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阿倫 於 2021-10-2 14:42 編輯
『廣義靈魂學』上冊 第八章 「靈魂」形成的原理
作者:張開基
(本文作者擁有著作權,非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轉貼、摘錄或任何形式之引用,改作)
人類「靈魂」的形成原理是最典型「知難行易」的一門學問,因為除了各種宗教所認定「無始之始就已經存在」或者「神創造的」之外,從來沒有人能夠說清楚、講明白,就算有志研究者,也甚至一直都是陷在前述宗教主張的框框裡,總是免不了「井底說天」而已,幾乎沒有人好好深思這個問題,那麼就更不用談能夠知道「形成的原理」了。
有些事,發問容易,找到正確答案很難;但是,「靈魂形成的原理」剛好相反,答案不難,但是,發問比較難;難在不知道要發問?如果連不知道該怎樣「發問」?那麼又怎麼可能找到答案呢?
這裡所謂的「知難行易」是指「靈魂是如何產生的?」、「靈魂如果不是由神創造的,那麼又是從何而來?」、「如果是人類經由長期進化而產生,又是如何能在肉體中形成靈魂」?
在這幾個問題上不只是不曾有人這樣發問,就算這樣發問也很難有任何可以參考的資料,也無法用任何實驗的方法來找出答案;那麼,筆者只能靠多年研究的心得和各種實務經驗,用拼圖的方式,合理的邏輯推理出一個至少直到目前為止,算是「更為合理」的原理;
說到「困難」,那是筆者這大半生不知用了多少無法估算的時間,一直累積出來的心得,不計其數也不厭其煩的一再思辨、推翻再思辨,反覆辯證,合理的邏輯推理出這樣的「原理」之後,現在要解說時反而就變得簡單了。
因為「靈魂」形成的原理真的很簡單,而且也符合物理定律。
那就是「能量場」的原理。
經常的,我們會聽聞到許許多多什麼「磁場」之類的,甚至在一些根本就是胡謅的迷信說詞中也會聽聞到什麼「這個磁場好」、「那個地方的磁場不好」等等之類的話語。事實上,跟「磁場」毫無關係,甚至這些信口開河的人,連「場」是什麼都不知道?
其實「場」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影響的範圍』。
「磁場」指的是磁力所能影響的範圍,譬如地球磁場也有一定的影響範圍,「極光」就是證明地球磁場影響範圍所及的最好例證。
「靜電場」:指靜電所能影響的範圍,許多小朋友都玩過摩擦某些塑膠製品,可以產生靜電,吸附一些碎紙片的遊戲。
「能量」當然也會形成「場」,就是這股能量所能影響的範圍。
「靈魂」就是一個「能量場」。
談到「能量」,相信大家都能了解到;我們所生存的這個宇宙就是由「能量」所構成的,不論包括「霍金」在內的「大霹靂理論」支持者的觀點是否確實為真,這個宇宙是由「能量」匯聚再形成物質態卻是不爭的事實,宇宙中處處充滿了能量,不只是可以察覺到的「能量」與「物質」,還有絕大部分是目前我們還無法理解的「暗能量」和「暗物質」存在。
不只是所有的物質都含藏著「能量」,所有生命也一樣是由「能量」與「物質」所構成,單純的物質並不能形成生命,生命少了「能量」也勢必無法活動和存活。
其實,就連我們生活的地球,除了本身地殼內部的熔岩活動不停的在產生能量,更因為地球的自轉,將「能量」形成磁場,包裹住整個地球,抵擋了過多「太陽風」和一些「宇宙射線」的沖激,生物才能從容存活;但,最直接來自母星「太陽」的能量也是地球生物必要基本「能量」的來源,而且從遠古時代開始,許多生物吸收了太陽能,除了使本身及整個族群得以存活,即使在死後被埋藏在地底,依然保有這些「太陽能」;聽聞到「太陽能」,大家總是最先想到的就是「太陽能光電板」或者「太陽能電池」、「太陽能熱水器」等等,其實,「太陽能」幾乎無所不在,地球人類也幾乎無時無刻不在使用著;像遠古以來一些生物吸收然後在死亡之後還含藏的「太陽能」;譬如地底的「煤炭」和「石油」,一個是遠古行光合作用吸收大量太陽能的植物,一個是遠古食用植物的各種動物;以及捕食這類動物再次吸收太陽能的掠食性動物。
人類使用「煤炭」作為燃料的時代已經非常久遠,之後又開發出了地底的石油作為能源燃料,更從石化工業衍生出各種塑膠產品,其實這些推究其根源,都是來自「太陽能」,人類只是將含藏在煤炭和石油中的能量再次釋放以供使用而已,而不是自行創造「能量或能源」,更甚至連水力發電也一樣必須依賴太陽能;因為太陽蒸發了海洋和大地上的水份,在空中形成雲霧,降雨在山區高處,形成河川,經由地形高低落差,由位能形成動能,轉動發電機的葉片,才能產生電能。
