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靈魂學』下冊 第五章 「靈界」的接待大廳
作者:張開基
(本文作者擁有著作權,非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轉貼、摘錄或任何形式之引用,改作)
在渡過人間與靈界之間明確的界限—冥河之後;
在口岸的邊上,直接會看到一個萬頭鑽動,紛紛擾擾的「接待大廳」,乍看起來,大約相當半個足球場的大小,其中正面是完全開放的,沒有門窗或任何牆面,以便初登岸的「靈民」可以任意進入……
這個接待大廳,只有在正面有向下的階梯,大約有十幾級,雖然不是直線式,而是有弧度的階梯,卻因為只有一面有階梯,所以看起來並不很像希臘或羅馬式的公共劇場,而且,階梯較少,形狀也不是圓形或扇形的,而是方形的,雖然正面有階梯,不過中間像大廳的地方,面積還是很大的,上方有半圓上拱的透明玻璃採光罩,但是,大廳中的光線並不特別明亮,反而有些像黃昏時刻略暗的感覺,整個大廳中沒有任何座位,也沒有什麼特殊的裝飾,感覺相當樸素,甚至也沒有特別的色調;不過幾乎所有空間都站滿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而且都是三五成群,或者十多個、二十多個「靈民」各自形成一個又一個的小圈圈在互相聊天,不是竊竊私語,也不至於高談闊論,大聲喧嘩,也有些單獨的「靈民」東聽聽,西看看,應該是在找尋有興趣的小圈圈。
沒有特別的「導覽志工」,沒有任何指引,我必須自行去認識和了解這個「地方」;
正面往下的階梯,同樣有往下走的一些「靈民」,應該是初來乍到的「新移民」,神情有點茫茫然的,只是看到底下人多,本能的往下走而已;
走下階梯後,可以感覺到這是一個至少挑高幾十公尺的建物,除了正面的階梯,其他三面都是牆面,沒有窗戶,卻有著一扇又一扇緊緊相近的門,都是緊閉著,每扇門都不大,高度大約二公尺多,寬度大約一公尺,就像一般家庭中的房門,沒有特別的顏色,就是灰色的,或藍灰色的,所有門上面都沒有任何文字或圖案的標示,而且門與門之間的間隔很近,差不多只有一公尺的間距而已,因此,這樣的門在三面牆上是很多很多,一時無法估算出究竟有多少扇,大致來說,可能有上百扇吧……一開始並不能立即知曉那麼多的門是什麼樣的房間,也不知道門後又是什麼樣的狀況?
整個大廳,那些三五成群,或者十多個、二十多個「靈民」形成的小圈子,神情都很專注,不是很嚴肅,也不是單純言不及義的在打屁瞎扯,而是互相輕鬆的在談論不同的主題,每個圈圈中的「靈民」有初來乍到的,也有一些顯然是已經來了一段時間的,通常都是早先來的在發表意見,新來的則是多半在傾聽,偶而也會發問。
(註:比較特別的是,有些明明沒有開口,但是,還是可以「聽到」類似聲音的意念,而有些則是張口說話還比手畫腳的)。
每個小圈子,談論的主題都不相同,真的是天南地北、五花八門,任何主題都有人在談論或互相交換意見;
因為我只是一個觀察者和研究者,所以,同樣只是信步閒逛,雖然沒有特別在意,但是,還是可以發現這個大廳很像一個國際機場的景象,因為顯然各種國籍,各種膚色,各種服飾的「靈民」都有,有些小圈子是像小小的聯合國,各種膚色裝束的都有,不過,通常相同膚色相同裝束的聚集成的小圈子還是佔大多數;
雖然,偶而有些「靈民」會好奇的多看我一眼,但是,絕大多數的「靈民」還是比較專注的在自己所在的小圈圈中交換意見,根本不注意其他從身邊走過的單獨「靈民」,也不在意其他的小圈圈。
我慢慢往前走,必須穿梭在一個又一個不同的小圈圈之間,雖然可以聽到他們談論著不同的主題,真的是五花八門,幾乎各不相同,但是,都是些我不感興趣的話題,所以一一略過,也一一掠過,而且我發現也有些同樣是初來乍到的的「新移民」也是跟我一樣在一個又一個的小圈子之間穿梭,不過他們顯然比我要急切,好像一直在找尋有興趣的圈子……
我整個「經歷」的時間大約有「平常」人間時間二十幾分鐘或更久一些,這個只是主觀感覺到的時間計量刻度,實際上究竟是多久,我無法確切的知曉?
