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阿倫 於 2019-5-2 20:47 編輯
『廣義靈魂學』上冊 第四章 靈界的發現
作者:張開基
(本文作者擁有著作權,非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轉貼、摘錄或任何形式之引用,改作)
首先,我們必須先了解幾個重點事實:
一,「靈魂」不是某位大神所創造的,而是人類自己產生的。
二,「靈界」也不是自然就完美存在,或者由某位大神所事先創造的。
三,「靈界」也不是人類開始有「靈魂」之後就突然應運而生的。
四,並不是因為「靈魂」聚集眾多之後,那個場所就叫做「靈界」。
五,「靈界」是古代「人鬼雜處」很漫長的一段時間之後,才被一些較有智慧的「亡靈」發現的。
六,「靈界」在全世界各地,被「發現」的時代有前後不同,而且也不是單一發現的單一「靈界」,應該是先後不約而同的陸陸續續發現的,所以「靈界」有不同的性質和不同的高低層級。
七,「靈界」原來只是一個比我們活人生活的「陽間」更適合「靈魂」生存的空間,單純只是空間,後來經過「靈魂先民」大量移民之後,長期的積極建構,所以才開始有各種建築、器具、園林和可供育樂的美酒美食和一應俱全的所有物件。
在探討主題「靈界的發現」時,有一個印度古老的神話非常值得參考和深入研究;因為這個神話在所有印度神話中是最可能接近事實真相的;那就是有關「耶摩」的傳說。
首先要了解一下印度的歷史;印度原本就有「達羅毗荼」和「澳族」兩支原住民,他們原來就有「輪迴轉世」的粗淺觀念,但是並沒有形成正式宗教教義,甚至也不算正式的信仰,應該說已經發現了這個「靈魂存在」並可以「重新投胎轉世」的現象,這個當然不是胡亂猜想,必然是有一些事實案例在支撐。
距今三千五百年前,「印伊雅利安人」從現今巴基斯坦西北方入侵到現在的印度河流域,挾著強大的武力統治了原本以農為生的原住民,並且,強迫他們成為社會最底層的奴隸階級。後來為了集權統治,又發展出政教合一的「種姓制度」。
「印伊雅利安人」統治印度之後,最先出現的宗教就是「吠陀信仰」;而在這一時期;一位特殊的神祇已經出現了,那就是「耶摩」。
在最古老的印度神話中,對他的描述是:「耶摩」(Yama,原名是「耶摩羅遮」Yamaraja,中文也有譯為「耶魔」、「閻魔」、「炎魔」或「琰魔」的,最後才在中國變為「閻羅」或「閻王」,在中國民間則俗稱為「閻羅王」甚至「閻羅天子」的):原本是天神,他是太陽神「蘇利耶」和「薩拉尤尼」所生的雙胞胎兄妹之一,妹妹叫做「耶蜜」(Yami),他們原本是世界第一對男女人類,但是,因為太過於寂寞,妹妹「耶蜜」突然瘋狂的愛上了哥哥,不停糾纏著要求和他做愛並成親為夫妻,但是,「耶摩」認為這根本是亂倫行為,絕對不可以,所以嚴詞拒絕,結果引發了「耶蜜」的因愛生恨的如火嗔心,竟然親手弒兄,而「耶摩」就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死亡的人類;他在死後發現了「祖先之路」,可以把自己和往後死者的靈魂引導到這個屬於死者的天堂裡去;這個天堂又稱為「耶摩天國」,也就是後來佛經中所說的「耶摩天」,「耶摩」有一隻鴿子和一隻貓頭鷹做為傳訊的使者,還有兩條各有四眼,全身有著美麗斑紋的狗,只要有人死亡了,就由這兩條狗去將死者的亡靈帶到「耶摩天國」來;而且「耶摩」會以盛宴熱情的招待所有進入此間的亡靈。在「耶摩天國」是一片光明美好又快樂的地方,在這裡可以無憂無慮的生活,一切欲望也都能得到滿足,所有亡靈終日都是在鳥語花香、天籟笑聲的花園以及金碧輝煌的宮殿中尋歡作樂。
