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720|回復: 0

024『廣義靈魂學』上冊 第二十三章 「噶瑪蘭族」的巫師與其「靈魂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5-10 07:19: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阿倫 於 2024-11-16 23:29 編輯

『廣義靈魂學』上冊 第二十三章 「噶瑪蘭族」的巫師與其「靈魂觀」

作者:張開基

(本文作者擁有著作權,非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轉貼、摘錄或任何形式之引用,改作)

  「蓬萊聖祖」這個神尊名號應該極少人聽聞和了解,在2012年底的一次跨族群的大型法會中,筆者基於好奇和研究,專訪了一位「噶瑪蘭族」的巫師(尪姨),終能探索到這個「信仰」的緣起,同時最大的收獲卻是從中發現了一個歷史久遠的「原始信仰」和「主流宗教」之間互相交融的現象與脈絡;

這位原住民名字為「叟姨」的「女巫師」;同時也是一位花蓮「慈惠堂金母娘娘信仰系統」分靈而出的堂主,她本身是台東長濱鄉的「噶瑪蘭族」,因為自幼就擁有「靈媒體質」,所以,繼續傳承成為族中的「巫師」。但是,就如同「亞洲鐵人楊傳廣」一樣,是少數沒有接受基督教、天主教洗禮的原住民,反而接受了傳統中國道教,隸屬「金母娘娘」的弟子,而且是和花蓮「石壁部堂」系出一脈,她和「台灣首席靈媒林千代女士」屬於同輩師姊妹,不過,她不處理「牽亡魂」的事務,專長是「通靈辦事」。因此也同時是台東長濱鄉「天龍宮」的堂主。

(「叟姨」的原意是指「簑衣」,發音和漢語也近似,不知道是否只是巧合而已?)

因為聽到筆者曾經報導過「楊傳廣通靈成為乩童的事蹟」,並且撰寫過「台灣首席靈媒與牽亡魂」的專書,對於林千代女士、「石壁部堂」以及祖廟「慈惠堂」都有深入的了解,所以對我顯得很親切很熱絡;非常樂於與筆者交談,並且不厭其煩的詳細描述了她的「靈媒」生涯中一些事蹟;尤其是自己宮廟的法脈源流……

關於「叟姨」女士的信仰「法脈源流」是非常特別的,在筆者長期的研究中,依據相關資料發現,依照她的敘述;除了本身「噶瑪蘭族」原住民的巫師(尪姨)信仰;至少還包括了「平埔族」的「阿立祖」原始祖靈信仰、道教「西王母」信仰(與「金母娘娘」為同一尊神祇)、還加上了「亞洲原始撒滿信仰」。



其中最特別的是「西王母」信仰與「亞洲原始撒滿信仰」,因為依據考證:中國「西王母信仰」是早過東漢時才創立的「道教」甚久的,在商朝已經存在,在「夏朝后羿向西王母求不死靈藥」的神話中也已經出現這個名號。而從她們法會祭祀的「圖騰」、穿戴的「神服」形制、敲擊的「神鼓」卻又可以明顯發現是和「亞洲原始撒滿信仰」幾乎完全一致。

筆者在她們祭祀祖靈法會中,觀察到除了原本原住民普遍信仰的「阿立祖」被更具體的雕刻、繪畫成為「蓬萊聖祖」,代表這是台灣祖先信仰靈脈最古老的始祖神尊,以及來自中國的「西王母信仰」的「金母娘娘神尊雕像」,此外,那些「撒滿圖騰」、「撒滿神服」、「撒滿神鼓」等等可以說幾乎一眼就能看出是源自「亞洲原始撒滿信仰」的,而且和「美洲印地安族群的撒滿信仰」也非常肖似,如果「南島文化」和「中、南美洲印地安民族」是較晚經海路由亞洲移民過去的說法;日後如果能夠獲得更確切證實的話,將可以證明兩者之間是有著深厚淵源的。

