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375|回復: 1

08『廣義靈魂學』上冊 第七章 腦、靈魂、預設模式網路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5-2 18:56: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阿倫 於 2021-10-2 14:39 編輯

『廣義靈魂學』上冊 第七章 腦、靈魂、預設模式網路

作者:張開基


(本文作者擁有著作權,非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轉貼、摘錄或任何形式之引用,改作)

以人類的腦部來說;從形態上可分為以下區塊:

大腦 (額葉、頂葉 、枕葉 、顳葉 、島葉)

小腦 (蚓部、小腦半球、)

腦幹(中腦、橋腦、延腦、間腦)

視丘 、下視丘

雖然筆者也曾花過不少時間研讀與腦部相關的書籍、資料,並且,將自身的「腦部斷層掃瞄」影像一再交叉比對,但是,實在無法看出任何端倪?當然,也壓根兒沒想過要在這個「肉體大腦」中找到「魂魄」具體存在的證據或者任何蛛絲馬跡。而且,既然人類或者大部分的動物;腦部是一個發號司令的中心,許多生物本能活動的掌控也是和腦部有關;人類的思想、語言也是在腦部進行;那麼,雖然腦部各部份分別各司其職的有所不同;可是,我們也應該不要「見樹不見林」的去切割腦部整個統合的總體功能。

因此;關於現今腦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認為人類豐富而變化多端的語言能力,除了基本發聲器官以及後天的學習之外;最重要的是認為人類腦部有一個「預設模式網路」,這是來自先天基因的遺傳所得,這個特殊的網路系統無法由後天學習或其他方式來建構或新生,同時在人類生理發育的過程中,這個網路系統還有時效性;通常在7歲以前,如果沒有學習語言的環境,這個網路系統可能因為未被開啟而發揮原本的功能時,也許會進入休眠狀態或者其中一些神經元會被自然的移作他用;因此,即使發聲器官完好無缺,這名兒童日後將無法擁有語言能力。




筆者並無意假借新名詞來擴大解釋;只是借用這個認知,合理的邏輯推理出人類和高等動物原本就有這樣的「預設模式網路」;而且其功能應該不只是預設了「語言能力」而已;當然,也可能是像電腦網路世界中的「互聯網」一樣,是由多個性質不同的「網站」組成網狀系統;然後各有其專屬的特性;也因此,人類和大部分的動物都有和生物本能相關的「魄模式網路」,而人類又特有一個「靈模式網路」,同時,人類這個「靈模式網路」又和「語言模式網路」、「思想模式網路」有密不可分,非常緊密的關連性。

也因此,我們不宜去區隔腦部的各別功能來研究「靈魂學」,非要探尋到人類的靈魂究竟是在腦部或者身體的那一部位發生主要功能;因為既然是一個以腦部為主再串連到全身各部分的「互聯網」關係,相互間是有著綿密的關係,因此所謂的「靈魂記憶」就不單只有腦部才有,而是全身所有部位都有,並且一些重要器官也有個人特定的「靈魂記憶」,也因為這樣,所以,一些器官移植受贈者往往會和已過世的捐贈者的「靈魂」之間會有所牽連,甚至竟然會「拷貝」部分捐贈者生前的習性,這樣是可以說得通的。

不過,既然人類的各種感覺、記憶、思想、語言等等活動都是以腦部為主,那麼,筆者認為「預設模式網路」是包含了硬體、韌體和軟體三個部份;硬體是指肉體的腦部,從胎兒開始發育,直到出生之後仍未停止,一直到青春期過後或者和民族不同年齡的「成年期」才停止;以電腦來比喻;出生時的腦部的重量不到成人的30%,一歲時腦容量約為出生時的兩倍,三歲時則約有三倍之多,已和成人腦容量相近。因此最主要可以說是「硬碟」的容量巨幅擴充,而一些如CPU等硬體也在不斷更新。而「韌體」則是一種非後天人類語言的「機械語言」,由「預設模式網路」來驅動硬體,並且也作為和「軟體」間的溝通橋樑;至於「軟體」中的內容;從胎兒後期腦部發育到相當程度之後,也會由母體垂直傳輸部份程式或者「記憶」,因此,母親懷孕期間的情緒或者對於某些特定食物、藥物、菸酒甚至毒品不只是會影響胎兒的生理,也會影響胎兒的心理。而這個軟體以及所有記憶內容則是由嬰兒出生後才算正式開始正常運作和儲存。

「預設模式網路」其實並不是只有人類才擁有,是所有物種在遺傳基因中就有的,以各種高等動物來說;性質是完全相同的,差別只是程度和功能有明顯的不同;我們可以觀察動物出生後開始表現的行為就能發現一些端倪;譬如「小袋鼠」從一出生後,就會「本能」的從母體正面攀住皮毛往上爬,一直奮力的爬進母體的育兒袋中,因為在育兒袋中有奶頭,才能吸到奶而得以存活;我們當然不可能將之說成「小袋鼠」是因為嗅到奶香味才往上去尋找源頭的,事實真相就是在遺傳的基因中,同樣有個「預設模式網路」在發揮作用,使牠們本能的要往上爬,並且最後翻身進入母體的育兒袋中;如果要說是物競天擇也可以;假設任何一隻「小袋鼠」的「預設模式網路」有了缺陷,不知道要這樣往上爬進母體的育兒袋中,萬一母體如果沒有發現,那麼當然結局只有死亡一途。

