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560|回復: 2

012『廣義靈魂學』上冊 第十一章 「心智感知系統」與「靈魂」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5-4 11:34: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阿倫 於 2019-5-5 02:23 編輯

『廣義靈魂學』上冊 第十一章 「心智感知系統」與「靈魂」

作者:張開基

(本文作者擁有著作權,非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轉貼、摘錄或任何形式之引用,改作)

所有的生物必定都有一個「認知系統」,就是肉體感官的各種功能系統,性質完全一樣,差別只在能力的高低,所有物種都是運用這個系統來「觀察(或感覺)、了解」外在環境的各種變化,也同時運用這個系統來「感覺」自身內在的即時狀態和需求,然後兩相比對權衡後再做出適當的反應;這也是所有物種最基本的求生「系統工具」,如果沒有這個系統和功能,沒有任何物種能夠存活下去。

即使是最初級的單細胞生物,譬如「變形蟲」,同樣擁有這樣的系統和功能,它必須懂得「感覺」環境的變化,懂得那裡有食物?那些是它需要的食物,變形蟲身體僅由一個細胞構成,沒有固定的外形,可以任意改變體形。同時變形蟲也能在全身各處伸出偽足,主要功能為運動和攝食。它們一般是以單細胞藻類、小型單細胞動物為食物。當碰到食物時,變形蟲會伸出偽足進行包圍,由細胞質裡面的食物胞消化。變形蟲細胞質裡面本身有伸縮泡及食物泡,伸縮泡作用是排除變形蟲體內過多水分,而食物泡的功能則是消化食物養分。消化好的食物會進入周圍的細胞質中。

變形蟲與其他生物一樣需要利用能量進行呼吸作用。而變形蟲的呼吸作用中,所吸入的氧和排出的二氧化碳,都是由細胞膜負責。至於繁殖方式亦相當簡單,主要靠有絲分裂繁殖,即原來的遺傳物質先複製,然後連同整個細胞一分為二;遺傳功能由細胞核負責,跟其他生物一樣。

最神奇的是「變形蟲」還懂得「積穀防饑」;它在食物較多時,不會全數吃完,會保留一些細菌作為「種子」,等到食物不足時,就開放較大空間讓細菌繁殖,然後當成「戰備存糧」來食用;當然我們很難承認這種單細胞的原始生物竟然會有「思想」,可是,我們也很難理解如果它「沒有想法」的話,又怎麼知道要這樣「豢養備用食物」?當然這又是一種來自基因遺傳的本能,同樣說成在它的基因中也有一種最簡單的「預設網路模式」,但凡有這種本事的「變形蟲」肯定更適存在物競天擇的自然環境中。

同樣屬於單細胞原始生物的「草履蟲」,生命週期只有一天一夜左右,有些變形蟲則可以活到二百多天,但是,不論存活時間長短,必定都要擁有「認知系統」來「觀察、了解」外在環境的各種變化,也同時運用這個系統來「感覺」自身內在的即時狀態和需求,包括「變形蟲」發現食物匱乏時,會開放空間讓早先豢養的細菌大量繁殖來當備用食物等等。

植物當然也有,像莖葉的「向光性」;根部的「趨水性」等等,都是「認知系統」在根據對外在環境的感覺、了解後才採用的適應方式。而一棵樹何時發芽,何時長葉開花,何時結果落果,何時落葉等等,也都是根據對外在環境的感覺、了解後才做出適時反應的。

而動物就更複雜了;不論是覓食、求偶、交配、繁殖後代、逃避危險等等,沒有一樣離得開「認知系統」的作用;尤其是群居生物,還要有更複雜的社群活動,像猴子、猩猩互相梳毛的舉動,決定尊卑地位分級的精準「認知」,海豚、殺人鯨互相協調圍捕小魚的分工合作,同樣都需要精準的「認知」,而猩猩、海豚、白鯨、大象甚且還有初級的「自我認知」能力;猩猩經過訓練,對於數字符號的認知和記憶能力甚至不輸給人類。

