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149|回復: 2

05『廣義靈魂學』上冊 第四章 靈界的發現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4-29 15:14: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阿倫 於 2019-5-2 20:47 編輯

『廣義靈魂學』上冊 第四章 靈界的發現

作者:張開基

(本文作者擁有著作權,非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轉貼、摘錄或任何形式之引用,改作)


首先,我們必須先了解幾個重點事實:

一,「靈魂」不是某位大神所創造的,而是人類自己產生的。

二,「靈界」也不是自然就完美存在,或者由某位大神所事先創造的。

三,「靈界」也不是人類開始有「靈魂」之後就突然應運而生的。

四,並不是因為「靈魂」聚集眾多之後,那個場所就叫做「靈界」。

五,「靈界」是古代「人鬼雜處」很漫長的一段時間之後,才被一些較有智慧的「亡靈」發現的。

六,「靈界」在全世界各地,被「發現」的時代有前後不同,而且也不是單一發現的單一「靈界」,應該是先後不約而同的陸陸續續發現的,所以「靈界」有不同的性質和不同的高低層級。

七,「靈界」原來只是一個比我們活人生活的「陽間」更適合「靈魂」生存的空間,單純只是空間,後來經過「靈魂先民」大量移民之後,長期的積極建構,所以才開始有各種建築、器具、園林和可供育樂的美酒美食和一應俱全的所有物件。

在探討主題「靈界的發現」時,有一個印度古老的神話非常值得參考和深入研究;因為這個神話在所有印度神話中是最可能接近事實真相的;那就是有關「耶摩」的傳說。

首先要了解一下印度的歷史;印度原本就有「達羅毗荼」和「澳族」兩支原住民,他們原來就有「輪迴轉世」的粗淺觀念,但是並沒有形成正式宗教教義,甚至也不算正式的信仰,應該說已經發現了這個「靈魂存在」並可以「重新投胎轉世」的現象,這個當然不是胡亂猜想,必然是有一些事實案例在支撐。

距今三千五百年前,「印伊雅利安人」從現今巴基斯坦西北方入侵到現在的印度河流域,挾著強大的武力統治了原本以農為生的原住民,並且,強迫他們成為社會最底層的奴隸階級。後來為了集權統治,又發展出政教合一的「種姓制度」。

「印伊雅利安人」統治印度之後,最先出現的宗教就是「吠陀信仰」;而在這一時期;一位特殊的神祇已經出現了,那就是「耶摩」。

在最古老的印度神話中,對他的描述是:「耶摩」(Yama,原名是「耶摩羅遮」Yamaraja,中文也有譯為「耶魔」、「閻魔」、「炎魔」或「琰魔」的,最後才在中國變為「閻羅」或「閻王」,在中國民間則俗稱為「閻羅王」甚至「閻羅天子」的):原本是天神,他是太陽神「蘇利耶」和「薩拉尤尼」所生的雙胞胎兄妹之一,妹妹叫做「耶蜜」(Yami),他們原本是世界第一對男女人類,但是,因為太過於寂寞,妹妹「耶蜜」突然瘋狂的愛上了哥哥,不停糾纏著要求和他做愛並成親為夫妻,但是,「耶摩」認為這根本是亂倫行為,絕對不可以,所以嚴詞拒絕,結果引發了「耶蜜」的因愛生恨的如火嗔心,竟然親手弒兄,而「耶摩」就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死亡的人類;他在死後發現了「祖先之路」,可以把自己和往後死者的靈魂引導到這個屬於死者的天堂裡去;這個天堂又稱為「耶摩天國」,也就是後來佛經中所說的「耶摩天」,「耶摩」有一隻鴿子和一隻貓頭鷹做為傳訊的使者,還有兩條各有四眼,全身有著美麗斑紋的狗,只要有人死亡了,就由這兩條狗去將死者的亡靈帶到「耶摩天國」來;而且「耶摩」會以盛宴熱情的招待所有進入此間的亡靈。在「耶摩天國」是一片光明美好又快樂的地方,在這裡可以無憂無慮的生活,一切欲望也都能得到滿足,所有亡靈終日都是在鳥語花香、天籟笑聲的花園以及金碧輝煌的宮殿中尋歡作樂。

