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阿倫 於 2024-11-16 23:15 編輯
『廣義靈魂學』上冊 第二十一章 人類古文明中的「靈魂觀」04
作者:張開基
(本文作者擁有著作權,非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轉貼、摘錄或任何形式之引用,改作)
印度的靈魂觀念與信仰
印度古文明最早起源於「印度五河流域」,這是南亞最早的文明,由於這類遺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故稱為「印度河文明」。又因為它的遺址首先是在「哈拉帕」
(harappa )發掘出來的,所以通常稱為「哈拉帕文化」。印度河文明的年代約為西元前2500 年至前 1750年,但這個文明是直到1921—1924年才被人們發現的,它與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一樣,曾長期埋藏在地下不為人們所知。
1922年,人們偶然發現了摩亨佐.達羅
(mohenjo-daro )遺跡,這裏出土文物與哈拉巴的相似,考古學家注意這兩個遺址間的廣大地區——以旁遮普為中心,東西達1600公里,南北1400公里的領域內,發現了屬於同一文明的大量遺址。
當時長期居住在該地的為原住民的「達羅毗荼族」和「澳族」,已經有相當大規模的城市、街道、公共活動場所,已經有二層的磚石建築物,文明相當發達,後來卻被文化較低落的遊牧民族「雅利安」人所征服。
在印度地區,最早的靈魂不滅和死後世界觀念當然是原住民的「輪迴觀」,後來的雅利安人統治時期,是以「五火二道」的觀念來呈現,「五火」是五種祭祀,「二道」指的是「天神道」和「祖靈道」,那時的死後世界毋寧是快樂美好的,而且二道之間的差別,竟然是在祭祀的差別上,而非人們生前的善惡行為或者善惡心念,那些都不構成絕對條件,真正關鍵是在於是否曾經完整正確的向「火神阿耆尼」做過虔誠的祭祀儀式?
「二道輪迴」及「三道輪迴」的轉變
不過無論如何,死後如果能進入「天神道」當然最好,再不濟也還能去「祖靈道」與自己的先人團聚,那時不但沒有恐怖痛苦的「地獄」在等著酷刑伺候罪人惡人,甚至也沒有餓鬼道、畜牲道在等候使人受苦,甚至也不用再來紛紛擾擾的人世間走幾趟。
後來不信仰吠陀的第二支雅安利人入侵到了現今的恆河流域,並且欣然的和當地原始土著交流通婚,並形成了「維特亞族」,他們所留下的後期「阿達婆吠陀經」成了代表,幾乎和之前的那三部吠陀經在內容上是大異其趣的,其中包含了巫術及占卜等原住民文化的成份,同時最重要的是有了「地獄」的觀念,不過,當時也只是最初始的概念而已,直到更晚的「奧義書」時代,才真正被確定起來。
於是,發展成了由「耶摩天」分身為二,其中之一變現為「閻摩」
(閻羅王)來掌管地獄。這種轉變和增益可以相信是雅利安人由遊牧完全改變為農耕定居生活之後,社會關係越加緊密複雜化之後的一種必然進化,因為人們思想也不再像遊牧生活那麼單純樂觀, 而貧富差距加大,也增加了犯罪行為或者相異的思想觀念,除了法律,宗教上的嚇阻教義也隨之產生,也逐漸形成了「四生三道」的觀念,但是,雖然在「天神道」、「祖靈道」之外增加了一個「地獄道」,把死後的世界多了一個壞的歸宿,但是,這仍然只能算是「轉世」觀念,而不是真正「輪迴」的思想建立。
一直到真正「婆羅門教」建立,「種姓制度」奠定基礎,三大綱領建立
(吠陀天啟,婆羅門至上,祭祀萬能)之後,為了鞏固「種姓制度」,「業報輪迴」的觀念才適時的產生,而且完全是出於人為的精心策劃。
用這種「宿命論」、「業報觀」是在民智未開時代最適合用來欺騙社會大眾,尤其是終身勞苦難得溫飽的人。
在雅利安人入侵並統治印度之前,這塊土地上的原住民是以農為生,樂天知足的,但是被雅利安人征服之後,他們地位低落成了奴隸,只能成為供統治階級驅使的勞苦無產階級,而雅利安人為了寡佔財富,鞏固權力,所以由婆羅門僧侶和剎帝利貴族互相勾結,宗教賜予王公貴族君權神授的統治權力,而王公貴族以武力保護僧侶及寺廟的安全與權威,而一般平民
(吠舍)則或製造或經商來創造財富並繳稅給王公貴族,奉獻金錢獻禮給神祇及僧侶,而最底層的奴隸階級首陀羅則終生貢獻最辛勤的勞力,從事農耕和畜牧之類的生產活動,或者其他需要密集勞力的工作,至於賤民,則從事最骯髒、危險、卑賤不堪的工作。
這樣不平等的階級劃分又是世襲的,能夠讓所有人民心服口服的接受嗎?單單靠政府的威權和軍隊的武力就能嚇阻反對行動及異議思想言論嗎?
