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阿倫 於 2024-11-17 00:44 編輯
『廣義靈魂學』下冊 第十章 歷代大哲的「靈魂論」01
作者:張開基
(本文作者擁有著作權,非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轉貼、摘錄或任何形式之引用,改作)
神話與哲學交融的希臘「靈魂學」
雖然,與鄰近的埃及、亞述甚至印度古文明相比,希臘歷史的起始時間不算極早,但是,其早期神話傳說和中期的哲學思潮卻對世界文明造成極為深遠的影響。由古至今,希臘神話就一直是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對於人類的文學、藝術以及觀念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重大成就,甚至很多醫學、心理學、天文學上的名詞也援引希臘神話作為象徵直到如今未變,同時也成了人類歷史上「多神信仰」的代表,希臘神話自西元前9世紀始已經自成一個特別的體系,希臘人用許許多多精彩及豐富想像力的神話來解釋自然界和人類生活中的一切現象,並且領導宗教活動、運動賽事和引為普遍的道德規範。同時豐富了人們的思想也左右了人們的宇宙觀和人生觀,西元前6世紀左右,希臘爆發式的出現諸多古今著名的聖賢大哲;也開啟了人類比神話世界觀更爲合理的宇宙觀和道德原則。
從廣義的來說;「靈魂理論」或者「靈魂學」,其實是不容易區分的,狹義而精準的來說;所謂「靈魂學」應該是對於「靈魂本體與現象」純淨的研究,然而,在二、三千年前的時代背景中,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因為傳統的觀念使然,總是會混雜了神話和宗教因素,所以,在這方面是很難斷代與明確區分的,只能勉強界定在希臘多位大哲對於「靈魂」此一課題從事哲學思辨之後,認為是人類「靈魂學」研究的真正發軔,於此之前的只能稍為「靈魂觀念」、「靈魂信仰」和「靈魂理論」而已。同時,在此同時以及之後迄今,只要附屬於宗教,唯我獨尊,不能兼容並蓄的「靈魂說」,仍然不能視為「靈魂學」。
「奧爾弗斯教派」與「畢達哥拉斯主義」
也因此,希臘早期神話中的「靈魂說」是不能視為「靈魂學」的;同樣,勉強界定應該可以認為是從「畢達哥拉斯」
(Pythagoras)開始;在談到這位希臘數學、哲學巨擘時,當然也必須先談到與他有密切關係的「奧爾弗斯教派」
(Orphoussect);
「奧爾弗斯教派」一般譯為「俄耳甫斯教」,是希臘神話信仰中的一派。崇尚神秘主義的「奧爾弗斯教派」所崇拜的主神是「酒神狄奧尼索斯」,其信仰的核心是源自於狄奧尼索斯受難;死亡;復活等等所形成的基本教義;
原罪說:在希臘神話傳說中,一般認為是「普羅米修士用水和泥土塑造了人類」,普羅米修士的好友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吹了一口氣」給了這個新生物以靈魂(Soul)。然而因為人類的肉體是由混合了「泰坦」(titan, 希臘語又譯為「提坦神」)的骨灰的泥土捏成,而「泰坦神」有著閹父噬子的惡行,並且和後期由「宇宙」所率領的「奧林匹斯」諸神有著長達十年的爭戰,最後代表希臘早期神祇的「泰坦神」戰敗被殺,他的屍體被埋在泥土中,而他也自然被視為「惡神」,因而人生來就帶著罪惡的因子,這是希臘版的原罪說。為了洗滌這個原罪,所以,人在生前必須信仰「奧爾弗斯教」。並且嚴格遵守「奧爾弗斯教」的教義,過純潔的生活,遠離任何污穢,選擇素食,拒絕血祭,修行肉體和淨化靈魂,清心寡欲,提高道德修養。
儀式說:又因為人類的「靈魂」是智慧女神雅典娜所賦予的,代表人類也有著「善」的因子,而肉體與靈魂是對立的。肉體充滿了欲望會將人導向於「惡」,靈魂是人的神性所在,會將人導向於「善」,所以人生在世時,總是活在善惡的交戰之中,然而,靈魂是肉體的囚徒,肉體是靈魂的監獄,只有死亡降臨時,靈魂才能從肉體中逃脫。肉體必須被徹底毀滅,靈魂才能擺脫囚禁。「奧爾弗斯教」的喪葬方式就是證明,「奧爾弗斯教」信徒包括「畢達哥拉斯派」都採用火葬的方式處理遺體。這種處理遺體的方式所訴求的信念,即「只要肉體存在,靈魂就有可能再度進入他以前的形式中。因此,不僅肉體的死亡是必須的,而且殯葬儀式也是必須的,這些儀式包括肉體的徹底消滅」
(筆者註:火葬的儀式和大部分信念與印度教相同,所有印度教徒都是採用火葬的,並且認為只要在特定的聖地,採用正確的火葬儀式,靈魂就可以昇天,不用再來輪迴。同樣的,印度教也是對現世生命抱持悲觀的態度,認為只有肉體死亡,靈魂才能徹底解脫)。
審判說:受到「埃及死後審判說」以及源出埃及的猶太教「末日審判說」的影響,希臘也有幾乎雷同的「審判說」,認為人死後靈魂離開肉體之後會先進入冥界,接受冥界諸神的審判。「奧爾弗斯教」的讚美詩和儀式和埃及的「亡靈書」(即莎草紙卷書寫的「死者之書」)一樣,但是,內容則是勸戒信眾為死後將會面對的冥界的審判做準備。懲罰以生前所犯下的罪孽輕重來定罪各有不同。
