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846|回復: 2

09『廣義靈魂學』上冊 第八章 「靈魂」形成的原理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5-3 01:21: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阿倫 於 2021-10-2 14:42 編輯

『廣義靈魂學』上冊 第八章 「靈魂」形成的原理

作者:張開基

(本文作者擁有著作權,非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轉貼、摘錄或任何形式之引用,改作)

人類「靈魂」的形成原理是最典型「知難行易」的一門學問,因為除了各種宗教所認定「無始之始就已經存在」或者「神創造的」之外,從來沒有人能夠說清楚、講明白,就算有志研究者,也甚至一直都是陷在前述宗教主張的框框裡,總是免不了「井底說天」而已,幾乎沒有人好好深思這個問題,那麼就更不用談能夠知道「形成的原理」了。

有些事,發問容易,找到正確答案很難;但是,「靈魂形成的原理」剛好相反,答案不難,但是,發問比較難;難在不知道要發問?如果連不知道該怎樣「發問」?那麼又怎麼可能找到答案呢?

這裡所謂的「知難行易」是指「靈魂是如何產生的?」、「靈魂如果不是由神創造的,那麼又是從何而來?」、「如果是人類經由長期進化而產生,又是如何能在肉體中形成靈魂」?

在這幾個問題上不只是不曾有人這樣發問,就算這樣發問也很難有任何可以參考的資料,也無法用任何實驗的方法來找出答案;那麼,筆者只能靠多年研究的心得和各種實務經驗,用拼圖的方式,合理的邏輯推理出一個至少直到目前為止,算是「更為合理」的原理;

說到「困難」,那是筆者這大半生不知用了多少無法估算的時間,一直累積出來的心得,不計其數也不厭其煩的一再思辨、推翻再思辨,反覆辯證,合理的邏輯推理出這樣的「原理」之後,現在要解說時反而就變得簡單了。

因為「靈魂」形成的原理真的很簡單,而且也符合物理定律。

那就是「能量場」的原理。

經常的,我們會聽聞到許許多多什麼「磁場」之類的,甚至在一些根本就是胡謅的迷信說詞中也會聽聞到什麼「這個磁場好」、「那個地方的磁場不好」等等之類的話語。事實上,跟「磁場」毫無關係,甚至這些信口開河的人,連「場」是什麼都不知道?

其實「場」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影響的範圍』。

「磁場」指的是磁力所能影響的範圍,譬如地球磁場也有一定的影響範圍,「極光」就是證明地球磁場影響範圍所及的最好例證。

「靜電場」:指靜電所能影響的範圍,許多小朋友都玩過摩擦某些塑膠製品,可以產生靜電,吸附一些碎紙片的遊戲。

「能量」當然也會形成「場」,就是這股能量所能影響的範圍。

「靈魂」就是一個「能量場」。

談到「能量」,相信大家都能了解到;我們所生存的這個宇宙就是由「能量」所構成的,不論包括「霍金」在內的「大霹靂理論」支持者的觀點是否確實為真,這個宇宙是由「能量」匯聚再形成物質態卻是不爭的事實,宇宙中處處充滿了能量,不只是可以察覺到的「能量」與「物質」,還有絕大部分是目前我們還無法理解的「暗能量」和「暗物質」存在。

不只是所有的物質都含藏著「能量」,所有生命也一樣是由「能量」與「物質」所構成,單純的物質並不能形成生命,生命少了「能量」也勢必無法活動和存活。

其實,就連我們生活的地球,除了本身地殼內部的熔岩活動不停的在產生能量,更因為地球的自轉,將「能量」形成磁場,包裹住整個地球,抵擋了過多「太陽風」和一些「宇宙射線」的沖激,生物才能從容存活;但,最直接來自母星「太陽」的能量也是地球生物必要基本「能量」的來源,而且從遠古時代開始,許多生物吸收了太陽能,除了使本身及整個族群得以存活,即使在死後被埋藏在地底,依然保有這些「太陽能」;聽聞到「太陽能」,大家總是最先想到的就是「太陽能光電板」或者「太陽能電池」、「太陽能熱水器」等等,其實,「太陽能」幾乎無所不在,地球人類也幾乎無時無刻不在使用著;像遠古以來一些生物吸收然後在死亡之後還含藏的「太陽能」;譬如地底的「煤炭」和「石油」,一個是遠古行光合作用吸收大量太陽能的植物,一個是遠古食用植物的各種動物;以及捕食這類動物再次吸收太陽能的掠食性動物。