同樣的,譬如牛、羊、鹿等動物,出生後幾個小時之內就會搖搖晃晃的用四肢站立起來,然後很快的就會自動在母體身下找到奶頭開始自動吸吮起來,尤其是在蠻荒的草原上,如果速度不快,不快快站立並走動和奔跑,在四周許許多多掠食動物環伺之下,不能跟上群體逃跑的速度,那麼就必定淪為食物。




最奇特的要屬「無尾熊」了,牠們只吃「尤加利」樹葉為生,而「尤加利」樹葉是有毒的,對於已成年的「無尾熊」一般會造成昏睡,但是對於幼小的「無尾熊」而言;那是會致命的毒素,不過,在成年「無尾熊」的體內有一種細菌,可以分解大部分的毒素,所以只是造成比較長時間的昏睡而已,而剛出生的「無尾熊」幼體是無法「垂直感染」這種細菌的,所以在即將斷奶期間,牠們會爬向母體的肛門附近去以逐漸增量的方式吞食母親排出的糞便,然後慢慢在自己體內培養這種細菌,然後等到可以自行咀嚼樹葉時,就不至於中毒而死了。

那麼有多少動物會吃親代的糞便呢?為什麼幼小的「無尾熊」卻會這麼做呢?當然不是從母體那邊學會的,母親也不會主動的教導牠要這樣做;當然一樣是在遺傳基因中有這樣一個「預設模式網路」指揮牠必須這樣做。

在「老鼠走迷宮」的實驗中,也發現連快速走出迷宮找到食物的本事,竟然也可以遺傳給後代;顯然的,在教導學習之外,還有一個屬於腦部韌體的「預設模式網路」可以協助生物的適存。

人類的嬰幼兒是非常孱弱的,出生時根本是個未成品,而且是所有物種中成長期最長的,幾乎佔了整個生命週期的1/3時間,看看我們「靈長類」的近親;難道人類一定要顆超級大頭,使得母親難產比例極高,然後在很漫長的一段時間中都無法獨立存活,假設其他「靈長類」都不必這樣發展也一樣可以好好的存活下來,人類其實沒有理由非要這樣畸形的進化發展不可,如果人類不會發明工具,這樣畸形發展的下場是無法和其他物種互相較量的,甚至即使和同為「靈長類」的近親競爭,不但早就被掠食一空甚至早就滅絕了。

人類能夠成就今天的地位,是因為能夠發展出「想像力」、「創造力」、「抽象思考力」、「優秀的溝通能力」、「分享觀念」等等「心智能力」有關連的,同時從懂得製造工具、武器和懂得用火和隨時隨地「取火」的外在條件,讓人類擁有更大的生存空間,有了更高度的物質文明,然後有條件來發展精神文明,進而有了「心靈文明」;同時高度社會化的生活型態,學習並傳承做人處世的諸多法則,這些都會被先儲存在腦部軟體中,久而久之的會複製在韌體中,然後經由基因密碼遺傳在「預設模式網路」之中,然後在日後成長的過程中適時的發展出來。

人類能夠形成「靈魂」,和最原始的「求生本能」;「想像創造」、「抽象思考的心智能力」以及高度社會化的生活型態有著絕對不可分的關係,而這些部份能力是因為我們從父母的基因遺傳中獲得了這個「預設模式網路」的先天條件;同樣一如人類的語言能力一樣,如果不是先天遺傳了「語言的預設模式網路」,我們是不可能學會任何一種複雜語言的,如果我們不是先天遺傳了「靈魂的預設模式網路」,我們也不可能在只是單純吃喝拉撒睡的本能生活方式中形成「靈魂」的。

附錄:

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

冥想者能以某種方法讓他們的大腦變得不容易分心,並能更專注於眼前的工作。

有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有相當冥想經驗的冥想者在經過經年累月的冥想後,腦中有關白日夢與分心的部份產生一些變化。

研究者們表示這樣的腦部網絡(預設模式網路,  default mode network)也和焦慮、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以及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有關。

耶魯治療神經科學診所(Yale Therapeutic Neuroscience Clinic)醫務主任 Judson Brewer 醫師:「預設模式是當你沉思、思考自我或是做白日夢時的腦部網絡模式。每個人都有,但熟練冥想者的這個模式跟一般人不太一樣。」




Brewer 醫師發現冥想的人能夠連結他們腦中其他部位以監控預設模式網路的活動,告訴他們在分心的時候回到專注。而一般人在進入預設模式時會比較難拉回到現實。

此研究發表於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此研究結果有助解釋冥想在集中上的好處,並開啟一扇研究以冥想來治療與預防各種不同精神與神經失調的門。

