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925|回復: 10

沒想到標題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4-10-2 01:25: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以前我對「教育」的認知停留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

這三者一直影響著每個生活在社會裡的每個人。

但現在保留前面兩項,將「社會教育」改變為「自我教育」。

改變為「自我教育」,是從個體本身改變自我意識開始做起,而想要改變自我意識的狀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調整身體」。

這裡的「調整身體」,是指全身性的狀態調整,而非只處理有機體單獨某一樣系統而已。

為何會提到「自我教育(向內)」,或者說全身性的概念呢?

因為意識狀態內向化,才能將專注力放在對的位置,這部份就涉及到大部份神祕主義的區域。

這裡就牽涉到要不要進入「宗教」這個問題,但與其說要不要進入「宗教」,不如說裡面太多複雜的人為設計,以及被壟斷的知識是否能真正被多數人學習與檢驗。

按「經營生命銀行」這個角度,其實人類是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職業或技藝,得到實在的累積而使狀態達到一定程度的「豐富」,但要尋得「法脈(方法)」而更深刻的認知到「法源(本體)」,還是避不開我上面提到的兩個問題。

而意識狀態的改變,也並非單純如字面上的「由外向內」這麼簡單。

以宏觀的角度來說,更多的是突破「文化」上的制約與習性,才能從群體化的意識狀態,轉入個體化的意識狀態。

待續……

發表於 2024-10-2 11:07:26 | 顯示全部樓層
期待玄大發表相關的後續文章

 樓主| 發表於 2024-10-7 10: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續上一章,簡單來說有三個重點。

一、身體全身性的重要性。

二、意識狀態的調整與提升。

三、社會文化與環境給自身的影響。

但首先要提及的一個重點,以上都只是純粹是我個人的體悟,畢竟會有這些想法的出現,都是來自於我身體大腦上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影響,由於感覺記憶形成短期記憶過程常處於混亂的狀態下,在建立長期記憶的過程總是比一般人來得慢,也因此變成一種自我懷疑的機制,但有得也有失,在別人眼中看似不是問題的問題,在我的視角反而處處都是滿頭問號。

也因為這項因素,讓我開始意識到社會道德對人類下意識有怎樣的影響,甚至學習要怎樣去調整自己身體的狀態。

在學習的過程中相對於大多數人總是特別慢,而且容易自動放空,甚至無法很有效的組織自己的語言即時回應現實上的動態互動。

而自身後天的經歷的影響,更是讓自己意識到,自身的狀態是要花更多金錢與時間才能去摸索與經營,才能得到屬於自己的「體感」而腳踏實地。

像是二年前想學習一些調整身體的技術跑去當學徒,教人的老師實力不錯,但在教人這領域上遇到我這個腦袋不靈光的學徒,可能一部份他自己也是不知道怎麼有效的講解,就跟我說用心悟的幹話就對了,練到後來因卡到生活費的關係,無法正式有收入最後受不了賠了幾萬塊離職不幹了。

