皇安慰;且為我寄語太上皇,亦不久於人世,幸當自愛,勿自苦也。」

楊道士聽畢,再拜叩首而出。急睜眼看時,身在淨室,摸懷袖中,得斷釵半盒,便去施與上皇。又把玉妃傳言,說個精細。上皇悲道:「朕此身竟無與妃子一面之緣乎!」楊道士即奏:「臣尚有小技,可使陛下慰情。」便向高力士索黃絹一軸,自出袖中筆墨,誦咒呵氣,彷彿畫一女人像形,如羽士畫符,祇略具人形而已。次日請上皇齋戒沐浴,入淨室,對黃絹坐定,凝神一志,默想平日妃子形態,三日夜不休。楊道士滅燭請上皇再向黃絹詳視,乃真貴妃面貌也。上皇連呼「妃子!」不覺大喜。

楊道士奏稱:「尚未也!」便請備五色帳,設壇室中,虔誠供養;又另覓十五、六歲聰慧端正的女兒,共二十四人,在室內曼聲唱子建步虛詞。楊道士亦在室中禹步誦咒,連焚符籙,又吸煙直呵像上,又命二十四女兒,一一如何像向上呵煙;至黃昏人定時,楊道士與二十四女兒一齊退出,請上皇秉燭獨進帳中去。上皇手中所執之燭,是楊道士用五色石名衡遙者研成細末,與諸藥相和,製成一燭,外畫五色花,稱做還形燭。

上皇執還形燭,進帳見楊貴妃,宛然睡在帳中。上皇低聲呼之,貴妃以手拭淚道:「陛下以天下之主,尚不能庇一弱女子,有何面目再相見乎!沈香亭下七夕之誓,陛下豈忘之乎?」上皇聽貴妃聲聲悲咽,亦不覺悽然淚下,便再三撫慰。說:「馬嵬之變,是出於不料。」兩人唧唧噥噥,曲盡綢繆;貴妃又脫臂上玉環,為上皇納臂上。

正憐愛時,忽聽晨雞遠唱,楊道士推門入內,高聲奏稱:「天曉宜別矣!」枕上貴妃忽已不見,上皇亦如夢初醒;急起身出帳,見臂上玉環惋然。

從此上皇心大澈悟,移居大內甘露殿,習辟榖練氣之法。張皇后進櫻桃蔗漿,上皇不食,終日祇玩一紫玉笛,閒吹數聲,便有雙鶴飛下庭心,徘徊不去;一日,上皇對侍兒宮愛說道:吾奉上帝之命,為元始孔昇直人,此去可會妃子矣!便命扶入帳中,首纔著枕,便已崩矣!

 樓主| 發表於 2018-7-25 00:53:08 | 顯示全部樓層
這樣一個離奇的宮廷靈異傳奇不僅止於傳說,在大詩人白居易經典之作「長恨歌」中竟然也記錄了這個傳奇,為了實際印證,以下將「長恨歌」中的重點附錄並解說,讀者可與前述的故事做一比較:

一、「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閏人未識。」

這裡的「漢皇」指的正是唐玄宗李隆基,因為白居易是唐臣,在玄宗之子肅宗時為官,總不能指著當今皇上的鼻子,說他老爸「好色」吧?所以只好以影射的方式稱之為「漢皇」,但長恨歌的內容完全是繞著玄宗與楊貴妃身上打轉,不但事實相符,地名都未更動,這種公然的「影射」在千年前的唐朝竟然能被允許,實在令人不可思議?何況文中雖然歌頌李、楊二人的不朽戀情,但對玄宗好色誤國也做了赤裸裸的描述,這樣的作品即使發生在現代,後果如何恐怕都很難說?

