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260|回復: 2

012『廣義靈魂學』下冊 第十二章 歷代大哲的「靈魂論」03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5-25 12:40: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廣義靈魂學』下冊 第十二章 歷代大哲的「靈魂論」03

作者:張開基

(本文作者擁有著作權,非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轉貼、摘錄或任何形式之引用,改作)  

「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的靈魂論

關於希臘「雅典學派」諸多大哲的「靈魂學」論述,流傳了二千多年,從原文、翻譯、評論、研究論文以及引用節錄的各種文字資料可謂汗牛充棟,多不勝數,筆者當然不能一一加以引述,也不可能任意篡改捏造,只能就重點以節選方式合理的引用部份專家學者的論述,然後再加以個人意見的評註:

………………………………

靈魂(希臘文psyche,拉丁文anima,英文soul)一詞按原意是指呼吸,生命,早在原始人中就已產生,在宗教和神話中得到廣泛流行。自西方哲學產生起,靈魂又成為哲學家們普遍使用的重要概念,靈魂不僅歸屬於生命之物,而且常被賦予宇宙萬物;不僅如此,靈魂還被哲學家們賦予了神聖的性質,成為「神靈」,甚至還被有些哲學家與宗教或迷信的神混同起來,從而使靈魂蒙上了一層神秘的外衣,他們的靈魂說程度不等地具有宗教和神話的色彩。從「泰勒斯」開始,整個前蘇格拉底哲學,沒有一個哲學家不把靈魂作為自己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亞里斯多德明確地將靈魂說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根據亞里斯多德的總結,希臘哲學家們將兩種特性或功能歸之於靈魂:一是引起事物運動的原因;二是產生認識和感知的能力。

我們從西方出版的哲學史著作和有關專著中看到,西方學者往往把希臘哲學家們的靈魂說歸之於「心理學」。這樣歸類實在太狹隘了,因為靈魂說決不限於心理學。這種歸類反映了他們看待靈魂說的視界、思路存在著嚴重的缺陷,阻礙了人們對靈魂說乃至對整個西方哲學的正確理解,因為我們很難把希臘哲人們的靈魂說限定於某一類知識學科。

(筆者評註:「靈魂說」或者「靈魂學」確實不宜歸諸於「心理學」的範疇,而且,關於「靈魂學」甚至不是現今任何一門學科可以完全涵蓋的,有必要專門成立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就「柏拉圖」(Plato)而言,他特別注重靈魂說的形而上的意義。沒有靈魂說就沒有理念論。靈魂說是柏拉圖的本體論、知識論乃至社會政治倫理說的重要論證依據。柏拉圖的靈魂學說主要體現在他的《美諾篇》、《斐多篇》、《國家篇》、《斐德羅篇》、《泰阿泰德篇》、《蒂邁歐篇》等對話中。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對於「亞里斯多德」(Aristotles)來說,靈魂說的內容就更加豐富複雜了。關於靈魂的學說應是他的自然哲學的一部分,也是他的第一哲學不可或缺的部分,無論是本體論還是知識論都與靈魂學說有關。「亞里斯多德」的靈魂說又與他的政治學倫理學等實踐學科密切相關,這些研究人的生存、行為的學問在某種意義上正是以靈魂說為基礎的。「亞里斯多德」的靈魂說貫穿於他的思辨哲學和實踐哲學,既有經驗的考察和事實的材料,也有理論的分析和論證。「亞里斯多德」關於靈魂說的論著除了專著《論靈魂》之外,其他各種著作幾乎全都涉及靈魂說。從現代的知識分類來看,「亞里斯多德」的靈魂說涉及多門學科,除了上述理論的和實踐的幾門之外,他的修辭學、美學以及各種技藝也都涉及靈魂說。

