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中國「道教」之輪迴與地獄觀念的來源
雖然,身為中國人無不承認「道教」是百分之百中國本土的宗教,並且一向被當成中國人信仰的代表性宗教,從人類的宗教發展史來看;全世界各種宗教不論是否獨創或者承襲改革而來,無論如何都難免參雜融合了其他宗教或者因地制宜的各地不同原始信仰元素,沒有任何一種宗教是完全純淨的,所以,「道教」雖然是起源於中國沒錯,但是,混合了其他宗教元素,尤其是佛教元素,基本上也是很自然的,尤其是引入的一些佛教元素又正是本身很真空很蒼白的部份;但是,必須了解的是,「融合」不等於抄襲剽竊的整體移植,絕不能全盤拷貝;然後只是更換一些名稱就能理直氣壯的變成自己的教義。總是必須經過長期消化,去蕪存菁的和自己原本的教義互相輝映互證,這樣才是真正汲取外來養分,豐盛自身的良性發展;但是,身為中國人,筆者也不能粉飾太平,鄉愿行事;尤其從事相關專業研究,只能就事論事的面對真相;
如果要就基本教義來說;在所有宗教都必定擁有的「靈學」基石上,對於「死後世界」,特別是「地獄」這個區塊的內容而言;中國從原始信仰到「道教」,可以直言不諱的說:那根本就是一片真空(其實這不是壞事或缺點,甚至是一個比較樂觀的優點)。因此,「道教」的「地獄觀」根本是直接從「佛教」完整拷貝複製而來,只要詳細檢視這個區塊的基本主張就可以輕易看出,根本不是蛛絲馬跡,而是活脫脫的「山寨版」,若要從「佛教徒」慣用的批評用詞;應該會稱之為「附佛外道」。
關於這點,也沒什麼好否認的,如果把出於佛教(其實佛教也是承襲自印度教)的「地獄」內容;完全從「道教」中抖落剔除的話,「道教」在這一區塊,不但內容會完全不見,甚至連「名稱」都無法保有。
筆者閱讀搜尋和參考了許多相關的書籍資料,覺得目前寫得最完整,蒐羅資料全齊全的當屬「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一書(蕭登福先生著作,學生書局印行,民國78年11月出版)
以下,筆者從這本大作中節錄引用一部份資料,並加以個人的評註和解說;原文以「標楷體」列出,筆者個人的評註解說仍保持為「細明體」字樣,並加註「*」號:
「---隨著佛經的傳譯,佛家的地獄思想便間接的被帶入了中國。而有關地獄的經論,譯述的也早,遠在東漢桓、靈帝之世,安世高便譯有「佛說十八泥犁經」、「佛說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等。稍後靈、獻之時,支婁迦讖所譯「道行般若經」中有「泥犁品」,康巨譯有「問地獄事經」,自此而後,至唐宋止,所譯經論中,或專章、或通書論述,而佛家之地獄思想,便逐漸被國人所接受,所認同。
雖然佛家的地獄說傳入的早;有關地獄的文字,譯著的多;但由所傳入的佛家經論看來,在六朝之世,佛家對地獄的說法仍極紛歧。不僅對地獄的名稱、數目諸經說法不同,甚至連地獄在何處也有異說。這種紛歧的情形,嚴重到幾乎難得找到幾本經論的說法是完全相同的。而地獄說源自印度,由此也可看出印度初期的地獄說,本是紛雜不統一的。」
*因為「佛經」中有關『地獄』的說法是源自於「印度教」的教義,「印度教」在西元八世紀以前還是「婆羅門教」時代(後來經過印度大哲商羯羅大力整合之後才統一為「印度教」),本來就是派別眾多,信奉神祇互異,各派信徒間是經常互相攻訐詆毀甚至流血殺戮的,對於「地獄說」本來已經是眾說紛紜,沒有定論的(因為「地獄說」本來就是婆羅門僧侶蓄意編造的騙局),而釋迦牟尼承襲了「印度教」經典中各式各樣的「地獄」相關說法,然後又自行加碼創造了更多的內容、名稱和酷刑花樣,彷彿深怕罪魂死後受苦不足;然後,在他圓寂之後,佛教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即「小乘」和「大乘」,各自有不同的主張,當釋迦牟尼圓寂四百年後,弟子正式將各人記誦的釋迦牟尼教義以當時民間通用的「巴利文」書寫為各種佛經,後來成為南傳佛教的主要經典,但是到了印度大乘興起之際,為了宣教,又改用「梵文」重寫佛經,這時已經出現內容分歧的經典,在經由西域通商交流之便,北傳入中國之時,也正是中國南北朝的殷需宗教之際,於是許多正統佛經被引入中國(其中人類史上第一本運用印刷術大量印刷的書籍正是大乘佛教的「金剛經」),然後因為如梁武帝等君王的大肆推廣佛教,佛教經典就成了中國最熱門的熱銷印度舶來品,在佛院僧尼和一般富有信徒的競相高價收購的需求下,也因此,印度出現了「製經業」,專門偽造各種佛經,只要在開卷首頁加上「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就立刻變成搶手貨,可以高價售出而致富;也因此一時各種山寨版的偽經簡直是滿坑滿谷,車載斗量,這也就難怪為什麼許多著名僧人,如法顯、玄奘、義淨等等千里迢迢遠赴西天(印度)取經,卻總有取之不竭的各種佛經,很難不令人懷疑釋迦牟尼一生到底說了多少法?