「叟姨」女士特別帶我去看供桌最上層供奉的「蓬萊聖祖」畫像以及雕像,原來單純屬於「西拉雅族」所信仰的「阿立祖」祖靈,原本不立塑像、神位,主要以祭祀壺甕等物(如:瓶、矸、罐、缸、甕等)為祖靈崇祀象徵之所憑託,後來慢慢變成許多原住民共同祖靈信仰的「神尊共主」,但是,依然沒有具象的造型繪畫或雕像,直到最近,她們這支以台東長濱鄉為居地的「噶瑪蘭族群」,以及和台北陽明山「菁山」附近有親族關係的相同族群,共同繪製並依圖雕刻了非常具有原住民特色的「神尊金身造像」,並定名尊封為「蓬萊聖祖」,而眼前供桌上安奉的這尊神像就是由她的宮廟中專程「請來」的。據她表示;其實這個原住民傳統祖靈信仰的「蓬萊聖祖」與道教的信仰並不衝突,因為她們敬奉道教的「混元老祖」為「天神」,敬奉「蓬萊聖祖」為台灣的「地神」,兩相融合反而更相得益彰,而「金母娘娘」是道教信仰中代表「西方」的主神,所以她們同時接受了道教的「法脈道統」,也接受了本身台灣原住民傳統祖靈信仰的「靈源崇拜」。也因此,在「辦事」為信眾以及族人處理各種「妻財子祿壽」等等的疑難問題以及「涉陰」事務(譬如沖煞、卡陰、被魔神仔擄走等等)時,會視情形來拜請「道教神祇」(主要還是「金母娘娘」)或者是「蓬萊聖祖」;或者是更晚近直系的祖先靈來指示。



提到「卡陰、被魔神仔擄走」的問題時,她也表示,因為近年來信仰的紊亂和過度迷信和依賴鬼神的風氣盛行,反而使得「卡陰」的事件越來越頻繁,她們處理的方式都是好言相勸,奉上食物和紙錢來讓「鬼靈」同意離開;至於「魔神仔」已經越來越少遇見或聽聞了,這點同樣反而也是和「過度迷信和依賴鬼神的風氣盛行」有關,因為她們祖傳信仰中所謂的「魔神仔」其實是非常古老的「孤魂野鬼」,因為沒有後代祭祀,甚至沒有獲得正常的葬禮,有些因為族群爭戰或者意外橫死在山林之中,一直茫茫然的不知何去何從?又經常是孤單寂寞的,所以想要「找人」做伴,但是,一般年輕力壯的男女陽氣旺盛,不容易接近和迷惑,所以通常都會以孩童或年邁的老人家當成對象,但是,它們原本並無心害人,只是單純抓人去作幾天伴,可是又沒有東西可以讓這些「肉票」裹腹,只好找牛糞或者小昆蟲、青蛙之類的,幻化成美食來讓這些人充饑……



這時巫師就必須拜請「祖先靈」出面去和「魔神仔」協商調停,請它儘快「放人」,然後由巫師和家人在最接近的地點獻上食物和紙錢,作為交換條件,這樣才能讓迷失者儘快被發現,也所以,當這些迷失的人被尋獲時,往往都是迷迷糊糊、神智不清的,還滿嘴塞滿牛糞或者小昆蟲、青蛙之類的。

(筆者註:對於「魔神仔」的真實身份,筆者在本書中有專章探討,與「叟姨」女士的見解有所不同。)

關於「叟姨」女士的信仰「法脈源流」,筆者將現場拍攝的照片,與相關資料圖片同時並陳比對,將會更容易看出其中的關連性。

附錄:

噶瑪蘭族(Kebalan/Kbaran、加禮宛),為台灣平埔族原住民,主要分布於宜蘭、羅東、蘇澳一帶,以及花蓮市附近、東海岸之豐濱鄉、與台東縣長濱鄉等地。原居於蘭陽平原,後因漢人爭地壓力而逐漸南遷,是最晚漢化的平埔族。

漢人種種欺壓行為,終於迫使噶瑪蘭族往花蓮、台東遷移。在花東海岸,花蓮豐濱鄉的新社村與立德部落,則是噶瑪蘭人目前較具規模的部落。

噶瑪蘭族是母系制度的社會,巫師皆為女性。男性原有年齡階級組織,但目前都與阿美族相融合併。重要的祭儀活動有:出草勝利之後的儀式「卡達班」(Qatapan)(目前這項活動都和阿美族的豐年祭合併舉行)、成為巫師的入巫儀式「奇賽伊茲」(kisaiz);治病儀式「巴格拉比」(pakalavi)、喪禮「巴都干」(Patohkan)、以及年底的祭祖儀式「巴禮令」(Palilin)等。