靈魂與肉體的關係是哲學家們靈魂觀的首要問題,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靈魂是否必須依存於肉體,二是靈魂與肉體何者優先、何者更重要。「柏拉圖」主張,靈魂和肉體是相互分離而各自獨立存在的實體,而且靈魂是永恆不朽的。這與理念和具體事物相分離而獨立存在以及理念的永恆性是一致的、密切相關的,「柏拉圖」正是用這種靈魂說來論證理念論的。他指出,人的靈魂先於肉體而存在,而且對理念早已有所認識(知)。但是,當靈魂投生到人體以後,由於受肉體的干擾或玷污,就把原有的理念知識暫時忘記了。要重新獲得那些原來具有的知識,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所謂學習,就是把那些生前已經知道而現在忘記了的知識重新「回憶」起來。回憶說建立在靈魂與肉體相分離的二元論基礎上,又是以靈魂永恆不朽為前提的;反之,靈魂的回憶也證明了靈魂的不朽。「靈魂回憶」和「靈魂不朽」是相互論證的。但是,柏拉圖又從靈魂「自身運動」的角度論證和闡述靈魂的不朽。他斷言:「一切靈魂都是不朽的,因為凡是永遠處在運動之中的事物都是不朽的。」那些被其他事物推動的事物會停止運動,也會停止生命;而那自身運動的事物只要不放棄自身的性質就決不會停止運動。而且,自身運動的事物是其他一切被推動事物運動的源泉和第一原理,它既不可能被產生也不可能被毀滅。因此,自身運動者一定是不朽的。而自身運動正是靈魂的本質的定義。如果「自身運動者是靈魂」這個論斷正確的話,必定可以這樣推論:靈魂不生不滅。必須注意的是,柏拉圖在這裏所說的靈魂,不僅指「人的靈魂」,也包括「神的靈魂」。柏拉圖所謂的靈魂,實際上就是「運動」和「生命」的原則。這裏的運動不僅是一般的物理意義上的運動變化,更重要的是自身具有的主動和能動力量。

(筆者評註:很明顯的,「柏拉圖」的「靈魂回憶」和「靈魂不朽」理念是延續自「蘇格拉底」的,至於他主張「靈魂和肉體是相互分離而各自獨立存在的實體」,卻是似是而非的,因為不論死後的靈魂是否不朽或能否獨立存在,在活著時,靈魂和肉體是不可能相互分離的,而死亡之後一具屍體會腐朽,已經沒有「存在」與否的意義。關於「人的靈魂先於肉體而存在」,筆者也無法認同,因為根據筆者長年的研究;絕大多數的靈魂是比肉體較晚存在的。關於「靈魂回憶」說;筆者同樣持反對的立場,此點已經在上一節反對「蘇格拉底」的「前定論」中已經詳述過。)

柏拉圖以神話故事的方式描述了靈魂在整個宇宙中的運行。如果靈魂完善,羽翼豐滿,它就在高天飛行,主宰全世界;如果靈魂失去羽翼,就向下落,與肉體結合,成為可朽的生靈。神駕著飛車在天上飛翔,可朽的生靈也追隨神靈。在天上運行過程中,靈魂憑理智看到了正義本身、節制本身和真正的知識。這些知識與變化和雜多的物體無關,是關於真正存在的知識;靈魂正是靠這些知識來滋養自身。但是,靈魂中的非理智的東西不斷生阻,致使許多靈魂時升時降,很難見到真正的存在或只能見到一部分;更有許多靈魂沒有能力隨神高飛,他們困頓於下界的紛擾,互相碰撞、踐踏,羽翼損傷,墜落地面,投生為人,分為九等,這九個靈魂等級的區分是不可抗拒的命運。從靈魂不朽到靈魂投生,柏拉圖又論述了靈魂輪迴的思想。他指出,在靈魂投生肉體的過程中,凡依照正義生活的以後會獲得較好的命運,而不依正義生活的命運較差。每個靈魂要用一萬年才能回到他原來的出發地,但如果靈魂在千年一度的運行中連續三次選擇了真誠地追求智慧的哲學生活,那麼,到三千年結束時,這樣的靈魂就可恢復羽翼,高飛而去。其他的靈魂則在第一生終了時接受審判,或下地獄受罰,或因正義上天。到一千年終了時,這兩批靈魂都要回來選擇下一輩子的生活。這時,人與獸類可以相互轉換,只有見過真理的靈魂才能投生為人。在靈魂輪回中,「回憶」和理智都起重要作用。柏拉圖把靈魂看作獨立自存的實體,這個實體是複合的,其中理智是最重要的,是靈魂的本質、本性之所在。因此,所謂靈魂不朽,實際上是理性不朽,即理性靈魂不朽;靈魂的非理性東西是可朽的。作為認識功能的靈魂,主要也是理智的作用,靈魂的回憶是理智的運作,是再現理智先天得到的知識。從現代科學的眼光來看,柏拉圖的靈魂不滅和回憶說顯得很荒謬,具有宗教和神秘主義色彩。但是,我們不應簡單地把它們等同於宗教上的靈魂說和輪迴說。柏拉圖的學說是建立在這樣一個信念之上的:在生滅變化之中必定有不變不滅的實體,靈魂和理念就是這樣的實體。靈魂的不朽和精神的常存與理念的永恆是同等的。正因為有這類東西的存在,人一到這世上他的生命就被靈魂所左右,他的精神之中潛在有關於理念的知識,只要運用理性就可將其變為現實的知識。柏拉圖的靈魂說是在告訴人們,理念論是可知的,這可知憑藉的是理智(理性),而理智歸屬於靈魂,理念和靈魂是相通的。靈魂不僅與超感知的理念相通,也與可感事物相關,因為靈魂的結構是複合的,不是單一的理性,還有非理性。

