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歷史源遠流長,所留下的神話傳說極多,從盤古開天闢地、女媧煉五色石補天那般久遠的世代直到八十餘年前的清朝,古人確實為我們留下太多太多神奇又不可思議的傳說,其中最膾炙人口的莫過於一些宮廷中的靈異事件,很多人一觸及靈異,往往本能地會認為是「無稽之談」,卻不知道有極多的靈異事件,向來是堂而皇之的被記載在正史之中,直到今天我們仍然能從二十五史中探尋到白紙黑字的靈異記載,也可想見古人在當時是如何地在驚愕之餘而筆之於書了。
中國歷史的盛世首推漢、唐,漢朝的盛世於武帝在位之時,不論文治武功都斐然可觀。而唐朝更是一個中國文化的巔峰時期,早期的太宗貞觀之治,及盛唐玄宗初年的開元之治,都是永垂青史的。
漢武帝晚年曾耽迷於神仙丹鼎之術,而玄宗這位風流天子遊月宮、地府等等的傳說更是千百年來家喻戶曉的,但無獨有偶的是;漢武帝和唐玄宗都曾在宮廷中進行過正式的「觀靈儀式」。所要見的都是自己已過世的寵妃。
話說,漢武帝晚年沈迷神仙煉丹之術,非常崇信一位叫李少君的方士,在不少筆記小說的記載中,都認為李少君曾在宮廷大內為漢武帝作法招請已故的寵妃李夫人之亡靈顯形,一解死別的相思之苦,但據筆者的考證,這樣的說法並不正確,為漢武帝施展「觀靈大法」的並非李少君,而是另一位齊地來的方士,名叫「少翁」,而且那次所召請的也不是李夫人的亡魂,而是武帝另一位寵姬王夫人的亡魂。
據記載:方士李少君在為武帝進行將丹砂煉為不死金丹之時,尚未煉成而中途死去,武帝一度懷疑李少君畏罪懼禍而自決,但命武士開其棺,卻不見屍首,只有一枝竹筒,武帝認為李少君這神仙中人必是屍解而去,但卻留下了歷史上千古之謎。
李少君消失了,金丹卻未煉成,武帝自然十分悵然,正巧這時有大臣又推薦了一位方士;由齊地來的「少翁」,齊地就是現今的山東,由於位置近海,自古就有許多海上仙山的傳說,神仙術也特別流行。
少翁入宮後終日與武帝談玄說異,深得武帝的寵信。這時,正值武帝的一位寵姬王夫人得病身亡,武帝正在悲痛之際,對王夫人生前的諸般好處時常追憶不已,偶爾聽少翁提到擁有招靈牽魂之術,可以讓人與已過世的亡魂見面,交談話舊一如生前,於是就喜不自勝地命少翁即時進行「招魂大法」,務必要召請王夫人的亡魂入宮來一見。
少翁答應了,就要了宮廷中一間寬敞的淨室,並在四周張起重重的帷幕,又索取了王夫人生前的衣物首飾供在帷幕之中不停的作法,到了夜裡,差人在帷幕之外燃起燈燭,而帷幕之中卻保持著昏暗不明的狀態,少翁四處噴水唸咒焚符,整整進行了好幾個時辰的法事,才奉請武帝入內端坐……
不一會工夫,果然見到一位絕色的女子飄然而來,逐漸在武帝面前成形,武帝在昏暗的光線下定睛一看,果然正是已過世的王夫人,面貌身材一如生前,武帝見了悲喜交集,驚異之至,正待上前擁抱,卻被重重的帷幕所隔,而少翁也跪地磕頭勸阻,諍諫武帝幽冥異路,陰陽相激恐有不利,武帝只好打消了這念頭。