冥想修正腦部網絡

研究者們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來分析 24 位參與者的腦部活動,當中 12 位是很有經驗的冥想者腦部,他們都是有 10 年以上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經驗的人;另外 12 位參與者則是冥想的初學者。研究者們會在他們休息以及做完三種不同正念冥想後進行掃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樓主| 發表於 2019-5-2 18:58:1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阿倫 於 2019-5-3 01:15 編輯

結果顯示資深冥想者的預設模式網路比較不活躍,而且不管他們進行的是哪一種冥想類型都呈現出相同的結果。

此外,掃描也顯示當有經驗冥想者在預設模式網絡活躍時,其他腦部負責自我監控以及思考控制的區域也會被活化,而在初學者身上並沒有這樣的情形。

冥想者擁有新的預設模式,不同於一般人,它能監控並告訴你回到現在的工作上。

以前的研究已經證實冥想能藉由增加大腦灰質的密度與改善集中力,而此研究就發現就是在這基礎上進行的。

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Catherine Kerr 博士:「此發現所帶來的不只是冥想對大腦的作用上,更指出某些基本腦部作用可能超過冥想本身的影響。」Kerr 博士曾經研究過冥想對腦波的作用。

Kerr 博士說我們的大腦有兩種網絡,分別是注意力網絡(attention networks)與預設網絡(default network)。注意力網絡通常是集中在某些外在的事物,如一件手動的任務。而預設網絡則涉及內在的對話與白日夢。一般來來說這兩種網絡並不會同時並行。當其中一個作用時,另外一個就會關閉。

Kerr 博士:「然而冥想者卻以不尋常的方式運作預設網絡。冥想的人不會迷失在無意識的消極自我對話中。冥想能保護你不至於不斷地負面思考,一直不斷地負面思考會讓你處在較高的憂鬱風險。」

Kerr 博士認為冥想的作用可能像是一盞聚光燈,讓心思從分心回到專注,並且專注於手頭上的工作。

麻州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副研究員 Sara Lazar 博士表示這也是個很有趣的研究,它告訴我們冥想與休息是不同的。Lazar 博士本身也從事冥想對腦部結構的影響,她認為在這個研究裡有經驗冥想者腦部連結的增加與她已經完成文獻一致。

Lazar 博士與 Kerr 博士都認為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認冥想是否對那些處於高度心裡疾病風險的人或是有早期阿茲海默症的人有益。

附錄參考資料:

筆者閱讀「大腦、演化、人」一書的心得

1.人類是少數具有自我認知的物種,其他如猩猩、海豚、白鯨、大象都有最初級的「鏡像認知」能力,但,也不是這幾種物種全部都能具有;

從一個「臉孔認知不能症」患者的實驗中;雖然他無法認出鏡中的自己,但是,他還是能夠認知自己的確實存在,因此,這已經不是「自我鏡像認知」的能力範疇,而是人類獨有的「自我感知」作用。

2.「微腦磷脂基因」和「ASPM」;「微腦磷脂基因」的一項基因變異約發生在37000年前,相當於文化現代人類崛起的時間;「ASPM」基因的變異發生在5800年前,和農業與城市普及以及最早手寫文字紀錄的起始時間相當。這兩種基因不論那一種有了缺陷,都會造成先天外腦症,大腦皮質會大幅縮減,有如回到人類始祖的大腦。這種基因缺陷會有家族遺傳。

3.人類和其他物種在腦部思考功能上的不同;人類有「心智推理」能力(Theory of Mind  簡稱TOM)

4.「顳頂聯合區」無法整合人五官接收的訊息,此部份癲癇會造成自我經驗與思考的崩解,導致重疊影像、自我定位、觀點、「我」意識等靈魂出竅所看到的幻覺。(右腦下頂葉皮質和後顳皮質的連結,在辨別自己和他人行動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5.狗經過馴養後變成人類忠實伙伴和寵物的年代至少有15000年歷史,他們和人類互動的社交技巧甚至超過智商高出許多的猩猩;已經變成了一種先天的能力,而非單純靠後天學習或者人類刻意訓練而來。

6.「自閉症兒童」想像力嚴重受損,但是,智力卻正常,顯示「想像力」是大腦專門化的次系統,而不是一般智力的產物。他們沒有「心智推理能力」,也缺乏「直覺心理學」。

7.四萬年前出現的「克儂馬囊人」的墓葬行為是規律而精緻的,並且有陪葬物品,顯示他們有來世或者陰間的觀念。(註:「來世」或「陰間」的觀念和「靈界」發現的時間無關)

8.大腦中有許多先天的「內建系統」,有譬如學習語言的系統,但是並沒有寫入特定的語言;只要灌入越多軟體,內在連結就會越多,這是和電腦最大的不同。

9.有些大腦機身是天生、內建的,不需要先前個體經驗或社會情境才會發生,有些是人和動物所共有,有些則是人類所獨有。

(註:「大腦、演化、人」為「洪 蘭」教授所著)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