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阿倫 於 2019-5-5 02:23 編輯
『廣義靈魂學』上冊 第十一章 「心智感知系統」與「靈魂」
作者:張開基
(本文作者擁有著作權,非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轉貼、摘錄或任何形式之引用,改作)
所有的生物必定都有一個「認知系統」,就是肉體感官的各種功能系統,性質完全一樣,差別只在能力的高低,所有物種都是運用這個系統來「觀察(或感覺)、了解」外在環境的各種變化,也同時運用這個系統來「感覺」自身內在的即時狀態和需求,然後兩相比對權衡後再做出適當的反應;這也是所有物種最基本的求生「系統工具」,如果沒有這個系統和功能,沒有任何物種能夠存活下去。
即使是最初級的單細胞生物,譬如「變形蟲」,同樣擁有這樣的系統和功能,它必須懂得「感覺」環境的變化,懂得那裡有食物?那些是它需要的食物,變形蟲身體僅由一個細胞構成,沒有固定的外形,可以任意改變體形。同時變形蟲也能在全身各處伸出偽足,主要功能為運動和攝食。它們一般是以單細胞藻類、小型單細胞動物為食物。當碰到食物時,變形蟲會伸出偽足進行包圍,由細胞質裡面的食物胞消化。變形蟲細胞質裡面本身有伸縮泡及食物泡,伸縮泡作用是排除變形蟲體內過多水分,而食物泡的功能則是消化食物養分。消化好的食物會進入周圍的細胞質中。
變形蟲與其他生物一樣需要利用能量進行呼吸作用。而變形蟲的呼吸作用中,所吸入的氧和排出的二氧化碳,都是由細胞膜負責。至於繁殖方式亦相當簡單,主要靠有絲分裂繁殖,即原來的遺傳物質先複製,然後連同整個細胞一分為二;遺傳功能由細胞核負責,跟其他生物一樣。
最神奇的是「變形蟲」還懂得「積穀防饑」;它在食物較多時,不會全數吃完,會保留一些細菌作為「種子」,等到食物不足時,就開放較大空間讓細菌繁殖,然後當成「戰備存糧」來食用;當然我們很難承認這種單細胞的原始生物竟然會有「思想」,可是,我們也很難理解如果它「沒有想法」的話,又怎麼知道要這樣「豢養備用食物」?當然這又是一種來自基因遺傳的本能,同樣說成在它的基因中也有一種最簡單的「預設網路模式」,但凡有這種本事的「變形蟲」肯定更適存在物競天擇的自然環境中。
同樣屬於單細胞原始生物的「草履蟲」,生命週期只有一天一夜左右,有些變形蟲則可以活到二百多天,但是,不論存活時間長短,必定都要擁有「認知系統」來「觀察、了解」外在環境的各種變化,也同時運用這個系統來「感覺」自身內在的即時狀態和需求,包括「變形蟲」發現食物匱乏時,會開放空間讓早先豢養的細菌大量繁殖來當備用食物等等。
植物當然也有,像莖葉的「向光性」;根部的「趨水性」等等,都是「認知系統」在根據對外在環境的感覺、了解後才採用的適應方式。而一棵樹何時發芽,何時長葉開花,何時結果落果,何時落葉等等,也都是根據對外在環境的感覺、了解後才做出適時反應的。
而動物就更複雜了;不論是覓食、求偶、交配、繁殖後代、逃避危險等等,沒有一樣離得開「認知系統」的作用;尤其是群居生物,還要有更複雜的社群活動,像猴子、猩猩互相梳毛的舉動,決定尊卑地位分級的精準「認知」,海豚、殺人鯨互相協調圍捕小魚的分工合作,同樣都需要精準的「認知」,而猩猩、海豚、白鯨、大象甚且還有初級的「自我認知」能力;猩猩經過訓練,對於數字符號的認知和記憶能力甚至不輸給人類。
而人類當然也同樣擁有「認知系統」,只不過,所有用來作為「認知」功能的各種「感官」其實是很低能的;「視力」不如老鷹、魚狗,聽覺不如野兔、嗅覺不如家犬,奔跑速度不如任何掠食動物,而且既沒有蛇類的熱感應系統,也沒有蝙蝠的雷達定位系統,連爪牙也遠不如其他掠食動物銳利……