至於武帝在招魂大法中與王夫人交談了多久?談了些什麼?恐怕在當時都是個不足與外人道的謎,唯一知道內幕的只有施法的少翁,但這些完全沒有被記載,所以數千年後的我們,也就更不得而知了。
到了唐朝,除了太宗貞觀之治,玄宗初年的開元之治也是歷史上有名的太平盛世,後來由於寵信楊貴妃,天寶之後沈迷於溫柔鄉中,從此君王不早朝,政事完全委任楊國忠這頭號奸臣,因大權旁落而致政事大壞,終於引發了安史之亂,不但平白送了愛妃之命,更肇致了唐朝亡國的伏因。
楊貴妃命喪馬嵬坡,肅宗即位,玄宗被尊為太上皇,但卻極端思念楊貴妃,百般無奈之餘,突然興起了觀靈招魂的念頭,結果透過朝廷的詔令,羅致了一位得道的方士「楊通幽」,在宮廷中作起法來,上天下地的去召請貴妃的一縷芳魂,後來竟在海上仙山的蓬萊仙島上看到了成仙的貴妃……
且讓我們來看看這段奇妙的經歷──
高力士在睡夢中,被上皇喚醒,忙走近御床去看時,上皇恰也從枕上醒來,問道:「高力士,外邊什麼聲響?」高力士奏稱:「是梧桐上的雨聲。」上皇在枕上回想夢境,便道:「高力士,朕方纔夢見兩個內侍,說楊娘娘在馬嵬驛中,來請朕去。應是妃子的精魂未散,朕想昔時漢武帝思念李夫人,有李少君為之召魂相見,今日豈無其人?你待天明。可即傳旨,今天下地方官為朕遍覓方士來,與楊娘娘招魂。」高力士奉了上皇旨意,便去奏明肅宗皇帝;肅宗又下詔令各處地方官,訪求道行高深的羽士,為楊娘娘招魂。
這聖旨傳遍天下,誰不希圖富貴,那班方士,便齊集都門,人人自稱有李少君之術。上皇大喜,一一召見,命招楊娘娘的精魂。誰知道那班方士,本領都不高強,祇能在地府中搜索,卻不見有楊娘娘魂魄。
最後有一位道士,自蜀中奉詔來至京師,自稱能升天入地,訪求魂魄。上皇在便殿中召見,這道士自稱名楊什伍。便向上皇求一淨室,楊道士一人坐室中,焚香閉目,一靈出竅,先在地下搜索不得,第二天便遊神至天界尋覓,亦不可得;第三天,卻傍求四方上下東極,渡大海跨蓬萊島。忽見東南最高峰上,有紅樓隱約;楊道士便凝神聚氣,飄然下降,站身在紅樓前。
楊道士的精魂,站定在蓬島紅樓前;迎屬一座大穹門,便放大膽挨身走進門去。漸漸走近西廂,祇見一洞戶東向,雙扉緊閉;洞上橫額,寫著玉妃太真院五字。楊道士拔下髻上簪子來,篤篤地叩著洞門,那門呀的開了。楊道士看時,見是一個童女,梳著雙鬟,面貌長得十分秀美;見了楊道士十分怕羞。不待楊道士開口,便低頭含笑而入。
接著,又出來了一個碧衣女侍,開口問楊道士:「仙客從何處來?叩門何事?」楊道士自稱為大唐太上皇使臣,來尋覓楊娘娘精魂。那碧衣侍女聽了,躊躇半晌,答道:「此處並無楊娘娘,祇有玉妃,現方晝寢;俟妃子醒來稟明,再行奉請。」楊道士諾諾連聲,祇得在洞門外靜靜地候著。直到夕陽西下,祇見方纔那碧衣侍女出來,祇說得一聲:「玉妃召大唐使臣進見。」
楊道士不敢怠慢,祇躬身短步,隨在侍女身後走去;經過此處瓊樓玉宇,來在一座寢宮庭下。侍女喚聲:「站住!」楊道士屏息低頭,祇聽得殿上唯唯鶯聲,傳問:「上皇安否?」楊道士在上皇宮中,原見過楊貴妃畫像的;至此,他微微抬頭,見繡幕啟處,上面坐著一位,竟是楊娘娘。看她雲裳霞帔,羽扇寶蓋,儀態萬千;左右兩行婢女侍立著,傳下玉妃的話來。
