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奇怪

黑白講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7-8-9 14:31:40 | 顯示全部樓層
12.1 登場

「下午好啊,梁夫人。」張凱延禮貌地問候。

「阿延,我就知道是你來了。」梁老太太回答,她果然有超能力!

「是啊,我事情告一段落,晚上又要跟我妹夫吃飯,就順道來跟阿嘉一起。」張凱延說。

「但呢,一方面也覺得耳朵癢。是有人在罵我嗎?」張凱延有意無意的說,也真準了,被梁老酸了好幾次。

「是老頭子想你呢!坐,我去泡杯茶。」梁老太太笑笑的說。

張凱延一到,阿嘉與克提自然站了起來,張凱延示意他們坐下,自己也就自然的坐上了梁老太原來的位子。

「老延啊!你來得巧了,才剛把這兩孩子對於『自由』這事給他們解釋了一下。」梁老說。

「是喔!這事我們兩個幾年前討論過的。」張凱延回憶說。

喔!兩老有共識嗎?

「剛剛老太婆不知道是哪聽來的一句話:『所行即是所願』。我覺得對於腦波-意識-行為的模式,可做為一個很適切註腳啊!」梁老還陶醉在剛剛的領悟之中,急著跟張凱延分享。

張凱延自然對於利貝特實驗,腦波超前等現象瞭若指掌。不需要梁老重複那對於阿嘉、克提的解說的長篇大論,張凱延有能力一下就掌握到梁老的意思。

他細細的想:「所行即是所願嗎?好像有點道理。」

「我們常說的思言行,先思而後行,或信願行等,在利貝特這類實驗情境上也正好相反。」張凱延說。

「而且,從第三者的角度,我們觀察一個人,本來也就只能從他外部的行為去評價。這當然也可以從其行為去推估其該人的意願。」梁老覆議。

「是嗎?梁老您好像蠻喜歡衝過頭。不一定吧!第三者的行為觀察便可知該人之意願?」張凱延也老實不客氣的回應,梁老又是在講給自己爽的嗎?

張凱延想了一想,打算給梁老的說法來一個考驗。



 樓主| 發表於 2017-8-10 22:59:38 | 顯示全部樓層
12.2 世人自取

「我們來做一個情境的思維。」張老師開始了。

「我可以是已經很飽的,這是第一人稱無可否決的個人主觀真實。但我繼續的狼吞虎嚥。這行為在第三者來看,會認為他還是很餓的,但這並非事實。」張丟出命題。

「不影響,所行就是所願,他所行便是『願意吃更多的東西』。第三者不需要知道或評論他第一人主觀察覺的是甚麼心理狀態,是否還餓或者食物實在太好吃了。只要針對行為本身來指出他的意願。」梁老想都沒想直接回應。

「我還可以進一步的說,因此拉肚子了,那也是他咎由自取,他願意的,誰叫他硬塞?如果鬧了肚子還在抱怨,那就要嘛沒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導致的後果,不然就是這人有毛病,喜歡自虐,但這自虐心理也還是他自己的意願。人啊是常沒意識到自己有意願,而非沒有意願。」梁老繼續的說,嘴巴停不下來。

「如果仔細的想,喜歡自虐的滿街都是呢!」梁老又補了一句,一付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態勢。

