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016|回復: 1

010『廣義靈魂學』下冊 第十章 歷代大哲的「靈魂論」01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5-24 12:42: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阿倫 於 2024-11-17 00:44 編輯

『廣義靈魂學』下冊 第十章 歷代大哲的「靈魂論」01

作者:張開基

(本文作者擁有著作權,非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轉貼、摘錄或任何形式之引用,改作)  

神話與哲學交融的希臘「靈魂學」

雖然,與鄰近的埃及、亞述甚至印度古文明相比,希臘歷史的起始時間不算極早,但是,其早期神話傳說和中期的哲學思潮卻對世界文明造成極為深遠的影響。由古至今,希臘神話就一直是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對於人類的文學、藝術以及觀念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重大成就,甚至很多醫學、心理學、天文學上的名詞也援引希臘神話作為象徵直到如今未變,同時也成了人類歷史上「多神信仰」的代表,希臘神話自西元前9世紀始已經自成一個特別的體系,希臘人用許許多多精彩及豐富想像力的神話來解釋自然界和人類生活中的一切現象,並且領導宗教活動、運動賽事和引為普遍的道德規範。同時豐富了人們的思想也左右了人們的宇宙觀和人生觀,西元前6世紀左右,希臘爆發式的出現諸多古今著名的聖賢大哲;也開啟了人類比神話世界觀更爲合理的宇宙觀和道德原則。

從廣義的來說;「靈魂理論」或者「靈魂學」,其實是不容易區分的,狹義而精準的來說;所謂「靈魂學」應該是對於「靈魂本體與現象」純淨的研究,然而,在二、三千年前的時代背景中,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因為傳統的觀念使然,總是會混雜了神話和宗教因素,所以,在這方面是很難斷代與明確區分的,只能勉強界定在希臘多位大哲對於「靈魂」此一課題從事哲學思辨之後,認為是人類「靈魂學」研究的真正發軔,於此之前的只能稍為「靈魂觀念」、「靈魂信仰」和「靈魂理論」而已。同時,在此同時以及之後迄今,只要附屬於宗教,唯我獨尊,不能兼容並蓄的「靈魂說」,仍然不能視為「靈魂學」。

「奧爾弗斯教派」與「畢達哥拉斯主義」

也因此,希臘早期神話中的「靈魂說」是不能視為「靈魂學」的;同樣,勉強界定應該可以認為是從「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開始;在談到這位希臘數學、哲學巨擘時,當然也必須先談到與他有密切關係的「奧爾弗斯教派」(Orphoussect)



「奧爾弗斯教派」一般譯為「俄耳甫斯教」,是希臘神話信仰中的一派。崇尚神秘主義的「奧爾弗斯教派」所崇拜的主神是「酒神狄奧尼索斯」,其信仰的核心是源自於狄奧尼索斯受難;死亡;復活等等所形成的基本教義;

原罪說:在希臘神話傳說中,一般認為是「普羅米修士用水和泥土塑造了人類」,普羅米修士的好友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吹了一口氣」給了這個新生物以靈魂(Soul)。然而因為人類的肉體是由混合了「泰坦」(titan, 希臘語又譯為「提坦神」)的骨灰的泥土捏成,而「泰坦神」有著閹父噬子的惡行,並且和後期由「宇宙」所率領的「奧林匹斯」諸神有著長達十年的爭戰,最後代表希臘早期神祇的「泰坦神」戰敗被殺,他的屍體被埋在泥土中,而他也自然被視為「惡神」,因而人生來就帶著罪惡的因子,這是希臘版的原罪說。為了洗滌這個原罪,所以,人在生前必須信仰「奧爾弗斯教」。並且嚴格遵守「奧爾弗斯教」的教義,過純潔的生活,遠離任何污穢,選擇素食,拒絕血祭,修行肉體和淨化靈魂,清心寡欲,提高道德修養。

儀式說:又因為人類的「靈魂」是智慧女神雅典娜所賦予的,代表人類也有著「善」的因子,而肉體與靈魂是對立的。肉體充滿了欲望會將人導向於「惡」,靈魂是人的神性所在,會將人導向於「善」,所以人生在世時,總是活在善惡的交戰之中,然而,靈魂是肉體的囚徒,肉體是靈魂的監獄,只有死亡降臨時,靈魂才能從肉體中逃脫。肉體必須被徹底毀滅,靈魂才能擺脫囚禁。「奧爾弗斯教」的喪葬方式就是證明,「奧爾弗斯教」信徒包括「畢達哥拉斯派」都採用火葬的方式處理遺體。這種處理遺體的方式所訴求的信念,即「只要肉體存在,靈魂就有可能再度進入他以前的形式中。因此,不僅肉體的死亡是必須的,而且殯葬儀式也是必須的,這些儀式包括肉體的徹底消滅」

