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張開基

提昇「心智能量」原理淺淡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10-21 23:34:24 | 顯示全部樓層
做任何事,全心全力,融入其中,不斷突破,盡善盡美,也是心智能量之強化。

發表於 2012-10-22 21:37:04 | 顯示全部樓層

心智能力若強制分開,拆成「心」與「智」,這兩者一個是先天一個後天。

心,是一種「純粹」、「單純」,當眼睛睜開到能開始學習、遊戲,所能感受到的人、事物、心事,我們願意投入、感受到的任何事都是一種「心力」。

智,從生活或自已所堅持之事物學習累積之經歷,試著解決各種不同層面的問題,或是自已所學碰到不解之處尋明師解惑與自已發現問題之答案,這都是「智力」。

而嬰兒擁有最純粹的「心」,但從幼稚園後開始接觸「全才教育」,將單純且能專注的心力分開、分化學習不同的科目,這有可能會將這種「純淨」的特質給破壞掉,當然也會有人能從這種過程中追求到自已想要,但此時所追求之領域仍會偏向「智」而去忽略到原本最初的核心,也就是「心」。

發表於 2012-11-4 04:29: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談到心智,不得不想到意識的載體~~~大腦,
根據醉公子研究,人類產生自主意識後,才強大到足以形成靈魂!
這個結論,不同於以往普遍認知,卻點出一個重點,關鍵在人腦!
西班牙腦科學權威雷蒙卡哈1913年提出:成年人腦已固定。
或許挾著諾貝爾獎光環,以及實驗技術艱困,這個論點稱霸近百年!

20世紀末的研究,已反證:成年脊椎動物的大腦,仍會新生神經細胞!
衍伸實驗指出,人類有意識的後天行為,能反向刺激改變大腦,
目前已知有4種肽類激素影響神經細胞誕生、成長以及突觸形成,
或許結合醫學方法,也是一種提升心智的好方法!

我是這麼看待,是我們在使用身體,包含大腦,
就像駕駛在開車一樣,操控技術的好壞,也像我們對大腦使用一樣,
反映出來就是一個人的心智表現。
基本上,我對於人類心智抱持較為悲觀看法,
從許多腦神經科學、心理學的實驗,在在證明,
我們對大腦的使用技術不算好,人類其實是非理性,
譬如說,當我們面臨選擇時,
依賴的往往是已有的知識經驗做判準,這也是直覺形成的因素,
但常因此習以為常,殊不知,每個觀念本身的意涵,往往也會是其自身理論缺陷,
又我們對所抱持觀念的見解,實則已摻雜成個人的詮釋,
所以,真要論心智能力提升,
必須先檢視自我意識狀態,並嚴密檢視思考流程中的每個細節,
摒除情緒及某些主觀成見干擾,這樣的思考過程才有品質!



發表於 2012-11-4 20:38:30 | 顯示全部樓層
突然想到曾經上過一堂哲學,老師講了他學習的心得:

1. 海納百川:學習之始,應擴大學習層面,充實不同領域學識,打好根基。

2. 截斷眾流:確立志向,鑽研一門維生學門,成為專精領域。

3. 涵蓋乾坤:跳脫出來,這時的學習經歷,已足以開展全新里程。

這況味,有點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20:41:33 | 顯示全部樓層
jameswu 發表於 2012-11-4 20:38
突然想到曾經上過一堂哲學,老師講了他學習的心得:

1. 海納百川:學習之始,應擴大學習層面,充實不同領 ...

好人師!讚美!

發表於 2012-11-4 23:12:09 | 顯示全部樓層
如果 一個人在心智能力最強的時候

身體生病了, 例如老人痴呆 阿茲海默 巴金森氏症

那麼, 當一個人往生的時候, 靈體會是甚麼樣呢? 是失智狀態  還是回到

心智能力最強的時候 ???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23:34:29 | 顯示全部樓層
menscent 發表於 2012-11-4 23:12
如果 一個人在心智能力最強的時候

身體生病了, 例如老人痴呆 阿茲海默 巴金森氏症


回到心智最強的時候,那些疾病都是生理的障礙;

一套正版w8,灌進一台電腦,電腦硬體中的記憶體或主機板突然燒壞了,導致電腦無法運作;

一個是把電腦硬體修好,一個是換一台新電腦,重灌w8;能不能順利運作呢?

答案是:ok!


只要進化到了w8,重灌還是最新的版本,不會退回去變成98,xp、w7!