而人類當然也同樣擁有「認知系統」,只不過,所有用來作為「認知」功能的各種「感官」其實是很低能的;「視力」不如老鷹、魚狗,聽覺不如野兔、嗅覺不如家犬,奔跑速度不如任何掠食動物,而且既沒有蛇類的熱感應系統,也沒有蝙蝠的雷達定位系統,連爪牙也遠不如其他掠食動物銳利……

在非洲肯雅的南部生活著一個叫做Masai(馬賽族)的部落,由於他們的生活主要以狩獵為生,因此該部落的住民以視力超群而聞名。日本的電視臺曾專門報導過這個部落的生活,視力檢測的結果表明,住民中視力在2.5以上的人比比皆是。更有甚者,部落裏最強的年輕人視力甚至可以達到6.0!他們用裸眼可以觀察到遠在10公里以外的動物行蹤。而另一支「馬賽族」中更發現有視力達到7.0的。蒙古族中據說還有8.0的驚人視力者。

當然,這些都是一些出類拔萃的特例,但是,人類在日漸文明之後,這些「感官知覺」能力都有明顯退化的情形,因為太多輔助工具的發明一方面幫助我們更強的能力,一方面是「肉體感官知覺」能力的用進廢退加上過度依賴工具的結果,才造成退化。

人類是地球物種進化史中最特殊的生物,任何物種要適存在這個嚴苛的自然環境中,就必須競爭,不論是和自然環境、異類物種、甚至同類物種間都必須競爭才能存活,時時刻刻不停的競爭,也唯有不停的進化才能成為勝利者,使得自身以及整個族群順利存活和繁衍;從來沒有任何物種竟然在生理方面;包括「肉體感官知覺」越來越退化而能存活的,但是,人類顯然已經「逸出」了這個進化的機制;

人類和許多群居生物一樣,懂得分工合作和交流分享,譬如蜜蜂、螞蟻、蝙蝠、鬣狗、海豚等等,但是,人類卻擁有一項更大的利器;那就是「智慧」。這種「心智能力」大幅的提昇,使得人類擁有豐富的想像力、抽象思考力、任意組合力、優秀的語言能力、符號文字認知能力,這些又形成優異的創造力,不但使得人類能夠運用自然環境中各種材料來創造各種工具、武器以彌補能力之不足,甚至還能裂解元素,創造新材料來提昇工具的耐用性及方便性,例如塑膠、合金等等各種合成材料,因為有了這種優勢,使得人類的生理方面;包括「肉體感官知覺」雖然越來越退化也仍然能夠比其他物種更適存;當然唯一例外的就是在「心智能力」方面卻是有著驚人的進化。

但是,人類的非凡成就當然不是一個人單打獨鬥就能完成的,而是高度社會化之後,群策群力,積極綿密的集思廣益和交流分享,才能創造出這樣的特殊物種奇蹟。

但是,「社會化」的歷程卻也是必須的;用反思的方式來回顧;人類「靈長類」近親的猴子、猩猩也是群居型態的生物,同樣也是有社會化的型態,但是,只是屬於初級化「家族社會」,因此,與人類的社會化歷程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人類基於生存需求,從「家族」擴大為「氏族」,再擴大為地區性的「部族」,再因為經濟活動擴大聚集為城鎮和邦國,更整合統一為民族和國家,現今隨著交通方便和網路資訊的發達,也逐漸在形成「地球村」的觀念和事實,我們甚至可以同意;一些大型網站因為網友的日漸增加;本身已經超過好幾個國家人口數的總和,也跨越了國界的樊籬。

依據網路各種百科資料中整理出來的相關解說:人類從一萬年前就已經學會群體生活,並漸漸形成原始部落;在這個原始部落裏,他們因為周遭的環境所影響,會遷居或是定居,並慢慢培養生活方式習慣,而演變成獨特的文化。當這個文化變得比鄰近的部落較為先進或強大,並互相影響,便形成了文化圈。當這個族體變得壯大或人數眾多的時候,他們就會在一個地方定居並把一個聚居點建立起來,變成文明社會和城市文明。