(筆者評註:可以非常確定的;以上關於「靈魂」的上昇、墜落,不朽與可朽以及「九等」說、「萬年、千年說」等等都是出自「柏拉圖」個人主觀的臆想,當然是沒有任何實證,而且更是不符合事實的,依據筆者的研究;「靈魂」一旦產生就是不朽的,不因善惡、理智非理智、知識非知識、是否看到真理等等來決定其「永生」與否。直截了當的說:並沒有「可朽的靈魂」,我同意不可以將「柏拉圖」的主張等同於宗教上的靈魂說和輪迴說。因為,他的主張放在宗教中也無法成立。或許他聽聞過「輪迴轉世」理論,但是,卻錯誤的把靈魂分為「可朽」與「不朽」的,然後又同意「人獸」可以互相轉換,同意「地獄苦刑」說;這樣就產生了難以自圓其說的矛盾;因為既然不理性的靈魂是「可朽」的,就沒有墮落為獸類或者下地獄受苦的可能和必要;對於來自東方的「輪迴轉世說」一知半解又意圖兩者兼顧的結果;就是自相矛盾,無法成立。)

柏拉圖有所謂鳥籠說,是把每個人的心靈比作包含著裝有各種鳥類的籠子,「鳥」則比喻知識。人在嬰兒時期鳥籠是空的,後來他得到知識,便將它們一片片裝進鳥籠,他就學到了或發現了知識。再從籠子裏取出知識,如果是傳遞出去,稱為「教」,而別人從他那裏得到知識,稱為「學」。如果一個人捉錯了他想要捉的知識,就好像本想捉鴿子卻錯捉了斑鳩,這樣他就會作出虛假判斷;如果他捉到了他想要捕捉的知識,那他就沒有犯錯誤,是正確地進行了思維。顯然,鳥籠說和蠟板說都承認了知識可以來自外界,知識可以後來才得到;也肯定了知識可以傳授和學習。這些觀點表明,柏拉圖雖然否定感覺是真正的知識,但並不全盤否定感覺。

(筆者評註:這個比喻式的主張又出現了錯誤;既然他同意「蘇格拉底」的「知識回憶說」,認為「當靈魂投生到人體以後,由於受肉體的干擾或玷污,就把原有的理念知識暫時忘記了。要重新獲得那些原來具有的知識,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所謂學習,就是把那些生前已經知道而現在忘記了的知識重新「回憶」起來。」那麼,「知識」的來源只需要靠「回憶」即可,並不需要「發現」或從別人處「得到」,並不需要「教」或「傳授」,更沒有「捉錯」的可能。)

靈魂按其本性是理性的,欲望對抗理性而沉溺於物欲享受,是違反靈魂本性的行為。理性與欲望之間的關係,實際上也是靈魂與身體的關係。理性支配靈魂,靈魂就能統攝身體,是為正常;反之,欲望支配靈魂,身體就會毀壞靈魂,是為反常。

(筆者評註:這個問題不是起源自「柏拉圖」,他只是因循了「欲望純惡論」的謬誤理念,其實,「欲望」是所有生物生存的原動力,本身並無善惡,而且人類所有的「欲望」也並非全然來自肉體,心靈或精神方面一樣有欲望,而肉體欲望也根本無需視為「純惡」。「靈魂」也許會被過度縱慾而污染,但是,也不至於毀滅。)

創造者就在宇宙中心安置了靈魂,靈魂從中心擴散到整個宇宙,又包圍在整個宇宙的外表。這樣,宇宙成為一個完整而又十分完善的圓球,自足自在,卓越無比,「成了一個有福的神」。靈魂在生成和優越性上都先於和優於軀體,「靈魂是軀體的統治者和主宰」,所以,創造者實際上是理性神,宇宙生成實際上就是理性的創造過程。這種觀點給後世以很大影響,構成了西方哲學的傳統。

