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161|回復: 1

思惟修(33):小兒止咳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0-4-30 10:48: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陈蝶衣 於 2020-4-30 10:49 編輯

640.webp.jpg

磨磚作鏡。坐禪非禪。

一般佛啦瞎禿子,吃飽飯了,早課晚課,感謝主,乞到食,便上座坐禪觀行,一句念佛是誰?把捉話頭,念漏不住,不令放起,厭喧求靜,是人行邪道。

爾若是聽見大師講的住心看靜,舉心外照,攝心內澄,凝心入定,若是此類禪修課程皆是造作。


坐禪是方便,並非目的。就象給某種疾病開的藥方一樣,病癒,藥也用不著了。

那裡病人最多?肯定是醫院。那裡鬼最多?肯定是寺廟,因為有香花紙錢燈油蠟燭。那裡可以求得心靈安慰?肯定是宗教場所,沒病沒痛的你去幹啥?肯定是身體精神不佳才去找療理寄託。

藥對無病之人,不僅完全沒有用處,反而會引起副作用。與其使用藥物而使病癒,不如本來就是健康的身體。

與其使心神安定,不如不讓心神動亂。

我呔。大丈夫兒,今日方知本來無物,只為爾信不及,念念馳求,舍頭覓頭,自不能歇。……如禪宗見解,又且不然,直是現今,更無時節。
有個說處,止咳罷了,皆是一期藥病相治,總無實法。

這不僅限於念佛坐禪,就連五千四十餘卷的佛經和包括宗教在內的人類一切文化,也不過是一種藥劑而已。

就是說,這些都是為了彌補人類的缺陷而使用的一種工具。它是後來人們巧妙地彌縫下來的產物,是一時的閒話。“三乘十二分教”,其結果也只不過象拭去污點的故紙一般。

  對本來健全的人來說,圓融,滋補、修飾是毫無用處的。

  諸方說有道可修,有法可證。爾說證何法修何道?爾今用處欠少什麼物?修補何處?

一切具足,人類本來完備的。所謂本來完備,有人也許會想到是因為現在不完備。所謂的本來完備,是指的當下現前。所謂本來,並非時間性的本來,亦非理論性的本來,沒有任何間隙。

  沒死都可以呼吸,你要整天擔心自己活在空氣中嗎?真正健康的人,連健康是什麼都不會想去知道。修飾,是彌補缺陷。修行,是一時的方便。修養、修身以及凡是帶有“修”字的,都可以看作是指人類的不完全。“悟”並非究極目.

爾諸方言道,有修有證,莫錯。設有修得者,皆是生死業。爾言六度萬行齊修,我見皆是造業。求佛求法,即是造地獄業。求菩薩亦是造業。看經看教,亦是造業。

我與祖師本來都是無事人。

  修行只不過是彌補缺陷的一種應急手段。因此,通過修行而達到的“證”(悟),就象服藥一樣,也有副作用。它不如本來健康。證即實證,確認。確認“書”只是對不信的人才有意義。雖說病癒,恢復了健康,但並非說明有所得。

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感謝健康,是相對患病時而言的。本來健康的人,並不認為健康值得感謝。

這種人是“大丈夫兒”,名為“無事之人”。所謂無事,是指不具備事物。佛、祖師,就是這種平常人。不斷進行修行,便可開悟,這些都是裝威唬人罷了。所謂偉大的人,要而言之,即是病人。至少是病癒不久的人。

真正健康的,是平常的人。“無事是貴人”,是指那些既未病過也未治過病的本來健康的人,所謂貴人,並非一旦成為家財萬貫的富人,而是祖輩相傳的高貴人家。

一切經論皆是起心法,若起道心即巧偽生智餘事。若心不起,何用坐禪誦念,巧偽不生何勞正念。

一切經論,不過“收拾心起”,這正是病與藥的比喻。若起求道之心,的確是可怕的“巧偽”,就象自己出示缺陷者的招牌一樣。“巧偽”是一個不可捉摸的詞彙,其實它就是修繕的意思.把坐禪看作是“收拾心起”。