美國社會學家倫斯基(Gerhard Lenski),根據科技、資訊交流和經濟幾個方面把社會分類為:

一,捕獵社會。

二,低級農業社會。

三 ,高級農業社會。

四,工業社會。

捕獵和採集為主的部落定居下來成為農耕村鎮,而村鎮又會逐漸發展為城市,城市最終成為城邦,或者國家。

這種分類與人類學家 Morton H. Fried 和綜合理論家 Elman Service 的早期分類相似。而後者又根據社會不平等的變革和國家制度的地位,創建了人類文明通用的社會分類系統。

這個分類系統分為以下幾個類別:

捕獵採集者的組合,通常人人平等;

部落或種族形式,有一定地位權力的高低分別;

有首領的分級形式;

文明社會,擁有不同級別的政府機關和制度,複雜的組織和級別;

人性社會,建立在人類本身之上的社會,包括信仰。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文明朝著更為複雜的組成形式發展。這種文明的發展變革對團體的模式有著深遠的影響。

社會的功能主要是:

一,整合的功能。社會將無數單個的人組織起來,形成一股合力,調整矛盾、衝突與對立,並將其控制在一定範圍內,維持統一的局面。所謂整合主要包括文化整合、規範整合、意見整合和功能整合。

二,交流的功能。社會創造了語言、文字、符號等人類交往的工具,為人類交往提供了必要的場所,從而保持和發展人們的相互關係。

三,導向的功能。社會有一整套行為規範,用以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調整人們之間的關係,規定和指導人們的思想、行為的方向。導向可以是有形的,如通過法律等強制手段或輿論等非強制手段進行;也可以是無形的,如通過習慣等潛移默化地進行。

四,繼承和發展的功能。人的生命短暫,人類一代代更替頻繁,而社會則是長存的。人類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通過社會而積累和發展。

當然,一個社會的成員數量並非可以絕對代表其進步或高度的正比;譬如一個「白蟻窩」,白蟻成員總數可能上千萬隻,但是,其文化和智力並不能比人類一個小國家更勝出,因為最重要的仍然是這個社會成員的主要活動,特別是「心智能力」的活動才是決定性的關鍵。

人類的存在容或是一個意外的偶然,但是,這支「草原猿類」的生理特質,卻因為誤闖了根本不適存的生態競爭舞台,被迫不得不快速進化,而且是反其道而行的發展「智力」來因應,甚至有諸多進化方式是根本違反自然的;譬如增加脊椎壓力也導致腰酸背痛的「直立」行動;從雜食的消化機能改變為「素食、雜食、肉食」的複雜食性,胎兒因為腦部異常變大而導致致命的難產,胎兒未及完全成熟的全面性早產,使得人類嬰幼兒到成年的成長期變成所有物種中和生命週期相比是最長的;而這樣異常的狀態,人類的生理到今天都還追不上,如「直立」造成的各種脊椎病變,如難產而必須進行必要的「剖腹」生產,其他物種因為沒有社會文化的長足進展,如果也像人類這樣異常進化方式,肯定只有滅絕一途。但是,人類反而有點歪打正著的走出了一個特殊的生存之道;那就是「心智能力」的大幅提昇,然後也因此形成高度緊密的社會他化生活型態;然後「高度社會化」的進展和分享交流又更加提昇了「心智能力」;這絕對是相輔相成的良性循環奇蹟。

人類高度社會化,促進了物質文明,也發展出了精神文明,而物質文明所創造的各種發明,無一不是為了彌補原本能力之不足,當然也因為這樣,使得人類在生理機能上,特別是「肉體感官認知」能力方面有著明顯退化的趨勢;而且,人類高度社會化另一項特點就是城市巨大化,以現代社會來說;因為大城市具備了人們全部生活所需;許多人有時因為忙碌於工作,甚至可以一年半載不踏出城市半步;也因此,那些原本生活在草原曠野中必備的生存條件;包括「肉體感官認知」在大城市中就不是那麼必要,甚至有時過於敏銳的「肉體感官認知」反而會帶來額外的困擾;譬如靈敏的聽覺,只會被都市吵雜的噪音嚴重騷擾,過於靈敏的嗅覺可能被都市廢氣引發過敏,而都市生活尋常所需的視力距離可能都在幾十公尺的範圍居多;2.0以上甚至3.0或7.0過人的視力也沒有什麼用武之地。有許多現代文明病也指出人們長期受到都市五光十色的霓虹燈,高分貝的噪音以及污濁的廢氣所傷害,容易形成精神衰弱甚至一些精神官能症;譬如憂鬱、焦慮、失眠等等。