個人認為,在學習的路途上,最怕碰到傳統群體文化的上對下關係(這當然不是絕對)。

先說,這裡不是在反對傳統道德原則重要性,現在我們的社會還能保持一定程度的安全張力,靠得就是「權威」等不同的道德原則來構成社會秩序的穩定。

這件事給我的影響是很大的,因為讓我自己知道我適合跟不適合哪些環境,以及自己侷限的地方,同時也讓我對於所謂的社會道德的上對下(權威)有更深的理解。

個體的不足的地方,可透過社會道德眾多關係的影響下,可以讓許多看似不合理的事情將之「合理化」。

也正是因為在這樣子的遊戲規則下,其實大多數的人是融入這個規則並且被深深地影響而不自知。

而這也是我們這個「文化圈」最為嚴肅的問題之一,在上對下這個機制的運作之下有如存在一個最高指令在發號施令。

家庭與學校教育皆受此制約影響,這在大眾的「意識狀態」裡建構並形成一個幾乎不可破的安全防護網。

不好的地方在於會將身體與意識進行某種程度的分割。

想要調整與改變這種分割不完整的狀態,大多數一般人能做的,首先要找回自身對身體的「感覺」。


待續……

發表於 2024-10-7 15:43:13 | 顯示全部樓層
刚独自从横断山系环行归来,看到玄大的文章,很是亲切。
老中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基本没有,家庭教育就是成龙成凤和两代人之间互相爆金币,学校教育就是考试升级和不给老师惹麻烦。而社会教育也就是所谓中华文化培养人如何偷奸耍滑和唯利是图的过程。所以我常说,那些拿到硕博士的人之所以看起来素养略好于一般人,并非这些人念的书多而显得有文化,实际上只是因为这些人把用来接受马基雅维利主义社会教育的时间全部拿来做题考试去了,所以刚步入社会才会看起来显得单纯一些。
个人感觉,真正的教育水准,只源自于这个人出生时所处的政治共同体环境的秩序水准。所以一个人4岁至10岁之间所处的共同体环境,极大概率决定了这个人所能受到教育程度的上限。虽然很不幸、很悲哀,但没有办法,投胎真是一项最重要的技术活。

 樓主| 發表於 2024-10-13 23:46:5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玄逸宗 於 2024-10-13 23:48 編輯

「找回」對身體的「感覺」,這裡要稍微解釋一下,所謂的找回對身體的感覺這件事,嚴格來說並不是用「意識」去找身體的感覺。

在我無意間閱讀到《費解的顯然》這本書,開始認識「摩謝.費登奎斯」這位發展出「功能整合」與「動中覺察」的兩項技術的身心工作者,因此在網路上找台灣有在進行教學的老師學習,當時主要接觸的「 動中覺察」的課程。

在「摩謝.費登奎斯」的理論當中,他認為地球的「地心引力」對於人類身體結構發展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而在「動中覺察」的課程,主要都是躺著或是坐在地板上的方式進行,其目的就是為了將「地心引力」對身體結構影響減低,在透過一系列的不同動作的練習下,去感受動作當中,那輕輕轉動、移動身體外型,甚至身體內部空間正在移動的感覺與感受

最直白的解釋,這種「動中覺察」的改變,是直接影響身體「神經系統」做出校整與微調。

一開始意識只是為了認識這個動作,但真正要對於身體有更多的著墨,則是需要將意識如輕煙、如流水、如細火般,輕輕滲入我們的外層表皮,然後一步一步往皮膚裡、軟組織、肌筋膜、骨骼裡進行感受。

當然,在一開始跟過程中,都強調要「放鬆」,不可操之過急。

因為全身的感官都放在輕輕移動身體上,所以思緒也逐漸沈靜,這時候就是在調整身體結構,使的「心智」開始重新對身心做出新的設定。

這需要時間來練習,更需要耐心,因為許多的細緻、精細的調整也不是短短時日就能重新調整過來的。

後來因為新冠疫情的關係與後續人生的規劃的關係,使我無法繼續在這個領域繼續學習下去,但為了自己的身體與意識狀況著想,我決定去找很久以前就有留意的一位內家傳統武術的老師進行學習,本想投入一年的時間讓自己好好學習,如果沒練出東西就決定離開找其他老師學習,但沒想到這次的學習持續到現在。

從不同的角度做切入,當時滿腦覺得疑惑,為什麼這跟我以前接觸到的傳統武術不太一樣。

待續……

 樓主| 發表於 2024-10-20 00:00:2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玄逸宗 於 2024-10-20 00:12 編輯

在提現在學習的內家武術系統之前,突然意識到這中間有很多細節的部份沒有提到。

這些「細節」對我自己來說某種程度是有「意義」的,畢竟人類只要有了動機,就會開始默默往那個方向投入心力去前進。

在好幾年前閱讀「張春興」教授的《現代心理學》時,裡面提到人類身體每一個器官對應一種感覺,像是眼睛對應視覺、耳朵對應聽覺等。

那麼「張開基」老師在《廣義靈魂學》裡提到的「心智感知能力」是否也會有對應的器官存在呢?這個疑問在我內心留下一個問號。

後來我開始閱讀「摩謝.費登奎斯」的系列著作時,隱約覺得抓到一些線索,但不是很明確這個線索具體來說是什麼。

幾乎在同一年還是同一時間(疫情前跟疫情後那段時間,發生太多事件讓我對於事件順序的記憶不是很清楚),出自於對於傳統武術的興趣使然,我在網路上意外發現到由「林開瑞」醫師所寫的《解剖太極》。