人類使用「煤炭」作為燃料的時代已經非常久遠,之後又開發出了地底的石油作為能源燃料,更從石化工業衍生出各種塑膠產品,其實這些推究其根源,都是來自「太陽能」,人類只是將含藏在煤炭和石油中的能量再次釋放以供使用而已,而不是自行創造「能量或能源」,更甚至連水力發電也一樣必須依賴太陽能;因為太陽蒸發了海洋和大地上的水份,在空中形成雲霧,降雨在山區高處,形成河川,經由地形高低落差,由位能形成動能,轉動發電機的葉片,才能產生電能。

在今天的生活中,「電」是非常重要的生活能源,從最初只是用於燈光照明,到今天各種電器產品,以至電腦時代來臨後,幾乎只要使用到任何3C產品,都離不開「電」。

其實還不只是如此,連所有生物包括人類在內,身體中一樣也需要「電」,最基本的神經傳導,就需要微量的電流脈衝每秒數百萬次的來回傳遞各種訊息;人類的「感官知覺」從外界獲得的各種訊息需要電流脈衝傳回大腦神經中樞來分析判讀,而在腦部複雜的運算和思維也需要電流來完成,然後因應狀況做出任何身體器官或肢體的反應也是由電流脈衝來傳達指令的。

以「人體」而言;只要還活著;基本上就像一顆電池,差別只在是否有「自主意識」。

我們都知道;宇宙中充滿能量,地球從大氣層以內也是處處充滿能量的,最常見的巨大自然能量就是「閃電」,因為大氣的流動,上昇氣流和下降氣流之間,由於「正電荷」和「負電荷」劇烈摩擦,就產生巨大的電流,形成刺眼的閃電和轟隆隆的雷聲,有時落雷到地面,就形成可怕的雷擊,通常會劈倒大樹或殛斃人畜。

但是,像閃電這種巨大的自然能量,只是隨機形成,本身並沒有任何自主意識。像古來傳說「雷公會打死壞人」,那也只是完全沒有根據的胡謅而已,而且諷刺的是經常是結果相反的,遭到落雷殛斃的往往反而是在農田、海上勤奮工作的無辜民眾,壞人是不可能在下雨打雷天在野外勤奮工作的。

其次我們再來談談人類對於電的運用;一般家用的交流電是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以外,我們現代更經常越來越大量使用到直流電的各種「電池」;



目前隨著3C產品越來越普及多元,幾乎只要可以隨身攜帶的,必定都會使用到不同的電池;從袖珍手電筒使用鈕釦式的「水銀電池」,最小的不過豆子大小;更普遍的像迷你隨身聽通常使用「4A電池」,有些鬧鐘會使用到「3A電池」,數位相機使用「小型鋰電池」,筆記型電腦需要用到稍大型的「鋰電池」,汽機車會使用大顆的「蓄電池」。

「電池」雖然看起來不怎麼起眼,但是,含藏的「電能量」有時也可能是很嚇人的,譬如3顆豆子大的「水銀電池」就能讓袖珍「紅光雷射」射出光束遠達一百公尺之遙,而兩顆「3A鹼性電池」就能讓「綠光雷射筆」遠射到五百公尺以上,甚至還能燒破氣球或者點燃木柴棒,而一顆方形9V的小小電池,如果裝在「電擊棒」中,瞬間轉換成幾萬伏特的高壓,能夠把人電擊到暫時痲痺甚至昏倒。