(註一:以上的神話故事發生的時間很早,「吠陀前期」時已經記載在「梨俱吠陀」之中。註二:「耶摩」原本不被視為「神」,所以稱他是「第一個死亡的人類」,或者頂多他只是「半人神」而已,到了「婆羅門教」時期才正式將他封為神祇。)

在本書第392、393頁中照片中的神廟雕像完成於西元九世紀,可以看到「耶摩」祂的座騎「水牛」,而且後面左右邊各有一隻狗,後一張照片中的神廟雕像完成於西元十世紀,可以看到「耶摩」左右手各有一隻鳥,這樣的造像是忠於印度原始神話的,雖然有著「骷髏頭」象徵死亡,但是「耶摩」本身的面容卻是和善愉悅的,沒有任何恐怖猙獰的感覺。

但是,這時還是屬於「五火二道」的信仰時期,人類死後的去處只有「天神道」和「祖靈道」;而且並沒有任何和生前心行善惡有關的條件,去處的不同單純只和生前所做過的祭祀有關;也就是說一個人生前不論是大善人或者大姦巨惡,只要完整的做過五種祭祀就能直升到「天神道」,與所有的神祇一起過著永遠快樂的日子,但是,如果少做了最重要一樣針對「火神阿耆尼」的大祭典,那麼就只能進入到「祖靈道」,但是,仍然還是相當美好的,只是不能享有和眾天神一樣的尊榮而已,不過,在這二道生活原來都是永恆的,並不需要重新轉世或者再次輪迴投胎為人。但是,簡而言之,在這一時期,人們死後的世界都是美好的,和中國古代「生為徭役,死為休息」那種「回老家」的觀念是大致相仿的,人活在塵世間是相當勞苦還有病痛及貧困等等的痛苦的,但是,一旦死亡,經過火化之後,靈魂就被釋放並淨化,然後就能永恆快樂的生活在不同的天國中;生前的心性行為善惡和恩怨情仇從此一筆勾消,再也沒有任何瓜葛。在「吠陀時期」是沒有「地獄」觀念的,也更沒有「善惡罪業」、「因果業報」、「死後審判」以及「輪迴轉世」觀念的。(註:「印度教」後期產生的「業報輪迴」教義是因應社會型態轉變需要,經由人為蓄意編造出來的,其完整經過和證據敬請參閱筆者另一部作品「千古騙局業報輪迴」上下冊)

我們不要先把發現靈界的一定要歸功於「耶摩」一人(或「一靈」、「一神」),所謂的「耶摩」甚至可能是「一群靈」,像探險隊一樣,而且發現的時間也不太可能是在3500年前,因為,這個傳說可能在「印伊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前更早更早的時代就已經存在,更甚或是來自其他古文明,譬如伊朗或埃及或者中亞地區至更北方的古老「薩滿信仰」。

首先,我們要了解到一些重要的觀點:「靈魂」是由「靈識」和「靈體」組合而成的,「靈體」是一個容器也是一個載體,承載了能量形態的「靈識」;有如我們正常活人「意識加肉體」的關係。「靈體」是一種「精微物質」構成的,但是,仍然是地球上的物質,既然是「物質」,就一定佔有空間,也有重量,只是目前尚無法用儀器秤計其實際重量(僅能約略推估可能只有幾公克或甚至幾毫克),但是,不論是如何輕得出奇,只要有重量就一定會受到地心引力的吸引,而且一定需要有空間才能存在,「靈魂」又可以自由活動,只要有活動,就必須有持續的「能量」供應。

因此,基於「合理的邏輯推理」,「靈魂」一樣是存活在地球大氣層以內(大氣層最外圈是地心引力所能吸引住地球物質的最遠距離,「靈魂」比空氣重,所以,不可能超出大氣層最外圈,沒有任何外力協助,「靈魂」也不可能前往其他星球,更遑論其他星系)