在非洲肯雅的南部生活著一個叫做Masai(馬賽族)的部落,由於他們的生活主要以狩獵為生,因此該部落的住民以視力超群而聞名。日本的電視臺曾專門報導過這個部落的生活,視力檢測的結果表明,住民中視力在2.5以上的人比比皆是。更有甚者,部落裏最強的年輕人視力甚至可以達到6.0!他們用裸眼可以觀察到遠在10公里以外的動物行蹤。而另一支「馬賽族」中更發現有視力達到7.0的。蒙古族中據說還有8.0的驚人視力者。
當然,這些都是一些出類拔萃的特例,但是,人類在日漸文明之後,這些「感官知覺」能力都有明顯退化的情形,因為太多輔助工具的發明一方面幫助我們更強的能力,一方面是「肉體感官知覺」能力的用進廢退加上過度依賴工具的結果,才造成退化。
人類是地球物種進化史中最特殊的生物,任何物種要適存在這個嚴苛的自然環境中,就必須競爭,不論是和自然環境、異類物種、甚至同類物種間都必須競爭才能存活,時時刻刻不停的競爭,也唯有不停的進化才能成為勝利者,使得自身以及整個族群順利存活和繁衍;從來沒有任何物種竟然在生理方面;包括「肉體感官知覺」越來越退化而能存活的,但是,人類顯然已經「逸出」了這個進化的機制;
人類和許多群居生物一樣,懂得分工合作和交流分享,譬如蜜蜂、螞蟻、蝙蝠、鬣狗、海豚等等,但是,人類卻擁有一項更大的利器;那就是「智慧」。這種「心智能力」大幅的提昇,使得人類擁有豐富的想像力、抽象思考力、任意組合力、優秀的語言能力、符號文字認知能力,這些又形成優異的創造力,不但使得人類能夠運用自然環境中各種材料來創造各種工具、武器以彌補能力之不足,甚至還能裂解元素,創造新材料來提昇工具的耐用性及方便性,例如塑膠、合金等等各種合成材料,因為有了這種優勢,使得人類的生理方面;包括「肉體感官知覺」雖然越來越退化也仍然能夠比其他物種更適存;當然唯一例外的就是在「心智能力」方面卻是有著驚人的進化。
但是,人類的非凡成就當然不是一個人單打獨鬥就能完成的,而是高度社會化之後,群策群力,積極綿密的集思廣益和交流分享,才能創造出這樣的特殊物種奇蹟。
但是,「社會化」的歷程卻也是必須的;用反思的方式來回顧;人類「靈長類」近親的猴子、猩猩也是群居型態的生物,同樣也是有社會化的型態,但是,只是屬於初級化「家族社會」,因此,與人類的社會化歷程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人類基於生存需求,從「家族」擴大為「氏族」,再擴大為地區性的「部族」,再因為經濟活動擴大聚集為城鎮和邦國,更整合統一為民族和國家,現今隨著交通方便和網路資訊的發達,也逐漸在形成「地球村」的觀念和事實,我們甚至可以同意;一些大型網站因為網友的日漸增加;本身已經超過好幾個國家人口數的總和,也跨越了國界的樊籬。
依據網路各種百科資料中整理出來的相關解說:人類從一萬年前就已經學會群體生活,並漸漸形成原始部落;在這個原始部落裏,他們因為周遭的環境所影響,會遷居或是定居,並慢慢培養生活方式習慣,而演變成獨特的文化。當這個文化變得比鄰近的部落較為先進或強大,並互相影響,便形成了文化圈。當這個族體變得壯大或人數眾多的時候,他們就會在一個地方定居並把一個聚居點建立起來,變成文明社會和城市文明。
美國社會學家倫斯基(Gerhard Lenski),根據科技、資訊交流和經濟幾個方面把社會分類為:
一,捕獵社會。
二,低級農業社會。
三 ,高級農業社會。
四,工業社會。
捕獵和採集為主的部落定居下來成為農耕村鎮,而村鎮又會逐漸發展為城市,城市最終成為城邦,或者國家。
這種分類與人類學家 Morton H. Fried 和綜合理論家 Elman Service 的早期分類相似。而後者又根據社會不平等的變革和國家制度的地位,創建了人類文明通用的社會分類系統。
這個分類系統分為以下幾個類別:
捕獵採集者的組合,通常人人平等;
部落或種族形式,有一定地位權力的高低分別;
有首領的分級形式;
文明社會,擁有不同級別的政府機關和制度,複雜的組織和級別;
