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阿倫 於 2019-5-3 17:05 編輯
『廣義靈魂學』上冊 第三章「靈魂」與「靈魂觀念」的產生
作者:張開基
(本文作者擁有著作權,非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轉貼、摘錄或任何形式之引用,改作)
原始人類生存在這個弱肉強食的地球上,日常生活是異常艱困的,生命也是朝不保夕的,這麼孱弱的生理狀態真的沒有什麼可以和其他掠食動物競爭、對抗的條件。但是,人類中的一支另謀出路的發展了「智力」,發明了許多工具,又能夠使用和掌握「火」,反而不但因此得以苟活,更歪打正著的變成了地球生物中最具競爭力的「利器」,更快速的爬上了食物鏈的最高層。
而這個優勢,不但為人類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更創造了精神文明,而相輔相成的交互影響下,人類的「心智能力」又產生了一個地球生物中最特殊的產物—「靈魂」。
在地球生物演化史中,人類的演化和角色的轉換是異常快速的,與其他任何一種目前還存活的生物相比,人類整個歷史其實是非常短暫的,但是,發展過程卻是非常奇特的,尤其是有語言以後的發展幾乎是跳躍式的,根本不是正常循序漸進的。
「靈魂」也一樣,可以說有些漫長,又有點跳躍式的突然?
我們可以用「海鹽」的結晶作為比方;海水中是含有大量鹽分的,在開採製造「海鹽」的過程中,最簡便又經濟的方式都是用「日曬法」;把沿海空地,闢劃出一塊一塊的平整方格凹槽;然後導入天然海水;經過長時間的烈日曝曬;水份逐漸蒸發,鹽田中的鹽液就會越來越濃稠……
也許看起來一直是液體狀,但是,只要達到飽合狀態,可能半天一天時間,固體的鹽粒鹽塊就結晶出來了,有些是非常潔白的,有些也許有些灰白,但是,這些都是鹽的結晶,只要用扒子集中起來,就可以一擔一擔的挑到附近的空地堆積,最後甚至可以堆積成高高的一座座「鹽山」。
比較特別的就是;在鹽田中結晶的過程中,鹽水還是存在的,並不需要把海水完全曬乾才會結晶;只要鹽水的濃度達到飽合的狀態,超過一點點臨界,鹽粒或者鹽塊就會在水面以下開始結晶;採鹽工人,是用扒子從水面下把鹽粒「撈」起來的。
「靈魂」的形成也相當類似;是人類「心智能力」漫長的演進和累積;必須累積到「飽合狀態」,然後就會「突然結晶」;
鹽,在原本液態的鹽田中即使接近飽合狀態,並不會互相凝結到肉眼可見的結晶鹽粒,但是,只要超過飽合的臨界點,立刻就會結晶為肉眼可見的粗粒固體。「靈魂」也一樣;如果不
能飽合超過臨界點,是不足以形成「靈體」的。
所謂「靈魂」的形成,也非常類似於「結晶」過程;是來自人類「心智能力」達到一定的發展程度才能達到「超飽合」的臨界點,其一是「自我認知」的高階狀態,然後再從而擁有至少是初階的「自我感知」能力,「靈魂」才足以「結晶」形成固化的「靈體」,才能包裹承載能量態的「靈識」。
在人類的進化史中,「靈魂」的產生可以說是一個意外;因為在所有地球生物中,這是首例,完全沒有先例樣本可供參考比對。在「靈魂」突然出現的起始之初,一樣也是相當原始蒙昧的。也因此,這些在人們肉體死亡之後居然能夠繼續存活在自然之中的「怪異生命型態」,一開始的遭遇是艱難又尷尬的。
最早形成的「靈魂先民」是無家可歸又不知何去何從的?他們失去了肉體的憑附和庇護,單純的「靈體」是相當脆弱的,白天陽光中有許多射線不但會造成實質的傷害,也會讓「靈體」感到非常難過,因此,本能的,「靈魂先民」只能在陰暗的夜間出來活動。