因此,「靈界」不論有多少類型或者層級,只有可能存在於「地表」或者「地下」,以單一的「靈界」為例,如果是眾多「靈魂」存活的空間,集體重量加總之後也不可能是飄浮在空中,所以,假設有「天堂、地獄」,「地獄」在地表以下是可能也合理的,但是,「天堂」卻不可能在飄浮天空中。

在人類普遍產生了「靈魂」,並且在死後脫離肉體繼續存活,原本一直生活在人類的周遭,這種「人鬼雜處」的時間相當漫長,人與鬼之間的好壞互動一直是確實在發生的,不但從各原始民族的口述歷史中就普遍存在,甚至連許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也明明白白的紀錄下來,特別是一些帝王、王公貴族等等歷史名人的列傳,也不算少見。

「靈界」是後來才被發現的,如果不是如此,那麼迄今恐怕「人鬼雜處」的情況將是更嚴重也更明確,甚至根本不會把「靈魂學」當成邊沿科學或者偽科學,而是所有人從小就必須學習的基本常識。

關於「耶摩」,如果他是確實存在過的一位「原始先民」,那麼,他當然不會是「太陽神」的兒子,那個身份只可能是個穿鑿附會的神話;他生存的年代是很難考證的,但是,如果以人類文字歷史來看;「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與「埃及」的象形文字,都有「陰間」或「冥界」的記載;那麼,至少在文字上記載的;距今六千年以前,已經有「靈界」觀念了,或者說六千年前,「靈魂」已經有了專屬的生活空間,也就是「靈界」。但是,必須了解的;文字一定是晚過語言很久才發明和使用的;因此「事實」也一定早過文字的紀錄和描述,而且,在「楔形文字」及「象形文字」中,但凡述及「陰間」或「冥界」的記載,都是相當『理所當然』的,而不是當成一種劃時代的偉大發現來大書特書;這種幾乎已經習慣成自然的敘述態度,更證明在這些文字發明以前,「陰間」或「冥界」的觀念已經存在很久了,也許又是更遠上好幾千年的時光。

如果「耶摩」確實存在過,那麼他是絕對值得讚揚和紀念的人物,為了這點,以下內容都會以這個名稱來當成主角。

在印度神話中所謂的「耶摩天堂」其實正是「靈界」,也是最原始的「靈界」,「靈界」原本只是一個空間環境;而且一定不會超出大氣層以外;這個空間至少要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

至少有一個中型國家的面積和領空,不能只是平面的。(註:此處指初發現時期的「靈界」大小)

擁有豐富的精微物質以及自然能源。

外圍有一個適當又堅固的防護罩,足以阻隔或過濾掉一些有害靈體的宇宙射線及太陽風(註:在被「耶摩」發現以前就一直儲藏著豐富的「精微物質」,可見這個空間環境對靈體是安全無虞的)

與人間陽世有一定的區隔(否則,雙方居民都可能不慎「跌入」對方的世界,不過,活人有肉體,這正是一個限制。),卻又有著相當程度的重疊,所以容易有交流,雖然通常是單向的居多,但是,在極特殊的狀況下,人們也可能經由「出神」的狀態進入此一空間。

那是一個比人間陽世更無虞物資匱乏,不需要爭奪,生活非常輕鬆愜意的境域,因為沒有肉體生理上的病痛和體重負擔,所以,行動是輕飄飄的,精微物質也是極其輕量的,任何工作都是比人間輕鬆千百倍也容易千百倍的。所有居民都是健康、快樂和富足的。

所有活動所需的能量,可以從環境中獲得自然的補充,或者從一些精微的物質上輕鬆的補足。

「心智能力」在這裡可以不再受到肉體的拘束而盡情的發揮,也許只需要一些訓練,就能掌控念力,創造物件或者傳遞物件,甚而「意念遠距傳輸」或者「自身實體遠距傳輸」。


 樓主| 發表於 2019-4-29 15:17:3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阿倫 於 2019-5-2 20:48 編輯