楊道士忙叩首奏說:「上皇相思甚苦,特遣方外微臣,來求娘娘精魂相見。」玉妃聽了,微微嘆息道:「上皇宜自保養,」便令一絳衣侍女,去取出金釵一股,鈿盒一個;玉妃親手將鈿盒折作二份,以一份交與楊道士,令拿去覆命,「為我謝太上皇謹獻此物,證舊好也。」楊道士得釵鈿,將要起身告辭;忽念此釵鈿恐不足取信於上皇,便求玉妃,須有當時一事為他人所不得知者,藉以覆命。
玉妃聽奏,低頭思索了一回,便徐徐言曰:「憶昔天寶十年,侍萬歲避暑驪山宮,新秋七月,在織女牽牛雙星相見之夜,上皇憑肩指說牛女故事,心有所感,便雙雙拜倒,密密相誓,願生生世世,結為夫婦。誓畢,吾與上皇執手相看,嗚咽不勝。此事獨上皇知之耳,吾今為此一念,又不得久居於此,當墜塵劫,再與上皇結後緣,或為天,或為人,可得再見,好合如舊日也。今汝以此言覆上皇,當能使上皇安慰;且為我寄語太上皇,亦不久於人世,幸當自愛,勿自苦也。」
楊道士聽畢,再拜叩首而出。急睜眼看時,身在淨室,摸懷袖中,得斷釵半盒,便去施與上皇。又把玉妃傳言,說個精細。上皇悲道:「朕此身竟無與妃子一面之緣乎!」楊道士即奏:「臣尚有小技,可使陛下慰情。」便向高力士索黃絹一軸,自出袖中筆墨,誦咒呵氣,彷彿畫一女人像形,如羽士畫符,祇略具人形而已。次日請上皇齋戒沐浴,入淨室,對黃絹坐定,凝神一志,默想平日妃子形態,三日夜不休。楊道士滅燭請上皇再向黃絹詳視,乃真貴妃面貌也。上皇連呼「妃子!」不覺大喜。
楊道士奏稱:「尚未也!」便請備五色帳,設壇室中,虔誠供養;又另覓十五、六歲聰慧端正的女兒,共二十四人,在室內曼聲唱子建步虛詞。楊道士亦在室中禹步誦咒,連焚符籙,又吸煙直呵像上,又命二十四女兒,一一如何像向上呵煙;至黃昏人定時,楊道士與二十四女兒一齊退出,請上皇秉燭獨進帳中去。上皇手中所執之燭,是楊道士用五色石名衡遙者研成細末,與諸藥相和,製成一燭,外畫五色花,稱做還形燭。
上皇執還形燭,進帳見楊貴妃,宛然睡在帳中。上皇低聲呼之,貴妃以手拭淚道:「陛下以天下之主,尚不能庇一弱女子,有何面目再相見乎!沈香亭下七夕之誓,陛下豈忘之乎?」上皇聽貴妃聲聲悲咽,亦不覺悽然淚下,便再三撫慰。說:「馬嵬之變,是出於不料。」兩人唧唧噥噥,曲盡綢繆;貴妃又脫臂上玉環,為上皇納臂上。
正憐愛時,忽聽晨雞遠唱,楊道士推門入內,高聲奏稱:「天曉宜別矣!」枕上貴妃忽已不見,上皇亦如夢初醒;急起身出帳,見臂上玉環惋然。
從此上皇心大澈悟,移居大內甘露殿,習辟榖練氣之法。張皇后進櫻桃蔗漿,上皇不食,終日祇玩一紫玉笛,閒吹數聲,便有雙鶴飛下庭心,徘徊不去;一日,上皇對侍兒宮愛說道:吾奉上帝之命,為元始孔昇直人,此去可會妃子矣!便命扶入帳中,首纔著枕,便已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