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阿倫 於 2024-11-16 23:12 編輯
中國鬼與祖靈觀念
「鬼」的觀念和信仰
(祖先靈崇拜)與「神」的崇拜與信仰是有相當大時間差距的;
以中國遠古的先民來說;「鬼」原本只是指死去的那些人,在離開肉體之後還存留的精氣和魂靈狀態,特別是指「祖先靈」;
「鬼」原本的形態是象形字,而且不但古代在甲骨文可以看出非常象形,連現在的正楷字一樣能看出那個模樣;
而「鬼」最原始的意思其實是「歸」
(也是字音的來源),就是「回去」的意思,回去那裡呢?回去老家,所以直到現在,對於某個人的死亡,我們有時還是會用「回老家」來表示,是一個比較溫和的代名詞,有時也難免有些戲謔的成份,但是,都不算任何不好、詛咒或含有任何恐怖的成份。
但是,這個「老家」究竟在那裡呢?
其實中國人自己也不是很確定,一開始並不是指天堂、地府或者「陰間」,單純只是一個想像的空間,相當模糊或者只存在思念的想像之中。
此外,因為中國遠古先民雖然一直有「鬼」和「魂靈」
(祖先靈)的觀念,但是,並沒有「輪迴轉世」的觀念,所以,沒有死後的魂靈會再世為人或者轉生為畜生的觀念,同樣也沒有我們是魂靈從陰間或靈界來轉世投胎的觀念。
也所以,人死後變成「鬼」
(魂靈),就是單純回老家,去和更早死去的祖先們團聚,而且,最早「祖先靈祭祀」的原意是單純慎終追遠,緬懷祖先的辛勞與敬拜「自身所由出」而已,但是,後來「巫」(撒滿)的出現,一開始也是和祖先靈對話,從喪禮悲情的哀痛原本是為了安慰生者,後來變成祖先的關愛與叮嚀;最後演變成祖先靈對後世子孫有庇佑賜福和警示、懲罰降災的作用;
其實,這一部份應該是起始於「巫」的編造,目的是為了從中上下其手得到好處,從最早一點點物質、祭品到金錢,甚至當「巫」成了一個部落的祭師,更高昇為國師時,連酋長或國君也仰賴他來預卜吉凶,祭祀祖靈以求庇佑消災,賜福以求豐收戰勝時,「祖先靈」的能力就越來越大了,而人們上至君王下至平民百姓如此虔誠的信仰祖先靈,結果除了肥了巫者祭師,更重要的是也間接形成一種活人執著的觀念,那就是「對祖先的香火和酒食祭祀不中斷」的觀念,而最害怕的就是「香火中斷」;
也所以不只是己身不敢不祭祀祖先,甚至自己也強烈渴望死後有子孫不斷的祭祀
(這個正是後來什麼傳宗接代、承繼香火、害怕倒房等等觀念根深蒂固深植人心的濫觴),同時,也因為從活人就執著在這種觀念,死後變成「鬼」一樣還是執著,於是原本「生為徭役、死為休息」去享福的觀念逐漸變成必須要有後代子孫香火不斷的祭祀供養才能飽足了
(由此也可看出活人和鬼之間還是有互相影響的,最重要是活著時候一些執著的觀念也會延續到死後)。
而當人們的觀念從敬畏「祖先靈」擴大到「萬物有靈觀」之後,人類幾乎一夜之間變得格外渺小,因為大自然是多變的,是如此狂暴的,而天地不仁,活在愚昧的時代,對大自然的知識是如此欠缺,萬物有靈和鬼神的威力就變得格外恐怖嚇人,誰敢不怕祖先靈或者誰敢不怕風伯、雨師以及山神,河伯發怒而帶來災害造成財產甚至人命的損失呢?