在起始之初,「耶摩」是因為自己在肉體死後,以「靈魂」的型態存在,在「人鬼雜處」的情況下備感痛苦,所以誓願去找尋更適合生存的空間,或者偶然發現了這樣的空間,這點沒有任何可供參考的資料;但是,依照合理的邏輯推理,筆者認為是以前者的可能性較大;因為,「靈界」並不是一個在地圖上標明清楚的無人荒島,只要願意冒險,人人都能任意前往。

「靈界」是原本根本不存在於任何文字或口頭紀錄,甚至也不存在於想像中的一個空間環境,即使到今天,沒有任何「靈學常識」的人,「靈界」這個概念一樣不會自然出現在腦海中。

當然,也或許「耶摩」一開始也完全沒有「靈界」這個概念,他只是想要找尋一個適合生活的空間而已,甚至不是在找尋「理想國」或者「世外桃源」;也甚至,他不是第一個嚐試找尋的「靈魂先民」,在他之前也可能有許許多多的失敗者,因為「靈同此心,心同此理」,所有生命都會努力試圖為自己找尋或打造最好的生存空間,所以,原始處境堪憐的「靈魂先民」如果一直有這樣的嚐試,也不是特別奇怪的事。

沒有地圖,沒有留傳的描述,甚至完全沒有概念的情況下,想要找尋一個更適存的生活空間,簡直就是一種妄想,但是,「靈」的能耐和活人畢竟是相當不同的,也許不是實質的找尋方式,而是用到超大的「心智能力」,伸展出去的許多觸手可能是「念力感知」型態的。

筆者所以會有這樣的觀點;是因為「靈界」完全不同於我們熟悉的人間陽世,「靈界」只有「靈」的形態才能進入,從來沒有任何人可以帶著肉身進入「靈界」的;像歷史上曾經描述過「靈界遊歷經驗」的人,不論描述的內容如何,只要先看他是以何種形式進入的就知道真假;如「但丁」或「艾曼紐.史威登堡」等,只要宣稱是肉身進入,那肯定是胡謅的。其他宣稱以「意念」或「靈識」進入的,雖然未必就一定為真,但是,至少在這點上是合乎邏輯的(註:筆者大半生曾經多次以不同方式進出「靈界」,都是以「靈識」形式)

「耶摩」在找到這個適合「靈魂」居住的靈界空間時,他必定是欣喜若狂的;也或許他不是孤單的,可能是一支探險隊分頭在找尋,結果卻由他拔得頭籌,然後立即告知其他伙伴,於是大家立即移民,並且開始建設;開闢一個更理想的環境;在那裡找到或者創造了一些必須的物件以及食物;然後他就開始大度熱情的力邀;所有他能見到的任何「靈魂」都來移民這個「美麗新世界」。

可以想見的,「靈魂移民」一定是大量湧入的,也許一開始,「耶摩」會親自引領,好讓「新靈魂」能順利的進入靈界,並且每每都是以豐盛的饗宴熱情款待他們,後來,需要引領的「靈魂」越來越多,於是,他自然需要有助手;在印度的神話傳說中說到「耶摩」有一隻鴿子,一隻貓頭鷹,兩條狗,通常這世界上有人即將死亡時,狗兒就會預先來到近旁守候,人一死,靈魂一離體,狗兒就會引領這個新靈魂前往靈界。

這是一個不錯的神話傳說,我無法評論什麼,但是,如果「耶摩」會需要助手或者有許多志願的助手協助他,這也是非常合理和自然的事。

在印度神話中的描述:『而「耶摩」就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死亡的人類;他在死後發現了「祖先之路」,可以把自己和往後死者的靈魂引導到這個屬於死者的天堂裡去;』,乍看之下似乎出現了一些矛盾;既然「耶摩」是世界上第一個死亡的人類,那麼在他之前沒有其他死者,為什麼又會出現所謂的「祖先之路」呢?其實這應該是解說和翻譯時的誤解,正確的詮釋是「發現了『後來所俗稱的祖靈道』」,從他自身以及後來的死者靈魂來到這裡之後就成了後世子孫崇拜的「祖先靈」。