因當時閱讀「摩謝.費登奎斯」的著作而受其影響,對於像是所謂的「氣」,他因為身為法國巴黎柔道創始人的身份,能使用許多精妙的技術來展現操作身體的能力,當時就有記者問他是不是利用「氣」來做某些事情,他對記者問他這個問題感到疑惑,因為他個人認為那不是「氣」。

在書中也傳達許多他對於一些現象的詮釋,這種觀念也影響我,所以當「林開瑞」醫師所著的《解剖太極》這本書的副標題:

跳脫只談感覺的籓離」。

當時我馬上被這句副標題吸引立馬下訂,內容也果然沒有讓我失望。

這可能跟「林開瑞」醫師受到的楊氏太極拳系統訓練,與醫師培訓這一路過程所養成的思維有關係,他對於太極拳裡面提到許多的問題,他引用生理解剖學與簡單的物理學的概念來解釋他對於這個拳種一些玄之又玄的名詞用語。

畢竟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如果老師與學生雙方都停留在「感覺的層次」進行溝通,那只能由學生的悟性來決定吸收的程度,這其實不利於每一項身體技藝的傳承,每位學生的身體結構條件都不同,不是每個人都能對於自身結構狀態有適當的理解。

後來「林開瑞」醫師第二本著作《解剖太極.二》當中,更是完整提到一個關鍵詞:

「張拉整體」

而這個「張拉整體」的結構應用,與人類身體「肌筋膜」系統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人體的內在空間都受其這結構的影響而產生變化,但因我們的意識狀態在平時並不會留意到這組織結構的變化,故都當作無法觸及與無法理解的「隱闇向度」

隱闇向度」這一詞,出自「楊儒賓」教授所著的《儒家身體觀》裡。


待續……

 樓主| 發表於 2024-10-27 02:48:1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玄逸宗 於 2024-10-27 02:50 編輯

以「張拉整體」與「肌筋膜」為線索,開始找相關的書籍來閱讀,但這幾年有關於「筋膜」的書籍算是非常多,但主要都是以瑜伽、運動、醫學類為主,甚少有專門在講什麼是「肌筋膜」的研究書。

但幸運的是我找到一本國外研究肌筋膜的書籍,此書受到許多研究筋膜領域專業人士推薦,也恰好有中文翻譯,書名:

筋膜解密:洞悉藏身在肌肉、器官與骨骼間的神祕網路》。

這本書提到西方近年來一路上研究人體結構,並發現筋膜的過程,以及用解剖學的方式,將人體身上的筋膜找出並切割出來拍成照片。

而正是透過這本書,我可以理解為什麼「摩謝.費登奎斯」所設計的「動中覺察」一系列動作姿勢是有道理的。

因為躺在地面進行身體(頭部、胸腔、腹腔、骨盆)的上下左右的微動,其實是透過這種方式來調適身體內在空間的「張力分佈」,使受到不正常壓迫或受傷的組織能得到舒緩與放鬆,更甚者能帶動全身筋膜的連繋使神經系統能得到調整。

而這種整體全身性的運動雖然是建立在生理性上,但亦會對心理性的意識狀態產生影響。

既然已經找一個具體東西存在,那接下來就要準備怎麼去驗證的方法,就像先前所說因為疫情與其他諸多原因的關係,無法繼續學習有關「動中覺察」的相關課程,也在那時候我決定去找一位內家武術老師學習,這位老師我觀察了很多年,對他所講的教學內容非常有興趣,從練武的經歷來看,老師從小就學練「八卦掌」、「形意拳」、「八極拳」與「丹道氣功」,而長大後尋師學習陳、楊兩氏「太極拳」。

另外一方面,我對「丹道氣功」也非常有興趣,我想知道這位老師對於氣功的瞭解與看法。

果不其然,我開始學習的前幾個月,真的算是「大開眼界」。

他第一眼「看見」我就說:「你氣機外散,身上濁氣很重。」

但當下我沒有太多感受,私底下觀察老師在打拳的動作,也覺得跟我上一位太極拳老師的動作完全不同,總覺得有種說不出來的怪異感,而且所使用的術語也滿傳統的,所以真的是花了一段時間去適應。