坐禪是安定亂心的方便。心不亂,方便也用不著。沒有巧偽,也就沒有必要正念。古來,正念屬於八聖道之一,被看做與坐禪相同。
把一切經論看做是“收拾心起”的思想,至此,最為明朗了。
本來,戒律是隨犯隨制,根據弟子們行為不檢點,不斷增加戒條。說法施教亦與此相同。寂默,才最為雄辯。應病而與藥的言教,充滿著非常苦澀的味道。

  對一切境而不起心,就是禪的出發點。並非不讓心起,而是心不起。

  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而不動,名為禪。

應從念不起處見自性。所謂見,是智慧的作用。心念不起,坐禪也沒有必要,這才是真正的坐禪。從而,坐禪將向最高層次的轉變。

無念之體,有本知之用。這就象把鏡子擦拭乾淨,沒有任何東西照映其中一樣,但它實際上具有照映一切的作用,性空,才有緣起。這就是本知。

戒者,念不起;定者,無念;慧者,知無念。作為“收拾念起”,一切傾向於禁止、禁制,這是傳統三學的意思,在這裡卻作為健康人的本來面目,發揮其積極性。
  
  無所住者,今推知識無住心是。而生其心者,知心無住是。本體空寂,從空寂體上起知,善分別世間青黃赤白,是慧。不隨分別起,如一,是定。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是,連“心不起”亦應無所住,去自由地使喚本來之心。也就是說,這句話是指起念而不被已起之念所住的本知的作用.

這句話是“應該生無所住心”的意思,“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想說明由“念不起”到“念起”的作用。“應無所住”是體,“而生其心”是用。

無用之體和無體之用,都是不究竟的。

  絕對無條件地肯定人的活潑潑的心的。

  心起動念,彈指動目,所作所為,皆是空性全體之用,更無別用。全體貪嗔癡,造善造惡,受苦受樂,此皆是性,如面作種種飲食,一一皆面。

  既然心不起,又何用坐禪。“心不起”觀點是以肯定一切心動為條件的。亦非心起,亦非心不起。心不起為其主體,亦不住於不起,不起與起,都是動了,意識動了,我們要做到的,就是截住這個淺表的思維作用,以便使更深切更中心的那個,發揮其無限作用。

促使自己內在有效的中樞系統(人格的真正基礎),盡力去面對自己所在的世界,無論好壞,無論信與疑,這些都是究竟實相的一部分,驅動自己,找到高度精純的意境。

禪的這種意境是熱切主動發揮出一種新的生命源頭。內在可以透徹世界,洞悉事物的真相和運轉。


不是故作禪的不可知不可解,禪本來就排除知解的行為,禪門號稱無門關,就是要設計出一種完全不屬於知解範疇內的東西,非邏輯可得,非推理可得,非知識追究可得問津,難啊。


為什麼說即心即佛?
  為止小兒啼。
  啼止時如何?
  非心非佛。
  除二種人來如何?
 向伊道不是物。
  忽遇其中人來時如何?
  且教伊體會大道。


  “即心即佛”是馬祖以後唐代禪宗最盛時期的禪語。連這樣一句最為重要的禪語也不過像是對於那些向自己的心外求佛的人的一種藥.

心就是心,沒有必要說它是佛。對於那些認為自己非佛的人來說,這句禪語是最有效的藥,就像是用來花哄正在啼哭的孩子的玩具。如果說心即是佛,那麼,便使人想到心外無法。這種想法必須除掉。其實,應該說非心非佛。與其重複這種不必要的口舌遊戲,不如將真實的事情說穿了好得多。

  既然非心非佛,剩下的只是人了。“向伊道不是物”,人也要除掉。

這裡的“物”是術語的眾生,指人類。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不要陷入傳統圈套觀點,必須全部消除。否定並非僅限於否定。


如果是非心非佛那樣的人,他應該知道什麼是大道。大道,實際也是多餘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必要去考慮被大道所縛。


陳蝶衣,非心吠佛,菲菲心,菲菲拂。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