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著佛旗反佛教的「佛啦」!
有網友傳了一篇文章的訊息給我;是某個「佛啦」在批判我的「釋迦牟尼的惑世任務」一書,我看了一下:這個「佛啦」連佛教的「根基」都刨掉了;甚至根本就是在反叛「釋迦牟尼」以及「佛教」的基本思想體系。
原文如下:『張開基先生所言,無輪迴機制,業報都是假,故說釋迦牟尼的說法是錯誤的,由此可知,張開基先生其實對佛教的思想,一竅不通.
首先,可請張開基先生舉一部經,請他舉證,世尊在那一部經典告訴我們,六道輪迴是"真實"存在的?又是那一部經典告訴我們,業報是"真實"存在的?
任何受過正信佛教經典教育的人,應該都知道,佛初轉法輪時對五比丘所說十二因緣,便清楚的告訴我們,何來輪迴?蓋以自作自受.故其實並無輪迴的機迴,若有此輪迴機制,又怎可能有涅槃?而輪迴和涅槃正是相對說,如同空和有.
又何來業報?唯識中說,一切業境,皆識所生,而識又為境所薰成業因.就像貓照鏡子.
業識起現行,現行薰種子.業報也是自作自受.故何來業報?
而張開基所說的靈魂.以天地萬物,有生必有死.若真有靈魂,其壽多少?再長終究要死.
那靈魂死後呢?張先生卻没有一個清楚的交代.』
他要我舉一部經典舉證「世尊在那一部經典告訴我們,六道輪迴是"真實"存在的? 又是那一部經典告訴我們,業報是"真實"存在的?」
我不知道這「佛啦」的佛學基礎是怎麼來的?
大家都知道佛教有許許多多的「偽經」,所以,避免節外生枝,我只舉一部大家都毫無異議的佛教根本經典「金剛經」來舉例證實:
『金剛經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佛再進一步說明:「須菩提!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不但不得天人恭敬,卻被人輕賤。為什麼呢?是因為他在前世所種的罪業。既有罪業,則來世應該墮入地獄、惡鬼、畜生三惡道中,受盡苦難。而今以持經功德,減輕他的罪業;其所以被人輕賤,就可以相抵消。不過他漸漸修持,因除果現,罪滅福生,依然可得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我想到前世,歷經了無數無量的劫數。在未遇然燈佛前,曾供養無數量佛,且尊重每一位佛都一樣,無一不全心全意的供養。如果後人持誦此經,見自本性,永離輪迴,他持經所得的功德,比我以前供佛的功德,還勝過無數倍。須菩提!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後末世,受持讀誦此經,必得無量之功德。此功德我只是約略而言,我如果要詳細說明,則其多有如恒河沙數說不盡,恐怕慧根淺的人,大則誑亂,小則狐疑,反以為我所說的為怪談滑稽之談。須菩提!當知功德,由於經義,應於果報。經義甚深,不可推測;果報甚重,不可思議。」
那麼「釋迦牟尼」有沒有開示過「六道輪迴」和「業報」是真實的?
再說『輪迴和涅槃』:沒錯啊!「輪迴」和「涅盤」確實是相對的啊?
我們來看看比較有公信力的「維基百科」對於「涅盤」的解釋詞條:「佛教認為,輪迴是自然界的一種必然現象;眾生的五蘊分離死去以後,立即投生在六道裡的其中一種生命形態,該新生命體可以是人類,也可以是動物、鬼、天神。如欲擺脫三界世間的輪迴唯有實證涅槃。中文舊譯作「滅度」。滅是滅一念無明的見、思二惑及無始無明的塵沙惑,度是度分段、變易兩種生死。大乘佛教釋義為本際、清涼寂靜,惱煩不現,眾苦永寂;具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遠離一異、生滅、常斷、俱不俱等兩邊的中道體性意義。」
不正是因為幾乎絕大多數眾生無法或無緣接觸佛法,也難以修持到「實證涅槃」,所以才會不斷的「輪迴」啊?
這「佛啦」說:「以天地萬物,有生必有死」。這不是結結實實的打了釋迦牟尼一巴掌;釋迦牟尼已經證得「涅盤」,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遠離一異、生滅、常斷、俱不俱等』的境界了;既然天地萬物,有生必有死,那麼「涅盤」死後又去了那裡?