那麼「電池」是什麼呢?不就是一個儲存有「電能量」的物體嗎?一顆俗稱的「乾電池」,一出廠時都是儲滿「電能量」的,「電量」多少和電池體積通常是成正比的,但是,質地不同也會決定電量多寡,譬如同樣大小的「碳鋅電池」和「鹼性電池」,後者含電量就較多一些,使用於電子產品時,時間可以持久一些。但是不論是一次性的「乾電池」或者可以重複使用的「充電式電池」,從滿格電量,經過各種用途,電量就會逐漸耗損而遞減,一次性的「乾電池」電量用完之後就只能拋棄或被回收,不能再繼續使用,而「充電式電池」雖然可以重覆使用,但是,也一樣有壽命期,通常使用幾年後或重複充電多少次數後,因為效能減低也必須捨棄並更換新的。

「電池」製造的過程和學問也許很難,但是,「電池」的原理卻很簡單,而使用方法卻更是簡單,只要需要使用任何攜帶式3C產品的人,沒有不會使用電池的。

如果,我們把「人體」比方為一顆「電池」來看的話(其實,事實上人體也正是一顆含有能量的電池);那麼用以解說「靈魂形成的原理」就會更容易理解。

一顆「精子」和一顆「卵子」也分別就是一顆微型的小電池,有物質體,也有能量。受精之後合為一體,經由細胞分裂慢慢形成胚胎,也是一顆「電池」;然後隨著懷胎時間增加,胎兒體型慢慢增加,這顆「電池」的電量也會跟著實質成正比的增加;出生之後,只要正常發育長大成人,體重增加了二十多倍,能量當然也是這樣增加了幾十倍……

人和所有生物一樣,都是靠攝食來成長的,不但從各種食物中吸收養分供應身體的成長,也從食物中吸收或在自己身體中經由物理化學反應來產生能量。也因為即使過了成年之後,身體幾乎不再成長,但是,還是隨時需要能量供應各種活動所需,所以,我們終其一生每天都需要進食才能生存。

在正式解說「靈魂形成原理」前,我們先來看看與了解一個非常重要的物件—「電磁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樓主| 發表於 2019-5-3 01:25:1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阿倫 於 2021-10-2 14:43 編輯

電磁鐵的原理

內部帶有鐵心的、利用通有電流的線圈使其像磁鐵一樣具有磁性的裝置叫做電磁鐵,在中、小學生的物理實驗時,通常都會選擇一般家庭容易取得的「鋼釘」。因為「鋼釘」容易磁化,又容易消失磁性。這樣的電磁鐵在通電時有磁性,斷電後就隨之消失。當直流電通過導體時會產生磁場,而通過作成螺線管的導體時則會產生類似棒狀磁鐵的磁場。在螺線管的中心加入一磁性物質則此磁性物質會被磁化而達到加強磁場的效果。在設計電磁鐵時會注重線圈的分佈和導鐵物質的選擇,並利用直流電的大小來控制磁場強度。電磁鐵有許多優點:電磁鐵磁性的有無,可以用通、斷電流控制。一般而言,電磁鐵所產生的磁場強度與直流電大小、線圈圈數及中心的導磁物質有關。

一般中、小學生製作的「電磁鐵」實驗,通常會使用「鋼釘、電線、電池」來作材料;電池提供了「電流」,經過纏繞的電線所製作出的簡單「線圈」就會產生「電磁場」,在這個「線圈」中間插進一根鋼釘,這鋼釘因為「感磁」就會產生「磁力」,然後就能吸附像迴紋針、大頭針之類的微小鋼鐵製品;

我們再來看看另一種常見的物件—「電線」,尤其是「白色或淺色的電線」,只要經常使用,這條電線總是特別容易髒,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只要一條電線經常使用時,隨時都有電流在通過,就一樣會形成微弱的「電磁場」和「靜電場」,這些「能量場」都會自然吸附一些灰塵中的微小物質,久而久之的就會黏附在包覆電線的絕緣外皮,不論是橡膠或塑膠上面,因此就會感覺到特別容易髒,久不清理,甚至白色電線會變成灰黑色的。