因為,此時此刻,我不是使用日常的「感官知覺」在觀察和了解,用的是另一套「心智感知系統」,所以,很難用視覺畫面或聽覺的聲音效果來解說,我必須用一個模擬想像的比方來描述我整體的「認知」;
首先,必須言明和了解到,這個「靈界接待大廳」並不是唯一和絕對的,並不是所有「新移民」進入「靈界」唯一口岸或方式,只是諸多方式和經歷之一,通常只屬於一般大眾系統的;
我將我的觀察和整合後的認知心得描述如下:
一個在人間辭世往生後的「靈魂」,如果能夠在順利渡過「冥河」邊界後(註:不是所有靈必經的),一登岸,就會先看到這個大廳,走個幾公尺之後,就會面臨一個很大的弧形階梯,大家都在往下走,然後來到「接待大廳」的邊上,然後就會看見一個又一個「靈民」各自聚集形成的小圈圈,一開始有些茫茫然,但是,很快就會被最靠近的一兩個小圈圈的交談方式吸引,會慢慢走動,但是,極少有剛好就是自己有興趣的話題,應該是索然無味或者覺得主題太過於芝麻蒜皮,不值得參與談論,於是,也就自然的開始穿梭在小圈圈之間,找尋自己有興趣或非常想要了解的,也甚至可能會駐足聆聽一會兒,如果真的認為興味相投,就會待下來,如果覺得「話不投機」,可能又會轉身離開,找尋其他更相契的小圈圈……
不能說特別,卻幾乎完全一致的,就是這些群體數量不等的小圈圈,同樣是「來者不拒,去者不留」的,完全不在意有新的參與者加入了,也不在意有誰中途轉身離開了,都是尊重「自由意志」的,所以,沒有邀請,也沒有挽留,也更不會么喝招攬。
於是一個「新靈民」走過一個小圈子旁邊,假設聽到談論的是「政治」,他沒興趣,他會走開,走過下一個小圈子時,聽到談論的是「老莊思想」,他沒有興趣,又走開,再下一個小圈子談論的是「生前飲用過的一些美酒佳釀」,他還是沒興趣,繼續穿梭,另一個小圈子談論的是「生前遊歷過的名山大川」,他聽了一會兒,並不十分有趣,又繼續穿梭……然後經過一個又一個小圈子,終於聽聞到有一群「新舊靈民」正在談論「生前有那些善行,可以進入更高的境界」,他好奇的駐足參與;這個小圈子的群眾頗多,至少有二十多位,他專注的傾聽,有的「靈民」認為捐款給慈善團體去幫助弱勢族群就是很大的善事;有的「靈民」訴說他生前曾經擔任義消;不但經常去撲滅火災,也曾見義勇為救過溺水的人,有的「靈民」訴說他生前曾經長期從事環保義工,有的「靈民」訴說他生前曾經和一群義工在非洲從事醫療服務,有的說他在寮國和柬甫寨冒著生命危險在做「掃雷」工作,有的生前跟隨某些佛教師父經常「放生」……
然後,一位主導整個談論主題的「老靈民」在和這個小圈子中的群眾交換意見一段時間,就主動建議「換個地方」詳談;於是這群「新舊靈民」就隨著他魚貫的穿梭過其他小圈子;來到某一面牆邊,他毫無遲疑猶豫,幾乎是非常肯定的站在一扇門前,直接轉動手把,雖然門不大,但是,裡面的空間卻很大很大,竟然又是一個面積幾乎相同的大廳,同樣進門幾公尺外,又是一個弧形的向下的階梯,十幾階下是一個和先前完全相同的大廳,空間沒有比較小,但是,卻有著比較宜人的色彩,同樣有透明的拱形採光罩,整體光線也比較明亮,走到大廳中,又是見到一個又一個人數不等的小圈圈,同樣都是專注的在談論不同的主題;同樣三面牆壁,同樣又是很多比鄰的小門,同樣沒有窗戶,然後剛剛從原初大廳走進來的「新舊靈民」,又被不同的主題圈子所吸引,開始穿梭在圈子與圈子之間,找尋更接近自己喜歡的主題……
在這個空間中,沒有人會懷疑這個大廳是否合理的問題,因為如果要依照人間的建物來審視,那必然是不合理的,因為這麼小又互相緊鄰的門與門之間,門後不可能隱藏著和原初那個大廳幾乎一樣大小的「大廳」,但是,顯然沒有人注意到,因為還是談論的主題比較吸引他們的關注;
倒是和原初那個「接待大廳」有些不同的是;這個大廳中不時會有一個小圈子出現異樣的光景;這群「靈民」會突然個個發光,就是散發出一種聖潔的光輝,不刺眼而且很舒服的感覺,然後其中有幾個「靈民」會更光亮,不能說是看得出來的;只是感覺到他們就像傳說中的天使,男女都有,不過沒有翅膀,這個圈子的所有成員會手牽手形成一個真正的圈子,然後就這樣先慢後快的飄浮上昇,連服飾裝束也放射出潔白的光輝,然後,圓形拱頂突然被一團白色的雲霧包圍,中間會出現一個「雲洞」,這群「靈民」會仰頭向上,個個帶著愉悅笑靨的穿越過雲洞,慢慢消失,然後雲霧和光芒同時消失,顯然是昇向更高的層級去,只是其他「靈民」圈子很羨慕的看到有些目瞪口呆,但是,較遠的一些小圈子卻似乎完全不在意這個特殊的景象,繼續在專注談論自己關心的話題……
以我的認知,並不需要跟著每個小圈子進入一扇又一扇外表完全相同的門去觀察了解,因為我同樣不可能對每個小圈子所談論的主題樣樣都會有興趣;
(註:我懂得攝影,所以,如何使用廣角、望遠鏡頭,甚至微距攝影以及景深控制我都有足夠的認知觀念,還有就是我也懂得「碎形概念」,因此在觀察研究時,用「景深」和「碎形」概念,就比較容易了解,因為每扇門後面的空間都是一個和原本「口岸接待大廳」幾乎相同的樣貌,也因此就不會出現兩扇緊鄰的門後面應該不可能有足夠容納另一個等大的大廳擺放的悖論存在)。
在原初口岸邊這個「接待大廳」中,我還看到兩個比較奇特的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