也因此人類高度社會化、都市化的生活型態加上方便的科技文明產物,使得人類的「肉體感官認知」有日漸退化趨勢,這不能說是好事,但是,可能也未必一定就是壞事。

 樓主| 發表於 2019-5-4 11:39:1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阿倫 於 2021-10-2 15:11 編輯

人類由於物質文明的進步,榮登上地球生物食物鍊最高層的寶座,使得人口數暴增,從「多峇火山」大爆發後,遠距離的遷徙全球各地,從二千人像重力加速度一樣暴增為今日的七十億人口,使得高度社會化變成了必然的趨勢;同樣都市巨大化也是必然的後果;這些都必須在原始「肉體感官認知」外,另行發展一套「感知系統」,否則單純的「肉體感官認知」是絕對不敷使用的,就算在「肉體感官認知」方面進化增強也同樣不足以應付各種人際關係到國際關係的各種互動,人類已經不能在都市裡脫光大部份衣服來展示自己的覓食和生殖能力以求得伴侶,也不能任意揮拳或拿著刀矛攻擊他人來顯示自己的勇猛以宣示自己的地盤。於是,「心智能力」提昇後,優雅的姿態、睿智風趣的談吐,良好的教養,合時的衣著裝扮,男性的名錶和名車的鑰匙成了新的優勢競爭標誌。女性除了麗質天生,不然也會依靠化粧、服飾甚至胸墊甚至各種美容整型來讓自己美麗性感以吸引異性的目光。

而「政客」和「宗教神棍」使用無法兌現的謊言,詐騙集團挖空心思編造各種騙局,黑心商人偷偷地以各種違害人體的偽劣材料和添加物來製造商品,不屑的藥廠花錢請專家學者偽造實驗報告來背書自己無效甚至有害人體的藥物或保健食品;獨裁者編造現世天堂美夢,宗教領袖編造來世的天堂美夢……人類現今的社會型態已經變成一個普遍「人欺人」的世界(註:這點跟「憤世嫉俗」無關,而是冷靜客觀的探討),表面上看起來,所謂「文明」國家通常都是祥和平靜的,但是,人類既然從物種進化而來,那種「競爭」的天性並沒有改變太多,人類社會雖然呈現比其他物種更多的合作與分享,但是,競爭的本質依舊存在;也許較少直接與自然競爭,一般人一生不必直接和其他毒蛇猛獸面對面競爭,但是,人與人的競爭卻更加激烈,尤其是在人口急速暴增,資源開發生產的速度趕不上時,競爭只會更加劇;譬如考試、競選、求職、求偶、商場上的爾虞我詐,國際間的能源爭奪等等,差別只是「血腥殺戮」和「殺人不見血」的畫面不同而已。

也因為人類絕大多數的感受、想法、計畫、心境、欲望、企圖等等不論好壞、善惡都因為高度社會化之後種種的傳統文化、法律、道德律、社會觀感習俗、宗教戒律、輿論制裁、甚至迷信等等的規範及約束,不得不暫時隱藏在面具和服裝裡面,本能的「肉體感官知覺」是絕對不足以應付這種人類社會文化型態的,因此,在長久以來人類文明進化的過程中,許多條件逐漸形成了一種錯綜複雜的互聯網路系統;大致包括下列幾個特點:

「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進步」

「自我縝密思辨、心智能力提昇」

「高度社會化中的適應之道」

「知識教育學習、經驗交流分享」

「感知能力增強、凝聚自我意識」

「新發明新發現、擴展認知視野」

這些條件之間不是單向、不是雙向,而是形成綿密又錯綜複雜的互動、互聯、互助、但有時也互相牽制的關係。很難用「線性思考」或圖形能解說清楚。

人類的「靈魂」形成之後;一切從外界進入的各種資訊(包括主動學習的知識、師長傳承的經驗和個人的經驗以及被動發生的各種遭遇,加上在自身形成的各種不同的感覺)以及內在的所有思維活動結果(包括思想、思辨、反思、自我提問、自我解答以及自我判別和自我解讀、夢境、創意、構思或謀略)等等會以三種不同的方式來儲存:

一,「靈魂」的程式架構模式會烙印在屬於肉體層面的「韌體」中,這個程式架構沒有資料,會隨著肉體的死亡而消失,但是,卻能夠經由基因遺傳給後代子孫,而且會隨時更新,因此人類四萬年前形成「靈魂」初期的「韌體」程式架構模式,和一萬年前人類的有所不同,也就是像現代電腦的「韌體更新」一般;而今天廿一世紀人類「韌體」程式架構模式,又比一萬年前的人類更新了許多,當然,我們現代人所擁有來自父母遺傳的「韌體」程式架構模式都是最新的,如果有差別;那和生活型態及社會進化的程度以及種族遺傳的基因交換還是會發生不同差別;譬如一個印尼蘇門答臘外海「蒙大威」原始民族的人,和一個紐約華爾街的股市交易員,在遺傳到的「韌體」程式架構模式;當然還是有版本新舊的差異;如果一個「男性華爾街的股市交易員」如果娶了一位「蒙大威原始民族的女子」為妻,那麼交換基因的結果,在理論上這個「韌體版本」不會剛好介於新舊之間,而是直接更新為最新版。



二,我們所有來自「感官知覺」的「認知」和「感覺」以及經驗和直接反應出來的想法;也就是「一切從外界進入的各種資訊」和「內在的所有思維活動結果」會被記錄在大腦肉體的「記憶庫」之中;通常指的是佔最大比例的表層「意識」部份。

三,我們生理包括腦部「記憶庫」會在『韌體程式架構模式』的命令下自動複製成一個完整的「靈體複本」,這個複本是由「精微物質」所構成,一樣也有「記憶庫」,但是,這個複本「記憶庫」除了儲存「意識」紀錄同時也完整的紀錄了「潛意識」的部份。

但是,這三個部份雖然各自獨立,卻也互相契合並互通有無,在人活著的時候,都是同時在運作的,只是,「複本」的活動幾乎不容易被察覺,只有在一些特殊狀況發生時,或者在一些有正確訓練過(修行者)的人,可以展現這部份的特殊功能。而有些則是天賦異秉的人,也能夠展現這個「複本」的存在和功能性。

其實,這個「複本」就是「靈魂」本體,是由「自我感知」和對「環境感知」綜合凝聚為一種超強的「自我意識」之後同時形成的,同時展現的也是一種強力的「心智感知能力」(註:「感知」和「感覺」不同,所有生物都有「感覺」和「感覺器官」,有些網路百科解釋錯誤;把「感知」解釋成「感覺」,或者把這兩者混為一談;其實筆者在本書中一再提到的「感知」或者「感知能力」並不是「感覺」,至少絕不是來自「肉體感官」接收到的外界訊息所作的反應,那種經由神經網路傳導獲得的「感覺」,而是完全超越肉體感官,是更精微物質層面加上心靈層面的「感受」,雖然一度也被稱為「超感知覺ESP」,但是,那個名詞和研究一直不被正統科學界所承認,甚至認定是「偽科學」,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所以,筆者不沿用「超感知覺ESP」,而且筆者也不同意所謂的「超心理學」,因為就像筆者一向不同意有所謂的「超自然」存在,因為那些特異超常現象仍然還是在「自然」之中,沒有任何事物是可以超出自然之外的,同樣;既然各種特異的心理活動還是在我們的「心理」活動,那就是「心理學」,沒有什麼「超心理學」。所以敬請讀者一定要先弄清楚這個名詞—「感知」)

其實,這點可以從一些真正「靈媒」的表現上就能看出來;我們不妨想想;為什麼「靈媒」可以接受到一些鬼靈的訊息?或者可以「看見」鬼靈?甚至可以擁有「遙視、遙感」的特異功能?