(筆者註:火葬的儀式和大部分信念與印度教相同,所有印度教徒都是採用火葬的,並且認為只要在特定的聖地,採用正確的火葬儀式,靈魂就可以昇天,不用再來輪迴。同樣的,印度教也是對現世生命抱持悲觀的態度,認為只有肉體死亡,靈魂才能徹底解脫)。

審判說:受到「埃及死後審判說」以及源出埃及的猶太教「末日審判說」的影響,希臘也有幾乎雷同的「審判說」,認為人死後靈魂離開肉體之後會先進入冥界,接受冥界諸神的審判。「奧爾弗斯教」的讚美詩和儀式和埃及的「亡靈書」(即莎草紙卷書寫的「死者之書」)一樣,但是,內容則是勸戒信眾為死後將會面對的冥界的審判做準備。懲罰以生前所犯下的罪孽輕重來定罪各有不同。

輪迴說:當死後的靈魂在冥界受到應有懲罰之後,會再行轉世。至於再次轉世投胎人間,會是貧窮、富有、聰明、愚蠢以及終生幸福或者一生困苦等等的遭遇,全視前世善惡心行的不同來決定,而輪迴轉世的巨輪就是這樣日日夜夜,生生世世的不停轉動,只要不夠完美,就必須一再受到懲罰和不停輪迴,直到靈魂純潔無瑕,才能真正跳脫輪迴,進入歡樂島,過著永生快樂的生活。

(筆者評註:這點是脫胎自印度教幾乎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個觀念並沒有被發揚光大,也沒能延續,在後期希臘大哲的理性思辨中逐漸退色,也因為西方基督教的興起,在希臘原始多神信仰的式微消亡之前已經先行隱沒)。

依據「奧爾弗斯教」教義,萬物起源于「黑夜女神」,黑暗的混沌産生出代表愛欲神的生殖力的蛋,從中産生出萬物。爲了獲得並保持來自「黑夜女神」的神力和賜福,必須經常進行祭拜儀式來與「黑夜女神」維持連繫,所以「奧爾弗斯教派」的信徒經常會在黑夜中,聚集在森林密處舉行各種神祕儀式,藉由飲酒或致幻飲料以及癲狂的舞蹈,意圖獲致靈魂暫時脫離肉身、出神及通靈的神秘體驗。後來更廣泛的被運用於所有宗教儀式,「奧爾弗斯教派」之所以在希臘當時能夠擁有如此廣大的影響力、主要來自於古老的神話世界觀;那種原始放縱欲求和內在隱密的迷狂本質;以及特殊又神祕的宗教儀式,而事實上那也是完全符合人性之中一種不自覺追求「神力、永生、守護、賜福」的非理性成份,或者也有一種追尋崇高精神層面的理想。

(筆者評註:此一教派男男女女的信徒,在某些神祕儀式中會狂飲一種含有「麥角胺」類致幻成份的飲料,以製造幻覺或意欲達到出神的狀態。這點又雷同於印度教的諸神被認為無不嗜飲強烈致幻飲料之「蘇摩酒」(梵文:soma),一些苦行僧為了達到冥想出神的狀態也會飲用這種飲料,此種飲料在印度目前已經失傳,但是,據一些古籍記載,其中應該含有印度盛產的大麻成份。