這「佛啦」說:「若真有靈魂,其壽多少?再長終究要死,那靈魂死後呢?張先生卻没有一個清楚的交代.』
因為他根本沒有好好讀我的書,就妄加評斷;我在書中明明白白的說過:中國人早就知道「靈魂」也會死,人死為「鬼」,鬼死為「魙」,就是「化為一陣陰風」,但是,因為我把「靈魂」分為「靈體」和「靈識」二部份組成,所以「靈魂」一旦死亡,「靈體」會自然分解為粒子,回歸宇宙自然,而「靈識」這股能量也會逸散,不再擁有自主能力而同樣回歸為「自然能量」。
我一點也不喜歡跟這類「佛啦」死纏爛打,自己讀書不精,缺乏思辨能力,只會在那裡「掉書袋」;拿一堆自己也看不懂的經文,胡亂反駁,結果卻是剛好『打著佛旗反佛教』!
要比試「掉書袋」我也會;那麼來看看經文怎麼說吧:
---------------------------------------------
六道(梵文:ṣaḍgatīḥ),又名六趣、六凡或六道輪迴,佛教名詞,意指六種欲界、色界及無色界眾生的種類型態或者說是境界,也是在凡夫眾生輪迴之道途,它是佛教宇宙觀的一部份。在佛教的經論之中,也有說五趣,是指除了阿修羅以外的欲界五種眾生境界,因為阿修羅事實上遍布在其它的五個界,所以沒有特別單獨與其他五趣並列。
《法華經》指:「六道眾生生死所趣。」十界中由上而下的六道分別指:天道、阿修羅道、人間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1]
佛經《觀佛三昧經》載:「輪迴六趣,如旋火輪。」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即已在六道中輪迴不息。若造善業終得樂報,如天、人二道;若造惡業終得苦報,如畜生、餓鬼、地獄。
----------------------------------------
「聖嚴法師」在「正信的佛教」一書中寫道:『§佛教相信輪迴是確實的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佛教相信,除了已經解脫生死(如小乘的阿羅漢)或已經自主生死(如大乘的聖位菩薩)的聖者之外,一切的眾生,都不能不受輪迴的限制。
所謂輪迴,實際上是上下浮沈的生死流轉,並不真的像輪子一般地回環。輪迴的範圍共有六大流類,佛教稱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羅(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獄道,這都是由於五戒十善及十惡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惡,殺父、殺母、殺羅漢、破壞僧團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稱為五逆)而有的類別,五戒十善分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羅的三道,十惡五逆分為下中上三品,感生傍生、鬼、地獄的三道。作善業,生於上三道,作惡業,生於下三道。在每一類別中的福報享盡或罪報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終結,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開始,就這樣在六道之中,生來死去,死去生來,便稱為輪迴生死。
不過佛教特別相信,眾生的生死範圍雖有六道,眾生的善惡業因的造作,則以人道為主,所以,唯有人道是造業並兼受報的雙重道,其餘各道,都只是受報的單重道,天道神道只有享受福報,無暇另造新業,下三道只有感受苦報,沒有分別善惡的能力,唯有人道,既能受苦受樂,也能分別何善何惡。佛教主張業力的造作薰習,在於心識的感受,如若無暇分辨或無能分辨,縱然造業,也不能成為業力的主因。所以,佛教特別重視人生善惡的行為責任。
正因為造作業力的主因是在人間,所以上升下墮之後的眾生,都還有下墮上升的機會,不是一次上升永遠上升,一次下墮永遠下墮。
人間眾生的造作業因,是有善有惡的,是有輕有重的,人在一生之中,造有種種的業,或善或惡,或少或多,或輕或重。因此受報的機會,也有先後的差別了。所以,人在一期生命的結束之後,朝向輪迴的目標,有著三種可能的引力,第一是隨重:一生之中,善業比惡業的分量重,便先生善道,善道的天業比人業重,便先生天道;如果惡業比善業重,便先生於惡道,惡道的地獄業比傍生業重,便先生於地獄道,受完重業的果報,依次再受輕業的果報。第二是隨習:人在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也未作大惡,但在生平有一種特殊強烈的習氣,命終之後,便隨著習氣的偏向而去投生他的處所,所以,修善學佛,主要是靠日常的努力。第三是隨念:這是在臨命終時的心念決定,臨終之時,如果心念惡劣,比如恐怖、焦慮、貪戀、鎮惱等等,那就很難不墮惡道的了,所以佛教主張人在臨死或新死之時,家屬不可哭,應該代他佈施修福,並且使他知道,同時宣說他一生所作的善業功德,使他心得安慰,使他看破放下,並且大家朗誦佛號,使他一心向往佛的功德及佛的淨土;若無重大的惡業,這種臨死的心念傾向,便可使亡者不致下墮,乃至可因亡者的心力感應了諸佛菩薩的願力,往生佛國的淨土──這是佛教主張臨終助念佛號的主要原因。