原理是因為我們身體正本和「靈魂複本」的各種記憶檔案儲存格式的不同;這點當然只能用模擬比方的方式來表達;譬如「圖象」檔案;我們現在最常用到的儲存格式就是「JPG」檔,但是,為了避免失真;新一代的專業相機也另外設定一個未經壓縮的原始格式的「RAW」檔(註:這種格式的檔案可以保留所有細節);假設我們把一般資訊全部以「JPG」檔的格式儲存在腦部肉體「記憶庫」中,但是儲存到「靈體複本」的卻是以「RAW」檔的格式儲存在「靈體記憶庫」中(註:現代的專業相機都有一個「JPG+RAW」的功能鍵,可以同時儲存兩個不同格式的檔案,因此,我們也可以代入想像;不論是進入的資訊和內在的感覺,思維以至我們由「自主意識」下的指令決定加上外顯的言行舉止,其實也是同時用兩個不同格式的檔案分別儲存在不同的「記憶庫」中)

因此,當一個人的肉體死亡之後,靈體離開肉體續存在自然界中,不論是在「靈界」或者飄蕩在人間時,肉體「JPG」檔的所有資料已經完全毀損消失,但是,「靈體記憶庫」中「RAW」檔的全部資料還是完好存在的;只不過是由於;一般所謂正常人的「看圖程式」只能讀取「JPG」檔,無法讀取「RAW」檔,(註:只有在某些危急的瀕死經驗中,當事人卻因為意外而開啟了暫時性讀取「RAW」檔的能力;因此可能真的看到了靈界或早先過世的親友。)

而一個真正通靈的「靈媒」也可能天生就有讀取「RAW」檔的能力,因此不但可以讀取到鬼靈的訊息和他生前的某些記憶;甚至還能擁有俗稱「讀心術」的異能,竟然可以讀取當事人過去一些舊檔,說得正確無誤;這靈媒讀取的應該就是「靈體複本」中的「RAW」檔。當然,另外一個可能就是俗稱「養小鬼」的法術,這個法師可以透過他所長期豢養的小鬼去讀取求教者(當事人)「靈體複本」中的「RAW」檔,這樣就不會很難,反而是輕而易舉的,因為鬼靈本身也是相同的「RAW」檔案格式,所以,要讀取同屬「RAW」檔的資料當然是很容易的。

我們也同樣以電腦來比擬;「靈魂」就像一台有「自動備份」功能的外接式硬碟;當我們將「JPG」檔的任何資料儲存在電腦主硬碟中的同時,也備份了相同資料的「RAW」檔在這台外接式硬碟之中。那麼假設有一天因為意外使得主電腦加主硬碟完全燒毀時,只要這台「外接式硬碟」還在,沒有被波及,那麼,所有資料還是完整存在的。因此,當肉體死亡時,這個「靈體」(「外接式硬碟」的機體)和「靈識」(「全部資料」)仍然可以繼續存在。

當然,「靈魂」本身並不是像電腦這麼簡單的;因為即使是儲存有一生所有資料的「外接式硬碟」仍然存在,那只是一個被動的工具而已,本身沒有「自我意識」,不能主動的做任何事;但是「靈魂」中的「靈識」卻可以思考,可以分析資訊,有感覺,可以下指令,跟肉體行為幾乎完全相同,唯一的不同就是「感知」的範圍能力更強,思考的能力更加睿智。

其實在一個人活著時,本身是不容易察覺這個「心智感知系統」的存在和運作的,不過,這個「心智感知系統」卻時時刻刻都在運作,包括在睡眠或夢境之中,尤其是在「清明夢」之中,或者一些真正修行達到某種高度者進入「深度冥想」時,就可以自由的運用這個系統。而既然「格式」(或者「頻率」)是和「靈魂」與「靈界」相同,所以,在「清明夢境」和「深度冥想」的狀態中,是可以見到「鬼靈」或進出「靈界」的(註:當然,進出各種「靈界」還是另外有條件的,不是任何「清明夢」或「深度冥想」就必定能進出「靈界」)