(筆者評註:這點又是「柏拉圖」個人的臆想;宇宙是自然生成,跟人類主觀認定的「理性」與否毫無關係;而且「靈魂」的生成並非先於軀體。而且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有所謂的「理性創造神」。)



 樓主| 發表於 2019-5-25 12:43:38 | 顯示全部樓層
亞里斯多德建立起了以實體(本體)為核心的第一哲學(形而上學),他的靈魂觀與他的本體(substance,實體)、生命、質料與形式、潛能與現實等學說相關,他正是在這些關係之中來界定靈魂的;反之,他也用靈魂說來支撐、論證、解釋他的第一哲學。亞里斯多德批評柏拉圖的理念論,也反對像柏拉圖那樣把靈魂看作與軀體相分離而獨立存在的實體。他主張,「靈魂和軀體不能分離」,靈魂依存於軀體,寓於軀體之中。每一靈魂都有自己特有的軀體,任何軀體都有自身獨特的形狀或形式。與此相連,他也反對靈魂轉世、靈魂輪迴說。

(筆者評註:「亞里斯多德」勇於反對甚至批判老師「柏拉圖」的見解,這是值得欽佩和效法的,「真理之前,沒有朋友,也沒有威權」。不過,他的基本靈魂觀也不見得正確;如果說一個人活著的時候,靈魂和肉體是不能分離的,那是對的,但是,死後就必然分離,而且不是「每一靈魂都有自己特有的軀體」,因為人死後的靈魂(亡靈)就不需要軀體,反而是每個活著的軀體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靈魂才對;同時,「輪迴轉世」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即便不是普世皆然,但是,卻確實有這個現象,所以,不是反對就能抹殺。)

「亞里斯多德」強調靈魂不能獨立於軀體,但又認為靈魂是本體。他解釋說,本體有三種意義:作為質料,作為形式,作為質料與形式的結合。質料是潛能,形式是現實。自然物體有的有生命,有的沒有生命;有無生命的區別就在於有無靈魂。有生命的自然軀體必定是本體,這種本體是形式與質料的結合體,軀體本身是質料,它的形式就是靈魂,靈魂本身也是本體,是「作為潛在地有生命的自然軀體的形式「這一意義上的本體,這種本體也就是現實性,「靈魂就是潛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軀體的頭等現實性」。靈魂是有生命的軀體是其所是的本質,它是原理意義上、定義意義上的本體。軀體不是靈魂的現實,相反,靈魂是有生命的軀體的現實。如果說眼睛是生命體,那麼視覺就是眼睛的靈魂,也就是眼睛在定義意義上的本體,是眼睛之為眼睛的本質,如果視覺沒有了,眼睛就不成其為眼睛了。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亞里斯多德」雖然主張靈魂依存於軀體,卻又把靈魂提到原因、本體、本質、形式、現實的高度,靈魂顯然優於高於軀體。他指出:「靈魂在最首要的意義上乃是我們賴以生存、感覺和思維的東西,所以,靈魂是定義或形式,而非質料或基質。」,「靈魂是有生命軀體的原因和本原」,具體而言,靈魂是在三種意義上作為生命軀體的原因和本原:軀體運動的來源,軀體的目的,整個生命軀體的本質(本體)。首先,事物的本體(本質)就是事物存在的根據,對生命體而言,靈魂正是他們的存在和他們的生命的原因或本原。其次,靈魂也是目的意義上的原因,因為自然活動像理智一樣,總是為著某一目的,靈魂合乎自然地為生物提供了這樣的目的,所有自然軀體都是靈魂的工具(器官),動物軀體和植物軀體一樣,都是為其靈魂而存在。再次,靈魂也是位移運動的原因,狀態變化和數量變化也由於靈魂所致,因為感覺就屬於狀態變化,而沒有靈魂就不可能有感覺;生滅也是,沒有營養就不可能有生滅,而沒有靈魂就無所謂營養。「亞里斯多德」雖然沒有像柏拉圖那樣把靈魂看作脫離軀體而獨立存在的本體,但靈魂作為生命軀體的形式意義或定義意義上的本體,也就是使生命體成其為某個生命體的原因、本原、本質,仍然給予靈魂以高於軀體的地位和作用。據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他在本體論上強調形式高於優於質料的主張了。