在我們知道「電磁鐵」的原理之後,我們再來談「人體」怎樣形成「靈魂」;「靈魂」是由兩個部份組成的,一個是「靈識」(靈),一個是「靈體」(魂),和活人相比,只差了一個肉體而已。

我們活著的時候,身體中各部份都有能量在流動,既然「神經脈衝傳導」也是依靠「電流」,在所有身體各部份都有神經網路的分佈,尤其是腦部,神經網路更是密密麻麻,人類大腦約有一千億個神經元細胞,這些神經元細胞互相靠像觸手一般的「樹突」和「突觸」,一個神經元與另一個神經元相接觸的部位叫做「突觸」,(註:神經元具有特化突起,稱之為樹突(dendrite)和軸突(axon)。 樹突把訊息 傳送到細胞本體,而軸突只把訊息自細胞體傳出。一個神經元可以經由突觸將訊息傳送到另一個神經元。軸突作為神經細胞的輸出通道,可以與一個或多個目標神經元發生連接。一些軸突在運行中發出分支,這些分支稱為側支(Collateral)。來自主枝的動作電位在各個側支上同時繼續傳遞,最終達到不同的目標。在軸突與目標神經元發生聯繫的部位,一種稱為「突觸」的結構實現兩個(或有時為多個)神經元之間的通信。單個軸突的直徑大約在微米量級,但是其長度範圍因類型而異。一些最長的軸突可長達1米多。例如坐骨神經中的一些軸突,從脊椎一直延伸到腳趾。)

同時,我們全身也佈滿了血管,人類的血液呈現紅色是因為富含鐵質,血液也是無時無刻不在身體各部位流動的,「鐵分」不時的流動當然會產生「磁場」,而「神經傳導」靠電流脈衝也會形成「電磁場」和「靜電場」。整體來說;我們可以總稱為「生物能量場」,這個「能量場」必然會吸附一些物質;人的身體是靠不停攝食來成長以及補充能量。而人體的「能量場」會吸附一些原本就含藏在所有物質中的「精微物質」,當然在我們日常的食物中也有,在構成我們的身體同時,這些「精微物質」也存在於身體所有部份,我們的「能量場」會吸附原本存在於食物中的「精微物質」以外,還會額外吸收並累積,如果不是這樣,原本含藏在所有物質中的「精微物質」也將在每一次的排洩時同時被排出。我們可以這樣假設;如果沒有這種「能量場」的超量吸附,那麼進食和排洩的進出之間,構成身體的「精微物質」存在於身體各部位的總量假設是40毫克,那麼一個成年人一直到老死,隨時都是維持在40毫克左右,但是,經由「能量場」的超量吸附,就可能在身體各部位存在有總量80毫克的「精微物質」,而且以人類來說,這些「精微物質」並不是平均分布的,而是以腦部佔的比例最多。關於這點,是因為和我們人類特有的「心智能力」有關。

當然,不是人類體內才有「精微物質」,所有生物既然都有物質身體,當然一定也有正常量的「精微物質」,差別只是人類特別多,這也是地球生物中唯有人類可以形成「靈魂」的因素之一。

為什麼人類會和其他物種不同,能夠擁有更多的「精微物質」,這就要回到先前談及的那個「電線」的例子,同樣二條等長,等粗的電線,一條隨時通電並經常使用末端的電器設備,另一條偶爾插電,偶而使用時才有電流流動,那麼當然是前者比較容易吸附灰塵,特別容易髒,後者當然吸附的灰塵會比較少。

人類不同於其他物種,甚至相當不同於其他靈長類的近親;正是因為我們的腦部和牠們有很大的差別,不只是結構不同,腦容量的比例不同,縐摺的比例不同,神經元的總數也遠遠多過其他物種,重點是這些「物質結構」的複雜度已經勝出甚遠,也因為有這樣的條件,使得我們的功能性和傳導速度和處理效能都要更為突出並獨樹一幟;也因而我們也得以大量的在運用,快速而複雜的在處理各種資訊,不但要處理生物本能的部份,還要處理更多人類社會型態產生的各種問題,而且有許許多多根本是「抽象」的或者「精神層面」的,還有一些根本是和日常生活無關「形而上」的,譬如藝術、宗教、哲學等等。