二、「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從這裡就可看出玄宗對楊貴妃已是幾近於迷戀,甚至完全不理朝政,也因此埋下貴妃死後,玄宗下詔請道士招魂之事的伏筆。

三、「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由於玄宗沉迷女色,寵信奸臣,終於發生了「安史之亂」,玄宗被迫領了嬪妃百官逃亡蜀地(四川)避難。

四、「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玄宗率了百官嬪妃倉皇逃往四川,在途經馬嵬坡時,護駕的軍官士兵陣前抗命,務要逼迫玄宗殺楊國忠及楊貴妃向天下謝罪,否則誓不護駕,玄宗逼不得已,只好忍淚將貴妃賜死,而這句中的「花鈿」和「翠翹金雀玉搔頭」是當時貴妃身上的飾物,隨即陪葬,但在後來方士為玄宗招魂時,卻成了重要的信物。

五、「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在「安史之亂」平定後,玄宗被尊為太上皇,不再干理政事,深宮無聊,對貴妃的思念也就越加殷切。

六、「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為感君王輾轉思,逐教方士殷勤覓。」

這裡的道士指的是「楊通幽」,他本名叫楊什伍,幼年時曾遇到一位道行高深的道長,傳授了他一套以符咒召請神鬼的大法,至於呼風喚雨,驅鬼拿邪的本事那更不在話下,由於為玄宗找到了楊貴妃的亡魂,並取回了信物和轉達了只有玄宗和貴妃兩人知道的誓言,終於得到玄宗的深信,事成之後賜給了他各色貴重禮物千樣,金銀各一千兩,良田五千畝,外加紫霞帔一襲,上好白玉筍一雙,並認為他已是能通幽達冥的神仙中人,所以更御筆手書,賜名「通幽」。這恐怕是中國歷史上最受禮遇的方士,也是獲酬最高的紀錄了。

七、「排雲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楊通幽受命後,作起法上達天庭,下入地府去搜尋,可是兩個地方都沒有找到楊貴妃的蹤跡。

八、「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結果楊貴妃的魂魄既不在天庭也不在地府,原來在蓬萊仙島上修持,而更不可思議的是;後來日本卻據白居易此詩,傳出蓬萊仙島指的正是日本,而傳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坡,而是在高力士的偷天換日之下,逃到了日本,迄今日本竟然還留下了「楊貴妃之墓」,真是玄之又玄了。

九、「回頭下望塵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楊通幽施法找到楊貴妃之後,貴妃將臨死陪葬的花鈿金釵做為飾物,交他帶回呈給玄宗,以資徵信。

十、「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千百年來,情人之間的誓詞大概無過於「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了」,但有很多人不知道這句名言卻是玄宗與楊貴妃有一年七夕在長生殿上卿卿我我的誓言,而這句只有兩心相知的誓言也被楊通幽轉達而成了真切的證據,終於使玄宗深信不疑。

那麼,究竟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內容,其真實性又有多少呢?

除了第一句以「漢皇」來影射唐玄宗外,在華美無比的雋永詞中,從頭到中段所描述的全是完全符合正史記載的事實,因此後半段出於白居易個人捏造的可能並不大,何況他不說楊貴妃在天庭地府,反而違反常理的說是在「海外仙山」的蓬萊仙島,事已奇怪,若不是確有所本,單憑常理想像,是很難想出這點的。

同時白居易在寫「長恨歌」時早已是全國知名的大詩人,他本身是元和進士,年代距玄宗安史之亂不遠,頂多二十年,可以銜接得上,他一直為官,常出入朝廷宮中,所以長恨歌中所言不太可能只是市井傳聞而已!

這兩件歷史中的「觀靈」事件,不但離奇更提供了有志靈學研究者不少寶貴的資料。也可提供作為探討「觀靈大法」的一個參考。

〔作者按〕本章內容純供參考,並不希望引發真假有無的爭論。

發表於 2019-1-22 20:14:17 | 顯示全部樓層
元神宮及樹叢與花叢是華人獨有的嗎?其他如日本人、韓國人以及西方人有嗎?

 樓主| 發表於 2019-1-22 20:20:17 | 顯示全部樓層
odokvy 發表於 2019-1-22 20:14
元神宮及樹叢與花叢是華人獨有的嗎?其他如日本人、韓國人以及西方人有嗎? ...

請接續看下去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