「亞里斯多德」把主動理性看作高於、優於被動理性,乃至把主動理性與神等同起來。所以,「亞里斯多德」的第一哲學以神學為歸宿。

(筆者評註:不論「靈魂」的主動理性如何,和「神」沒有任何關係,雖然,我們並不能確定「亞里斯多德」心目中的「神」的真面目為何?但是,如果又是和「蘇格拉底」一樣,先行設定一位高高在上,無所不能的「神」,創造一切也監管一切,然後只有靈魂純淨到所謂的「主動理性」才能和神合而為一或者平起平坐,那麼,這是主觀的信仰,不是客觀思辨後的哲學心得。)

綜上所述,靈魂是人的非物性、可理解的形上原理,靈魂賦予身體一本體的基礎。簡言之,靈魂方是每個人的真正自我,與身體有著本體的區別。柏拉圖的靈魂不朽的論證要論證的是靈魂的真正本性。在柏拉圖的對話錄中我們因而看到他要人照顧靈魂,人的最終的理想是要相似神,靈魂中的神聖本性當是不朽的。故我們只能從靈魂的這種本性來探討靈魂不朽與它的命運。和亞里斯多德的靈魂說雖然有著諸多分歧,但他們都把靈魂看作比肉體更重要、更高貴、更優先,而且都把理性看作人的靈魂的本質所在,也是人之為人的本質屬性,故「亞里斯多德」稱人為理性之動物。柏氏哲學與「亞里斯多德」哲學雖然在思路、風格、觀點等方面有諸多分歧,但都把神看作最高實體、最終目的,神是至善,是理性的物件,是形而上意義上的理性神。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所奠定的西方哲學具有人性和神性兩大品性,他們的本體論知識論和政治倫理論都離不開人和神,在某種意義上也是關於人和神的理論,而他們的靈魂說正是人性與神性、人論與神論的匯合處和發源地。

(以上節選引用自「黃頌傑」先生撰述之「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靈魂說研究」論文)。

(筆者評註:對於任何一個活人而言;「靈魂」和「肉體」是同等重要的,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依賴才能存活在這樣一個現實的世界之中,關係有如駕駛和車輛,駕駛指揮操作一輛性能正常的車輛,有足夠的燃料動力,才能抵達目的地,單單有駕駛沒有車輛,或者單單有車輛沒有駕駛,又或者有駕駛有車輛,車輛是故障或缺乏燃料提供足夠動力,是不可能抵達目的地的。但是,「靈魂理念」單單在人的自主意識存有,在自主意志行使之中就已經有足夠的條件可以成立,並不需要依賴「神」,也不是為了與神「合而為一」為終極標的。)

………………………………

「柏拉圖」認為:靈魂是人的非物性、可理解的形上原理,靈魂賦予身體一本體的基礎。簡言之,靈魂方是每個人的真正自我,與身體有著本體的區別。柏拉圖的靈魂不朽的論證要論證的是靈魂的真正本性。在柏拉圖的對話錄中我們因而看到他要人照顧靈魂,人的最終的理想是要相似神,靈魂中的神聖本性當是不朽的。故我們只能從靈魂的這種本性來探討靈魂不朽與它的命運。

(筆者評註:同樣的問題;我們實在看不出來為什麼「人的最終的理想是要相似神」?幾乎沒有任何客觀的理由可以佐證這個論點?)

在回憶理論中,柏拉圖明確的將靈魂先經驗的存在(uneexistencepre-empirique)與真正的世界、真正的實在本身,亦即觀念的世界聯繫起來,靈魂在這世界中的存在是為身體所限,對人而言,在這世界中的存在如同從永恆的家被放逐的一段時期。人的理想是要回歸到靈魂所從出的那真正的世界。身體死亡後,靈魂的繼續存在就在於指出靈魂的不朽,在人死亡後,靈魂得以解脫,回到原初的狀態,靈魂可以自由的瞻仰永恆的觀念。

(筆者評註:這點是所有「靈魂回歸說」的共同理念,但是,為什麼需要回歸呢?理由幾乎非常一致的認定那是每個靈魂的最初來處,為什麼要回歸呢?因為那裡才是宇宙生命的至善之境……但是,最吊詭的也正是他們永遠解釋不清的重點:既然那是「至善之境」,當初靈魂為什麼要離開呢?又為什麼要經歷無盡的波折和苦難才又終於回歸原點呢?於是有了「禁果論」,有了「犯錯論」,有了「放逐論」----但是,拉回到基點;既然是「至善之境」,在那裡產生出來的任何靈魂又怎麼可能會「犯錯」呢?至善之境必然是純善無惡的,又是什麼樣的動機使得靈魂會犯錯干禁呢?這是永遠沒人能回答的問題。因為這根本就是一個無法成立的「悖論」)