關於「靈魂進入靈界」,其實並不是有如印度神話中三言兩語的簡述這麼「理所當然」,否則,如果人一死,馬上就有狗兒或者「耶摩」的助手引領輕鬆容易的進入靈界,那麼自古以來就不會還有這麼多「孤魂野鬼」在人世間四處流竄了。

在希臘神話中,把「靈界」稱為「冥界」,所有亡靈要進入「冥界」前都要先渡過一條陰森渾濁的「冥河」,不論生前是公侯將相還是尋常的販夫走卒,無一例外;

依據荷馬的史詩,死靈之國位於地底的深處,大地的最西方,希臘神話裏有許多英雄都曾經造訪過,並且與許多先哲有過面對面的接觸……其下與大地有著如天地一般遙遠的間隔之處就是冥界……掌管一切亡靈的最高國度,冥王黑帝斯(又稱「普魯圖」)和冥后蒲賽芬妮所居住的神殿,八獄守以及手下的冥鬥士們在此執行處罰罪靈的工作。

冥界的入口,湍流著數條冥界之河,第一條河為阿克倫(關於「希臘冥河」的詳情,請參閱本書中「生死的界限—冥河」篇章)

希臘「冥界神話」中還有「刻耳柏洛斯」(Cerberus,意思為「黑暗中的惡魔」)是看守冥界入口的三頭惡犬,耳拍洛斯住在冥河岸邊,為冥王哈得斯看守冥界的大門。「刻耳拍洛斯」允許每一個死者的靈魂進入冥界,但不讓任何人出去(同時也不允許活人出入)。這點和印度神話中「耶摩」有兩條狗似乎有著某些關連,而且希臘文明晚於印度文明,並且地理位置相近,受到印度文化影響也是有跡可尋的。

而更古老的埃及文明也有「冥河」的觀念;埃及古人認為,在法老死後,他的靈魂會與太陽神一起在天空旅行。這時,「拉」所搭乘的就是太陽船。而太陽船又分兩種:一種是早上由東向西航行的白晝之船「瑪阿瑞傑特」,另一種則是在地下由西向東航行的夜間用船「梅塞凱底特」,每晚太陽神——拉神(Ra)會楊帆在「冥河」裏航行,一路需要經過十二道城門,即十二個鐘點,戰勝各種妖魔鬼怪,直到經過最後一道城門,他成為早晨的太陽拉.哈拉凱悌(Ra-Horakhty)

(註:以上資料節選整理自網路「百度百科」)

有一點很特別的就是;很多民族的神話傳說或者許多宗教說法;都會大同小異的把「靈魂進入靈界」稱為「渡到彼岸」,而且,大多數都是會提到這樣一條類似的河流;像中國所謂的「陰陽河」(註:又稱「楊柳江」或「揚州江」)、埃及的「冥河」、希臘的「冥河」,而且一定必須有渡河的指定途徑,有些是搭船擺渡,有些是橋,在中國是指「奈何橋」,在日本是指「三途橋」。

我們來看看有關「冥河」神話的幾個特點:

這是一條分隔人間陽世和「冥界」(陰間或靈界)的界限。

活人不能渡過「冥河」去到靈界,亡靈也不能渡過「冥河」回到人間。

這是一條有惡犬或者妖魔看守的危險河流,不是可以輕易渡過的。

必須有船隻或者橋樑才能渡過,但是,都是有嚴格條件規範的。

不是所有亡靈都能順利渡過,是有資格限制的,不合格的亡靈若不是被拋進河裡,就是只能在河岸透徘徊歎息。

在「冥河」中浮沉的亡靈會漸漸被侵蝕。

為什麼筆者要特別關注這條神話傳說中的「冥河」?因為,依據筆者的研究和「直觀」得到的結果;所謂「冥河」雖然有著象徵性的意義,但是,並不純然只是神話傳說幻想出來的,而是實際存在的;在人間陽世與「靈界」之間確實有一條類似河流的區隔界限;如果要視為陰森渾濁的大河也不能算錯,因為這應該是原始先民或者「靈魂先民」實際看到的初步樣貌,筆者無法知曉有多少人曾經看過、想像過或者深入了解過所謂「冥河」的實相?