其實這些問題並不是現代人類才會需要思考處理的,原始人類就懂得岩洞壁畫,懂得敬拜天地神靈,懂得思考「我是誰?」、「我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那樣?」,甚至會問「我這樣活著有什麼意義?」

當原始人類開始有大量這類的思維活動開始,同時也建構或豐富了自身的「心智能力」,「心智能力」是實存的,不是虛無飄渺的形容詞,是一種「能量型態」存在的能力,而既然是能量,經常快速的傳遞運用之下,自然激發這種能量得以吸附更多更多額外的「精微物質」,其實這個也是自然而然的,不用經由意識下任何指令,但是,特別的是當人的「自我認知」能力增強到一定程度之後,「心智能力」也就隨之加強,而「心智能力」又可以增加「心智能量」或者更有效率的運用這些能量,然後,慢慢形成地球所有物種中最強大的「自我意識」,這個「自我意識」強大到跨越「自我認知」的能力,發展出超越感官知覺的「心智感知能力」,這種擁有「心智感知能力」的「自我意識」形成了最基本的「靈識」。

也在此同時,這種特殊的「心智能量」在經常性更有效率的被運用之後,就能吸附更多更多額外的「精微物質」,並足以構建出一個自體的物質複本—「靈體」,這個「靈體」在人活著時是附著含藏於全身各處,片刻不離的,但是,在人死亡之後,卻能卓然獨立的存在,不但包裹承載「靈識」,同時也接受「靈識」的繼續指揮而行動。

前面談過了一個「電池」的例子,就是一個可以儲存能量的物體,人體也是這樣,「電池」可以藉由線圈的流動而形成「磁場」並吸附鋼鐵類的物件(假設隔著紙張吸附鐵粉,會形成漂亮的磁力線紋,這是一種「成型」的實存事實),人體的「能量場」因為快速的流動也會吸附各種不同的「精微物質」,並形成有形有體的「靈魂」,這樣的比較之下就不會玄之又玄而令人大感驚愕而難以置信了。

那麼,人類怎樣才能確實形成「靈魂」,怎樣就不可能形成「靈魂」呢?

這和「能量場」的強弱有關;同樣的,再次以「電池來形容」,有一種簡單袖珍的小儀器,叫做「電池測量器」,就是專門用來測量電池中剩餘電量的,我們都知道一顆電池新買回來,裝在任何電器中使用時,必然會逐漸耗損電量的,最後一定會完全用罄,甚至即使完全不使用,放置個十年八年之後,由於自然放電,這顆電池的電流也會完全流失的。但是,用肉眼是不可能分辨一顆電池究竟是電量滿滿;或者用掉了多少或已經完全沒電的,因此這時就可以用「電池測量器」來測量看看;有指針型和液晶數字型的二種。筆者使用的是「指針型」的,在圖片中可以看出一個全新的電池,指針是在滿格的盡頭處,一顆舊電池則指針是在低量級的範圍,中間有個分界範圍,用顏色區分,只要低於這個界限,就表示電量已經不足,必須更換新的電池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樓主| 發表於 2019-5-3 01:27:0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阿倫 於 2021-10-2 14:43 編輯

其實這裡有一個重點需要特別注意;各種使用電池為能源的電器產品,不是一定要使用到電池中的電量完全用罄,這個電器才會「停擺」,每種電器因為用電量不同,所以,都必然會有一個不同的最低門檻,有時有些手電筒明明因為「沒電」而不亮時,把電池拔出來測量,還是有些電量的,如果把這顆電池裝進耗電量較小的小鬧鐘裡,甚至還能推動指針走上好幾天,因此,這個觀念用來解說「靈魂」能不能形成就派得上用場了。