輪迴說:當死後的靈魂在冥界受到應有懲罰之後,會再行轉世。至於再次轉世投胎人間,會是貧窮、富有、聰明、愚蠢以及終生幸福或者一生困苦等等的遭遇,全視前世善惡心行的不同來決定,而輪迴轉世的巨輪就是這樣日日夜夜,生生世世的不停轉動,只要不夠完美,就必須一再受到懲罰和不停輪迴,直到靈魂純潔無瑕,才能真正跳脫輪迴,進入歡樂島,過著永生快樂的生活。
(筆者評註:這點是脫胎自印度教幾乎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個觀念並沒有被發揚光大,也沒能延續,在後期希臘大哲的理性思辨中逐漸退色,也因為西方基督教的興起,在希臘原始多神信仰的式微消亡之前已經先行隱沒)。
依據「奧爾弗斯教」教義,萬物起源于「黑夜女神」,黑暗的混沌産生出代表愛欲神的生殖力的蛋,從中産生出萬物。爲了獲得並保持來自「黑夜女神」的神力和賜福,必須經常進行祭拜儀式來與「黑夜女神」維持連繫,所以「奧爾弗斯教派」的信徒經常會在黑夜中,聚集在森林密處舉行各種神祕儀式,藉由飲酒或致幻飲料以及癲狂的舞蹈,意圖獲致靈魂暫時脫離肉身、出神及通靈的神秘體驗。後來更廣泛的被運用於所有宗教儀式,「奧爾弗斯教派」之所以在希臘當時能夠擁有如此廣大的影響力、主要來自於古老的神話世界觀;那種原始放縱欲求和內在隱密的迷狂本質;以及特殊又神祕的宗教儀式,而事實上那也是完全符合人性之中一種不自覺追求「神力、永生、守護、賜福」的非理性成份,或者也有一種追尋崇高精神層面的理想。
(筆者評註:此一教派男男女女的信徒,在某些神祕儀式中會狂飲一種含有「麥角胺」類致幻成份的飲料,以製造幻覺或意欲達到出神的狀態。這點又雷同於印度教的諸神被認為無不嗜飲強烈致幻飲料之「蘇摩酒」
(梵文:soma),一些苦行僧為了達到冥想出神的狀態也會飲用這種飲料,此種飲料在印度目前已經失傳,但是,據一些古籍記載,其中應該含有印度盛產的大麻成份。
同時「奧爾弗斯教派」既然認為人的本性中有善惡兩面,人必須時時淨化自己惡念的部分,使自己日漸趨向善境最終達到純潔。並且,在一些流派之中,還有素食主義的盛行,只有在祭祀完畢之後的聖餐時才可以食肉。 這些極為近似的特徵,可能代表著印度的婆羅門教與希臘「奧爾弗斯教」中有著緊密的文化聯繫。依據筆者對於印度歷史、宗教、哲學的多年研究,印度從距今3500年前「雅利安人」入侵統治起始,帶來了「吠陀信仰」,在3000年前進入了「婆羅門教」時期,在這段期間的前後,都和鄰近各國有著密切的文化交流,而源自印度的「輪迴轉世」觀念也同樣影響了鄰近的宗教文化,比對於「奧爾弗斯教派」在希臘盛行時期的歷史年代,印度也已經進入「婆羅門教」全盛時期,包括「婆羅門三大綱領」、「四生三道」的輪迴觀念模式都已經穩固確立,因此,由主從遠近的關係來推斷;在「靈魂阿特曼」和「輪迴轉世」觀念上,當然是印度影響了希臘。甚至連「素食主義」也是,同樣的,印度教徒雖然平時是堅持素食的,但是,仍然維持「殺牲血祭」諸神的儀式,這種祭祀後的屠體最後還是被信徒食用,而且在著名的「摩奴法典」中明文規定信徒是不能拒絕食用祭肉的,否則死後將受到地獄酷刑,因此希臘的素食以及又同時有犧牲祭祀而食肉,顯然也是如出一轍的仿效結果。
英國古典學家約翰‧伯奈特的
(Burnet. J.)在其著作「早期希臘哲學」中說道:「奧爾弗斯教派的信仰和大約同時在印度所流行的信仰,兩者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之點」,雖然他認為它們不曾有過任何的接觸。
約翰‧伯奈特是英國人,以他生活的年代,正值英國殖民統治印度時期,所以,身為一個歷史和古典哲學的研究者,他會一眼看出「奧爾弗斯教派」和印度信仰有驚人相似度,那是很正常的,但是,至於他認為兩者不曾有過任何的接觸,筆者認為那卻是武斷的錯誤;因為在世界四大文明中,雖然都有「靈魂不滅」的觀念,但是,唯有印度有著獨立發展的「輪迴轉世論」,而且是遍及全印度的,而希臘的「奧爾弗斯教派」,特別是經過「畢達哥拉斯」改革之後的教義,年代上至少晚過印度「婆羅門教」500年以上,而再從印度佛像雕刻中所謂「犍陀羅風格」
(希臘造型)來看,都足以證明兩地之間的交流是非常密切的,但是,真正重要的還是在「相似度」上;一、「輪迴轉世」。二、「素食主義」。三、犧牲血祭及享用祭肉時的例外。四、火葬及火葬可以使靈魂徹底脫離肉體束縛的觀念
(其他埃及、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是土葬以求保持遺體完整)。五、使用麻醉飲料進入出神狀態以獲致神祕經驗。六、死後靈魂與神合一
(這點類似印度「梵我二元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