發表於 2012-11-6 21:07:33 | 顯示全部樓層
張大哥,有時我讀書讀得很深入的時候,精神全集中在書本的內容上,外面下雨打雷也聽不到,請問這是否是“心念集束”的表現?

發表於 2012-11-7 01:33:2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jameswu 於 2012-11-7 01:44 編輯

最近看了一本好書:快思慢想
和之前看的另一本:小心,別讓思考抄捷徑!有異曲同工之妙!
且與主題相近,特別推薦,
先節錄書評介紹於下:

快思慢想

慢慢讀,反覆讀,跟著他踏上美妙的心智探索之旅。

  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灌注五十餘年研究功力,推出人類社會思想史上,第一本全面深度剖析大腦思考運作的「思考聖經」。

  不僅可能改變你的思維方式,甚至改變你的工作、生活與人生。
  Amazon、《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年度選書

  認知科學權威洪蘭教授「六親不認、迫不及待想把它譯完,介紹給讀者看」

  英文版上市一年,至今仍穩居Amazon認知心理類Top 1、決策類Top 3、企業管理類Top 7、銷售總榜Top 100

  《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大力推崇--《快思慢想》是人類社會思想史上的里程碑,媲美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和佛洛依德的《夢的解析》。

  包括《蘋果橘子經濟學》、《為什麼你看不見大猩猩》、《推力》、《別讓科技統治你》、《大腦決策手冊》、《快樂為什麼不幸福》、《語言本能》全球重量級作者一致推薦!

  如果一年只能讀一本書,你絕對不能錯過《快思慢想》!

  「快思」與「慢想」是我們腦中的兩位主角。它們大部分時候是朋友,有時是敵人,更常一起並肩打仗!

  我們何時要相信直覺?何時要對抗直覺與偏見,召喚所有理性出來打仗?我們總以為能駕馭自己的思考,事實上,人們的行為常常受到未知因素所影響。我們對思考的機制充滿假設與誤解,又很依賴直覺的感知和記憶,常常做出因個人偏見導致的錯誤決策。

  如果你希望自己更聰明、更冷靜,就要學會掌握「快思」與「慢想」的遊戲規則。

  康納曼介紹了很多有趣的經典行為實驗,披露思考的捷徑、替代、偏好、框架、錨點等效應。不僅讓我們對大腦的複雜與非理性恍然大悟,也指出我們在什麼情況下該相信靈光乍現,什麼時候該三思而行,該運用哪些技巧來避免常常使我們陷入麻煩的思考偏誤,以及如何在商場、職場和個人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選擇。

  閱讀本書就像是一趟心智突破之旅,康納曼有如一位稱職的導遊,沿途為我們解說思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系統1(直覺式思考)和系統2(邏輯式思考)這兩個主角在各種心理劇碼中如何搭配分工。

  「這是快思的系統1,它很情緒化,依賴直覺,見多識廣又很會聯想,擅長編故事,系統1能迅速對眼前的情況做出反應。但它很容易上當,以為親眼所見就是事情的全貌,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做出錯誤的選擇。」

  「這是慢想的系統二,它動作比較慢、擅長邏輯分析,系統1無力解決的問題,都丟給系統二處理。它雖然不易出錯卻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1的判斷結果。」

  康納曼重新詮釋了決策與判斷、風險、幸福和財富的關係,推翻了經濟學對人的決策是理性的假設,更首度披露「直覺偏見」和「邏輯捷徑」如何在不知不覺中,決定了我們自以為愜意的生活與社會樣貌,也將徹底改變你對思考的看法。

得獎紀錄

  《快思慢想》上市至今快一年,橫掃全球各大暢銷書排行榜,穩居Amazon銷售總榜前百大、分類排行第1名、2011年11月選書
  《紐約時報》2011年度十大好書、暢銷書排行榜前20名
  《經濟學人》2011年度選書
  《華爾街日報》2011非小說類年度選書
  榮獲2011年《洛杉磯時報》圖書獎
  2012英國最重要的非小說獎《山謬.強森獎》(Samuel Johnson Prize)決選名單

  CBS News專訪「直覺與邏輯的科學」:www.cbsnews.com/video/watch/?id=7400709n

  TED演說「經驗之謎與記憶」:blog.ted.com/2010/03/01/the_riddle_of_e/

作者簡介

康納曼 Daniel Kahneman

  康納曼生於1934年,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現任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和伍德羅威爾森學院公共事務教授,並兼任希伯來大學理性研究中心研究員。他在心理學上的成就挑戰了判斷與決策的理性模式,被公認為「繼佛洛依德之後,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他的跨領域研究對經濟學、醫學、政治、社會學、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皆具深遠的影響,被譽為行為經濟學之父,更於2002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

譯者簡介

洪蘭

  現為中央大學講座教授、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曾在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作博士後研究,於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於加州大學擔任研究教授。1992年回台,先後在中正大學、陽明大學任教。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前後到台灣大大小小超過一千所的中小學作推廣閱讀的演講。

  十多年來致力於譯介心理學、生命科學等領域書籍,已翻譯五十一本書,並於各大報章雜誌發表文章。著作繁多,包括《歡樂學習,理所當然》、《見人見智》(以上為天下文化出版)等書。

小心,別讓思考抄捷徑!