在柏拉圖思想中所揭示的不朽的靈魂與會死亡的身體之間的二元對立上,不朽的靈魂方是真正的人,或者更好說人的價值在於他的靈魂。靈魂屬於永恆的世界,它當回到永恆的觀念的世界,觀念的可理解世界是人在未來到達經驗的世界之前就已認識。哲學是為死亡做準備,在死亡之後,靈魂可以永久的存在於觀念的世界,不再受限於這會死亡的世界,也因此,死亡不是一個惡。死亡不是別的,是不朽的靈魂完整的脫離身體。

(筆者評註:很明顯的謬論;哲學怎麼是為死亡做準備的學科呢?哲學是由「我、我想、我質疑、因此我認為」所構成的,應該是為此生所有的事,以及死後永生的事提供一個正確邏輯而產生的;死亡當然不是「惡」,是生命的一個必經的歷程,是生命型態轉換的一個方式,但是,下一段生命卻未必就是永恆的「靈魂世界」,也許會是另一次的「輪迴轉世」。)

他提出靈魂在未來到感覺的世界之前是在可理解的世界瞻仰觀念,靈魂相似觀念。人的最終的命運是要從理智的在世的時間中進到永恆,由變化的世界進到不變化的可理解的世界,靈魂可以重新的瞻仰觀念。靈魂因而是不朽的、不毀滅的、是生命本身、是真正的人。在《斐多篇》中我們看到柏拉圖一方面揭示他的第二度航程在可理解世界的發現,另一方面靈魂在它的固有本性上initsownright是不朽的。從某種意義而言在柏拉圖的整個哲學體系中形上學與靈魂論是一體的兩面。

(以上節選引用自「丁福寧」先生撰述之「柏拉圖論靈魂不朽」論文)

(筆者評註:我們必須先同意所謂宇宙的廣大包容性,在自然宇宙之外,沒有所謂「超自然」的存在,而這個宇宙隨時隨地都是在變動的,這就是自然律,而任何一種生命型態,都是存在於這個自然律之中,因此,不只是今生活著時的肉體生命或者死後的靈魂,都還是在這個宇宙自然之中,所以沒有不變化的世界。)

………………………………



 樓主| 發表於 2019-5-25 12:45:15 | 顯示全部樓層
單憑肉體需要食物這一點,它就成為我們無窮無盡的煩惱的根源了;並且它還容易生病,從而妨礙我們追求真有。它使我們充滿了愛戀、肉慾、畏懼、各式各樣的幻想,以及無窮無盡的愚蠢;事實上,正像人們所說的,它剝奪了我們的一切思想能力。戰爭、廝殺和黨爭都是從哪裏來的呢﹖還不是從肉體和肉體的欲念那裏來的麼﹖戰爭是由於愛錢引起的,而所以必須要有錢就是為了肉體的緣故與供肉體的享用;由於有這些障礙,我們便不能有時間去從事哲學;而最後並且最壞的就是,縱使我們有暇讓自己去從事某種思索,肉體卻總是打斷我們,給我們的探討造成紛擾和混亂,並且使我們驚惶無措以致不能夠看到真理。經驗已經向我們證明瞭,如果我們要對任何事物有真正的知識,我們就必須擺脫肉體……必須使靈魂的自身看到事物的自身:然後我們才能得到我們所願望的智慧,並且說我們就是愛智慧的人;但這並不是在我們生前而是在我們死後:因為靈魂若是和肉體在一片的時候,就不能有純粹的知識;知識如果真能獲得的話,也必須是在死後才能獲得。這樣在解脫了肉體的愚蠢之後,我們就會是純潔的,並且和一切純潔的相交通,我們自身就會知道到處都是光明,這種光明不是別的,乃是真理的光。因為不純潔的是不容許接近純潔的。……而純潔化不就正是靈魂與肉體的分離嗎﹖……這種靈魂之與肉體的分離與解脫,就叫做死。……而真正的哲學家,並且唯有真正的哲學家,才永遠都在尋求靈魂的解脫。

