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639|回復: 2

03『廣義靈魂學』上冊 第二章 「靈魂」一詞二字的重新定義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4-29 12:54: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阿倫 於 2019-5-2 20:45 編輯

『廣義靈魂學』上冊 第二章 「靈魂」一詞二字的重新定義

作者:張開基

(本文作者擁有著作權,非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轉貼、摘錄或任何形式之引用,改作)

在中國文字中,「靈魂」是一個名詞,卻也可以拆開成二個單獨的字來使用,或者個別和其它字組成不同的名詞或成語。

但是,「靈」、「魂」二個單字和「靈魂」一詞經常是相當含混難分,不能說「混淆」;而是不容易分辨,甚至有時根本是等同的;譬如「亡靈」和「亡魂」,指的是相同的對象。如果是專指死後的狀況;那麼「亡靈」、「亡魂」和「靈魂」三者一樣也是等同而毫無差別的。

以「靈」和「魂」這二個單字來;有時和其他字組合成名詞或成語,仍然也會發生「等同」的狀況;譬如「靈爽式憑」和「魂兮歸來」,這時的「靈」和「魂」二字是同義的,但是如果合成為「神靈」和「鬼魂」時,「靈」和「魂」的意涵就不是很明確了,好似相同,又好似有些層次高低的差異,但又不全然是本質上的截然不同。

而「靈」和「魂」二個單字在一般使用上,和其它字組合成名詞時,仍然也有範圍上的差異性;「靈」除了一樣涵蓋死後的一些狀況,用在「活人」的部分極廣,意涵也不是完全一樣;譬如:「靈感」、「靈巧」、「靈活」、「靈異」、「靈界」、「邪靈」、「惡靈」、「鬼靈」等等。

至於「魂」這個單字,就幾乎都是用於死亡或死後;譬如:「亡魂」、「鬼魂」、「冤魂」、「招魂」、「魂魄」、「魂轎」、「魂飛魄散」、「魂歸故里」等等。

也因此,「靈」和「魂」是既等同又還是不完全相同的,像「亡靈」和「亡魂」,「鬼靈」和「鬼魂」選用其中任何一詞,都沒有對錯的問題。

不過;「靈魂」不是同義的疊字名詞,會使用二個不同的字來組合成這樣一個名詞,顯然還是不能視為完全相同的,即使在所有中文字典中,「靈」和「魂」幾乎都被解釋為:「人死後的精氣」,但是,顯然是不夠精確也難以區別的。指是因循千百年,也不見任何學者專家來予以界定?

既然筆者以研究「靈魂學」為專業職志,實在不能繼續因循舊慣積習,為了更精確的釐清,所以,不論往昔如何認知,自當下起,就由筆者率先來加以重新定義;

「靈」專指「意識」部分,為單純的能量型態,或精確的專指「靈識」(spiritual knowledge),是「一組擁有自主意識的智性能量」(A group with their own sense of intellectual energy),不包含任何物質。

「魂」則專指「靈體」,是由極精緻的「精靈物質」(Subtle quality)所構成。

「靈魂」(soul)則是由「靈」(靈識)和「魂」(靈體)共同組成的,「靈識」依附於「靈體」;並被「靈體」完全包裹。

也因此;「靈魂」就是被「靈體」所包裹的「一組擁有自主意識的智性能量」。

而「活人」(Living)是包括擁有「肉體」(Body)、「靈識」和「靈體」的生物。

而「死人」(Dead)則是指「肉體」死亡,也不再擁有「靈識」和「靈體」的一具冰冷並逐漸腐敗的軀殼而已。

當一個人死亡之後,「靈魂」會離開肉體,姑不論「靈魂」究竟會前往何處?但是,這個包含了「靈識」和「靈體」的「靈魂」卻仍然能保有與生前幾乎完全不變的「自主意識」繼續存活;而且通常會在人間(陽間)逗留一段時間,甚至偶有例外的竟能長期逗留。