還沒看過本書,千萬別做重要的決定!

  我們真能對每件事都深思熟慮、做出正確的選擇與決策嗎?

  教人吃驚的事實是,心理學家發現,你的大腦已經內建各種快速處理的機制,
  當你在決策的瞬間,腦子裡其實在不斷地抄捷徑、掃描過去的經驗找答案。

  這些心理捷徑,既是讓我們迅速判斷、快刀斬亂麻的多工利器,
  卻也埋下種種陷阱,讓我們不知不覺做出錯誤的判斷與決策!

  想要避免犯錯,想要看穿是什麼在背後操縱我們怎樣想事情、怎樣做決定,
  本書都提供了無比寶貴的眾多科學線索。

  我們的生活是由數以百萬計的選擇構成的,小從瑣事大到改變生命的重大事件。
  幸運的是,我們的大腦逐漸形成了能夠迅速解決這一切的心理捷徑和技巧。
  我們不想理性地認真做出每個選擇,而這些認知的經驗法則也讓我們不必大費周章。

  然而,這些內建的捷徑常常是嚴重的偏誤,也可以很危險。
  它們會以我們看不到的方式扭曲我們的思維,引導我們做出錯誤的決策,
  讓我們變得更容易被操弄──甚至賠上性命!
  因此,有時候你最好還是停下來說:「再多考慮一下……」

  知名科普作家雷.赫伯特提供我們如何達到這種平衡的最佳指南。

  借鑒種種實測現實世界的最頂尖科學實驗,帶我們踏上迷人、內容廣泛的旅程,
  看清我們與生俱來的認知陷阱和工具,揭露潛伏在熟悉和重複生活中的隱患,例如:

  我們因為無法正確評估風險和價值的障礙;
  我們因為難以準確預測未來而造成的錯覺;
  我們因為嚮往秩序和簡單所導致的危險;
  我們的恐懼可以影響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
  ……還有許多許多。

  科學實驗已經找出原因並證明,
  為什麼你會無意識地這麼做,這麼想?

  .為什麼寂寞和孤單會讓我們覺得冷?
  .餐廳的菜單印刷越清晰易讀,顧客會覺得餐點更好吃、更值得花錢。
  .把視力檢查表倒過來放,大的字母在下,視力竟然會變得比較好!
  .候選人口才越流利,我們越覺得他值得信任?
  .在一張紙上畫兩個點,竟會讓我們對暴力麻木不仁?
  .陪審團所下的決定,竟然會被遠古時代對於潔淨的需求所左右!

作者簡介

雷.赫伯特 Wray Herbert

  擔任科學記者已超過三十年,專長於心理學和人類行為。他曾擔任《科學新聞》(Science News)雜誌的記者與編輯、《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的總編輯,以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的健康、科學、文化類副主編。他為《新聞周刊》(Newsweek)、《科學美國人心智》(Scientific American Mind)和《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撰寫固定專欄,並且針對人類心智撰寫兩個人氣部落格:「我們只是人類」(We’re Only Human)和「全面了解心理學」(Full Frontal Psychology)。目前他和妻子住在華盛頓特區。

譯者簡介

張毓如

  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從事出版工作多年,曾任出版社主編、版權主任。譯有《三杯茶2:石頭變學校》、《與孩子溝通分享的第一課》(以上為合譯)、《人有14種性格,你有哪種天生優勢?》、《選購老公指南》、《約定:帶著愛去旅行》等書。





發表於 2012-11-7 01:41:5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jameswu 於 2012-11-7 01:46 編輯

雖然康納曼 Daniel Kahneman是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或許是其心理學背景,
本書還是以心理學角度為主,輔以行為經濟學當例證,闡述其一生智慧結晶。
實際上,作者早已超越心理、經濟兩大領域,以更高層次視野,綜觀全局,
從中不只學習更細微的思考技巧,更看到一位頂尖學者的風範與智慧!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