(筆者評註:過度尊崇「靈魂」的理性、神聖、高潔,而厭棄肉體的污穢、可憎、卑下,這絕對不是一個正確的觀點;如果有一種哲學只是一味追求死後靈魂純淨的型態,那麼這絕對是個錯誤的哲學,相反的,能夠真正感覺到肉體的美妙、歡愉、舒適、滿足,並且巧妙的調和靈魂理性的高潔和肉體感覺的美好,這個才是合乎人性的哲學。否則人何必要肉體,如果靈魂原來就是來自至善之境的話;那麼投胎人間就根本只是多此一舉而已。)

但有一種真正的錢是應該不惜拿一切去交換的,那就是智慧。

靈魂既是永恆的,所以它就善於觀照永恆的事物,也就是本質;但是當它在感官知覺之中觀照萬物流變的世界時,它就要迷亂了。

(筆者評註:「智慧」是幾乎絕對重要的,這點筆者完全同意。但是,所謂的「感官知覺」是人類或其他物種諸多認知自然宇宙萬事萬物的一種方式而已,並不一定就會「迷亂」;何況人類還有另一套「感知」系統可以參照比對,輔助認知而不迷亂。)

當靈魂使用身體作為一種知覺的工具時,也就是說,當使用視覺或聽覺或其他感官的時候﹙因為所謂通過身體來知覺,其意義也就是通過感官來知覺﹚,……靈魂便被身體拖進了可變的領域,靈魂就會迷惘而混亂;當它一接觸到變化,世界就會纏繞住它,它就要像一個醉漢一樣。……但是當它返回於其自身之中而進行思索的時候,那末它就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那就是純潔、永恆、不朽與不變的領域,這些都是靈魂的同類,而且只要是當它獨自一人而又無拘無束的時候,它就總是和它們生存在一片的;這時候它就不再陷於錯誤的道路,它就與不變相感通而本身也成為不變的了。靈魂的這種狀態就叫作智慧。

(筆者評註:我們生活在這個現實的世界,肉體的感官知覺是我們認知自身和外界世界的管道,本身沒有善惡對錯,一個生活在熱帶雨林深處的原始人和一個生活在現代都市的文明人,有著同樣的「感官知覺」,即使接受的是相同的訊息,內在思考的模式和自身的立場以及處理的方式卻可能完全不同,由此可見,「感官知覺」並沒有絕對自主能力,也就沒有「純善、純惡」的問題,更何況「善惡」只是人類社會化之後逐漸堆砌出來的一個行為準則而已,甚至不是任何時空背景皆準的,所以用這個不周沿的準則來衡量「靈魂」絕對不是正確的方法。)

真正哲學家的靈魂在生時已經從肉慾的束縛之下解放了出來,在死後就要到那個看不見的世界裏去,與眾神在一起享福。但是不純潔的靈魂愛戀著肉體,便會變成荒塚裏的遊魂,或者各按其特性而進到動物的身體裏面去,或是驢,或是狼,或是鷹。一個雖曾有德但並不是哲學家的人,則死後就將變為蜜蜂,或黃蜂,或螞蟻,或者是其他某種群居的有社會性的動物。

(筆者評註:又是一個沒有證據的個人臆想,第一、「肉慾」未必一定是「靈魂」的束縛或者囚籠。第二、「與眾神一起享福」只是一種渴望,但是,並無法保證是必然的結局。第三、因為對於肉體和物質甚至人間情感的執著是有可能因此被自己的執念羈留在陽世間,有如飄蕩的遊魂。第四、會轉世為各種禽獸的觀念,或許是受到印度思想的影響,但是,肯定不是這般的截然,而且,有德卻不是「哲學家」的人,也不會因此變為蜜蜂,或黃蜂,或螞蟻。因為「哲學家」只是比較擅長思索、邏輯分析甚至詭辯的專業人士而已,而不是「哲學家」卻有德的人,也未必這麼卑下不堪,死後下場如此悲慘。)

唯有真正的哲學家死後才升天。「凡是不曾研究過哲學的人以及在逝世時並不是全然純潔無瑕的人,沒有一個是可以與眾神同在的;只有愛知識的人才能夠」。這就是何以真正篤奉哲學的人要摒絕肉慾了:並不是他們怕貧窮或者恥辱,而是因為他們「意識到靈魂只不過是附著在身體上,……在哲學來接引它以前,它只能夠通過牢獄中的鐵窗,而不能夠以它自己並通過它自己來觀看真實的存在,……並且由於欲念的緣故,它在自己的被俘期間已經變成了一個主要的同謀犯了」。哲學家是有節制的,因為「每種快樂和痛苦都是一個把靈魂釘住在身體上的釘子,直到最後靈魂也變得和身體一樣,並且凡是身體所肯定為真實的,它也都信以為真」。