漸漸的,「鬼」從原本只管自己子孫變成可以去欺侮霸凌不相關的人;原因出在中國的歷史這麼長,卻是多災多難的,各種天災造成的人命死亡,歷代戰亂中死亡的戰士和無辜的平民百姓……這些數以百萬千萬計的「鬼」,包括後代都斷絕了,當他們不能得到「祭祀」,於是當然就會不得不尋求外援,於是會飢不擇食甚至不擇手段的去作祟不相干的活人,以求得犧牲血食到後來紙錢等等的祭拜供養,甚至更慢慢會假扮各種山神樹靈來恐嚇勒索一些膽小又迷信的人。
「萬物有靈」的觀念可能早過於「人死後有靈」和「祖先靈」的觀念;
因為人類一開始認知到自身存活在這個天地自然中時,是如此這般的渺小,能力又差,特別是在完全陌生的大自然中,從風雨雷電、洪水、地震、火山爆發、森林大火以至毒蛇猛獸的襲擊,這些在在都使得人類活得戰戰兢兢,隨時都得提心吊膽,戒慎恐懼的,而且從缺乏武器、屋舍的保護時期,人類不得不「異常敬畏」大自然的萬物;
在原始的思想中,天地間的萬物以及大自然的力量幾乎都被「擬人化」的賦予神格,山川大地和風雨雷電等等都被視為一個不可正視又喜怒無常的巨人或大神,因此人類不只是要心存敬畏,更要謹慎膜拜和服事,而相較於力量無限的大自然發威時的狀態,人類的喜怒哀樂根本不值一提,而且生死也往往是眨眼間的變化無常,哀痛也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活人要怎樣平安一點的活下去?」肯定比「人死後會如何?」更加重要,所以至少有很大一段時間,人類並沒有注意到「死後」的事務。
有些上古的「墓葬」中有時也會發現一些陪葬物品,因此常常被當成「那時已有死後有魂靈」觀念的解讀,其實這樣並不正確。
我們可以肯定活人、牲畜的殉葬習俗是和「死後世界」的觀念有關,但是,墓葬中出現陪葬品,卻不能武斷的證明和「死後世界」或「魂靈觀念」有關,因為;
曾經在一些遠古人類的墓葬中發現骸骨旁邊有弓箭
(男性)和紡錘
(女性)之類的陪葬物件,但是,這樣不能立即武斷的說是方便他們死後在另一個世界中繼續使用。
假設弓箭和紡錘是實品,不是模擬的仿製品,一開始的陪葬原意也許只是不想睹物思人而已,而且必須是在物質豐足的條件下,否則如果在工具製作和取得不易的時期,這些實用的工具應該可能傳承給後代或被其他族人取用,而不會用來陪葬。
首先,在「鬼」或「亡魂」或「死後生命」的概念出現之前,最原始的應該是先有認知「死亡」概念,這點不用說到人類,許多動物都有,尤其是對同類的死亡會感到恐懼,對近親的死亡會感到悲傷,這在動物界已經是普遍存在的情形。
但是,動物對於「死亡」感到恐懼,那是一種生物本能,對於近親「死亡」感到悲傷,那是初級的情感反應,但是,可以肯定動物是不會有「鬼」、「亡魂」、「死後生命」這類概念的,甚至於,動物不只沒有對死亡近親或同伴有「墓葬」行為和祭祀儀式,還有些動物甚且可能會分食同類的屍體作為食物。
沒有任何研究結果可以肯定人類是從何時開始有「墓葬」行為,雖然也有考古學家認為人類從有「墓葬」行為就代表已經有「靈魂不滅」的概念;
關於這點,我不能同意,因為人類比其他動物擅長運用工具,不論是挖洞或者堆砌石塊;因此,「墓葬」的初意並不能據之肯定是有「靈魂不滅」的概念才進行。極可能是不忍見到親人的遺體被其他動物當成食物,也或者人類本身在最初「食腐」為生的艱困時期,也有食屍的行為,
(註一;那是一種不得已的自然行為,在當下這個時代,我們不需因此覺得噁心或殘忍,海中的沙魚也會吃掉受傷的同伴,目的只有一個……取得難得的食物)。
(註二;直到今天,在東南亞某些原始民族還有食人的習俗,和食物缺乏的關係小,而是和「奪取魂魄、精氣」的象徵意義較大)。
但是,目前在考古學方面倒是發現有些地區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一些「甕棺葬」
(屈肢葬、坐姿葬);在甕蓋上會刻意打洞,留下一個指頭大小的孔洞,據研究;極可能是親人為了讓死者的亡魂便於出入而如此做,這個倒是可能可以證明那時應該已經有「鬼」、「亡魂」、「死後生命」這類概念了。