噶瑪蘭人在神話及傳說裡表達了許多祖先與靈魂信仰的訓誡訊息;而在日常生活裡則轉換成許多大大小小的儀式,以祈求生命繼續、生活平安的手段,形成其特殊的信仰文化。首先我們從一個人為中心來看:人的噶瑪蘭語叫lazah,住在平原的人是Kavalan,人又包含izip身體和dazusa靈魂;所謂da-zusa語意上zusa為「二」之意,也就是說靈魂是第二個人的意思。而連結身體與靈魂的是「吃」與「餵養」,主動與被動的概念,這構成了噶瑪蘭人傳統的信仰觀。一個人活著的時候為了延續生命一定要qan(吃),而死後的第二個人靈魂跟活著的人一樣也要吃,叫pa-qan(餵養);而為了餵養這些靈魂,得在不同的時間、用不同的祭品舉行不同的儀式,以防止這些靈魂回來人世間討吃的,致使人們dahau生病;比如人死後要舉行Pa-toho-qan祭亡靈的儀式,Pa-lilin祭祖先的儀式,Pa-kelabi/Kizaiz祭神靈及去世的巫師的儀式等等。簡單的說,lazah(人)死後的靈魂變成了被祭祀祖先,這就是噶瑪蘭人祖靈信仰的部分,而該由誰來祭祀這就變成了親屬的問題了,這個問題被提升到家的層次,而進一步到了部落整體超越個人及家的層次,就是祭祀始祖Mutumazu祖靈及Mtiu巫師靈的信仰,形成了一個具部落性而特殊的巫師信仰文化。

噶瑪蘭人除了本族祖先的神靈信仰外,關於人的部分還包括異族的靈魂信仰;特別是同為南島語族的Kizaya(撒其拉雅、阿美族人)及MaidomaL(太魯閣人)的他族靈魂的信仰。他主要反映在歷史地理的空間命名與區界上,也就是與自我聚落領域(boundary)界定上的意義與概念相關,交織成一個聚落的歷史與地理空間。比如Kapaisinan、Patulisan、teRqaz聚落內的地名等等,這些都是異族曾經在部落生活過的地方、或與異族交戰舉行人頭祭(Qataban)的地方,後來人們相信如果到了那些地方,就容易被異族的守護神或靈魂找上,以致於招惹病上身,最後就要透過舉行儀式來祭拜異族的神靈以除病。

(筆者評註:「噶瑪蘭」族的「靈魂觀」是非常接近真實狀態的,形容「靈魂是第二個人的意思」,正如同筆者所主張的「靈魂是自我的複本」一樣,而且,在古代,因為尚未發現「靈界」之前,有許許多多「亡魂」是不知何去何從,就會飄蕩在自家、部落之中,找尋和吸收一些能量,因此就會形成「人鬼雜處」的漫長歲月,但是,後來先有了「祖靈祭祀」也擴及其他無主的鬼靈,祖先靈和孤魂野鬼有了可以憑附的處所或某種物件,在此譬如「阿立祖的信仰」中的壺甕等物,再之後又發現了更好的去處—「靈界」,因此,從此,人鬼相安,雖然難免還是有「卡陰」的事件,但是,已經少很多了。)

關於「阿立祖」:

阿立祖(西拉雅語:litu、anitu、ngitu)為台灣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的祖靈信仰。阿立祖的信仰原本不立塑像、神位,主要以祭祀壺甕等物(如:瓶、矸、罐、缸、甕等)為祖靈崇祀象徵之所託,謂之「拜壺」。根據「干治士」牧師的「台灣略記」,西拉雅人有南方神Tamagisanhach,他雖然創造人並且讓他們好看,但是他並不是宇宙的創造者,因為西拉雅人相信宇宙是永遠存在的,不是被創造的。阿立祖是西拉雅族人的守護神,其地位有如漢人信天公、西洋人信上帝、日本人信天照大神一樣,是最高的神。國分直一教授在『祀壺之村』一書中提到「蕃仔佛」一詞,但這應當是漢人給的稱號,在平埔族固有的語言應是稱作Arito。「阿立」是他們一位祖先的名字,祖是祖先的意思,即「阿立這位祖先」。所以,一般人認為阿立祖是祖靈之意。阿立祖是祖靈應是普遍的共識。

正統的阿立祖信仰沒有塑像,也不立神位,僅以象徵物代表,如祀壺、豬頭殼、將軍柱等。阿立祖法力高強,透過尪姨收驚可替人消災解厄;也因為祂是位強有力的靠山,信徒還可讓阿立祖收為契子,以為保護。

部落裏最重要的人物要屬「巫師」(尪姨)了。她平時為人消災解厄,夜祭時負責祭典事宜,工作從主持祭典、驅逐邪魔、消災治病、座向施法乃至問姻緣、卜事業等,可謂任何疑難雜症都可解決。此外,還要負責公廨的整潔和祭典,可說相當繁重。「巫師」的產生方式因時因地而異,有的是天生的,有的是從小訓練產生,有的則在老「巫師」退休前,起乩指定而生。也有人是為了謀生,自習巫術而成為「巫師」的。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