至於怎樣可以形成「靈魂」?在其他篇章中會詳述,在本篇先解釋什麼情況下不能形成「靈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樓主| 發表於 2019-5-4 11:42:1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阿倫 於 2021-10-2 15:12 編輯

同樣再以電腦來比擬;假設買新電腦時;廠商附送了一些隨機版的軟體,其中有一套試用版的繪圖軟體,還大方的附送一個簡易型的繪圖板;通常一般人並不是個個都愛繪圖,因此,就像現在多不勝數的各種軟體程式,也不是每人統統都會使用,於是,從電腦買回來那天,就不曾使用這套軟體,連「繪圖板」也原封不動的束之高閣;那麼過了兩年後,有一天突然心血來潮想要用繪圖程式畫點東西;裝好繪圖板,開啟那套繪圖軟體程式時,才發覺早已經過了「試用期限」,根本不能使用,就算有完好如新的繪圖板也無法使用。

那麼「靈魂」也一樣;之前也一再談過「預設網路模式」,這是一個從基因遺傳而來的能力,通常目前是用在「語言學習」方面;其實「靈魂」也一樣有同樣性質的「預設網路模式」;

一個嬰兒一出生是不可能立刻會說話的,甚至要到八、九個月才可能牙牙學語,一方面是發聲器官的「操控熟悉度」,一方面是需要記憶有意義的詞彙。

但是,如果不論是任何原因剝奪了這個孩子的語言學習機會,一旦超過六、七歲,大腦中的語言「預設網路模式」就會被關閉,此後即使再有任何機會學習語言,或者再如何教導,他將終生無法擁有語言能力。

同樣的狀況;「靈魂」的「預設網路模式」是寫就在遺傳基因的韌體之中,如果超過一個期限不曾使用,一樣也會被關閉,就如同有繪圖程式,有繪圖板,如果從來不使用,沒有任何繪圖成果的檔案可供儲存,等於空白一片,差別在於「電腦硬體」方面,只要有錢,可以買許多台「外接式硬碟」,但是,「靈體」是不可能花錢購買的,必須在自己的肉體中形成,是「心智能力」及「感知系統」的能量凝聚到相當強大之後的「自我意識」(「靈識」);足以吸附一般物質中的「精微物質」時,才能隨著肉體的成長慢慢拷貝出一個「複本」,這個複本是在肉體成熟之後就不再長大,會一直維持在甫成年的狀態;這點比較肯定;但是,要探討「靈體」究竟是幾歲才正式凝聚成型,這個就比較難肯定,因為第一要件是「靈識」的凝聚力夠強大才能吸附「精微物質」,而「自我意識」(「靈識」)的凝聚會因為種族、文化、教育、傳承、學習、先天智力、以及自我思辨與反思能力的強弱而有年齡的差距;特別是在「自我反思」的對話上,只要擁有這樣的現象,可以視為「靈魂」已經產生,如果只是本能的反應而已,還不足以形成靈魂。

譬如一個小孩子肚子餓了,不論他幾歲;如果他只是本能直覺的大喊:「餓餓!我餓了!」、「我要吃飯!」甚至發怒的敲打桌子或者抓住母親的衣裙搖晃哭鬧,這樣還不能形成「靈魂」;如果他感覺到「饑餓」,然後同樣是想到先去跟母親說;假設母親剛好在忙別的事,他會用詢問的方式問:「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吃飯?」或者母親外出剛好不在,他會思考我應該「拿錢出去外面吃速食?」,「我拿錢去買一些食物回來吃?」,「我是不是應該忍耐的等一下,等媽媽回來再看看她是不是已經買了食物,馬上就會回來了?」如果會開始有多重想法並且做出選擇,就可以視為「靈魂」已經形成了。

有個有趣又神祕的現象;發生在中國文字裡;