這樣的「靈魂」通常會被我們稱之為「亡魂」或甚至是「鬼」(Ghost),這點在全世界各古老民族抑或現今的世界中仍然是一種共同的文化認知。

「靈」(靈識)主要是源自「自主意識」(Autonomous Awareness)的「智性」(lntellectual),在人活著時,展現出來的就是一種「心智能力」(Mentalability),也是一種「能量」的狀態,而人死後,這種「心智能力」不再指揮驅動肉體,只單純存在為「能量」(Energy),不同於「自然能量」(Naturalenergy)的是;「靈」是擁有「自主意識」或個別「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的,而「自然能量」則是屬於「無自主意識能量」(Unconscious energy)

不過,所謂的「靈」(靈識)在人的肉體死亡時,起始之初是無法單獨存在的,因為無法「精純的凝聚」,所以,仍然必須依附於「魂」(靈體),被「靈體」完全包裹而同時存在;

而同時的;「靈體」本身是沒有「自主意識」的,所以也不能單獨存在,沒有單獨的「靈體」,因為那也只是一些「精微物質而已」,沒有差異性,個別性,也沒有任何生命意義。


 樓主| 發表於 2019-4-29 12:55:4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阿倫 於 2019-5-2 20:46 編輯

關於「魂」(靈體)

「靈體」是物質,是在人出生之前的「胚胎」時期,與「肉體」同時長成的,應該是在母體之中,當受精完成,「受精卵」開始分裂,由母體吸收各種養分起,伴隨著肉體的逐日成長,「靈體」也一起成長;

雖然,稱之為「靈體」,但,並不是來自一般人觀念中虛無飄渺,似有若無的「靈界」,構成「靈體」的物質也不能截然的稱之為「靈界物質」;應該說只是一種自然界的「精緻物質」,是構成「靈界」的基本物質,卻仍然是存在於我們生活的「現實物質界」;更不是「超自然」(註:「自然」就是最高的存有,此外,沒有任何「超自然」的存在,包括任何鬼神也是自然的產物,並非「超自然」)

這個認知並非憑空臆想,而是來自「合裡的邏輯推理」:

理由一:人的肉體死亡之後,會以「鬼」(或「靈魂」)的生命形態存在,不論能在「陽間」逗留多久?甚至長期羈留;不單純只是「能量型態」,而且有「體」,如果「靈體」是「非現實界物質」,那麼必然無法存在於「陽間」,更不可能與活人互動或向活人索取一些物質供應(亞洲民族祭祀鬼神除了焚香、燒紙、也同時供奉各種水果,葷素食物,甚至犧牲血食,後者都是一般物質)

由此可以看出;「靈體」是實實在在的物質,可以存在我們生活的現實物質界(陽間),並且也可以(需要)物質的供應。而如果我們把「物質」大略分為二類就容易解識和了解了;

總括我們現今已知的物質(不包括我們幾乎還一無所知的「暗物質」,但是不排斥任何可能性)分為二類;

其一是一般熟知的「物質」,就是構成地球上山河大地、礦物、植物、動物以及一切人造器物、房舍等等很輕易可見,可接觸,可感覺,可使用,可改造,可生產,可消耗,可轉換為能量的物質;

其二是一種「精微物質」,和一般物質是同時共存的,也許是極精微到平時我們無法感覺或認知其存在,迄今也一樣是一無所知的(也許就是「暗物質」,但是沒有任何證據之前,不能做一丁點的斷言,只能暫時存疑?)

這種「精微物質」不但和一般習見的物質共存,也存在於我們人類的肉體之中,我們活著的時候,「靈體」根本是隱而不現的,但是卻是實存的,並且伴隨我們肉體的成長也同時成長,在我們不論因為任何原因死亡時,「靈體」和「肉體」就分離了,「肉體」屬於一般物質,在人死亡後開始腐敗分解,又還原為分子或元素,重新被自然回收。但是「靈體」屬於「精微物質」,並不隨著肉體的腐敗分解也跟著腐敗分解,反而可以繼續存在一段更長久的時間(就竟可以續存多久,目前並無法知道,但是,肯定不是永遠,因為只要是「物質」,不論存在的久暫,終究會敗壞的)