再來談談「電磁鐵」,假設把纏繞了電線的鋼釘接在一顆全新的電池上,可以一次吸起二十根「大頭針」,那麼換一個已經使用過一段時間的舊電池,那麼可能只能吸起十根八根「大頭針」,因為吸力是和電流量以及所形成的磁場強弱有關;那麼再換上一顆差不多可以扔掉的老舊電池,說不定只能吸起一、二根「大頭針」,更或者連要吸起一根「大頭針」也非常困難的一動就掉落……

這樣,我們也就可以知道既然「電量多寡」會影響「磁場強弱」,那麼「靈魂」也是一樣;首先,這個物質身體要夠大,才能儲存夠多的能量,才能形成夠強的「能量場」,這個「能量場」的能量夠強,才能吸附足夠的「精微物質」,必須有足夠的「精微物質」才能形成「靈體」。其次,這樣還不夠,因為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就是「靈識」,「靈識」是人類特殊「心智活動」的產物,一定要擁有強大的「自我意識」,才能擁有「心智感知能力」,形成「靈識」;

這樣,我們就可以了解到「靈魂的形成」是有一定門檻的,就像任何一個使用電池的電器產品,必定有一個最低門檻量才能運作,同樣的,再看看圖片中那「電池測量器」中兩顆不同電池的電量差別,假設「靈魂」也有像測量器這樣的界限,超過界限門檻就能形成「靈魂」,低於這個界限門檻就不能形成靈魂;這或許可以說成60分是及格門檻,那麼59分或30分、10分、0分其實意義是相同的,大學聯考有些系所在指定科目上也有低標門檻,否則其他科目都好,數學只考了3分、5分,結果分發進「數學系」,有能力就讀嗎?
(假設要大量採購選用一個電量優異的電池;測試各種廠牌並比較之下,定的門檻是要能一次吸起15根「大頭針」才行,那麼只要吸起的「大頭針」在14根以下的就必須淘汰,那麼也就當然會形成「能量門檻」。)

當然,「形成靈魂」的門檻不是我定的,我只是發現了這樣的一個現象而表達出來而已。不能形成「靈魂」也沒什麼可以怪罪或婉惜的,就像其他所有地球物種統統不能形成「靈魂」,那又如何呢?反而,我們該感謝我們人類的老祖先;在進化的艱苦歷程中,不但克服了許許多多自然困境,戰勝了許許多多其他競爭物種,更意外的發展出了「靈魂」,可以在肉體死亡之後,繼續在自然界存活;這才是老祖先遺留給我們真正的「奇異恩典」!

那麼,究竟要什麼樣的年齡或者狀態才能形成「靈魂」?

在此筆者再舉一個例子來解說:我們假設「靈魂」像一顆小朋友愛玩的「肥皂泡泡」;我們都知道「肥皂泡泡」是由「皂液」和「空氣」組成的;很多玩具店或文具店都可以買到,但是自製也不難;只要用一些「洗碗精」加水加一些酒精,再加一點糖來增加粘稠度和韌性;全部混合均勻就可以了;然後剪一截吸管,蘸點「皂液」再慢慢吹氣就可以形成五彩繽紛的「肥皂泡泡」了。

但是,用吸管蘸「皂液」,通常蘸不了多少,因此吹出個乒乓球太小或者柳橙大小,頂多像個壘球大小的「肥皂泡泡」就差不多了,再往裡面吹氣,泡泡就會爆開,當然這和「皂液」的配方也有關係,有些吹「肥皂泡泡」可以上電視表演的專家,那種泡泡可以大到把整個人罩起來,那種配方是獨門不外傳的。

但是,終究一個泡泡的大小還是和蘸到「皂液」的多寡是有很大關係的,蘸的「皂液」太少,泡泡是吹不大的,非要勉強就一定爆開。



那麼如果我們把「肥皂泡泡」來比擬「靈魂」也一樣;假設把一顆成型泡泡的外膜當作是「靈體」,那麼裡面的空氣就當成是「靈識」(註:筆者當然知道「空氣」也是物質,在這裡只是為了方便簡單解說,所以權宜比方而已),「靈魂」就是這樣由「靈體」包裹承載了「靈識」而形成的。

那麼,如果「靈魂」有基本定量大小,就必須有足夠的「精微物質」構成「靈體」才能包裹「靈識」,否則,就如同蘸到的「皂液」太少,要想吹出像足球一樣大的泡泡,那是不可能的,必定中途就爆開,但是,靈魂在形成以前是不會像泡泡這樣爆開的,頂多是根本不能成型。

那麼到底「形成靈魂」的基本門檻在那裡?