同時「奧爾弗斯教派」既然認為人的本性中有善惡兩面,人必須時時淨化自己惡念的部分,使自己日漸趨向善境最終達到純潔。並且,在一些流派之中,還有素食主義的盛行,只有在祭祀完畢之後的聖餐時才可以食肉。 這些極為近似的特徵,可能代表著印度的婆羅門教與希臘「奧爾弗斯教」中有著緊密的文化聯繫。依據筆者對於印度歷史、宗教、哲學的多年研究,印度從距今3500年前「雅利安人」入侵統治起始,帶來了「吠陀信仰」,在3000年前進入了「婆羅門教」時期,在這段期間的前後,都和鄰近各國有著密切的文化交流,而源自印度的「輪迴轉世」觀念也同樣影響了鄰近的宗教文化,比對於「奧爾弗斯教派」在希臘盛行時期的歷史年代,印度也已經進入「婆羅門教」全盛時期,包括「婆羅門三大綱領」、「四生三道」的輪迴觀念模式都已經穩固確立,因此,由主從遠近的關係來推斷;在「靈魂阿特曼」和「輪迴轉世」觀念上,當然是印度影響了希臘。甚至連「素食主義」也是,同樣的,印度教徒雖然平時是堅持素食的,但是,仍然維持「殺牲血祭」諸神的儀式,這種祭祀後的屠體最後還是被信徒食用,而且在著名的「摩奴法典」中明文規定信徒是不能拒絕食用祭肉的,否則死後將受到地獄酷刑,因此希臘的素食以及又同時有犧牲祭祀而食肉,顯然也是如出一轍的仿效結果。

英國古典學家約翰‧伯奈特的(Burnet. J.)在其著作「早期希臘哲學」中說道:「奧爾弗斯教派的信仰和大約同時在印度所流行的信仰,兩者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之點」,雖然他認為它們不曾有過任何的接觸。

約翰‧伯奈特是英國人,以他生活的年代,正值英國殖民統治印度時期,所以,身為一個歷史和古典哲學的研究者,他會一眼看出「奧爾弗斯教派」和印度信仰有驚人相似度,那是很正常的,但是,至於他認為兩者不曾有過任何的接觸,筆者認為那卻是武斷的錯誤;因為在世界四大文明中,雖然都有「靈魂不滅」的觀念,但是,唯有印度有著獨立發展的「輪迴轉世論」,而且是遍及全印度的,而希臘的「奧爾弗斯教派」,特別是經過「畢達哥拉斯」改革之後的教義,年代上至少晚過印度「婆羅門教」500年以上,而再從印度佛像雕刻中所謂「犍陀羅風格」(希臘造型)來看,都足以證明兩地之間的交流是非常密切的,但是,真正重要的還是在「相似度」上;一、「輪迴轉世」。二、「素食主義」。三、犧牲血祭及享用祭肉時的例外。四、火葬及火葬可以使靈魂徹底脫離肉體束縛的觀念(其他埃及、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是土葬以求保持遺體完整)。五、使用麻醉飲料進入出神狀態以獲致神祕經驗。六、死後靈魂與神合一(這點類似印度「梵我二元論」)

 樓主| 發表於 2019-5-24 12:46:06 | 顯示全部樓層
「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 西元前572—492年),是古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幾乎與「蘇格拉底」齊名,同時他也是舉世知名的數學大師,他發明的「畢氏定理」(又稱「勾股定理」)更是讓他名垂千古;迄今依舊適用在數學演算上。以上是普世皆知的;但是,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他還是一位神祕學家,也是首開先河鑽研「靈魂學」的大哲;他因為淵博的知識和諸多特殊的見解,吸引了一大批年輕的崇拜者,他們聚集在他的周圍,有如奉事神祇一樣的敬拜他為師長,服從他的領導,遂行他的意志和理念,並逐漸形成一個規範嚴格的學術流派,同時也有著濃厚宗教色彩的集團,後人稱之為「畢達哥拉斯學派」。

他之所以能如此博學多聞,廣知睿智,乃是因為他雖然出生在希臘偏遠的「薩摩斯島」,但是,他很年輕時就勤奮好學,並且立志周遊列國以增長見聞,曾經去過埃及留學,當時埃及的數學正處於先進的地位。他還到過巴比倫和地中海東岸各國,極可能也曾去過數學觀念非常發達的印度。他不只是研究數學或單純學術方面,而因此熟悉了數學方面的知識及幾何規則之間的關聯,在他長期和遍及多國的遊歷生活中,他非常用心的觀察各地不同的文化和生活習俗,思辨各種不同的宇宙觀和生命觀,他也經歷並實際深入的參與過許多不同的神秘宗教儀式。