理由二:中國人的觀念認為:「人死為鬼,鬼死為魙」。在古老的說法中,認為「魙」只是一股無形無體的「陰風」;由此來推論;「魙」肯定不是「物質」,有可能是一種「能量」;那麼,人死亡之後,肉體腐敗分解了,但是,生命會以「鬼」(靈魂)的型態存在,而「鬼」也不是永遠的,一樣還是會「死亡」,而「鬼」(靈魂)的死亡,也不是灰飛煙滅,分毫不存,而是以「魙」的形式存在,由此可見;「鬼」(靈魂)還是有物質性「身體」的,死亡或敗壞的只是這個「物質身體」,也因此或許我們可以繼續推理;活人有兩個「體」,而且都是物質性的;一個是「肉體」,一個是「鬼體」(靈體),二者都會敗壞,差別只是構成的基本物質和存在時間的長短不同而已。

「靈體」既然是物質,其存在是我們一般人平時不能見,不能感覺到,其構成的成分,當然就不是我們平時習見的「一般物質」,應該是一種目前還無法了解或研究的「精微物質」,因為畢竟我們人類還太過渺小,對整個宇宙自然認知還非常有限,但是,人類的智力和科技發展是從未停止的,今日之所未知,也許日後的將來,終究會日漸明朗而有比較清晰的認知。

也因為「精微物質」仍然屬於物質的一種,不只是和一般可見物質同時存在,更含藏於一般物質之中,甚至也不特別或特異,所以,一個人從「受精卵」開始,從母體吸收各種養分以供成長之需時,不但吸收了供應肉體成長的一般物質,同時也吸收這種「精微物質」來構成「靈體」並伴隨肉體一起成長,在出生之後,一開始不論是靠母乳或牛、羊乳來供應營養成份,以致後來靠日常各種飲食來供應成長及活動所需的養分,也還是不停的在吸收「一般物質」和「精微物質」,前者形成肉體,後者形成「靈體」。

在地球生物中,人類屬於比較特別的,因為目前不只是「合理的邏輯推理」可以認知人類有「靈魂」,而「靈魂」在肉體死亡之後,仍然可以繼續存活,這點,在筆者往昔長期從事「實證靈魂學」的研究之中,也有諸多證據可以證明「靈魂」的實存!

但是,不論是在古典的「理論靈魂學」或筆者所起始的「實證靈魂學」研究中,都無法認定除了人類以外的地球其他物種是否有「靈魂」,也不能認定其他物種在肉體死亡之後是否能以「靈魂」的型態繼存;不過同樣是「合理的邏輯推理」;除了人類以外的其他物種,因為缺乏和人類一樣「自我認知」及「自我感知」的能力,而這二項條件又是形成「靈識」的基本要件,因此,其他物種應該不具備「靈識」,而一旦「靈識」不存在,「靈體」也是必無法形成(關於行成「靈識」的基本要件,另文詳述)

也因此,除了民間傳說或古老信仰所謂的「萬物有靈論」之外,事實上;我們幾乎無法談論或研究「狗的鬼」、「貓的鬼」或「草的鬼」、「樹的鬼」……

而人類之所以能形成「靈魂」,是因為人類擁有「靈識」,人類的「靈識」源自於先天的「基因模式」,而這種由父母共有的「基因模式」,則是源起於人類這個物種「心智能力」的特殊進化。

基於物競天擇的逼迫,所有物種的進化幾乎都是被動的,除了偶然的突變,漸變式的進化,不論是在生理或智力方面,腳程都是緩慢的,單位是「百萬年」或至少是「數十萬年」,人類既然是地球物種之一,原本進化的腳程也應該是同樣緩慢的;

 樓主| 發表於 2019-4-29 12:57:2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阿倫 於 2019-5-2 20:46 編輯

人類想要存活在這個嚴苛競爭的地球上,必須與自然競爭,與其他物種競爭,與同類的人類競爭,以人類這支猿族,從原始叢林被迫來到缺乏保護的草原上覓食,當周遭都是毒蛇猛獸環伺的險惡環境中,其實根本是非常缺乏競爭能力的;