大概想得到,一般人在抱怨的時候,是否有時是自己咎由自取來的?這便是梁老說的自虐。

「好,那如果是因為參加大胃王比賽呢?飽了繼續硬塞,第三者也還是說他願意吃更多的東西?當事人自己恐怕明明不想吃了。」張繼續詰問。

「他是想獲勝,所行就是所願。他有求勝的意圖。所以是的沒錯,即使撐破肚皮,他還是『願意』繼續吃。」梁老也不客氣,堅持看法。

「那如果是說謊呢?當事人並不願意說謊,但不得不說呢?比如,不讓家人擔心的白色謊言?」克提問。

「謊啊,要說多了,也駕輕就熟了。」梁老只是嘆息,不正面回應。

「你們還可以舉為國家去打仗殺人的情形來說呢!」梁老反過來舉例。

「無論背後的目的動機是什麼,一個人的作為,都含有其意願成分。所行就是所願!」梁老看來是這宣言的擁護者了。

「我不談各種道德困境的案例。善惡之分,要談我們可以專門來討論。我認為這些都是世人自取,自該承受的種種。這都是世人所願的!」梁老把議題就此打住。

「如果所行先於所願,那假裝大笑,就能開心嗎?」張反問。

「如果同意所行先於所願,那就先試著假裝開心,也許改變之後,就能幸福滿盈。」梁老最後說。

想得深刻一點,似乎還有點道理。不就有人教導大笑法?秘密、吸引力也全都有類似的倒因為果法,不科學嗎?好像連正向心理學也能提供心理實驗的證據。思言行的順序不一定對,我們的潛意識或情緒在大部分的時候主導著我們的行為,我們會在衝動的發言或行動後,為自己的行為辯護。你看,思(或說理性)反而是在言行之後,做為維護自我的工具。所以我們有機會可以運用理智先去行為,進而影響自己的心情。

「那如果我感冒了,流鼻水、打噴嚏也是我的意願嗎?」克提插了嘴又問。

啊?這個問題夠好!我行便是我願,這感冒的行為可非自己願意的了吧!


 樓主| 發表於 2017-8-12 10:23:35 | 顯示全部樓層
12.3 層次

「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疾病。面對病毒侵入,人體的免疫系統會自動的進行防禦。而感冒的症狀,起因當然也是病毒感染,人體自然的對抗反應的種種。」

「如果硬要說,這是身體面對病毒時自然的反應。可說是屬於身體的意願。但這不到我們自我意識的層次。人類也打破不了這自下而上自然反應。」

「梁老,你可以再推演,把得癌症的人說是他身體的意願。甚至於推到極致,把石頭從山上滾下來當成是石頭的意願。它行便是它願。」張凱延酸的。

張凱延也很擅長把梁老的理論推到極致,梁老這下碰壁踢到鐵板了吧!

「嗯…我們還是做一些區隔,由下而上的層次分隔。」梁老邊思考邊說。

「先說屬於意識層次上的,這我們剛剛討論了案例。」

「如果一個人抽菸抽到得肺癌,吃檳榔吃到得口腔癌,這我就說是自取的,我行就是我願。」

「這是我們視為『有意識能主動的』,卻有許多人視而不見,或捏造使得行為合理化,自我感覺良好。」

「而如果是天生的,基因上的問題,致使一個人不健全,也許不是他個人意識上的意願,卻是父母或上一隔代的傳遞…」

「有一些事情,也許只是我們看不透冥冥之中的因果緣法。說意外是否真是機率巧合的事,也有不同看法。」

「再往更下層說,就說細胞,給予適當的刺激,也會有反應。這自然的反應是你可以說是細胞的意願,雖然從人的意識來看有點牽強,但也不是沒人提出『細胞意識』。」

「一樣的,物理定律上的因果決定論,你要用「擬人化」的方式說是物體的『意願』,我也沒啥意見,有趣就好。不也有說法說地球是個有機體嗎?經典物理上,除了牛頓力學,不也有『最小作用量原理』的公設,與牛頓是等價的,這公設就隱含有物體總是會以最小作用的方式運動。」

說到這裡,還真是萬物皆有靈了。

這不就是所謂「意識頻率」高低不同的展現嗎?物體的意識頻率低,總是一樣的。而頻率高的總是有個體差異性。

「哈,梁老,看起來你是信前世今生那套,還是三世因果、冤親債主、輪迴、風水、算命、五行八卦?」張凱延倒是很會酸。

「我有說到那裡去嗎?說到因緣一事,《班傑明的奇幻旅程》裡有這麼一段,女主角摔斷腳的來龍去脈。要去說每件發生的事,都可以找到原因去支撐其說法。這不是科學信奉的因果還原論嗎?」

