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靈魂學』上冊 第十三章 「人鬼雜處」的時代
作者:張開基
(本文作者擁有著作權,非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轉貼、摘錄或任何形式之引用,改作)
人類在產生靈魂之後,曾經經歷過非常漫長的一段「人鬼雜處」的時光,其實,嚴格來說;這種情形迄今仍在持續,並未結束。
之所以會發生「人鬼雜處」這樣的狀態,是有一定的成因,值得深入的來探究;
在探究這個課題之前,我們先簡略的了解一下「人類靈魂」產生的整個歷史背景;當然要先從「人」的歷史開始:
「舊石器時代」初期:距今約200萬—100萬年前;早期猿人。
「舊石器時代」前期:距今約100萬—20萬年前;晚期猿人。
「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20萬—5萬年前;早期智人。
「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5萬—1萬2千年前;晚期智人。
6萬年前:Y染色體亞當生活在非洲。他是所有現存人類的父系最近共同祖先(Y染色體基因通過父系遺傳)。線粒體單倍群M和N出現,他們參與了遷移出非洲的進程。
5萬年前:遷移到南亞。M168突變型出現(所有非洲以外的男性攜帶)。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線粒體單倍群U、K出現。
4萬年前:遷移到澳洲和歐洲(克羅馬儂人)。
2.5萬年前:尼安德特人滅絕。Y染色體單倍群R2、線粒體單倍群J和X出現。
1.2萬年前: File:ModernHuman.jpg 全新世、中石器時代開始。Y染色體單倍群R1a、線粒體單倍群V和T出現。歐洲人演化出了淡膚色(SLC24A5基因)。佛羅勒斯人滅絕,人類成為了人屬中唯一存活的物種。
再來比對一下相關基因方面的研究結果:
由此,我們當可看出「多峇火山大爆發」理論是具有相當可信度的,在這次的生物大滅絕之後,一群幾千人而已的殘存近代人類祖先從東非開始「求生大遷徙」,而「人類靈魂」產生是在這次「求生大遷徙」之後,相當於「舊石器時代」晚期,也是「晚期智人」出現之後的事。
為什麼筆者會這樣認定呢?
因為,「靈魂」的產生是有一定條件的,從「靈魂」的定義和特性上,可以看出其必要的形成條件;在此,又有必要來看看關於「人」,特別是有關「現代人」的定義和特性;因為「靈魂」是人類特有的產物,只有人類會產生「靈魂」,而且還必須是「心智能力」達到一定程度的「人類」才能形成「靈魂」,或者說;在人類的漫長進化過程中,在「早期智人」之前的數百萬年時光中,人類和其他物種一樣,並沒有「靈魂」,直到「晚期智人」之後,才逐漸擁有形成「靈魂」的條件。
在網路「維基百科」的詞條中,對於「現代人」的詮釋如下:
『人(學名:Homo sapiens,意為「有智慧的人」),是一種靈長目人科人屬的直立行走的物種。線粒體DNA與化石證明人類大約於500萬年前起源於東非。與其他動物相比,人具有高度發達的大腦,具有抽象思維、語言、自我意識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此種能力,加之人類直立的身體導致人類的前肢可以自由活動,使得人類對工具的使用遠超出其它任何物種。截止至2011年11月,世界人口已達到70億,大約是所有曾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的75%。
與其他高等靈長類動物一樣,人類為社會性動物。人尤其擅長用口頭、手勢與書面語言來表達自我、交換意見以及組織。人類創造了複雜的社會結構,從家庭到國家。人類個體之間的社會交際創立了廣泛的傳統、習俗、價值觀以及法律,這些共同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礎。人類在地球上獨一無二,還由於人類具有審美的觀念,再加之人類自我表達的慾望和相對大的大腦,人類創造了藝術、語言、以及科學。