像是「完整一氣」、「鬆沉蓄勁」、「以心行氣」、「丹田內轉」的用詞,一開始聽不太懂,但幸有心法與意念的指引,不至於完全摸不著頭緒,但就非常不習慣,因為之前所學都是從基本功架、套路開始,都是以肢體動作為主。

而最一開始,也不是以「太極拳」為主,而是以「形意拳」當中的「五行氣」為主。

五個不同的動作針對五個不同的臟器,這部份也滿有趣的就是,本來我一直以為五行練五臟只是一種「說詞」罷了。

但經過幾個月的練習,我發現到好像真的是有那麼一回事?不說實際具體的位置,而是不同的動作就針對胸、腹腔不同的部位。

恰好我也在「筋膜解密」這本書上讀到,我們的五臟本身是被「筋膜」給包覆住,而在進行「五行氣」的練習時,該部位的區域就會緊縮而後放鬆,這變相不就是一種按摩內臟的方法嗎?


待續……

 樓主| 發表於 2024-11-5 02:05:3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玄逸宗 於 2024-11-5 02:23 編輯

透過練習「形意拳」的『五行氣』、『五行氣樁』、『五行整勁』,在搭配「太極拳」的『抱月樁』、『四正搭手』、『盪氣架』的配合為訓練。

某個層面來說挺適合容易「分心」的我學習,而在練習的過程中這些組合也給我一些啟發與線索。

從一開始「摩謝.費登奎斯」在他著作或「動中覺察」的課程都提及要「放鬆」。

平躺在地上降低「地心引力」對身體結構的影響,甚至利用身體與地面接觸來感受自身結構的張力,去感受全身的流動。

而傳統內家武術則是雙腳站在地面上的狀態,當然人只要一站著就一定會「緊」。

正因為是站立的狀態下,發展出屬於自身結構獨特的身形架構,甚至進而延伸出看似站立靜態的「放鬆模式」。

站立當中尋求放鬆,本身就是矛盾的事情,更何況是將外形與身體做出某些不同角度調整的狀態下來放鬆。

當然有人會問,那麼這樣的訓練有用嗎?對身體真的有幫助嗎?

礙於個人資質與生活條件的問題,個人是在練習一年快二年(中途有斷半年),一週至少五天,一天至少練習一個半小時至二個小時的時間,才逐漸有了具體的實際感受。

我本身就容易分心無法專注,加上身體又開過刀的狀態,極其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

下午空班的時間通常都會透過小睡來恢復體力,睡起來是挺舒服沒錯,可是卻容易非常累,就好像電池老化電力流失的特別快。

後來除非特別累的狀態下會直接小睡,基本上我把空班休息的時間都拿來練習,時間久了逐漸意識到電力流失的情況得到改善,專注力能維持住,比較能不被外在環境的人事物影響太多。

這也讓我更願意花時間投入練習,同時間也印證這樣的訓練也能間接鍛鍊「整體全身性」的結構與功能。


待續……

 樓主| 發表於 2024-11-12 00:15:18 | 顯示全部樓層
從「太極拳」裡面的鬆身心法的練習過程,逐漸可以明白一件事情。

人體站立所承受自然物理規則所產生的「緊」,要試圖調整既有存在的機制,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意識」的進行放鬆的訓練,因一開始意識無法精確與有效率的進入身體停留太久的時間,這部份除了長期累積的練習之外,更著重在隨著練習的過程中,逐漸將意識的專注力安置在身體內的情況。

筋膜網路貫穿聯繫、環繞人體內的「內臟器官」、「肌肉」、「骨骼」、「神經纖維」,然而這些被筋膜網路固定與包覆住的部位,又與中樞神經與自律神經系統交錯在一起,在正常一般意識狀態下,我們無法如此精密與深入到複雜的神經系統運作裡。

透過放鬆的訓練,瞭解身體結構內每個需要認知到的地方,使整個過程的協調性朝流暢無礙的目標前進,若用較為明確概念來描繪,就是伸肌(收縮)與屈肌(伸展)彼此不會產生互相干擾,兩者同時間產生作用。