「總之,我行即是我願,或者可以這樣說:『我們用行動而非語言來定義自我。』」梁老也是話語不斷的高手啊!《神奇隊長》的台詞都用上了。

「梁老先生,我有一些疑問。」阿嘉從剛剛就一直思索梁老所說的事,沒介入這思維情境的討論。

「這有點奇怪。」阿嘉邊說邊思索:「利貝特實驗明白告訴我們,腦波超前與我們的意識。」

「而梁老先生說,我們對於腦波前意識過來的訊息,一旦意識到之後,有同意或否定的自由,但這自由選擇也算是一種『意識』吧。」

「為何那意識─就說是『自由否定意識』好了,不是另一個腦波的前意識所帶出來的?」

喔?阿嘉可是提出一個連環前意識的想法來了。


 樓主| 發表於 2017-8-15 10:33:36 | 顯示全部樓層
12.4 意識上而下

「哈哈哈!老延,你侄子可真像你了!如果這麼說成立的話,那真的就沒有所謂自由意志了。全部都是前意識腦波的影響。」梁老哈哈大笑的說,把問題丟給張凱延:「老延,要不要由你來回答你侄子的問題呢?」

「我?我才剛到,連你們談的議題都沒有搞清楚,怎麼回答問題?」張凱延推遲的說。

梁老倒是老實不客氣的說:「老延,你可是學者專家,難不倒你吧!?利貝特的實驗,你侄子的問題,你這一聽,應該夠清楚的。」

張凱延才一到,梁老馬上把難題往張身上丟。

「否定或拒絕的意識,是否又是另一個無意識所帶出來的…這不太可能。」張凱延細細的說。

看來張凱延不是省油的燈,竟也自動跳入梁老的陷阱裡?

「這我提幾個不合理的原因來推演。」張凱延邊思所邊想。

「第一,如果無意識要你做, 又何必給另一個無意識要你停?」

「第二,時間上的因果…」張凱延思考著:「一開始無意識要你做的到達了意識,才提起另一個無意識要去否定,時間反應上是來不及的。除非兩個無意識僅差零點幾秒同時在無意識裡操作…,但是這就會回到剛剛說的 --- 如果無意識要你做, 又何必給另一個無意識要你停?」

「是意識到後,我們才有否定的自由。這如果還透過無意識這條路由下而上操作的話,來不及的。必然只能是由意識『下傳』的去控制『停止』。這才是自由的真諦。你可以在行動之前的瞬間,遏止你即將的反應。」

哇塞!張老師真的不是環保省油的燈,還可以立刻的對阿嘉刁鑽的問題講出一番道理出來!

「喔!對於否定的自由,你的意思是,由外部的大腦皮質區向內部傳達意念的一種活動?」梁老也問。這下張凱延可真的中招了?

「最終行動喊停,不就是運動區的事?不通告到那,怎停?」張凱延倒是一副老神在在。

「阿延一來,大家又熱鬧了啊!」梁老太太走了出來,順手給了張凱延一杯茶。

「為何會說來不及?還有張老師說的『無意識』又是什麼?」連克提也問了。


 樓主| 發表於 2017-8-18 09:27:09 | 顯示全部樓層
12.5 超我

「時間上的來不及,很容易理解啊!」張凱延說。

「由利貝特實驗我們知道那0.55秒。」

「一開始腦波第0秒發生,之後意識到是第0.35秒,最後按下按鈕是第0.55秒。」

「從意識到按的意念到按下按鈕,有0.2秒的時間瞬間反悔。」

「如果這反悔的『自由否定意識』是來自另一個無意識,則它必須至少在第0.2秒前開始反應,以便在第0.55秒還沒按下按鈕前意識到,進而即時阻止本將進行的行為。」

「你想想,那第0秒與第0.2秒的無意識,都是還沒被意識到的腦波活動,這不就是前意識腦波自己先糾結了?而你卻都還沒意識到的狀態?」

「這就是在問,既然要你做,為何又要你不做,腦波活動不會這麼搞吧?這麼玩的話,人類還能存活到現在嗎?」張老師以反問句結束了這個提問。

張老師就是張老師,真是高人啊!才來一下子,屋子裡彷彿蓬蓽生輝了一般。

「至於無意識啊,這是佛若依德以來,比較粗略的說法。」

「而我自己的分法,我籠統的說明一下:

『無意識』,是相對於有意識而言。意識如同冰山浮上水面的一角,無意識如冰山之下的龐大冰塊。有看過佛若依德或其他潛意識的書籍,自然明瞭。用無意識這名詞意義上比較含糊,但也不容易出錯。

『前意識』指的是意識之前,是從時間上來做區隔。如我們這裡說腦波在前,所指稱的前意識。但也有說法是這個前意識是指潛意識可『憶起』的部分、可『召回』的經歷,這以時間看當然也是在前,它也因此特指為潛意識和意識之間的仲介環節。

整個潛意識是很龐大而深沉的,相對於在之上的『顯意識』,那真是冰山一角。

我們說的前意識可觸及潛意識上層的部分。有人說,處於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前意識是擔負『稽察』的任務,不准潛意識的本能和欲望侵入意識之中。但是,當前意識喪失警惕時,有時被壓抑的本能或欲望也會通過偽裝而迂回地滲入意識。比如說做夢的時候,喝醉酒吐真言的時候。

所以可以這麼說:意識是你的現實想法,潛意識決定意識,超意識(或說超我)矯正意識。

我們說的『自由否定意識』就可以說是超我的意識了。」

到此中場,張凱延喝了口水。


 樓主| 發表於 2017-8-21 15:48:04 | 顯示全部樓層
12.6 淺意識

「而『下意識』呢,有時也會與前意識、無意識的名詞混淆,當它們指稱的意義都相對於在其上的顯意識的時候。

前意識也好下意識也罷,都屬於整個潛意識的接近意識的層次,而潛意識的深層是深藏於腦內天生或生活中的遭遇長期造化而來,不容易透析。

這多少可以從我們的大腦結構來分 -- 腦核、腦緣系統、大腦皮質。那最下層的,是從爬蟲類以來所共有,並在高級生物上逐步演化上來的。所以那潛意識最下層實際上是無意識的,是自律的生物機制。

僅從心理學來講,下意識是指人不自覺的行為趨向。本能反應就是下意識最好的例子。下意識行為往往是由本能、性情或其他屬『人類』本身的先天因素引起的,如我們在遇到危險時,總會下意識的產生『趨利避害』的想法,這是人進行自我保護的本能。

當然,對於一個運動選手,比如說網球,在長期訓練的條件下,也能培養出瞬間接200公里球速的身體下意識行動。

但說到這裡,我也順便說一下,潛意識行為中有時伴隨這某種『心理暗示』,諸如我們在會認為黑人是滋事份子,危險人物。我們心理會不自然地產生一種排斥情節,這是長期以來環境的暗示,這並非來自『本能』。

最後,我再說一下我自己稱呼的『淺意識』。

意識不是只是有或無,顯或潛,非零即一的二分。很多的時候,我們只是淺淺的、若有似無的保有那一絲的意識,但卻沒那麼清晰注意。

最簡單的例子 --- 當我們開車回家,而腦袋卻一直思考某件事情的時候。

如果你是一個機器人設計者,要設計一台自動開車的機械司機,我說的是仿人的不是電腦中控的自動駕駛,你肯定會很訝異我們人類這個生物居然可以同時做這麼多事,很從容一點都不慌忙。

駕車操作的所有過程中的行動,你一定不會留意,除非你正在駕訓班學開車。如同學會腳踏車一般,一旦會了自然進入你『意念之識』、長期記憶、前意識…隨你怎麼稱呼,你就無需時刻專注控制。

那時,可以說其實是你的身體帶著你回家的。那你有沒有意識呢?有,但不強烈。事後也記不起來開車過程中的交通景象。

我稱這樣子的意識狀態為淺意識。

其實想想也能理解,如果開車回家還需要關注所有操作的手腳動作及對外的交通狀況,精神恐怕很快就會耗弱了。

對了,我們說過籃球大猩猩實驗,當你專注在某事,其餘的事務不是自動操作就是沒有進入顯意識。也大體是如此。」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2039296.html