就是「我」這個字,中國字最早是開始於象形字和會意字;「我」這個字是一個「會意字」,在可信最早的「甲骨文」中是以一把「戈」來表示。

「我」的意思是指自己,指正在說話或表意的這個主體。

「戈」是一種長兵器,是一種「主權」和「領域」的象徵,用「戈」這種長兵器來代表自己,同樣也是「主體和主權」擴展範圍的宣示。

但是,這是非常原始的意義,後來,社會複雜了,「心靈文明」進化了,單獨一把「戈」已經不足以形容「我」的複雜性質;於是又多了一把「戈」,方向相反的形成一個很有意思的組合字「我」。直到今天的中文字還是保留了這兩把「戈」的象形模樣。

我們先來想想;原來是一把「戈」,那麼如果我想說或寫「我有一把戈。」或「我有一把我親手做的戈,我非常喜歡我自己做的這把戈」。那麼我這個「戈」和武器的「戈」夾纏不清的,怎樣能讓別人讀得明白呢?那麼如果有必要另造一個新字來指「我」,為什麼非要從這個「戈」字上來增添筆劃不可呢?難道不能另起爐灶嗎?

而且,既然是二把「戈」組合成為一直通用到現今的這個「我」字,為什麼不是同方向或相向的二把戈,而非要方向相反呢?是單純為了平衡美觀嗎?好像沒有這個絕對的必要,中國字裡有好多是兩個同方向的字;譬如「羽」、「弱」、「絲」、「幽」、「冊」、「朋」、「多」等等。

曾經有中國古文字學家把兩把反向的「戈」組合而成的「我」的意涵解說為:「代表在一個心裡,有兩個善惡相反的意念時時在鬥爭中,這是最能描述一個人最佳的形容,因為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的,從無例外。」

這樣的解釋是很有意思也相當有哲學意味的;但是,我們實在不能斷定古人在把「戈」改成「我」之時是否真的是這樣想的;但是,我們倒是不妨推想;「我」的組合是複雜的,要用一個符號就能代表並且讓人一見馬上就能意會;二把反向的「戈」組合成的「我」字確實也有點神來之筆;因為在我們擁有「靈魂」的內在確實是有兩個不同系統的;一個是和其他物種大同小異的「感官認知系統」,一個則是「心智感知系統」;當我們想要說什麼或做什麼時,通常比較理性社會化程度較深的人,往往都會多「思考」一下:「這樣說或做恰當與否?」,其實經常的在可以做一點思考和抉擇時,那個思考和抉擇的並不是我們「認知系統」在說話,而是「心智感知系統」;那是完全超越生物本能的一種特殊系統,這也是人類異於禽獸,優於其他物種的特質。所以原本那單一正向的「戈」是肉體認知和生物性的「自我」,而另一把反向的「戈」則是「心智感知系統」靈性的「自我」,也許經常會跟生物本能的「自我需求」唱反調,但是,大多數時候卻往往是趨向於善和對自己較有長遠利益的。



或許我們可以說「肉體的自我」是來自於自然,但是「靈魂的自我」卻是來自於我們心智和自我意識的創造。

此外,有一點是我們必須了解的,距今三千多年前的中國商朝是世界公認的信史時代,甲骨文和金文(鐘鼎文)都是在那個時期發明的,甲骨文是通用文字,「金文」則是鐘鼎銅器上比較具有裝飾性的文字,以及後期春秋戰國時代各國的六書文字,時代則稍晚一些;但是,甲骨文同時也是占卜文字,可以證明那時的中國古人已經有明確的「靈魂觀念」,相信「靈魂」的存在,也相信「鬼靈」和「祖先靈」的存在並形成為一種雛型的信仰,而人死後將會去向「靈界」和「祖先靈」團聚享樂,不再需要像人世界這般的勞苦操作,也沒有生老病死的煩惱。

也因此,筆者認為將中國古文字中二把反向「戈」組合成的「我」字視為「靈肉二元論」的結果,也並無太大的不妥。因為畢竟中國古文字中「我」這個字是一種會意的象徵性符號,並不是象形字一定非得找出其中「靈魂」的實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