「靈魂」一樣也是需要依靠能量才能存活下去的,所以也一樣需要經常性的補充能量;人類的肉體生命可以從飲食中獲得能量補充,「靈魂」需要的能量和肉體當然有所不同,但是,卻大部分含藏在人類慣常的食物之中。
也因此,「靈魂先民」一開始是無法離開活人的,通常是指原本的家族或氏族部落;因此他們的活動範圍必須是隱密的;可以在白天躲避陽光,又不會離部落太遠;所以,通常這些「靈魂先民」會隱密的躲藏在墓地、近郊的濃蔭山林、特定的幾種濃蔭的大樹,陰暗的洞穴或者一些廢棄的屋舍陰暗處……
除了害怕白天的陽光,單純的暑熱倒不可怕,相反的是「寒冷」比較可怕,他們會需要適當的「熱能」,而「心智能力」也會造成負面的「虛擬幻冷」,越害怕,「寒冷」就越具象的覺得寒冷,還有就是生前習性的一些需求,特別是食物,但是,「靈魂」是不可能像活人一樣用具體的器官來進食和消化吸收,所以只能用「偷盜」的方式來從家人或族人的飲食中「吸取」能量。還有就是火的餘燼。
「靈魂先民」出現的初期是處境堪憐又蒙昧的,甚至有些「靈魂」竟然不知道或根本不承認自己已經死亡的事實,特別是一些意外遽然死亡的;因此,他們必然會困擾無助於自己突然變得孤單;急需找回一個「肉身」而焦躁不安;或許他們曾經不斷的想要從活人那裡搶奪到一個「肉身」,但是,這顯然是極端困難的,因為人類的「心智能量」和「自主意識」的強度是大同小異的,在活著的時候,「靈魂」和「肉體」結合的又是這般緊密,根本難以搶到一個可以供自己使用的肉體;因此,基於強烈的需求,不少「靈魂先民」會把念頭轉到其他和動物身上,因為人類以外的其他動物,沒有像人類這麼強的「心智能力」,憑附在動物身上是一個退而求其次的辦法。(註:這時人類還沒有「靈魂觀念」,也沒有任何與靈魂相關的原始信仰)。
在「靈魂」發展的過程中;一定必須先有「靈魂」的存在,才會慢慢形成「靈魂觀念」,然後再因為諸多互動和一些普遍的現象,然後才形成「靈魂信仰」的。
在這樣原始的時代;人們「見鬼」的經驗卻並不一定和「鬼魂」(靈魂)有關;因為「鬼魂」是非常不容易用肉眼看見的,人們以為「見鬼」的遭遇可能有以下幾種:
一,單純作夢(註:人們對於亡親故友的思念,在夢中的記憶重組)。
二、親友的亡魂托夢(由亡親故友主動的溝通)。
三、偶然見到人類和其他高等動物共有的「魄氣」(「魄體」),人類的「魄氣」非常具體,和此人生前的樣貌一模一樣,但是,沒有自我意識,所以通常不會有任何表情,也不會主動表達任何訊息;這種「魄氣」通常會在人死亡之後殘存一段短短的時間就會自然逸散,沒有害處也沒有特殊作用,只是有可能驚嚇到偶然碰上的人。
四,「附身」,雖然「亡魂附於正常人身」是幾乎不可能的,但是,仍然有成功的案例,一種是人在極度悲傷、沮喪,重病、高燒昏迷、尤其是意外受傷本身靈魂暫時出竅的特殊狀態下,有可能被趁虛而入,不過,這些都是因為一時「喪失本身自主意識」,「心智能力」無法自持時,才會偶然發生;不論是被親友或者陌生的亡魂附身;通常都是為了處理一些生前未了的心願,或者抱怨悲歎自己現今的處境,會索取一些物品或者只是單純想和家人團聚的渴望而已。
五,某些天賦異秉的人,因為具有「陰陽眼」的異能可以「看到」鬼魂,最重要的是他所描述的鬼魂樣貌和一些表述必須非常吻合此人生前的特徵,才會被相信,同時也因為人類之中自古以來就一直有這類異人,所以,這也幾乎是奠定「靈魂觀念」和「靈魂信仰」的「功臣」(這種異能者所呈現的現象,直到今天都無法解釋,也是近代「靈魂學」一直在研究的重點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