當然不行!再笨的人也知道人民的力量是不可遏阻的,所以一種既可以箝制言論,又能愚民思想的有效方法在政教緊密勾結和精心策劃下應運而生,那就是「業報輪迴說」,構想很簡單;人為什麼有不同的階級?為什麼有貧富貴賤之分?天生的!命運註定的!根據的是持續不輟的前世「業力」,行善和作惡以及對宗教的虔誠與否,都會形成善惡不同的「業因」,然後在今生會遭到應有的「業報」;最善的最虔誠的會轉生「天神道」,次等的轉生「祖靈道」,為惡的轉生「地獄道」,但是轉生「祖靈道」原本「永生」的觀念又受到「祭祀萬能綱領」的牽制,變得並非永久,在那兒生活一陣子又會轉生人間,主要是根據後世子孫祭祀是否虔誠不斷,一旦中斷,「祖靈」就會轉生人間,又分別轉生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不同階級
(註:這個時期的觀念,人死之後仍然只有三道去處,並不能直接轉生人世間的,而且賤民不屬於這個轉生系統的)。
「三道輪迴」怎樣變成「六道輪迴」的?
不過,與我們現今所知的「業報輪迴說」相比,最特別的是古印度婆羅門教時期不是眾生一起大輪迴的,其中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這三個階級屬於「再生族」,可以輪迴轉世,而奴隸首陀羅則是「一生族」,死後就煙消雲散不再輪迴轉世或者頂多是轉生成為畜牲而己,而賤民死後的命運也是一樣。
單單這樣的「業報輪迴說」還不夠,後來還特別假托人類創造者「摩奴大神」之名,編造了一部「摩奴法典」,不但嚴格的界定了四大種姓的分別,更規範了詳細的權利義務,還有非常嚴苛繁瑣的罰則條文,基本上這是一本超越國家法律之上的宗教法,不只是被統治階級,連婆羅門自身也要遵守這部法典;至此,在釋迦牟尼出生之前,「業報」觀念和種姓制度已經相輔相成的實施了幾百年,但是,婆羅門教系統的「輪迴」觀念仍然只有三道,而不是後來佛教所自行增加的「五趣六道」。
不過,最值得深思的是,「輪迴」原本是印度河古文明的原始觀念,卻因為政治因素,被統治階級的雅利安人在千年之後添加了「業」的觀念,經過了人為的精心策劃,架構出「業報輪迴說」,用來支撐「種姓制度」的不平等統治,而形成這種「輪迴」觀念的原住民卻因為膚色問題淪落為最底層的奴隸階級,結果本身反而被列為不能再輪迴的「一生族」
(但是,也正因為統治階級巧妙的運用了原住民傳統「輪迴」觀念為藍本,精心策劃出來這套「輪迴機制」是非常有效的愚民方式,而且是政教合一同時進行的)。
不過,從西元前開始迄今,印度的奴隸階級和賤民雖然有認命的也有不認命的,但是至少不曾造成任何大規模「抗暴」行動而威脅到政權過,倒是有些奴隸和賤民只是不認同自己「一生族」的規定,仍然勞苦工作,行善並虔誠信仰,仍然抱持一絲希望,死後能再轉生,並且是希望來世是轉生到更高的種姓階層,享受較好的生活。
「業」的觀念以至現象不是自然形成的,甚至在發源地的印度也不是從吠陀時代就有的,而是起始於種姓制度實施之後。而「業報輪迴說」根本就是一場精心策劃出來的騙局。遺憾又古怪的是:古來婆羅門和剎帝利這些既得利益者及平民、奴隸、賤民這些貧苦的受害者,居然都因為宗教信仰的因素,一起成了推動這個人為機制的共犯!
而佛教承繼了這個思想體系又增益成了「五趣六道輪迴說」,更擴大了「業報」的涵蓋範圍;而且在「殺生獻祭」是否是罪業,和印度教其他派別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分歧,那麼?那一派的「業報」主張才是對的呢?
其實:統統都是錯的,起始於欺騙,迄今仍是欺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