「畢達哥拉斯」的哲學思想雖然曾經受到他一直信奉的「奧爾弗斯教派」影響,具有濃厚的神秘主義因素,但是,在此教派的歷史流傳中,他的地位卻又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改革者,「奧爾弗斯教派」的教義中有許多明顯脫胎自「印度婆羅門教」的成份,極可能不是原本就存在的,而是由「畢達哥拉斯」引入的,也因此豐富了此教派的教義內涵和更多嚴格的儀軌,以及最重要的有關「輪迴轉世」的靈魂觀點。不過也是從他開始,希臘哲學開始導入了數學的傳統和一些宗教神祕的色彩。畢氏曾用數學研究樂律,而由此所產生的「和諧」的概念也對以後古希臘的哲學家有重大影響。他的哲學思想不僅影響了「柏拉圖」,而且還一直影響到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些哲學家和科學家。他堅定的主張:「唯有經過縝密思辨才能認知的世界才是真正完美、永恆的,而單純依靠感官所認知的世界則是有缺陷也不能永恆存在的」。這個思想後來被「柏拉圖」發揚光大並延續,也從此一直支配著希臘的哲學及神學思想。

關於「畢達哥拉斯學派」是有著非常嚴苛的門檻的,在當時任何人要想加入這個學派,就必須接受一段時期的考驗,經過挑選後一開始只能去聆聽坐在簾子後面的畢達哥拉斯的講課,無法見到他本人。只有再過若干年後當他們的靈魂因為受音樂的不斷薰陶和經歷貞潔的生活而變得更加純淨時,才能夠正式見到畢達哥拉斯本人,也才算是真正的入門弟子。此學派認為,經過純化並進入和諧及數的神秘境界,方能使靈魂趨近神聖而從輪迴轉生中得到解脫。

由於「畢達哥拉斯主義」是「奧爾弗斯教派」中的改革派,包含了理性思維和神祕儀式這兩種原本就對立的屬性,相較於希臘後期神話中「奧林匹斯」諸神的信仰;「畢達哥拉斯主義」反而更趨近於早期原始信仰,他是帶有濃厚神祕主義傾向的,甚至認為自己具有一種半神半人的性質。而理性思維則比較表現在他的數學演算和科學研究方面。在對於生命和人性本質方面,他的見解和主張就顯得比較悲觀和出世,並且把可見的現實世界斥為虛幻,卻深信不可見的上帝才是真實的,而現實世界中因為充滿了各種混濁的介質,使得上天神性的光芒受到了蒙蔽,人類的靈魂因此受到各種「肉體欲望」的引誘而產生罪惡,並拖累靈魂一再墮落。唯有純淨的生活和追求哲學上的知見,滌除靈魂中的雜質才能超脫肉體的束縛,使死後的靈魂獲得徹底的自由和快樂;這樣的見解也深深的影響了後世的各種思想體系,甚至哲學和神學。

關於生命輪迴的見解中,畢達哥拉斯曾經教導說:「首先,靈魂是個不朽的東西,它可以轉變成別種生物;其次,凡是存在的事物,都要在某種循環裏再生,沒有什麼東西是絕對新的;一切生來具有生命的東西都應該認為是親屬。」據說,畢達哥拉斯也曾像「聖法蘭西斯」(St. Francis of Xavier又名:聖方濟)一樣地曾向許多動物說法,或許這是因為他認為所有生物都有「靈性」。

他最有名的說法就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異鄉人,身體就是靈魂的墳墓,然而我們決不可以自殺以求逃避;因為我們是上帝的所有物,上帝是我們的牧人,沒有他的命令我們就沒權利逃避。在現世生活裏有三種人,正像到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來的也有三種人一樣。那些來作買賣的人都屬於最低的一等,比他們高一等的是那些來競賽的人。然而,最高的一種乃是那些只是來觀看的人們。因此,一切中最偉大的淨化便是無所為而為的科學,唯有獻身於這種事業的人,亦即真正的哲學家,才真能使自己擺脫生之巨輪。」

(筆者註:他的意涵是指輪迴來到世間的靈魂,有高低不等的層次,唯有真正智慧清明,像旁觀者清那樣能夠超然物外的觀察、評量、深刻的了解自我生命真諦;並且積極追求哲學智性的人才能徹底超脫輪迴)。

羅素認為:這種神秘的成份隨著畢達哥拉斯一起進入到希臘哲學裏面來,畢達哥拉斯就是奧爾弗斯教的一個改革者,正如奧爾弗斯是巴庫斯教的一個改革者一樣。奧爾弗斯的成份從畢達哥拉斯進入到柏拉圖的哲學裏面來,又從柏拉圖進入了後來大部分多少帶有宗教性的哲學裏面來。