在今天的生活中,「電」是非常重要的生活能源,從最初只是用於燈光照明,到今天各種電器產品,以至電腦時代來臨後,幾乎只要使用到任何3C產品,都離不開「電」。
其實還不只是如此,連所有生物包括人類在內,身體中一樣也需要「電」,最基本的神經傳導,就需要微量的電流脈衝每秒數百萬次的來回傳遞各種訊息;人類的「感官知覺」從外界獲得的各種訊息需要電流脈衝傳回大腦神經中樞來分析判讀,而在腦部複雜的運算和思維也需要電流來完成,然後因應狀況做出任何身體器官或肢體的反應也是由電流脈衝來傳達指令的。
以「人體」而言;只要還活著;基本上就像一顆電池,差別只在是否有「自主意識」。
我們都知道;宇宙中充滿能量,地球從大氣層以內也是處處充滿能量的,最常見的巨大自然能量就是「閃電」,因為大氣的流動,上昇氣流和下降氣流之間,由於「正電荷」和「負電荷」劇烈摩擦,就產生巨大的電流,形成刺眼的閃電和轟隆隆的雷聲,有時落雷到地面,就形成可怕的雷擊,通常會劈倒大樹或殛斃人畜。
但是,像閃電這種巨大的自然能量,只是隨機形成,本身並沒有任何自主意識。像古來傳說「雷公會打死壞人」,那也只是完全沒有根據的胡謅而已,而且諷刺的是經常是結果相反的,遭到落雷殛斃的往往反而是在農田、海上勤奮工作的無辜民眾,壞人是不可能在下雨打雷天在野外勤奮工作的。
其次我們再來談談人類對於電的運用;一般家用的交流電是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以外,我們現代更經常越來越大量使用到直流電的各種「電池」;
目前隨著3C產品越來越普及多元,幾乎只要可以隨身攜帶的,必定都會使用到不同的電池;從袖珍手電筒使用鈕釦式的「水銀電池」,最小的不過豆子大小;更普遍的像迷你隨身聽通常使用「4A電池」,有些鬧鐘會使用到「3A電池」,數位相機使用「小型鋰電池」,筆記型電腦需要用到稍大型的「鋰電池」,汽機車會使用大顆的「蓄電池」。
「電池」雖然看起來不怎麼起眼,但是,含藏的「電能量」有時也可能是很嚇人的,譬如3顆豆子大的「水銀電池」就能讓袖珍「紅光雷射」射出光束遠達一百公尺之遙,而兩顆「3A鹼性電池」就能讓「綠光雷射筆」遠射到五百公尺以上,甚至還能燒破氣球或者點燃木柴棒,而一顆方形9V的小小電池,如果裝在「電擊棒」中,瞬間轉換成幾萬伏特的高壓,能夠把人電擊到暫時痲痺甚至昏倒。
那麼「電池」是什麼呢?不就是一個儲存有「電能量」的物體嗎?一顆俗稱的「乾電池」,一出廠時都是儲滿「電能量」的,「電量」多少和電池體積通常是成正比的,但是,質地不同也會決定電量多寡,譬如同樣大小的「碳鋅電池」和「鹼性電池」,後者含電量就較多一些,使用於電子產品時,時間可以持久一些。但是不論是一次性的「乾電池」或者可以重複使用的「充電式電池」,從滿格電量,經過各種用途,電量就會逐漸耗損而遞減,一次性的「乾電池」電量用完之後就只能拋棄或被回收,不能再繼續使用,而「充電式電池」雖然可以重覆使用,但是,也一樣有壽命期,通常使用幾年後或重複充電多少次數後,因為效能減低也必須捨棄並更換新的。
「電池」製造的過程和學問也許很難,但是,「電池」的原理卻很簡單,而使用方法卻更是簡單,只要需要使用任何攜帶式3C產品的人,沒有不會使用電池的。
如果,我們把「人體」比方為一顆「電池」來看的話(其實,事實上人體也正是一顆含有能量的電池);那麼用以解說「靈魂形成的原理」就會更容易理解。
一顆「精子」和一顆「卵子」也分別就是一顆微型的小電池,有物質體,也有能量。受精之後合為一體,經由細胞分裂慢慢形成胚胎,也是一顆「電池」;然後隨著懷胎時間增加,胎兒體型慢慢增加,這顆「電池」的電量也會跟著實質成正比的增加;出生之後,只要正常發育長大成人,體重增加了二十多倍,能量當然也是這樣增加了幾十倍……
人和所有生物一樣,都是靠攝食來成長的,不但從各種食物中吸收養分供應身體的成長,也從食物中吸收或在自己身體中經由物理化學反應來產生能量。也因為即使過了成年之後,身體幾乎不再成長,但是,還是隨時需要能量供應各種活動所需,所以,我們終其一生每天都需要進食才能生存。
在正式解說「靈魂形成原理」前,我們先來看看與了解一個非常重要的物件—「電磁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