張凱延可真是教授級的人物了,隨心所欲瞬間講課許多。

而其間,阿嘉與克提卻同時聯想到克爸 ─ 一個典型運用淺意識自動化作業的人類。

克提想到的是,克媽偶爾要克爸下班回家時順便繞去拿一下東西,而克爸老是忘記,總是回到家後才想起,這就是不動腦,純用淺意識開車回家的案例了。因為淺意識的模式會讓你走相同慣常的路徑。

而阿嘉想到克爸的還是電影,《命運好好玩》裡,男主角使用遙控器快速跳過他的人生,那被快轉掉的「自動人生」隱含的便是無意識的生活的過場,是「殭屍體」的。

如果克爸在,他會接什麼與意識有關的電影?《藥命效應》?《猩球崛起》?


 樓主| 發表於 2017-8-22 21:59:12 | 顯示全部樓層
12.7 活在當下

「所以,我認為的『自由否定意識』,是顯意識,一種由上而下以顯意識為發起者的,也能說是『超我』!」張老師下了結論。

「由上而下,由皮質命令到腦部下層,做到思言行自由化。不要經常被下意識來的訊息控制,做出無意識的行為反應。那不是自由的行為。前者是『活在當下』,後者就只是活著―叫做『當下活著』。」張老師語畢!

「活在當下」都出來了,這該起立拍手鼓掌了!一連串下來,張老師彷彿是做了一場精彩的演講。

「專家就是專家啊!」連梁老也拍手說讚。

「梁老,在此我所引用的都是心理學、腦神經科學等的訊息,我不知道您對於『自由』這事是否引用的是『靈』這個虛無飄渺的東西呢?」張凱延倒是不客氣的問。

張凱延乘勝追擊,又打算把「靈」這事搞進來。但他不知道,梁老在他不在時可是保守的多呢!講的多是與張凱延曾經討論過的,可沒有把「靈」給講進來。

「我確實認為那自由最終的根基來自『心靈』。」梁老說。

我勒,梁老還真不為他自己辯解,直接就跳入承認了啊!不過,梁老說的詞是「心靈」不是「靈」喔!如果談「心靈」好像連唯物論者也不排斥,只要它是物質為本的就好。但如果只說「靈」,那意指的便是「靈魂」這類的,恐怕是唯物論者打心裡就要反對的。可見遣詞用字差異頗大啊!(當然,或說靈魂是精微物質體)

「那心靈到底意旨什麼呢?如何能使得更自由呢?」張凱延不改他刁問的性格,總是提出那很難回答的問題。

「心靈當然不是什麼你想得到或定義得了的『東西』。」梁老也不客氣的說,又說道:「如果心靈還是個『東西』的話,它就必須服膺於物理。我說過了,即便是服膺量子物理,那也是不夠自由的!」

「連『自我』是什麼都沒人真的搞清楚了,現在還不足以妄稱『心靈』。」梁老說。

哇!兩老又開始高來高去了。



 樓主| 發表於 2017-8-23 16:12:38 | 顯示全部樓層
12.8 靜慮

「說的不錯,連『自我』都沒能搞清楚了,還妄稱『心靈』?」張凱延重複梁老的話。

張凱延倒是平心靜氣的回應。奇怪了,一樣的話,兩個立場不同的人說出來就是兩個意思。

「最近發現網路上有哲學公開課,講的就是『自我知識』。」張凱延說。

難道張凱延有做過功課,要來砸梁老的場子嗎?
(台大公開課 http://v.163.com/movie/2013/3/J/N/M8NV52PIJ_M8O4V12JN.html)

「有關自我的意識,在哲學層次上…」梁老思考說:「我想單單哲學層次的自我知識,就已經眾說紛紜。」

「是啊!如果還要談靈,那可就是超哲學、超生理學、超心理學了。」張可夠酸的了。

「哲學家思辨幾千年,都沒有答案了。如果有人說他找到答案了,那這人肯定是無知的自大狂。」張凱延這話可重了,在影射梁老什麼嗎?