人類希望能夠理解並改造環境,試圖用哲學、藝術、科學、神話以及宗教來解釋自然界的現象。這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導致了高級工具和技術的發展。雖然人類不是唯一使用工具的物種,但是人類是已知的唯一會用火、會穿衣、會烹調食物及其他高級技術的動物。
人,人類、智人或現代人,這個名詞可以從生物、精神與文化各個層面來定義,或者是這些層面定義的結合。生物學上,人被分類為哺乳綱靈長目人科人屬智人種(學名為Homo sapiens 或 Homo sapiens sapiens 但後者不為學界多數一致認可)。
智人意指擁有高度發展的頭腦。
精神層面上,人被描述為能夠使用各種靈魂的概念,在宗教中這些靈魂被認為與神聖的力量或存在有關;而在神話學中,人的靈魂也會被拿來與其他的人型動物作對照。如人工智慧或天使是沒有肉體的靈體,獸人或亞人則只有慾望和膚淺的情緒。
文化人類學上,人被定義為能夠使用語言、具有複雜的社會組織與科技發展的生物,尤其是他們能夠建立團體與機構來達到互相支持與協助的目的。
生物學上人的學名為「智人」(拉丁文 homo爲「人」,sapiens即「聰明的」),是與黑猩猩(PAN)、大猩猩(GORILLA)、猩猩(PONGO)、長臂猿(HYLOBATIDAE)同屬人猿總科的靈長目動物。人類與其它靈長目動物的不同在於人類直立的身體、高度發展的大腦,以及由高度發展的大腦而來的推理與語言能力。由於人和猿血緣相近,動物學家德斯蒙德.莫利斯戲稱人類為裸猿,並著述從各個角度論述人類種種行為的起源。。
行為學上來看人類的特徵有:懂得使用語言,具有多種複雜的互助性社會組織,喜歡發展複雜的科技。這些行為學上的差異也衍生出各文化不同的信仰、傳說、儀式、社會規範。』
以上,對於「人」,特別是「智人」和「現代人」的相關定義,其實也是給「靈魂」下了一個幾乎雷同的定義,因為人類必須進化到擁有以上這些「心智活動能力」之後,才足以形成「靈魂」,而「靈魂」當然也才能擁有和表現出這些能力和特性。
那麼,確實的年代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這點,是很難確定的,根本沒有直接證據,甚至直到今天,科學界也無法不敢證實「靈魂」的存在,更何況要逆推回去考證幾萬年以前的事情?因而只能從已知「靈魂的特質」(註:筆者本身及前輩研究者與「靈魂」接觸後獲知的經驗法則)來縝密推斷:
「靈魂」必須具備:
一,完整的「自我認知能力」及部份「自我感知能力」。
二,相當程度的「語言能力」。
三,相當程度的「空間想像能力」。
四,相當程度的「抽象思考能力」。
五,相當程度的「心智推理能力」。
我們再簡略的來看看人類的「生活進化史」;人類從「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經由長期「漁獵採集」的穴居生活,基於求生掠食和反掠食的需求,從「家族」聚集形成「氏族部落」,因此必須「團結分工」才足以生存,在「團結分工」中,創作工具、合作圍捕大型獵物,抵抗其他氏族部落之侵略和擄撂,最重要的就是相互間的「表意聯絡」,當然,從吼叫示警、哀嚎呼救的聲音表意,然後隨著生活型態的日益複雜,「語言」就因為約定俗成而日漸豐富,從單音、單詞發展到完整的句子,以至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演講,必然是經過長時間累進發展才形成的。
以「語言能力」而言;人類是地球所有物種中,最擅勝場的佼佼者,其他具有各種「語言能力」的物種,譬如海豚、猩猩等,與人類相較,其「語言能力」根本判若雲泥,難以相較。同時依據近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今日人類的「語言能力」能如此豐富精妙,表意功能如此強大,乃是基於兩種條件而產生:其一為來自基因遺傳的「預設模式網路」,其二是由於後天的學習,兩者缺一不可。