民間的信仰,以為人死之後即是鬼,這在佛教的輪迴觀中是不能成立的,因為鬼道只是六道輪迴的一道,所以人死之後,也只有六分之一的可能生於鬼道。』
同樣的;「聖嚴法師」在「正信的佛教」一書中寫道:『至於生命在地球上最初的出現,佛教相信是由變化而來,下至單細胞的生物,上至人類,都是一樣。地球形成之後最出的人類,是由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來,他們是飛空而來的,那是由於他們的墮落,貪愛了地球上的一種天然食物,吃了之後,身體粗重不能飛行了,就在地上安居下來(世記經、大樓炭經、起世經等)。實際上,那也是出於他們的業報所致,天福享盡之時,必須要來地上隨業受報。正像以後所有的眾生一樣,既然先由共同的業力,感成了一個地球,豈能不來接受地球生活的果報?一旦在地球世界的業報受完,又將往生應往的他方世界中去。
又由於不共業的理由,雖然同樣生在地球世界,品類的高下,也就不同,下至昆蟲,上至人類,人類之中,貧富貴賤,上智下愚,也有千萬差別。
事實上,共業,也是不共業的分類,比如地球眾生的共業與他方世界眾生的共業相比,便成了不共業;同樣的,不共業,也是共業的分類,比如非洲的黑種人與亞洲的黃種人,是由不共業所感,但因彼此都是地球世界的人類,所以仍由共業所感。』
-------------------------------------------------
《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佛語阿難:「此經名為輪轉五道,亦名罪福報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諷誦宣傳,功德無量,當見禮侍賢劫千佛,奉侍供養,不墮三塗八難之處,得戒定慧。」】
---------------------------------------
佛說「四聖諦」:『
(1)苦: | 世間輪迴之果。 |
(2)集: | 所積集的煩惱和業、為世間輪迴之因。 |
(3)滅: | 煩惱息滅、清淨、離苦的境界,為出離之果。 |
(4)道: | 出離之因。只有修行(八正道等)才可以消滅煩惱, 擺脫輪迴的困縛。 |
』
------------------------------------------
佛說業報差別經
隋洋川郡守瞿曇法智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力提耶子首迦長者言,首迦長者言,我當爲汝說善惡業報差別法門。汝當諦聽,善思念之。是時首迦即白佛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告首迦,一切衆生,繫屬於業,依止於業,隨自業轉。以是因縁,有上中下差別不同。
或有業能令衆生得短命報,或有業能令衆生得長命報。
或有業能令衆生得多病報,或有業能令衆生得少病報。 ------------------------------------
註:我認為這是「偽經」。
-----------------------------------------
業及依業而有的輪迴
佛教依業而有的輪迴說,有它的事實與理論的根據,不是任何人所能否定得了的,因為吾人的生命生存,並不只在這短短一期生命,依于業力的支持,無始無終的相續,如長江大河那樣的延續不息!所以有情的生命,死後固不是沒有,生前亦不是沒有,前一生命剛剛結束,後一生命立即開始,所以像流水一樣的成為生命之流!
佛教業感輪迴說,要在說明生死流轉因果內在的聯繫。在無限的生命流裏,不論是處境的不同,或者是受用的不同,全是本于種種業的性質不同,是以有情的生命相續,實際就是業報的相續,所以業與生命輪迴,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因而業感輪迴說的真正價值,在於自種業因,自收業果,涉於三世而成輪迴,為最合理的因果規律。只要業力一日仍舊存在,生命現象就會一日不斷。造業是感果的因,受報是造業的結果,所以吾人未來的苦痛或快樂,必須自己負起責任!
總之,佛法的輪迴說,是以人為升沉的樞紐,一個取決於各人本身的行為,因而啟示人們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並且要人知道輪迴是不理想的,一個有志學佛的人,應該立志扭轉輪迴,掙脫業力之網,截斷生命之流,依於佛法正見,廣修戒定慧行,完成生命解脫!像這樣的理解輪迴,不但不是消極忍受,而是積極的爭取身心自由!最後我要向諸位說明的,就是佛法的輪迴說,一方面說明這是不容忽視的事實,另方面說明當是業報定律不可免,但如能夠依於佛陀的指示,經過一個相當時期的修持,必得獲得生死大解脫,並不是完全無法挽救!願諸位從崎嶇黑暗的輪迴路上,轉過來走上光輝的解脫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