老實說;這個門檻無法非常精準的確定,因為「靈體」的形成需要依賴肉體的成長到一定的程度,而且一定要擁有強大的「自我意識」,才能擁有「心智感知能力」,形成「靈識」,這兩者又是息息相關的,沒有足夠強大的「靈識」,不足以吸附足夠的「精微物質」來構建可以成型的「靈體」,沒有成型的「靈體」又不能包裹承載「靈識」。不過整體來說,還是「靈識」比較重要。

如果要以年齡來界定的話;因為隨民族、地區、教育方式和「心智」成熟度都有密切關連,不能一概而論;只能說;我們必須看他的「自我意識」所表現出來的「心智能力」強度到何種階段才能勉強界定;不過以現代人在文明社會中所受的正常教育和「心智」正常發展來說;大約是六到八歲之間,但是,這並非絕對,有些特別聰穎的孩子也會提前不少年紀就足以形成。

同樣的,總是有必要條件的,就像語言能力,如果發聲器官正常,腦中因缺陷少了「語言預設網路模式」,或者被蓄意剝奪了學習語言的機會;那麼過了黃金學習期,終生無法學會任何語言,而如果腦中少了「心智感知系統預設網路模式」,或者被蓄意剝奪了「學習做人」的基本權利,以及重度智障者,缺乏「自我意識」的,都將無法形成「靈魂」。

比較直截了當的界定;就是必須有足夠的「自我意識」,懂得經常會反問自己一些問題,經常會在內心跟自己對話時;其實,再提一個相關的議題;地球所有物種中,都是靠生物本能在存活,但是,唯有人類會經常「自我對話」,腦中另外那個「我」往往還會唱反調。事實上,人有兩個「我」,一個是生物性的我,一個是「靈魂的自我」,那個會跟肉體的我對話的就是「靈魂」,正常人幾乎人人都會經常這樣在做,只是做得理所當然,做得自己不知不覺,而許許多多的人認為「人沒有靈魂」!其實他們竟然不知道,主張「人沒有靈魂!」的正是他的「靈魂」在發言,而不是那個生物肉體外在的「我」;好好想想吧;一隻狗或者一隻猴子會主張「沒有靈魂」這樣的問題嗎?牠們連「靈魂」的觀念或者另一個會跟牠們在腦中對話的「自我」都沒有!

中國古人說「人之異於禽獸幾希?」,這是在指外在生物肉體的「自我」而言,其實,單單人類可以形成「靈魂」並且在死後續存,和所有地球物種已經差別難以道里計了。

同時,也順便一提;「靈魂」不是永生的,即使是由「精微物質」構成的「靈體」也會毀壞的,只是比肉體存在的更長久而已,卻不是永遠不壞的,究竟能存在多久,沒有任何人或者「靈」知道;但是,這個「靈體」卻會因為意外事故,甚至被殺戮而毀壞,「靈體」一旦像「肥皂泡泡」一樣因為被蓄意殺戮而爆開之後,「靈體」會像分子一樣逸散,「靈識」也會變成一堆雜訊。

人類是自然的產物,「靈魂」是人類由高度「心智能力」所發展出來的,所以,當然也一樣是自然的產物,絕無可能自外於「自然」,所以,「靈魂」的特性完全符合「自然律」和「物理定律」。

所有宇宙的萬事萬物都在自然之中,沒有任何例外,所以,根本沒有任何事是可以「超自然」的!

「超自然」這個名詞,等同於「胡扯!」與「不存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