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阿倫 於 2021-10-2 14:28 編輯
『廣義靈魂學』上冊 第五章 靈的形成條件
作者:張開基
(本文作者擁有著作權,非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轉貼、摘錄或任何形式之引用,改作)
首先,最重要的是「我」的意識;
其實不只是人類有「我」的意識,有少部份智商較高的動物也有,經過動物學家的長期實驗證明,包括猩猩、大象、海豚、白鯨等至少這四種動物都有「我」的意識,但是,都只是在「自我認知」中最初級的階層;
關於「自我認知」的能力,可以分為以下幾種由低至高的智力階層:
第一,「圖象認知能力」:
一,「鏡像認知」:從鏡中反射的影像,能夠認出「自我」,可以區別自身與其他同類或異類物種的不同,在動物學家的實驗中,先讓白鯨或大象照鏡子,然後在牠們額頭用顏料畫上明顯的記號,譬如一個圓圈,然後讓牠們再照鏡子,當牠們發現額頭上的記號時,先是有些迷惑,但是,很快就會知道這個自己在鏡中的影像和牠們原來的樣貌有改變,並會試圖拭除自己額頭上的記號,而不是認為那是別隻同類,也不會笨到去拭除鏡中影像中反射出來的額上記號。
二,「靜態影像認知」:與「鏡像認知」能力相比,這裡指的是譬如等身比例的照片,因為是靜態呈現,不像在鏡子前面,因為藉由自主的各種動作,可以看到反射出來的互動對照關係,而可以因此確定「認知自我」,靜態的照片,除了和鏡中呈現的影像成左右相反的不同效果,而且,無法藉由自身改變位置、動作或姿勢來對照,因此,必須有初級「鏡像認知」能力後並深刻記憶自己的樣貌,而且還要能在腦中靠想像力將左右相反的影像虛擬的顛倒過來,從而「認知自我」,同時,還要能在一堆同類的近似照片中,正確的認出自己的照片,這個能力層級要比「鏡像認知」困難許多。如果,再進一步把大約二百張同類的大頭照片排列組合成一張大圖,每張大頭照以一英吋見方大小顯示,隨機將主角的照片安排其中,測試能否正確認出自己所在?
三,「動態影像認知」:先讓接受測試的動物,放任自由的去進行日常活動,然後以其為主角拍攝一段影片,再分別拍攝幾段同類動物相同活動的影片,然後隔一段時間,隨機調整順序播放給受測者觀看,測試牠是否能從幾段不同主角做相同活動的影片中認出自己?這點牽涉到自己外形特徵及習慣性動作的認知。
四,「剪影認知」:包括靜態的單純黑白對比的「靜態剪影圖片」和「剪影處理的動態活動影片」,讓受測者觀看,測試是否能在這樣簡約化的靜態及動態影像中,經由「自我特徵辨識」中來認出自己?
五,「另類認知」:包括從凹凸鏡、哈哈鏡呈現的扭曲影像、在將五官特徵誇張呈現的搞笑漫畫、只有黑白對比高反差的「拓印畫像」、只有線條的銅版肖像畫(例如鈔票上的名人像)、各種石頭、木頭、金屬材質的雕像等等。還有就是「盲人」能夠單憑手指的觸覺去分別特定的親人或者陌生人。
在以上的進階「自我認知」能力中,猩猩大致可以完成第一項及第二項的前半段,除了人類以外的其他動物,沒有任何一種能擁有以上所有「自我認知」能力的,而且與人類相較,差距非常大,也因此,在這麼初級的「自我認知」能力上,其他任何動物都無法順利跨越這個門檻,因此,也就當然無法形成「靈」。
(註:「靈」在基本意涵上就是「自我意識」,沒有足夠的「自我意識」就無法形成「靈」)
或許,我們還可以再來看看人類另一項驚人的相關能力;那就是警方的嫌犯模擬畫像師,一個被害人或目擊者,憑記憶和單純口述來描述嫌犯的頭部特徵,畫像師必須「心領神會」來自聽覺的描述,然後依靠強大的想像力,在腦中逐漸拼湊出一個虛擬的影像,然後還要有一雙巧手,藉由鉛筆精準的運用,然後在紙上呈現出肖似嫌犯的樣貌特徵,通常只要經過被害人或目擊者認可之後,如果嫌犯就逮並俯首認罪後,比對畫像,通常都相當接近,甚至也有神似度幾近九成的案例發生過;在這方面除了要佩服畫像師的強大想像力和繪圖功力,真正奇特的是人類竟然有這麼驚人的「語言描述能力」,能夠單憑口述,就能將記憶中一個嫌犯的面貌五官特徵描述得讓畫像師幾乎像「從網路或另一台電腦下載圖片資料」一樣,這種陳述表意能力以及畫像師的「想像力」,筆下的表達能力;都在在證明人類的「認知能力」是如何強大,幾乎是不可思議了。
六,「同類間的外貌認知」:人類不但可以從各種鏡像、照片、動態、剪影等等精準的「認知自我」,對於同類間,譬如親朋好友以及一些名人的鏡像、照片、動態、剪影等等的資訊,也一樣能精準的「認知對方」,這點是其他四種具有初級「認知能力」的高智生物不可能做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