簡單來說,還是在我們的意識是否能進入我們的身體的空間,這點我也尚在努力中,有些地方可以做到意念一到張力立刻集中,但有些地方則還在較為外側(圍)。

透過不同的外形與身體的互相協調的要求,其目的都是為了建構一個「整體」的身體結構。

有了「整體」這個基底,筋膜本身帶有纖維(固體)與基質(流體)的功用才能有效發揮。

固體的特性用來連結與穩定身形結構,亦可傳遞力量。

流體的特性則是提供體內空間各種不同的流體進行傳輸。

而在這個兩者互相作用與協調的過程中,可能讓身體產生適度的循環而提高代謝能力。

在「鬆沉蓄勁」的流程下,將身體空間各部位依序下沉(不全然是往下蹲)至腳底,在這裡做一個假設,處理自身重量將近放在某個位置,這時候就會產生「壓電效應」,以意念為引釋放這股蓄集的動能來流動至周身。

在筋膜固體裡的「膠原蛋白」具有「壓電性」的特質,但能具體提供怎樣的效率,還需大量的驗證。

而意念為引的這股動能(電荷),主要靠流動的特性做為傳導的路徑。

這也是為何能產生所謂的「氣感」的主要原因了。


待續……

 樓主| 發表於 2024-11-23 03:01:0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玄逸宗 於 2024-11-23 03:03 編輯

透過整體(或是傳統武術樁體的概念)的訓練間接產生張力的串連或是放鬆,在人體筋膜網路裡面的膠原蛋白結締組織因本身特性的影響下使得「壓電效應」得到運作,讓我們可以將能量收守在身體裡的空間而培養「生機」。

在這樣的前提去觀察過去中國傳統哲學或是思想,或許就可以慢慢理解到「氣」是怎樣的一種狀態,畢竟「氣化論」是我們傳統文化裡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在《儒家身體觀》裡,「楊儒賓」教授指先秦儒家思想的身體觀的源頭有二:

一是周禮為中心的「威儀身體觀(或言攝威儀觀)」。

二是醫學為中心的「血氣觀(或言治氣血觀)」。

而二源又分三派:

一是以「孟子」為代表的「踐形觀」:他強調形—氣—心的結構,主張生命與道德的合一,人身乃精神化的身體。

二是以「荀子」代表的「威儀觀」:這是種社會化的身體,它強調人的本質、身體與社會的建構是分不開的。

三是「自然氣化觀」:這種身體觀強調自然與人身同是氣化的產物,因此,自然與人在內在的本質同樣是感應的。這種身體觀在秦、漢以後蔚為大宗,但在《管子》兩篇的精氣說與及《左傳》、《易傳》等文獻中已是可見其梗概。

踐形觀可以視為精神化的身體觀,氣化身體觀可以視為自然化或宇宙化的身體觀,禮義身體觀則可視為社會化的身體觀。這三種身體觀當然是相當理想類型的,我們也不妨視之方便法門。事實上,此彊彼界並沒有一條嚴格的界限,孟子的踐形觀明顯地蘊含著氣化的因素,而且它也不會反對禮義身體觀的密切關係。然而,以心氣為中心的踐形觀—以自然之氣為中心的氣化身體觀—以社會規範為中心的禮義身體觀,這三觀確實可以代表儒家傳統三種看待人身的主要方式。這三觀在先秦時期業已形成,宋明以後的儒者論及人身問題時,通常也是在這三種模式之間遊走。

綜合這三種身體觀,如果我們再將「身體」一詞與生理性的形體分開,把「身體」作為更高一級的共名,它用以綜攝上述三種觀點以及「形體」此一向度,那麼,我們可以說傳統儒家理想的身體觀應該具備:意識的身體、形軀的身體、自然氣化的身體與社會的身體四義。這四體實際上當然不是可以劃分開的,而是同一機體的不同指謂。由於這四體相互參差,因此,每一體可以說都有心氣滲入,因此,我們可以說任一體皆有主體義。是故,我們可以說「身體主體」一詞。

此主體之名可含攝意識主體、代表形軀內外兩面的形氣主體自然主體與代表社會規範體系的文化主體

以上內容都出自「儒家身體觀」,書中內容還有許多值得大家來借鑒與思考的地方,有興趣的網友可以找來看。

之所以會提到上面的內容,主要也是強調人身主體性的重要性,而「楊儒賓」教授在書中所歸納的「四體一體」身體觀亦可領會到身體的確受到自身意識與各種不同層面的影響。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