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阿倫 於 2019-5-2 21:59 編輯
「釋迦牟尼的惑世任務」第十一章 附錄:「中印之法難」及筆者之評註
作者:張開基
(本文作者擁有著作權,非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轉貼、摘錄或任何形式之引用,改作)
(註:主文引用自「印順法師」所著之「印度之佛教」一書,1985年「正聞出版社」出版;「印順法師」為近代中國佛教知名高僧,在此書中對佛教在印度覆亡原因之敘述尚屬客觀公允,較少粉飾護短之情事,故引用來作為補充)
『……第一節 教難之概況及其由來
迦王之世(筆者註:指「阿育王」),佛教一躍而為印度之國教,遠及異域,炳耀其悲智之榮光。然諸行無常,迦王歿,不五十年而教難起;自爾以來,佛教退為印度文明之波濤,不復為主流矣!迦王歿後,其子達摩婆陀那立。依耆那敵徒所傳,王嘗於五印度廣建耆那寺院;其子多車王,則為邪命外道造三洞窟精舍云。佛元二百零四年,多車王不孚眾望,大臣補砂蜜多羅,握兵權,得婆羅門國師之助,乃弒王而自立。於是冒狸王朝亡,建熏迦王朝。補砂蜜多羅王,信婆羅門教,行迦王懸為厲禁之馬祠,開始為毀寺、戮僧之反佛教行為。佛教所受苦難之程度,傳記多不詳。『阿育王傅』,『舍利弗問經』,極言其寺空、僧絕,有避入南山以僅存者。王歿,佛教乃稍稍復興,然遠非昔日之舊矣。幸補砂蜜多羅王之排佛,僅及於中印(筆者註:指印度中土或印度中部地區),時西北印及南印,非其政力所及也。
(筆者評註:「阿育王」對於宏揚佛教之功蹟真的是古今中外,無出其右者,但是,他駕崩後短短五十年,佛教就差點被滅亡,由此可見;由政治權力來扶持推展的宗教,並不能長保久遠,一旦政局改變,主政者信仰改變,原本的宗教極可能一夕覆亡;這點從羅馬帝國原本信奉希臘多神教,極力迫害基督教徒,後來君士坦丁大帝一聲令下,開始改信基督教,而原本多神教的廟宇神殿竟然幾乎一夕燒毀殆盡,目前只保留僅存的「萬神殿」而已。而羅馬竟然成了基督信仰的核心總部。而佛教在「阿育王」死後短短五十年間就失勢,也可見印度民心之向背,「婆羅門教」對於印度君民肯定比佛教更具有吸引力,而佛教也肯定有其難以讓印度君民接受的盲點)。
教難之來,有內因,亦有外緣。內因者,佛教之興也,不特以解脫道之真,亦以革吠陀之弊而救其窮。泯階級為平等,化天道為人事,即獨住為和合,離苦樂為中道,禁術,闢神權,人本篤實之教,實予雅利安人以新生之道。然自迦王御世,佛教勃興而淳源漸失;彼婆羅門以之而衰蔽者,佛徒則蹈其覆轍矣!部執競興,失和樂一味之風,動輒爭持數年而不決。是非雜以感情,如說一切有者以大天為三逆極惡,大眾者亦於持律耶舍有微詞,此皆自誣自輕以自害也。化外之要求亟而「論藏」興,論興而空談盛。其極也,務深玄不務實際,哲理之思辨日深,化世之實效日。至若「雜藏」興而情偽起,「藏」興而神秘熾,每異佛世之舊。而廣致利養,僧流浮雜,則其致命之傷也。迦王崇佛,作廣大布施,動輒以百萬計。建舍利塔八萬四千,修精舍,豎石柱,乃至三以閻浮施。無既大施,於印度本不足異,然偏為佛教,當不無嫉憤慨者。王大夫人咒訾菩提樹;嗣王及大臣,鑒於府藏之虛,制王而僅得半訶梨勒果供僧,其勢之不可長明矣。
(筆者評註:此段內容確實一針見血,因為「婆羅門教」是印度原本唯一的大教,佛教只是印度次大陸東北區域一個「改革派」的小教,教徒人數在釋迦牟尼時代也不過幾十萬人而已,因為「阿育王」個人的喜好,一夕改信,然後幾乎是傾全國之力護持佛教,又嚴禁一些原本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向來奉行的各種信仰儀式,甚至嚴禁君王才能進行的「馬祭」,這種高壓手段來推行的佛教,本來就是為反制「婆羅門三大綱領」而產生的,也從來就是與「婆羅門教」互相為仇敵的,釋迦牟尼甚至主張「殺婆羅門僧侶和不信佛教者無罪」,又怎能不讓「婆羅門教」的僧侶和信徒不視之為眼中釘、肉中刺,必除之而後快呢?而佛教在「阿育王」個人強權的翼護之下,財富、權力日增之後,那些僧尼難免日益驕奢,廣積財富,霸佔良田,大建佛寺,甚至成為大金主和大地主,置「修行」於腦後,在印度這個地雖廣,人極多的土地上,原本就是窮多富少,人民普遍貧困,難得溫飽的情況,加上佛教在政治力的曲護之下,還要從中榨取油水供僧尼自身奢華享受,要想讓絕大多數民眾不痛恨也難,何況釋迦牟尼主張的「眾生平等說」又和「婆羅門、剎帝利」原本政教勾結的利益既得結構相抵觸,並使得這些階級特權受到嚴重打壓,所以背後靠山的「阿育王」一死,佛教要想不垮也一樣很難)。
釋尊有留乳之訓,輟施之勸,而佛徒莫之覺也。朝野之信施既盛,必有為衣食而出家者,賊住比丘,濫入佛門,事應有之。無淡泊篤實之行,以廣致利養為能,有唱「由福故得聖道」者,有尊「福德上座」者。僧物充積而國敝民艱;淨人為之役,僧侶則空談而享其成。處國難之運,敵教者又播弄其間,毀寺戮僧以掠其金寶府蓄,蓋亦難以倖免矣。昔釋尊垂訓,以廣致利養為正法衰頹之緣,而後世佛徒,卒以此召禍也。
(筆者評註:不只是二千多年前的印度「阿育王」時代如此,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的各個大興之世,甚至直到現今的台灣,佛教各山頭互相誇富,僧尼的窮奢極侈,富貴驕人,必然吸引許多好吃懶做,不事生產,但圖信徒供養的廢人寄生其中,確實是「為衣食而出家者,賊住比丘,濫入佛門」,甚至不少住持本身就是貪財好色之徒,被媒體爆料或遭到法律制裁的也僅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