「畢達哥拉斯」相信數學的知識是可靠的、準確的,而且可以完全對應比照於真實的世界。這是經由純粹的思維而獲得的,並不需要觀察。因此思想是高於感官的,直覺是高於觀察的。畢達哥拉斯說「萬物都是數」。因此,受到他思想啟發的「柏拉圖」學說也說道:上帝是一位幾何學家;而「詹姆士‧琴斯」爵士也相信上帝嗜好算學。與早期充滿神話暗喻;所謂「天啟宗教」相對立的「理性主義宗教」,自從畢達哥拉斯之後,尤其是從柏拉圖之後,一直是完全被數學和數學方法所支配著的。

(筆者註:他這種「直觀感知」的見解應該是受到印度普遍苦行冥想的「瑜珈派」修行方式的啟迪)。

數學與神學的結合開始於「畢達哥拉斯」,它代表了希臘式,中世紀的以及直迄「康德」為止的近代的宗教哲學的特徵。畢達哥拉斯以前的「奧爾弗斯教義」類似於亞洲的神秘教派。但是在柏拉圖、聖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笛卡爾、斯賓諾莎和康德的身上;卻又逐漸發展出一種同時擁有「宗教崇拜」與「哲學思索」密切結合的特質,以及一種既從事道德追求又崇拜神祕境域密切結合的特質;這是從畢達哥拉斯才起始的,並使得歐洲的「理性化的神學」與亞洲原始信仰的「神秘主義」有了明顯的區隔。

至於之後所謂的「柏拉圖主義」;只要詳加剖析,就將發現在本質上其實還是在延續和演繹「畢達哥拉斯主義」罷了。兩者同樣相信除了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之外,還有一個非人類肉體感官所能知曉和感覺到的永恆世界,唯有心靈直觀才能感知其確實存在(筆者註:意指「靈界」),此一觀念也是從畢達哥拉斯起始的。也因為以上種種觀念,特別是對於「靈魂觀念」的理性思維,加上對於「永恆靈界」和「上帝」的崇拜與確認,因此使得後世基督徒才會主張耶穌基督就是「道」;而之後所有的西方神學家也是根據他的學說;才會孜孜不倦地追尋上帝存在與靈魂不朽的邏輯證明。

(筆者評註:以上有關「奧爾弗斯教派」與「畢達哥拉斯」的相關內容,部份以節選方式參考引用自當代大哲「羅素」所著的「西方哲學史」一書,並經筆者整理和加註個人見解。在此小結:雖然「畢達哥拉斯」是舉世公認的數學大師,但是,他「萬物都是數」的認知,在結合宗教信念後,變得無比固執,像基本教義的教條一樣不允許任何人置疑和撼動,在「畢達哥拉斯學派」中是完全不容任何弟子質疑他的學說和定理,否則會被視為叛徒而遭到嚴厲處置的。但是,這種執著對於哲學思辨的發展當然是有害無益的,也因此導致他本身以及受到他深刻影響的教派和後世如「柏拉圖」在內的諸多哲學家都發生嚴重偏頗的觀念。此外,最重要的是他雖然是開「靈魂學」研究先河的人物,但是,他的格局仍然沒有脫離宗教的樊籬,更先樹立了一個終極權威的「上帝」高高在上,然後在這個先決條件下才來談論宣揚「靈魂不朽」和「輪迴轉世」信念,而他所謂的「上帝」究竟是否為「宙斯」抑或猶太教的「上帝」?這個不是重點,甚至也並不重要,重點還是在於他那個幾乎可以推斷是來自「印度婆羅門教」的「靈魂觀」(雖然他不曾強調是「真我阿特曼」)以及「輪迴轉世」觀念(雖然他不曾強調有「三道輪迴」),卻仍然都只是「理論靈魂學」的範疇,不論他本身在「奧爾弗斯教派」的儀式中是否有過「出神」的神祕經驗,雖然他曾經談到過「直觀」,但是,都沒有任何具體的證據;足以證明他實證過「靈魂」或「靈界」的存在,甚至因為沒有追究到「印度教輪迴轉世教義」的根源,所以,也就跟著形成不正確的「靈魂觀」。筆者雖然認定他是人類歷史中有關「靈魂學」研究的起始者,但是,仍然必須指出他在「靈魂學」的研究上,其實是格局狹隘,認知偏頗,立場也不夠純淨超然的。

(關於印度輪迴轉世說的起源及謬誤請參閱筆者所著之專書「千古騙局 業報輪迴」上下冊,2011年出版)。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