應該是許多的偶然,人類中的一支在直立後經過一段不算短的時間,運用空出來的雙手,從「使用工具」到「改造工具」,後來超越了這個其它猿類(如猩猩)的極限,開啟了「發明工具」的全新里程碑,其中「語言」、「想像力」等都是和「智力」的發展有關;

我們當然不能輕言這是所有遠古人類的共同發展模式,而極可能只是少部分,甚至只是其中的一支,同樣是在物競天擇的被動進化中,我們的近親各自朝著不同的方向進化,最多最常態的當然是在「生理方面」的進化,可惜基於猿類物種先天生理條件的不足,原本就不適存於草原環境,一旦被迫移居草原,與草原上的原有掠食動物相互「較力」的下場是必然要落敗的,而「生理方面」的進化也肯定是緩不濟急的,許多近親在弱肉強食的競爭之中全面落敗,紛紛淪為其他動物的盤中飧而導致族群的滅絕。

但是我們直系血親的這支人類,卻是因為「意外」的往「智力」方面進化,懂得發明工具,以及語言上的良好溝通,更密切的合作,當堅硬的石器、鋒利的燧石器大量被運用之後,人類先擁有了「自保」的能力,而火的應用,又使得食物變得容易消化,增廣了食物的多樣化,大量動物性蛋白質又加速了「智力」的進化速度,人類的腦部大幅加大,提供「智力」發展的空間,而「智力」的快速提昇,掠食工具、武器也進步改良得越來越犀利精準,當「拋射武器」發明並被大量使用之後,人類基本上已經擁有了遠距離的掠食能力,而「弓箭」的發明,則奠定了人類終將成為地球所有物種中「霸主」的地位,而這個地位不但使人類這個物種得以大量在地球上繁衍,並開啟了之後的青銅文化,鐵器文化,以致從漁獵時代進入農業時代之後,定居的生活方式也先後開啟了人類輝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世代。

在此同時,人類「心智能力」的進化,也形成了在智力方面大幅領先其他物種的特殊基因模式;

這種基因模式經由父母雙方結合之後的遺傳,使後代擁有了可以容納及繼續發展智力的硬體空間(大腦),也同時下載了相關的韌體程式(預購模式網路),這個「預購模式網路」不但主導了人類的先天語言能力,極可能也是「自我感知能力」及形成「靈識」的一個機制,因為這個機制是得自於先天的遺傳,所以,現代人類只要一旦受孕成功,下一代就自然擁有相關的「軟硬體」條件,而這也正是人類和其他物種間最大的不同,因為人類的「靈魂」不是個別突然發生的,也不可能單靠後天的學習或者訓練就能形成。

必然是先有了先天的形成條件,而後天的學習,模仿,受教育,認知,感知等等才得以得到發展,「先天條件」和「後天學習」是缺一不可的,如果單有「先天條件」,缺乏後天的學習,「靈識」仍然不足以完整形成,譬如來自「預構模式網路」的語言能力,如果在童年期結束以前,沒有經過學習訓練,即使擁有正常的發聲器官,也勢將終生喪失語言能力,而且這個年齡發展期是不可逆也無法彌補的,如果以現代的電腦語言來形容,應該可以說成「軟體試用期結束」,程式自動關閉了。

同樣;一個足月的嬰兒如果在分娩時不幸難產或其他因素夭折,都將因為未曾形成「靈識」,所以也就不會有「靈魂」的存在,而且不只是「胎兒」,以人類學習和認知的歷程來看,連二、三歲以前的幼兒,也因為不具備足夠的「靈識」,一旦夭折,也不會有「靈魂」得以存在。

現代的「認知心理學」認為:我們主要是依靠「視覺、內耳前庭、自體感受」來認知這個世界以及自我。

以「視覺」來說;整體的「視覺認知」主要還是靠後天逐步學習而獲致,「視覺能力」和「視覺認知」之間不是絕對必然的,基本的「視覺能力」是先天基因的遺傳,只要生理正常,有視覺器官(眼睛),視神經,腦內視覺效果整合系統。這三種條件讓我們可以有正常的視覺,但是,「視覺認知」卻是經由逐步學習來嫻熟於「視效果」的判斷;

