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008|回復: 0

015『廣義靈魂學』上冊 第十四章 人類進化的最大功臣之一—「火」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5-5 18:58: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阿倫 於 2024-11-16 22:43 編輯

『廣義靈魂學』上冊 第十四章 人類進化的最大功臣之一—「火」

作者:張開基

(本文作者擁有著作權,非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轉貼、摘錄或任何形式之引用,改作)

人類與其他「靈長類」近親相較,其實並不特別強壯,但是,在「演化樹」上分道揚鑣之後,際遇卻有了天壤之別,除了智力上的大幅領先,還有兩項最大的功臣;其一是「遠距離拋射武器」的發明,其二就是「火」的發現以及發明「取火」的方式。

例如「弓箭」類的「遠距離拋射武器」的發明,已在其他章節敘述過,本篇只引用網路「維基百科」的簡要資料,來看看「火」對於人類安然適存,以及如何相輔相成的大幅提昇人類「心智能力」的偉大功能;

『早期人類對火的使用是人類文化演化的轉捩點,使人類繁衍。火的使用令人類烹煮食物,並從加熱過的食物中攝取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火又提供溫暖,使人類在寒冷的夜間,及至寒冷的氣候中活動。火提供了天然光源外的另一選擇,也給予人類抵禦外來食肉動物的入侵的能力。

有關人類用火的最早證據來自多個位於東非的考古景點,例如肯亞境內巴林哥湖附近的契索旺加(Chesowanja)、庫比佛拉(Koobi Fora)及歐羅結撒依立耶(Olorgesailie)。位於契索旺加的地層中發現了一些紅色粘土,其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Before Present)142萬年前。這些泥土的身上有被再加熱的痕迹,這就表明其曾為了增加硬度而被加熱到400℃的高溫。

位於庫比佛拉的FxJjzoE地區和FxJj50地區則發現了一些被染紅的土壤沉積物,只有200-400℃的高溫能產生這一變化,這說明直立人曾在距今150萬年於該地使用過火。位於肯亞境內的歐羅結撒依立耶的一個地區中,有一個像地爐的凹地。人們在這裡發現了一些微小的炭渣,但這也可能是由一些自然的灌木火災引起的。

位於衣索比亞Gadeb的8E地區,發現了一些貌似已被燃燒過的整體凝灰岩的碎片,但這些岩石的再燃燒現象有可能是因當地火山活動變化引起的。類似碎片也已從直立人創建的阿舍利文化相關遺留品當中找到。

位於衣索比亞阿瓦什河的中遊河谷中, 存在著一些紅色粘土質土壤的錐心窪地,這種土質有可能是200℃的高溫造成的。而這種高溫現象的原因則歸咎為燃燒樹木的枝幹,這使得當時的人們很可能燒毀他們的生態地區。一些燃燒過的石頭也能在這裡找到,同樣的,火山整體凝灰岩也在該地區周圍被發現;



位於南非的斯瓦特克朗斯找到了最早的有關人類使用火的可靠證據,在阿舍利時期的一些工具、骨制工具以及一些擁有早期人為刻印的骨頭中發現有一部分被燒焦。該地區也提供了一些有關直立人時期肉食動物的證據。位於南非的Hearth洞穴中發現了一些燃燒後的沉積物,這可以追溯到距今20到70萬年前。在以下幾處地方同樣找到了類似的證據:Montagu洞穴(距今5.8萬年到距今20萬年)以及Klasies河口(距今12萬年到距今13萬年)。

最可靠的證據來自尚比亞境內的kalambo瀑布。在這裡找到了一些有關早期人類使用火而製造手工製品的跡象,包括燒焦的木料、木炭、紅化的土壤、一些炭化了的草皮、植物以及一些有可能曾被火烤而加硬的木具。該地區經放射性碳年代測定法推斷處在距今6.1萬年而用胺基酸外消旋作用法推斷處在距今11萬年。

火曾被靜灣文化用於加熱矽質石頭從來加硬其硬度以便製造成工具。這一研究表明不僅處於距今7.2萬年的地區有使用火的跡象,那些處在距今16.4萬年前的地區也有可能。

由1930年代發現的一個以色列Bnot Ya'akov Bridge可能是爐灶燒火遺址中,顯示直立人或匠人在距今79萬至69萬年前已經能人工生火。

位於臺拉維夫以東12公里的Qesem Cave,證據顯示晚更新世末距今約382,000至200,000年經常使用火,大量被燒的骨頭和適度地加熱的泥土堆暗示在火旁宰割獵物和為其剝肉。

中國山西省內的西侯渡,哺乳類動物殘骨的變色顯示曾被燃燒。位於雲南省的元謀遺址也發現發黑的哺乳類動物殘骨。

爪哇發現的直立人化石中也發現變黑的殘骨和炭沉積物。

周口店洞穴群, 既是世界文化遺產所在地,也是中國較早被認為人類使用火的地區.