此外,在東南亞與中國接壤的深山叢林內一些少數民族,他們居住在「吊腳樓」
(粗竹高架屋)中,樓下豢養牲畜,樓上住人以避開毒蛇猛獸的侵害,但是,親人過世之後,他們是把遺體裝在木桶或竹簍中,就埋在住家樓下的地下,並且會將一根打通關節的竹子,插進木桶的遺體口中,上端則直通到樓上住人的地板處,每次用餐時,也會把一些酒菜食物從空心的竹子中灌下去,並且很恭敬的祝禱請死者和活著的親友一起享用……
所以「甕棺葬」那甕蓋上的洞孔是不是也來自相同的原因,目前已不得而知,但是,後者當然也必然是相信「靈魂不滅」才會有這麼奇特的風俗。
人類之所以和其他物種不同,甚至和其他靈長類的近親如此不同;竟然會有「鬼」、「亡魂」、「死後生命」這類概念,有些研究也許認為原因很單純;就是恐懼死亡,恐懼未知,害怕死後就灰飛煙滅什麼都化作烏有……不只是對自己的死後憂心恐懼,同時對於親人的死亡也有著同樣的不捨,基於心理需求,所以自然「發生」
(或「發明」)了「靈魂不滅」的想法,然後日積月累的構築出了虛幻卻很能撫慰哀思的「死後世界」。於是,人死後並不是與草木同朽一切化作烏有;而是雖然沒有了肉體,有一種和死者生前完全相同容貌、性格的精神能量
(亡魂)仍然可以存在於另一個世界……
然後這個觀念又逐步擴大;變成「靈魂不滅」,永生不死,而另一個世界是比現世更美麗的;又更擴大演變成為「天國」觀念。
而在中國,多苦多難的古代;人們相信死亡就是「回老家」去和先行過世的祖先親人團聚,而且在那邊享受比人世間更優渥快樂的生活,所以也才有「生為徭役,死為休息」的說法。
其實,以上的認知只是原因之一,事實卻不是如此單純,還有著錯綜複雜的互為因果的關係,值得慢慢研究和探索;
那麼,「鬼」在中國究竟和外國又有什麼不同呢?
依據考古學家針對中國史前時期的「甕棺葬」研究中,發現蓋子上有刻意穿洞情形,考古學家認為那是「為了亡魂出入」之用,所以證明那個時代已經有魂靈觀念;
這個應該是對的,但是,卻無法證明有魂靈觀念和「是否有祖先靈祭祀」或「鬼魂祭拜」有關。
因為以中國而言;既然有「生為徭役,死為休息」的觀念,那麼人死為「鬼」
(歸),回去老家和更早過世的親人祖先團聚,永遠休息不再為生活生存而勞苦操作,那麼和陽世就正式告別,不再有任何羈絆瓜葛或牽扯,而後代子孫頂多只是追思和緬懷而已,並不會向祖先乞求什麼?所以「祖先靈祭祀」或「鬼魂祭拜」也不會在有死後世界觀念產生之初就同時形成……
但是,「人死為鬼」,「回老家」、「生為徭役,死為休息」等等的觀念以及「巫」的溝通天地陰陽卻和語言的發展以及想像力大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同時這些能力也造就了之後「鬼」的變形和變性發展……
附註1.關於中國人的「祖靈崇拜」,在中國字中有一個非常有趣又值得注意的重點:「祖」這個字,既是會意字,也是象形字,其實原本是「且」這個字,先直接看看這個字,活脫脫就是中國人祭祀祖先或神祇牌位的模樣,如果再看看這個字在古代各種古文字中的樣貌,就會更明瞭確實就是一個牌位的象形文,通常都是木板製作的,更重要的是有些古文字看起來真像「保險套」?對的!沒錯!是非常像保險套,因為「且」的原意就是「陽具」,世界各民族或多或少都有「陽具崇拜」的習俗,中國古人也一樣,所以「且」的原意是「陽具」,後來延伸為「祖先」,同時從3D立體的造型慢慢演變為薄木片狀,但是基本型還是沒有太大改變。後來因為「且」這個字被假借為「而且」的「且」,同時為了區別和強調,所以偏旁又加上了一個專指祭祀用的「示」字邊,表示是在祭祀祖先,也就變成我們中國字現在的「祖」字。
(註:關於「鬼」的深入研究與探討,請參閱本書作者所著之「鬼學」一書,2010年7月出版)
http://www.cwnp.net/thread-1311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