而「語言」的本身既然是為了「表意」;當然「意」(意念)一定是先於「語言」產生的,而所謂的「預設模式網路」也就當然不只是僅限於「語言能力」一項而已;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肉體感官知覺系統,以及「思想、意念、心智推理、想像力、抽象思考、時空推理、形而上思辨」等等心理感知系統等等都必然是在整個「認知、感知大網路」中在運作,而分屬於不同的「預設模式」,各司其職又互相串連,在腦部「聯合區」(三個基本機能聯合區)中整合之後再作出適合、適時及適切的反應。在肉體的腦部是由「神經元細胞網路」接收及釋出命令,皆由「神經脈衝」(Nerve impulses)以「生物能」用電子訊息方式傳遞,而「鏡像神經元」更能接近反射動作不經複雜思考運算的「瞬間認知」,在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是「突觸」縫隙的化學物質傳遞這些瞬息萬變的電子訊息。筆者試舉一例來讚歎人類在這些方面的傑出演進成就;
曾經在某「知識頻道」看過一段介紹澳洲土著以傳統「︽」型迴力鏢獵捕袋鼠的影片,攝影師特別從土著的主觀視角來捕捉整個過程;只見畫面左方空曠的荒地上有一隻成年的袋鼠正在快速的跳躍前進,與鏡頭呈大約45度角往畫面中間快速移動,土著見到獵物出現幾乎毫無猶豫,直接猛力甩出木製的迴力鏢,這時畫面轉為慢速播放,只見那支迴力鏢是一面快速自轉,一面以順時鐘方向畫出一個大弧,先是向畫面左邊飛去,因為主觀視角的關係,似乎根本和目標動向是南轅北轍,不可能擊中目標,但是,迴力鏢飛到大弧的一個頂點之後,就開始同樣順著大弧朝右邊飛行,只見袋鼠毫無察覺,繼續跳躍前進,然後似乎不是迴力鏢去擊中袋鼠,而是袋鼠和迴力鏢在一個關鍵的交會點「相撞」,結果袋鼠頭頸部位被狠狠擊中,立即倒地不起----
這樣的畫面真的太經典也太精彩了,這位土著的迴力鏢獵擊功力也實在是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了;當然,我們可以來分析一下土著甩出迴力鏢到完美擊中袋鼠的過程及必須具備的條件;
第一,「3D視覺」:這是所有掠食動物都必備的,兩眼向前的都可以擁有這種能力。
第二,「空間感覺」:必須瞬間在腦海中看準袋鼠移動的方向和速度,以及兩者的夾角距離,同時還要算出迴力鏢的速度及飛行方向的相對位置。
第三,「外在條件」,最重要的是風向影響,這是來自長年經驗值的偏移修正。
第四,是長年嫻熟於這支慣用迴力鏢的基本「性能」,並且能夠精準的操控甩出的方向、仰角、力道、弧度。第五,這是最重要的,就是「想像力」;
這位土著一定要能夠預先構思的袋鼠前進方向和角度組合的「最可能的前置位置」,而這個就是一個預先假想的「交會點」,同時,他必須適切的操控甩出迴力鏢,在正確的時刻瞬間讓迴力鏢抵達這個關鍵的「交會點」。
也許,如果換作是其他掠食動物當然也有類似的能耐,才能準確的捕食,譬如老鷹在空中獵捕鴿子,也都會運用到以上這些瞬間運算和經驗法則,但是,其中最大的差別是;其他掠食動物使用的都是自己的「爪牙」,都是自己身體的一部份,在操控上是容易運用自如的,但是澳洲土著使用的迴力鏢是人類發明的一種非常精妙的工具,靠著其特殊外型,可以藉由在空氣中快速旋轉而飛行一段路程和時間,其方向、速度以及弧度都能靠長期練習及不停修整迴力鏢的長寬比例、曲度、厚薄,然後達到收發自如的地步,如果沒有擊中獵物,迴力鏢甚至會繼續完成整個圓弧飛回到拋擲者手中。
這樣創造各種工具和武器的優勢,使得人類成為食物鏈的最上層固然是一大特點,但是,這種操控工具,瞬間以預想方式運算出關鍵「交會點」的「想像能力」更是其他物種所望塵莫及的,同時,也是這種瞬間的「直覺認知」能力,連帶關係到人類其他「意念」能力的發展。另外還有一個例子也是來自同樣的「知識頻道」,描述一位日本武士刀的高手,能夠在幾十公尺外,用武士刀的刀鋒劈開一顆迎面射來的BB彈,這顆白色塑膠BB彈的直徑只有6mm,從玩具手槍中射出的高速,根本不是人類肉眼能夠「看見」的,更何況要用薄薄的武士刀鋒從中劈開,那根本不是「感官知覺」可以做到的,結果從慢速播放的錄影帶中,卻可以清楚看到BB彈真的被武士刀鋒從中劈開的瞬間鏡頭;負責測試者看了不但歎為觀止,也根本無從解釋這位高手究竟是怎麼做到的,他下的結論是「他有預知能力!」。而筆者則認為這種能力其實已經超出「感官認知能力」的範疇,到達了「第二套感知能力」的階段了。當然不能說完全沒有運用到「視覺、聽覺、觸覺」這些感官功能,但是,在這些基本能力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一種「意念感知」的能力,使他能夠瞬間決定出刀的時機,以及橫向砍劈的高度和弧度,而這些都超出了感官反應時間的範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