中國周口店遺址發現距今50萬至150萬年前火的證據,來自 Locality 1 中 Layer 10 的直立人化石旁燒過的骨頭、由石器碎片、炭、灰燼和爐床。數根殘骨的顏色是平均的灰黑色,推斷不是受錳元素影響而是燒過的骨頭特徵,且紅外線光譜顯示存在氧化物。實驗成功把同樣是第十層的其他骨頭燃燒成藍綠色,同一種化學反應有可能在遺址內的白色、黃色和黑色骨頭上發生。Layer 10 本身是生物製造的矽、鋁、鐵和鉀的灰燼,但沒有木頭灰燼如矽粒。

歐洲多個遺址有證據顯示直立人使用火。匈牙利Vértesszőlős發現Samu和燒過的骨頭,但沒有發現炭。在西班牙Torralba和Ambrona,發現距今300萬至500萬年前阿舍利文化的石器。在法國Saint-Estève-Janson的Escale Cave內發現紅色泥土和五個距今20萬年前的爐床。

普遍證據顯示距今125,000年前已廣泛使用火。

火的使用以及其伴隨而來的光亮給人類的行為方式帶來了重大改變。人類的活動不再限制於白晝的長短。另外,一些哺乳動物和咬人的昆蟲會躲避火和煙。通過火對熱蛋白質的加熱也改善了食物的營養價值。

哈佛大學的Richard Wrangham認為食用烹飪過的植物性食物可能因此而擴大人類腦容量,因為這樣可以使澱粉食物中的複合碳水化合物更容易地被身體所吸收,並且使人類得以攝取更多卡路里。

由於植物的一些構成是不可咀嚼的,例如粗纖維及澱粉,因此在火出現之前,枝莖、成熟葉、擴展的根以及塊莖並不能成為人類飲食構成的優先選擇。取而代之的是,人們攝取的是植物構成中的簡單糖和碳水化合物,例如種子、花朵及多肉的水果。合并於種子中的毒素以及類似的碳水化合物來源也影響著人們的飲食,一些含氰苷的來源比如亞麻籽、木薯以及樹薯在經過烹飪後就能除去毒素。直立人的牙齒以及其附著物的消耗表明了硬質肉和脆根蔬菜的食用。

人類對食物的烹飪很明顯是從被燒焦變黑的哺乳動物的骨頭中發現的,這種烹飪讓肉類更容易食用,並且通過讓肉類自身更容易被消化,從蛋白質獲取營養變得更容易。消化熟肉所需的能量較消化生肉的少,烹製糊狀膠原蛋白或其它結締組織的情況也一樣,「將原本緊緊貼在一起的糖類分解,讓它們更易被吸收。」烹飪殺死了食物中的寄生蟲和病菌。』

………………

火改變了人類的食性,使得人類不但是所有靈長類;更是所有物種中唯一懂得「熟食」的,到現今,人類幾乎都是以「熟食」為主,只有水果或生菜沙拉是附屬的「生食」,或者某些文化中如「生魚片」之類的,而且這些都不是主食。

熟食使人類更容易在進食前已先行對各種食物加熱分解而釋出更豐富更易於吸收的養分,這其中也包括腦部發育必須的大量營養素,不但直接促進腦部組織的發展,提昇了智商,同時也因此間接促使「靈識」的凝聚,使人類成了地球上唯一在肉體死亡後,能以另一種生命型態(靈魂)繼續存活的生物。

簡單的小結:如果沒有「火」;如果人類不懂得使用「火」,那麼就沒有「熟食」,人類就和其他雜食性動物一樣,除了植物類食物,對於各種肉食也只能一直停留在「茹毛飲血」的階段,和其他掠食性動物一樣,如果沒有「熟食」,人類的智力不可能如此進化神速,智力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就不足以凝聚成為「靈魂」。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