「所有的哲學問題都是可爭議的。不是說過了,所有的問題問到底都沒有答案。」梁老說。

梁老倒沒介意張凱延酸溜溜的話語。是嘛!不對號入座不就好了。

「說得真好!那你擁護的『所行就是所願』,不也一樣是可爭議的。」張凱延可是一點都不放鬆對梁老的質疑。

「當然!我所說的一切你都可以質疑,我本來就都不知道嘛!」梁老倒一付不在乎:「信者信之,自己去想。」

可偏偏梁老這種不在乎的態度最能激發張的情緒,說道:「照您的這種說法,看來大家只要高興都可以任意發表言論,上至宇宙下至人生,都可以黑白講?」

「老延,你覺不覺得,既然往外找幾千年都沒答案,是否該往內的方向看呢?比如說培養『靜慮』的功夫?」梁老岔開話題說。

「靜慮?」張疑惑。

「是啊!比如說『靜心觀照自己』。」梁老指著牌匾說。

「喔!我記得了,您說過否定的自由,要先有觀照的能力。」張凱延記起與梁老曾有的討論。

「也就是說,我們得先培養觀照的習慣。用一種習慣去對治另一種習慣,那最後我是否還要去對治『「觀照』這個習氣呢?」張凱延提出疑問句,就是要刁問。


 樓主| 發表於 2017-8-25 09:59:50 | 顯示全部樓層
12.9 觀照

「觀照,可以成為一種習慣,但它可不是一種負向的習氣。」

「它能經常性的超脫於自己,以第三者的角度觀察自己。這與你的超我意識,一個監督者的角色,不也是一樣的意思?」

「所謂的習氣,是指不動腦的自動化模式。當你一直在觀照監督自己時,是有警覺性的,那是要消耗腦能量的。而習氣這種自動化反應,恰恰是不動腦,以最安逸最不花精力的方式,去面對現實情境。這兩者截然相反,怎麼能混為一談呢?」梁老推結說。

「大腦幫我們所做的,比我們想像得到的還要多很多。這是大實話,只是多數人不了解。」張也附和地說,似乎不想繼續刁難梁老。

「當你觀照時,你會知道你何時是『自動』的。這個『知道』,是一次覺察,是一種內省。」

「試著延長或增加頻次在你這關鍵的剎那,然後試著做出改變,這便是我認為的通往自由的途徑。」梁老說道。

「怎麼改變?」阿嘉問。

「打破既定的自動化模式吧!其實只要觀照自己了,就知道自己自動化行為會導到何處去,你太有經驗了。你總不能做同樣的事情,還妄想結果會不同吧!」

「而一個正常成人,你自己可以判斷如何改變才是對的方向,你的理智在青少年階段已經完善。」

「不過,就算改變錯了,也比不動作繼續自動化生活來得好吧!」

「錯了就改,就當作實驗!」克提說。

「觀照」便是成為自由的途徑。

觀照,是一種形而上的能力?一種主觀上的客觀?或一種超脫?一名演員?
真能時時可處於觀照狀態,到無須努力的地步?

「把自己視為第三者,加以觀照。誠實面對,不要再找藉口,知道自己又再維護自我了。這事有時真的很難。」梁老說。

「心理學的自我認知理論指出:我們做什麼事,不是因為我們本質上是什麼人;而是反過來,做什麼事使我們成為什麼人。我們是自己的陌生人,通過自己做什麼事來推測自己是什麼人。」張也說。

這大體也是梁老說的,我們以行動而非語言來定義自我了。


 樓主| 發表於 2017-8-25 10:13:51 | 顯示全部樓層

以上第12章,是我幾年前的庫存,現在稍做修整貼出來。雖然手上還收集有許多的「材料」,但也並沒有真的想再編成故事的題材。

自己老是想,從沒去實踐,汗顏!

黑白講主篇暫此停筆,尾沒收好,但停在「靜慮」與「觀照」也挺好的。

奇怪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