因此,筆者只能用很中肯的見解寫出自身的觀感;至於真實與否,不需要急於無謂的言詞或文字上的爭辯,且留待後人繼續研究再作定論。

筆者所了解到的「冥河」,應該是一圈包裹在「靈界」外圍的「靈流」,有許多靈界物質和強大的能量在流動,非常狂亂和湍急,但是,並不是「水」,顏色是非常淺的透明藍色,其中有許多「人頭」在浮沉,但是,身體部份和四肢都被湍急的靈流拉得細細長長,形成一縷縷的細絲狀,已經看不出來原來軀體和四肢的原貌;這些其實都是「靈體」,頭部比較完整的是「靈識」尚存的,因為頭部是「靈識」的核心區域,「執著」和「堅持」使得這一部份比較不容易被「侵蝕」或「消融」,但是,有許多細絲沒有頭部的則是「靈體」被破壞,靈識也消散之後剩下的「殘骸」,還有一些煙霧狀的細微物質則是精微粒子,這些都是一種自然的分解回收。

不論引領者是誰?即使是「耶摩」,在引領新的亡靈時也是有選擇性的,一種是「心智能力」不足的,一種是「靈體」已經嚴重受傷或殘缺不全的,這些都不能進入靈界;因為他們的條件都無法順利渡過這圈狂亂湍急的「靈流」區。所以,若自行試圖強行渡過,下場就是被「靈流」吞沒拉扯,最後侵蝕消融而完全散失。而有些因為不能渡過「冥河靈流」,所以若不是在河岸邊徘徊歎息,就是回到人間陽世繼續四處流浪。

而希臘神話中關於「冥河渡者卡戎CHARON」會向亡靈收取渡資才肯讓他們上船的說法,應該不是指「金錢渡資」,而是指「渡河的資格」。同樣也是不能勉強,否則會被「冥河靈流」吞沒拉扯。即使勉強上船也沒用;筆者看到象徵性的畫面是「冥河渡船」對不夠資格者來說;是沒有船底的,一離岸就會跌落河中。

 樓主| 發表於 2019-4-29 15:19:5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阿倫 於 2019-5-3 23:29 編輯

以下,筆者節選幾段非常關鍵的「靈媒通靈」內容,來補強「靈流」對「人間與靈界」阻隔的嚴密性;一般人所能看到的「冥河」是廣闊而不見彼岸邊際的,筆者看到的「靈流」也是如此,對於「人間與靈界」的通訊充滿了嚴重的干擾和阻隔。在十九世紀末至廿世紀初,美國的「心靈研究學社」正值蓬勃的發展期間,參與的相關學者在針對「靈媒的靈界傳真」研究中獲得許多寶貴的實證成果,因此,互相約定,如果參與研究的成員萬一過世之後,一定要設法從「靈界」傳訊回來,提供更真確的實證來證實和支持這項研究;後來,陸陸續續有幾位成員過世了,也確實都斷斷續續的藉由不同的靈媒傳回訊息,證實「靈魂不滅」和「靈界實存」;但是,卻也不約而同的提到要從「靈界」傳訊回到「人間」其實是非常艱難的,並非有主宰神或任何鬼神干擾限制,而是來自一種屬於自然的限制;從以下他們的敘述中,當可看出應該就是「冥河靈流」的阻隔和干擾:

『……那是一九O五年十二月……「美國靈社」的大將之一「李察‧賀吉森」(RichardHodgson)走到船舶公會俱樂部,去做他固定的運動。還沒開始打球,他就因為嚴重的心臟病發,倒在場上死了。

「賀吉森」的葬禮於他過世三天後舉行,告別式的地點選在他最愛的酒館俱樂部。他的棺木飾有長春藤、紫羅蘭、白玫瑰,整個房間堆滿了鮮花。

從那個星期稍早就開始下的雨依然落個不停,灰濛濛、濕冷冷地打在窗上。

派柏太太(註:「蜜諾娃‧派柏  MinervaPiper」,與「美國靈社」密切合作接受研究的著名靈媒)的昏睡人格「雷克特」正寫著訊息,鉛筆突然掉落在紙上。她的手指抽搐般顫抖著,別人將鉛筆塞回她手裡,她緊抓得手指都白了。