譬如3D立體視覺認知就是經後天學習來認知獲致的;科學家對嬰幼兒的實驗,在一個約二公尺深,大約三公尺見方的空水池上方鋪上一塊厚厚的透明壓克力板;可以清楚看到深深的池底(池內四周堆疊各種顏色的立方體泡棉,形成明顯的台階狀),大部分剛剛會爬的嬰兒,會因為受到正前方實驗人員手中的玩具吸引而爬過去,完全無視深度的差別,但是只要稍稍大一點的嬰兒(有些剛剛學走路),他們即使也受到玩具的吸引,可是一靠進池邊,發覺深度就會感到恐懼而裹足不前,由此可以證明3D立體視覺認知並非天生的;同時另外是針對一些天生失明,後來經由手術恢復正常視覺能力的人所造成的觀察紀錄,他們原本是靠視覺以外的感官認知來認識周遭的環境以及自己(聽覺、觸覺)

但是,突然有了視覺之後,這個世界以及他們自身卻突然變得十分陌生起來,譬如自己的容貌,親人的容貌,其他人非視覺以外感覺可以認識的;譬如膚色、髮色、鮮豔色彩的自然物;而原本只靠觸覺已經非常「熟悉」的精密物件,一旦用視覺來認知時反而變得完全陌生,再度閉上眼睛全面摸索之後,才會發現原來是他原本熟知的某物,而且對於遠近、大小、高低等等有比較性的視覺認知也經常是謬誤百出,甚至原本靠觸覺及導盲杖可以安全上上下下的樓梯,改用視覺之後,感覺樓梯的台階只是一些橫線,完全無法認知其主體的3D型態。

而有些腦部病變所造成的「面孔辨識不能症」以及「左右半邊認知不能症」,可能使他們用餐時,只吃某半邊的食物,甚至自己在鏡子前面化妝,卻只化妝半邊的臉蛋。

而「自體感受」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失去一部分的能力,會無法感受到自己身體的一部份,譬如四肢或單邊手腳,而且不是單純的麻痺,而是完全不認識那一部分的身體,甚至一直以為那不屬於自己,有些不能認知自己一隻腿的患者,竟然會以為那是一隻鬼腳或死人的腿……最嚴重的一個「斷髓」患者,竟然完全無法感覺自己身體任何一部分的存在,在「認知心理學」專家的長期觀察下,將之形容為「失去靈魂的人」,因為無論如何;這患者還有「自我感知」的能力,她還是確定自己是活著的,是確實存有的;這點也應該是現今科學家,特別是心理學家最尷尬的難題,因為太多的實驗觀察,都證實了一個他們不願也不敢承認的事實:「靈魂」的實存!

其實,他們引用了許許多多的名詞來界定和描述一些目前仍無解的事實,譬如前述有關人類語言能力,在先天部分所謂的「預構模式網路」,這就是一個目前科學非常難以解說清楚的能力,為什麼是「預構」的呢?由那一種機制產生這種「預構模式」的呢?但是,如果將之視為「靈魂」能力的一種時,也許就容易解釋了;

簡而言之;人類除了基本的高階「自我認知能力」(某些智商較高的動物,如海豚、猩猩、白鯨、大象擁有初階的「自我認知」能力),還有另一套認知自我和世界的系統,那就是「自我感知能力」,這個能力加上「高階自我認知能力」才足以構成「靈識」並形成「靈魂」。而前述那位「斷髓」的患者,是中年以後才因為「多發性神經炎」導致完全無法感覺自己身體的任何一部份,但是,奇特的是她「可以看卻視而不見」,「可以聽卻聽而不聞」,「有味覺卻無法分辨味道」……但是,最重要的是她失去對自己身體的感覺而已,她卻確定自己是活著,而且確實有血有肉,也有喜怒哀樂情緒表現的,這正好可以證明她的「自我感知能力」還是存在的,或者更明確的說:她的「靈魂」還是存在的,並沒有離開(離開就是死亡),所以稱她為「沒有靈魂的人」是剛好相反的錯誤。

(2011年10月11日 撰寫於花蓮|高雄來回之火車上)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