(註一:以上的神話故事發生的時間很早,「吠陀前期」時已經記載在「梨俱吠陀」之中。註二:「耶摩」原本不被視為「神」,所以稱他是「第一個死亡的人類」,或者頂多他只是「半人神」而已,到了「婆羅門教」時期才正式將他封為神祇。)
在本書第392、393頁中照片中的神廟雕像完成於西元九世紀,可以看到「耶摩」祂的座騎「水牛」,而且後面左右邊各有一隻狗,後一張照片中的神廟雕像完成於西元十世紀,可以看到「耶摩」左右手各有一隻鳥,這樣的造像是忠於印度原始神話的,雖然有著「骷髏頭」象徵死亡,但是「耶摩」本身的面容卻是和善愉悅的,沒有任何恐怖猙獰的感覺。
但是,這時還是屬於「五火二道」的信仰時期,人類死後的去處只有「天神道」和「祖靈道」;而且並沒有任何和生前心行善惡有關的條件,去處的不同單純只和生前所做過的祭祀有關;也就是說一個人生前不論是大善人或者大姦巨惡,只要完整的做過五種祭祀就能直升到「天神道」,與所有的神祇一起過著永遠快樂的日子,但是,如果少做了最重要一樣針對「火神阿耆尼」的大祭典,那麼就只能進入到「祖靈道」,但是,仍然還是相當美好的,只是不能享有和眾天神一樣的尊榮而已,不過,在這二道生活原來都是永恆的,並不需要重新轉世或者再次輪迴投胎為人。但是,簡而言之,在這一時期,人們死後的世界都是美好的,和中國古代「生為徭役,死為休息」那種「回老家」的觀念是大致相仿的,人活在塵世間是相當勞苦還有病痛及貧困等等的痛苦的,但是,一旦死亡,經過火化之後,靈魂就被釋放並淨化,然後就能永恆快樂的生活在不同的天國中;生前的心性行為善惡和恩怨情仇從此一筆勾消,再也沒有任何瓜葛。在「吠陀時期」是沒有「地獄」觀念的,也更沒有「善惡罪業」、「因果業報」、「死後審判」以及「輪迴轉世」觀念的。(註:「印度教」後期產生的「業報輪迴」教義是因應社會型態轉變需要,經由人為蓄意編造出來的,其完整經過和證據敬請參閱筆者另一部作品「千古騙局業報輪迴」上下冊)。
我們不要先把發現靈界的一定要歸功於「耶摩」一人(或「一靈」、「一神」),所謂的「耶摩」甚至可能是「一群靈」,像探險隊一樣,而且發現的時間也不太可能是在3500年前,因為,這個傳說可能在「印伊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前更早更早的時代就已經存在,更甚或是來自其他古文明,譬如伊朗或埃及或者中亞地區至更北方的古老「薩滿信仰」。
首先,我們要了解到一些重要的觀點:「靈魂」是由「靈識」和「靈體」組合而成的,「靈體」是一個容器也是一個載體,承載了能量形態的「靈識」;有如我們正常活人「意識加肉體」的關係。「靈體」是一種「精微物質」構成的,但是,仍然是地球上的物質,既然是「物質」,就一定佔有空間,也有重量,只是目前尚無法用儀器秤計其實際重量(僅能約略推估可能只有幾公克或甚至幾毫克),但是,不論是如何輕得出奇,只要有重量就一定會受到地心引力的吸引,而且一定需要有空間才能存在,「靈魂」又可以自由活動,只要有活動,就必須有持續的「能量」供應。
因此,基於「合理的邏輯推理」,「靈魂」一樣是存活在地球大氣層以內(大氣層最外圈是地心引力所能吸引住地球物質的最遠距離,「靈魂」比空氣重,所以,不可能超出大氣層最外圈,沒有任何外力協助,「靈魂」也不可能前往其他星球,更遑論其他星系)。