人性社會,建立在人類本身之上的社會,包括信仰。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文明朝著更為複雜的組成形式發展。這種文明的發展變革對團體的模式有著深遠的影響。
社會的功能主要是:
一,整合的功能。社會將無數單個的人組織起來,形成一股合力,調整矛盾、衝突與對立,並將其控制在一定範圍內,維持統一的局面。所謂整合主要包括文化整合、規範整合、意見整合和功能整合。
二,交流的功能。社會創造了語言、文字、符號等人類交往的工具,為人類交往提供了必要的場所,從而保持和發展人們的相互關係。
三,導向的功能。社會有一整套行為規範,用以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調整人們之間的關係,規定和指導人們的思想、行為的方向。導向可以是有形的,如通過法律等強制手段或輿論等非強制手段進行;也可以是無形的,如通過習慣等潛移默化地進行。
四,繼承和發展的功能。人的生命短暫,人類一代代更替頻繁,而社會則是長存的。人類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通過社會而積累和發展。
當然,一個社會的成員數量並非可以絕對代表其進步或高度的正比;譬如一個「白蟻窩」,白蟻成員總數可能上千萬隻,但是,其文化和智力並不能比人類一個小國家更勝出,因為最重要的仍然是這個社會成員的主要活動,特別是「心智能力」的活動才是決定性的關鍵。
人類的存在容或是一個意外的偶然,但是,這支「草原猿類」的生理特質,卻因為誤闖了根本不適存的生態競爭舞台,被迫不得不快速進化,而且是反其道而行的發展「智力」來因應,甚至有諸多進化方式是根本違反自然的;譬如增加脊椎壓力也導致腰酸背痛的「直立」行動;從雜食的消化機能改變為「素食、雜食、肉食」的複雜食性,胎兒因為腦部異常變大而導致致命的難產,胎兒未及完全成熟的全面性早產,使得人類嬰幼兒到成年的成長期變成所有物種中和生命週期相比是最長的;而這樣異常的狀態,人類的生理到今天都還追不上,如「直立」造成的各種脊椎病變,如難產而必須進行必要的「剖腹」生產,其他物種因為沒有社會文化的長足進展,如果也像人類這樣異常進化方式,肯定只有滅絕一途。但是,人類反而有點歪打正著的走出了一個特殊的生存之道;那就是「心智能力」的大幅提昇,然後也因此形成高度緊密的社會他化生活型態;然後「高度社會化」的進展和分享交流又更加提昇了「心智能力」;這絕對是相輔相成的良性循環奇蹟。
人類高度社會化,促進了物質文明,也發展出了精神文明,而物質文明所創造的各種發明,無一不是為了彌補原本能力之不足,當然也因為這樣,使得人類在生理機能上,特別是「肉體感官認知」能力方面有著明顯退化的趨勢;而且,人類高度社會化另一項特點就是城市巨大化,以現代社會來說;因為大城市具備了人們全部生活所需;許多人有時因為忙碌於工作,甚至可以一年半載不踏出城市半步;也因此,那些原本生活在草原曠野中必備的生存條件;包括「肉體感官認知」在大城市中就不是那麼必要,甚至有時過於敏銳的「肉體感官認知」反而會帶來額外的困擾;譬如靈敏的聽覺,只會被都市吵雜的噪音嚴重騷擾,過於靈敏的嗅覺可能被都市廢氣引發過敏,而都市生活尋常所需的視力距離可能都在幾十公尺的範圍居多;2.0以上甚至3.0或7.0過人的視力也沒有什麼用武之地。有許多現代文明病也指出人們長期受到都市五光十色的霓虹燈,高分貝的噪音以及污濁的廢氣所傷害,容易形成精神衰弱甚至一些精神官能症;譬如憂鬱、焦慮、失眠等等。
也因此人類高度社會化、都市化的生活型態加上方便的科技文明產物,使得人類的「肉體感官認知」有日漸退化趨勢,這不能說是好事,但是,可能也未必一定就是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