「怎麼回事?」來客問道。

她用依然顫抖的手,在紙上寫出一個『賀』字,力道之大,連筆尖都斷了。她繼續寫,寫出了「賀吉森」三個字。

「願上帝保佑妳!」來客叫嚷出聲。

「我是……」接下去的字跡就斷了,變成狂亂的塗鴉。

「那是我的朋友嗎?」

「雷克特」是「派柏太太」最專斷霸道的昏睡人格,這時插嘴道:「朋友們,安靜,他在這裡,是他沒錯,可是他不能久留,他被壓制得很厲害。為了回來,他使出了全身的力氣。」
幾天後,賀的魂魄隱隱約約再度閃現:「我是賀吉森……我聽到妳的呼喚……我認識妳,」他對前來請派柏太太召魂的一個年輕女子寫下這些話。

「派柏是工具。我很快樂,回來超難的。我能了解為什麼『邁爾斯』(註:「美國靈社」的另一位大將「亞瑟‧邁爾斯  ArthurMyers」,早一步過世)很少來。我得走了。我不能留下。我今天不能留下。」

接著,兩週後,元月二十三日,詹姆士的太太艾莉絲帶著兒子比利前來召魂。「啊,是比利!是詹姆士夫人和比利嗎?上帝保佑你們!我已經找到路了,我已經來了,對我要有耐性。我一切都好。不必想念我。威廉在哪裡?請轉達我最誠心的祝福。」(註:「威廉」指「威廉.詹姆士WilliamJames」,美國靈社的主持人)

…………

「親愛的西吉魏克夫人,對未來不必有疑也不必對所謂的死亡恐懼,因為死亡並不存在,因為確實有個屬靈的生命超越了它。」

這是維洛爾太太瑪格莉特寫下的訊息,署名依然自稱是「邁爾斯」。

「是的,這是很大的安慰,」 諾拉回覆道。

「沒錯,而我已將它公諸在你們所有人面前,」邁爾斯繼續寫道,解釋他之所以選擇布朗寧那首詩,是因為它最符合他自己人生的寫照:游蕩在群星之間。他還有更多話要說,可是即使要傳達最微小的思緒都令他挫折無比。「邁爾斯」生前並不理解,要穿越低垂的死亡帷幕是如此之難,即使是老友之間的訊息傳遞。

「妳一定要盡一切努力,把東西拼湊出來。不要忘記,任何怪字或單字背後一定隱藏著深意,否則我們不會傳來。」

…………

若干以「邁爾斯」署名的訊息則是滿紙挫折:「再度嚐試突破重圍—努力想把訊息傳遞過去—我要怎麼做才能讓你的手夠聽話?要怎麼做才能讓他們相信?」

「要表達傳遞訊息的困難,我能想到最近似的比喻是:我仿彿站在一片結霜的玻璃後面,視線被擋住、聲音被遮蔽,軟弱無力地口述一封信給一個滿心不願又魯鈍的秘書。

「可怕的無力感壓在我肩上。」……』

(註:以上此段內容以節選方式引用自「Deborah Blum」所著之「Ghost Hunters」一書中譯本「追鬼人」,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席玉蘋譯)

(筆者評註:這幾位「美國心靈學會」已故的重要成員,雖然生前許諾「死後會盡力傳達訊息回到陽間」,但是,他們卻顯然遭到無法克服的重大困難及干擾;以筆者的認知:靈界和人間陽世這層「冥河靈流」在某些情形下也好似一大塊透明果凍狀的厚牆,上下左右無邊無界,而且只能單向進入,任何亡靈一旦通過這層如橡膠一樣的彈性厚牆,進入靈界之後,厚牆就會在亡靈的身後一路跟著密合起來,然後變得天衣無縫,沒有反向的出路,但是,這指的是「靈體」的受限,「靈識」的「感知能力」卻可以具有某種程度的雙向傳訊功能。

