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079|回復: 0

「壇之浦海戰」的浮世繪、照片及其他 005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6-5-9 17:32: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壇之浦海戰」的浮世繪、照片及其他
005
可以與「項羽」相提並論的「平知盛」02


據「陰陽合圖」所評論:「-----再則義經採取了非常之手段,在當時而言,戰爭其實存在於一種"先禮後兵"的不成文規矩,如開戰前先射響箭通知,雙方大將各報名號,先各自射箭數刻後再以步兵騎兵交鋒。 但義經幾乎不曾遵守過這些繁文,先是以一之谷戰役為開端,到屋島與壇浦,義經都以「突襲、攻其不備」為獲勝要因,雖說戰爭就是詭術,但在當時看來義經可是破壞了規範、粗蠻無比之輩。 (這也是義仲與義經能打贏平家的原因,義仲在俱伽羅峽之戰也是以火牛攻擊殺得平家片甲不留,習於優雅公卿生活的平家已喪失了武士的好鬥與血氣,面對頻繁打破規矩的源氏毫無抵抗能力) 而壇浦關鍵時刻,義經下令己方描準平家軍的船夫射殺(搖櫓的水手,等於控制船前進移動的核心,水手一死船就失去控制),當時戰亂中盡可能不殺非戰鬥人員(船夫等,當然亂戰中被殺者也有),但從未有人下令專門攻擊船夫。此一可稱為卑鄙的戰法卻相當有效,就在源氏集中攻擊之下,加上潮水漸漸地改向平家喪失了水軍首要的速度...處於挨打的狀況。----」

這也是為什麼,雖然,幾乎是常勝將軍的「源義經」,在武功和戰功方面確實是被後世所傳頌的重點,但是,他的無情和兩邊押寶(一邊是有血緣關係的兄長「源賴朝」,一邊是象徵主權正統的「後白河法皇」,但是,他萬萬沒想到「源賴朝」根本不念骨肉血脈之情,對權力的欲望勝過一切,更或者根本沒把這個異母庶出的幼弟放在心上,即使從一之谷到壇之浦,可以說為他打下半壁江山的功臣,日後還是趕盡殺絕,絲毫不曾手軟。)

相反的,在平氏一族中,最重要的主將「平知盛」,不但能謀善戰,而且,不論是對「安德天皇」及自己「平家」是忠心不二的,而且,最後戰敗也能坦然面對,為了不願被俘,也不願被敵人殺死斬首,更不願自殺不成被救起,所以毅然把沉重的船錨用纜繩綑在身上,從容投海自盡成仁。

雖然,他也是久戰場無情血腥殺戮的大將,但是,他卻還保有一些惻隱之心,譬如:

其一,1181年(承治四年)平清盛死了以後,平知盛作為平家的大將,在戰場上率軍與源家幾番廝殺,最後的結果是——敗了。
勝者王侯敗者賊。通常,人們是不會在意敗者的事情的。我卻不然。
那是平知盛率領許多部下失敗後從都城向西撤退的時候。途中,突然遇到了對手——“大番役”——負責宮廷警備的地方武士。這在平家方面看來,是最大的敵人。
“殺掉他們!”部隊中立即有人向平知盛進言。
平知盛是這樣回答的:“如果我們的氣數已經到頭了,這樣的人就是再殺上幾百幾千,也改變不了大勢的。他們在家鄉裏面有妻子、有孩子,如果在這裏把他們都殺了,他們的妻子肯定都會悲傷不已的。如果我們的氣數還沒有走到盡頭,如果我們還能夠返回都城,我們可能還會和他們相遇的……”
就這樣,平知盛和家臣一邊議論著,一邊繼續西行。
這段記述來自日本的軍記故事《平家物語》

其二,在在「壇之浦海戰」最終,「平知盛」眼看平家已然勝利無望,卻見「平教經」仍在作困獸之鬥;奮力殘殺一些根本不是對手的源氏兵丁,就力勸他:「我們平家氣數已盡,大勢已去,既然不能和「源義經」等主將對決到底,那些兵丁多殺也無益----

關於這點,和楚漢相爭,最後「項羽」兵敗垓下,部屬勸他返回故里另作圖謀,他卻說:「無顏見江東父老」,最後選擇拔劍自刎於烏江,真的都是非常有氣魄的英雄人物。
由此也可看出「平知盛」真的是氣度恢宏的大將之才,可謂雖敗猶榮,而日本人最重視「武士道精神」,因此,他的一生表現並不因為最終成為敗軍之將而遭到漠視,反而更加受到日本歷代以來文人武士的敬重和推崇,應該說他的人格風範絕對是超越「源義經」之上甚遠的。

當然,任何戰爭的雙方,沒有不求勝利的,既然如此,孫子兵法所謂:兵不厭詐。「奇襲」通常多半能夠獲勝,因此,當「求勝」為戰爭最高指導原則下,就無所謂道德不道德,或者光明不光明。譬如英國在非洲殖民戰爭中,使用的是傳統「站姿」輪番放槍,結果竟然敗給早就習慣趴伏作戰,使用原始刀矛弓箭的「祖魯族」,終於文明人這才學會趴伏作戰姿勢,減少傷亡。

也或者說:打仗不比球賽,為了勝利,沒有什麼骯髒不骯髒的打法,何況戰爭本身就是非常骯髒的,雙方敵對爭奪領土權力的戰爭,或者不得不抵禦外侮的抗戰,侵略的一方也是非常骯髒的。

也所以,對於「源義經」不按牌理的奇襲戰或者不夠正大光明的在海戰中專一射殺民伕船工,自然也無須深責,尤其在個人武功方面以及率軍打仗的戰略戰術上,容或「平知盛」是不如「源義經」的,但是,在人格方面,卻是絕對優於「源義經」的。

更何況,一個武將,不論是戰敗在戰場上陣亡,或者兵敗不願投降被俘而壯烈自刎而死,都還是算作「悲劇英雄」,而結果堂堂大將「源義經」最後不是陣亡於沙場,也不是死於敵人之手,反而是死於骨肉兄弟的政爭,被「源賴朝」追殺得四處逃亡,最後還是被「討伐」(藤原一族受到「源賴朝」權勢所迫,終於決定討伐源義經,藤原泰衡命家臣長崎太郎500騎突襲駐居高館(又稱衣川館)的源義經。源義經則以戰死於藤原泰衡的家臣手下為恥,不願出戰,獨自進入佛堂中誦經,做自盡前的準備。誦完經的源義經回到寢室,手刃鄉御前4歳的女兒龜鶴御前後引刀自裁。源義經波瀾萬丈的31年生涯以悲劇落幕。最後還被斬首送去驗明正身,落得身首異處的淒慘下場,他只能稱為「慘劇英雄」。

也因此,在日本之後的數百年迄今,歌頌和緬懷「平知盛」的傳說故事、繪畫以及能劇,甚至祭典時的花車故事主題多不勝數,比「源義經」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

同時基於一種慨歎和補償心理,所以又傳出有「平知盛」率怨靈作祟,阻礙後來「源義經」從海上逃亡的計劃這類傳說和戲劇,而同樣也留下許多相關的繪畫。

註:不過,如果看看歷史中「源義經」的畫像樣貌,大概那些「大河劇義經」的粉絲就不會那麼多眼淚和為他慨歎了。

拿扇子穿橘色上衣的就是歷史中「源義經」的寫實畫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