(筆者評註:在古代的社會背景中,把「升天」、「上天堂」、「與眾神同在」當成一種尊榮的恩寵,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今日,我們應當知道死後生命只是另一種型態的存有,和「神」無關,也非因為在世時心地善良,行為端正,思想純潔而獲得的獎賞。更何況如果這裡指的「神」是希臘早期的「泰坦神」或後期的「奧林匹斯諸神」,在德行上也未必純善,智慧也未必更高超,與這類的眾神在一起,顯然也不是絕對的好事。何況「肉體慾望」有其正面又必然的作用,並非「純惡」,懼之如蛇蠍,棄之如蔽履,那是根本錯誤也沒有必要的,所以「真正篤奉哲學的人要摒絕肉慾了」的主張是錯誤的。篤奉哲學或者愛好哲學,一樣可以正常正當的享有美好的肉體生活,一樣可以適度的滿足肉體的欲求,譬如食慾和性慾,前者養生活命,後者傳宗接代,延續人類的生命,這是生命的絕對必要,沒有什麼好排斥摒棄的。)

「亞里斯多德」他說有三種實質:即,一種是可感覺的又可毀滅的,一種是可感覺的但不可毀滅的,再一種是既不可感覺的又不可毀滅的。第一類包括植物和動物,第二類包括天體﹙「亞里斯多德」相信它們除了運動而外是沒有變化的﹚,第三類包括人的理性的靈魂以及神。

(筆者評註:關於第一種類,可以同意。第二類在今日來看就是錯誤了,因為天體一樣會毀滅。至於第三類,「人理性的靈魂」最終會不會毀滅,目前也仍然無法武斷的定論。)

「亞里斯多德」的學說是複雜的,很容易被誤解。在他的《論靈魂》一書裏,他把靈魂看成是與身體結合在一片的,並且嘲笑了畢達哥拉斯派的輪迴學說。似乎靈魂是隨身體而消滅的:「因此無可懷疑,靈魂與它的身體是不可分的」

(筆者評註:依據筆者的研究;正常情形下,活人的靈魂與肉體確實是緊密結合的,但是,偶有例外;譬如「靈魂出竅」、「入神借竅」等也會有暫時分離的現象。而有關「輪迴轉世」,因為不是普世皆然,因此絕對的肯定或絕對的否定都是過於武斷的謬見。)

「亞里斯多德」區別了「靈魂」與「心靈」,把心靈提得比靈魂更高,更不受身體的束縛。談過了靈魂與身體的關繫之後,他說道:「心靈的情況是不同的;它似乎是植於靈魂之內的一種獨立的實質,並且是不可能被毀滅的」凡是賦予植物或動物以實質性的,「亞里斯多德」便稱之為「靈魂」。但是「心靈」卻是另一種不同的東西,與身體的聯繫也不那麼密切;也許它是靈魂的一部分。

(筆者評註:關於以上這段論述;現今依據筆者的研究;或許我們可以將「亞里斯多德」所謂的「靈魂」視為「靈體」,「心靈」視為「靈識」,如果這是他思辨得到的結果,是值得我們佩服的,因為,事實確實如此。)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一個人喜歡吃肉而另一個人喜歡吃菠蘿;這就區別開了人與人。但是當他們都想到乘法表的時候,只要他們想得正確,他們之間就沒有任何的分別了。非理性的靈魂把我們區分開來;而有理性的靈魂則把我們結合起來。因此心靈的不朽或理性的不朽並不是個別的人的個人不朽,而是分享著神的不朽。我們看不出「亞里斯多德」是相信柏拉圖以及後來基督教所教導的那種意義上的個人的靈魂不朽的。他只是相信就人有理性而論,他們便分享著神聖的東西,而神聖的東西才是不朽的。人是可以增加自己天性中的神聖的成份的,並且這樣做就是最高的德行了。

(以上節選引用自「羅素」先生撰述之「西方哲學史」一書)

(筆者評註:不論是「柏拉圖」或者「亞里斯多德」對所謂「神」的觀點及界定是否一致,但是,他們仍然不能純淨的脫離「有神」思想,應該說;他們一直認為無論如何,人還是必須和「神」發生關係的,人的「靈魂」或「心靈」還是無法獨立的不朽。但是,這種觀點顯然是錯誤的。)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