然而「靈識傳訊」是一種能量,而非物質,所以,即使和陽間「高功靈媒」能聯繫上,也只是斷斷續續的充滿雜訊的訊息,除了「冥河靈流」的阻礙和干擾,「靈媒」的收訊發訊能力也是關鍵,還有就是,已經進入靈界的亡靈無法藉由「靈體」來移動或影響陽間的物體,頂多只能靠超強的「念力」來作極輕微的影響,以「自動書記」而言,「亡靈」的「念力」並不足以推動整隻筆,不論是鋼筆、原子筆、鉛筆,頂多只能「借力使力」的讓「靈媒」在完全放鬆專注甚至進入一種半昏睡;盡力放開「自主意志」的情況下,感覺到「亡靈」以「念力」對筆本輕微的「引導」,好的靈媒如果有豐富經驗,能捕捉到這種若有似無的「引導」,順勢而為,應該會收到比較完整一點的「靈界訊息」。

但是,需要用力按壓才能寫字的「硬筆」不是好的工具,「靈媒」執筆的方式也是關鍵,握太緊或習慣用力下壓筆尖寫字的習慣也不容易寫出較完整的訊息。這也就難怪「邁爾斯」會抱怨:『再度嚐試突破重圍--努力想把訊息傳遞過去--我要怎麼做才能讓你的手夠聽話?』;

關於這點;筆者依據經驗認知,倒是有比較好的建議;

『最好是選用「軟性筆頭」的自來水筆,譬如中國的「自來水毛筆」或者日本製的「自來水彩色筆」,用最細的「釣魚線」從天花板甚至從屋樑直接懸吊下來,然後筆尖只輕微接觸在紙張上,這樣就可以減去筆的本身重量,靈媒也不需要太用力執握,最重要的是可以給予「筆」最大的活動半徑;加上「軟毛」筆頭和源源不絕的出水量,「亡靈」只需一般的念力來引導靈媒的手,就能展開問答通訊。』

另外「邁爾斯」之所以會抱怨:「要表達傳遞訊息的困難,我能想到最近似的比喻是:我仿彿站在一片結霜的玻璃後面,視線被擋住、聲音被遮蔽,軟弱無力地口述一封信給一個滿心不願又魯鈍的秘書。「可怕的無力感壓在我肩上。」……』

那是因為像「邁爾斯」這種積極想要傳遞訊息回來陽間的亡靈;他必須非常用力的衝擊和推擠那道彈性的厚牆,非常的靠近「靈媒」,厚牆的彈性極佳,可以延展到極薄,甚至最後薄到像一層「保鮮膜」那樣,但是,這時「回拉」的力道會變得極大,任何亡靈都無法抗拒支撐太久-----但是透明牆非常強韌,終究不會因此破裂,不過對亡靈而言卻是非常吃力的;往往人間幾十分鐘至一個多小時的「人靈通訊」,亡靈就可能會精疲力竭,因為一方面要吃力抵抗透明厚牆往後拉的力道,還要克服透明厚牆被擠壓扭曲的視象,最嚴重的還是那些隨時會出現的「亂流雜訊」,細密的微粒會使得牆壁模糊,而「聲音」更是不可能傳遞到陽間的。「邁爾斯」比喻為:『我仿彿站在一片結霜的玻璃後面……』,那是非常忠實的寫照。

在本章之中;必須註明幾個特點,以免產生誤解;

活人的「靈識」是有可能進入「靈界」的,譬如「冥想」、「清明夢」、「觀靈術」等特殊儀式,不過,只限於幾個特定的「靈界區域」。

一般「亡靈」只能進入靈界,不能出來回到陽間。只有極少數熟悉「靈界」運作法則的「高靈」才能任意進出靈界,譬如類似「耶摩」等身份及自願擔任助手的,還有各種不同工作性質的引領志工。可以說他們另有一條「公務通道」,這類通道的存在與來往資格和長期訓練後的「心智能力」有關,一般亡靈根本無法在「冥河靈流」的透明厚牆上發現這類通道。

(註:「關於「耶摩」與「冥河」,本書皆有專文篇章詳細探討)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