因此,「靈界」不論有多少類型或者層級,只有可能存在於「地表」或者「地下」,以單一的「靈界」為例,如果是眾多「靈魂」存活的空間,集體重量加總之後也不可能是飄浮在空中,所以,假設有「天堂、地獄」,「地獄」在地表以下是可能也合理的,但是,「天堂」卻不可能在飄浮天空中。
在人類普遍產生了「靈魂」,並且在死後脫離肉體繼續存活,原本一直生活在人類的周遭,這種「人鬼雜處」的時間相當漫長,人與鬼之間的好壞互動一直是確實在發生的,不但從各原始民族的口述歷史中就普遍存在,甚至連許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也明明白白的紀錄下來,特別是一些帝王、王公貴族等等歷史名人的列傳,也不算少見。
「靈界」是後來才被發現的,如果不是如此,那麼迄今恐怕「人鬼雜處」的情況將是更嚴重也更明確,甚至根本不會把「靈魂學」當成邊沿科學或者偽科學,而是所有人從小就必須學習的基本常識。
關於「耶摩」,如果他是確實存在過的一位「原始先民」,那麼,他當然不會是「太陽神」的兒子,那個身份只可能是個穿鑿附會的神話;他生存的年代是很難考證的,但是,如果以人類文字歷史來看;「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與「埃及」的象形文字,都有「陰間」或「冥界」的記載;那麼,至少在文字上記載的;距今六千年以前,已經有「靈界」觀念了,或者說六千年前,「靈魂」已經有了專屬的生活空間,也就是「靈界」。但是,必須了解的;文字一定是晚過語言很久才發明和使用的;因此「事實」也一定早過文字的紀錄和描述,而且,在「楔形文字」及「象形文字」中,但凡述及「陰間」或「冥界」的記載,都是相當『理所當然』的,而不是當成一種劃時代的偉大發現來大書特書;這種幾乎已經習慣成自然的敘述態度,更證明在這些文字發明以前,「陰間」或「冥界」的觀念已經存在很久了,也許又是更遠上好幾千年的時光。
如果「耶摩」確實存在過,那麼他是絕對值得讚揚和紀念的人物,為了這點,以下內容都會以這個名稱來當成主角。
在印度神話中所謂的「耶摩天堂」其實正是「靈界」,也是最原始的「靈界」,「靈界」原本只是一個空間環境;而且一定不會超出大氣層以外;這個空間至少要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
至少有一個中型國家的面積和領空,不能只是平面的。(註:此處指初發現時期的「靈界」大小)
擁有豐富的精微物質以及自然能源。
外圍有一個適當又堅固的防護罩,足以阻隔或過濾掉一些有害靈體的宇宙射線及太陽風(註:在被「耶摩」發現以前就一直儲藏著豐富的「精微物質」,可見這個空間環境對靈體是安全無虞的)。
與人間陽世有一定的區隔(否則,雙方居民都可能不慎「跌入」對方的世界,不過,活人有肉體,這正是一個限制。),卻又有著相當程度的重疊,所以容易有交流,雖然通常是單向的居多,但是,在極特殊的狀況下,人們也可能經由「出神」的狀態進入此一空間。
那是一個比人間陽世更無虞物資匱乏,不需要爭奪,生活非常輕鬆愜意的境域,因為沒有肉體生理上的病痛和體重負擔,所以,行動是輕飄飄的,精微物質也是極其輕量的,任何工作都是比人間輕鬆千百倍也容易千百倍的。所有居民都是健康、快樂和富足的。
所有活動所需的能量,可以從環境中獲得自然的補充,或者從一些精微的物質上輕鬆的補足。
「心智能力」在這裡可以不再受到肉體的拘束而盡情的發揮,也許只需要一些訓練,就能掌控念力,創造物件或者傳遞物件,甚而「意念遠距傳輸」或者「自身實體遠距傳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