當然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從印度來到中國的佛經會出現許許多多類似或互異,或名同文異的版本,弄得僧尼信徒莫衷一是,甚至各立山頭,分裂為不同的佛教派別。也因此,關於「地獄」的教義主張,不但在印度就是紛紛擾擾,爭論不休的,引進中國的各種「地獄說」當然也就更是五花八門,亂七八糟了。
又,佛家以為造惡之人,死後入地獄。除行為上為惡者外,持斷滅論、不信佛法者,也是種地獄種子因。東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卷三「泥犁品」云:「用是斷法罪故,死入大泥犁中。」三國吳,支謙「大明度經」卷三「地獄品」:「以斯愚罪,斷於經法,輕易應儀,受不信之道,死入無擇獄,其歲難算。」;因此,為惡之人固然入地獄;但不為惡而毀法、不信、持斷滅論者,死後依然在地獄受苦。由此可以看出來,佛家除以此勸人為善外,也常拿天堂、地獄之說來勸誘異教徒。
*關於這點,釋迦牟尼在世時就很強勢的這樣主張過,甚至認為佛教徒如果殺害「闡提」(不信佛教者)和「婆羅門」是不犯任何殺業的,也和一些基督教的激進教派主張的「信我者得永生,不信者下地獄」一樣是宗教的本位主義。
「地獄」究竟在那裡?
「地獄」一詞,梵語原稱為Niraya音譯為「泥犁耶」或「泥犁」。本義是「無有」,係指無有喜樂之意。人死後落入此處受苦,毫無喜樂可言,故云泥犁。南朝陳‧真諦譯「佛說立世阿昆曇論」卷六「云何品」:「云何地獄名泥犁邪?無戲樂故;無喜樂故;無行出故;無福德故;因不除離業故於中生。復說此道於欲界中最為下劣,名曰非道。因是事故,故說地獄名泥犁耶。」
漢魏六朝所譯的佛經,或說泥犁在高山上,或說在兩鐵圍山間的陸地上,或說在地下。佛家的「地獄」諸家說法不同,並不全是在地下,而有的地獄甚且是在空中(餘孤地獄)。將「泥犁」翻譯為「地獄」,原不十分妥切。但因國人向有死歸黃泉地下的觀念,而人死人此,如犯人入獄中受刑,因此便把「泥犁」翻為「地獄」。到了唐代,玄奘法師等譯經,始捨「泥犁」一詞不用,而用「捺落迦」。捺落迦,梵語為Naraka,本義為惡人,或說是苦器;乃指惡人受苦之處而言。「泥犁耶」、 「捺落迦」、 「地獄」,三者異名而同實。其中以「地獄」一詞,最為普遍,沿用最久。
*依據最初始的「印度教」說法,「地獄」是在地下,以有別於「天道」和「祖靈道」,但是,並沒有「空中的(餘孤地獄)」,然而,佛教在大乘興起之後,偽造了很多相關經典(包括最有名,在中國流傳最久的「地藏菩薩本願經」都是後人偽造的),所以,佛教的「地獄說」不是創新發明,也不是發現,而是從「印度教」搬過來再加油添醋的結果,所以內容也就越來越龐大。
佛家認為造惡業者,死入地獄,長受酷刑之苦。那麼地獄究竟在何處呢?關於這點,各經所載的差異極大。有的說地獄在地下,有的說在兩山間的陸上,有的說在山邊、曠野,更有說在空中者。而這些經論,都各自標榜著「佛說」,標榜著「如是我聞」;因此不禁讓人對何經所說才是佛說,何者才是真正的地獄所在,產生了懷疑。其實,這種相互乖異牴牾的說法,正可以讓我們了解地獄說在印度演變的情形。----他們表現在地獄說上,由六朝傳入的佛經看來,本來是極紛紜不齊的。但到了後來,經由諸論師加以綜匯,則似乎已逐漸能取得妥協了。這可由唐代所譯「阿昆達磨俱舍論」等,文中諸論師相互問難的情形看出來。
*同樣的,「各自標榜著『佛說』,標榜著『如是我聞』」的佛經不盡然全是釋迦牟尼所示下的基本教義,最早的巴利文佛經成書於釋迦牟尼圓寂的四百年之後,這個時間差,相當於我們中國的明朝到現今,究竟有多少人能在沒有文字記載,單靠十幾代師徒之間口耳相傳的死背強記;能把明朝大哲祖師講述的內容一字不差的原貌呈現呢?連最原始的佛經都未必是釋迦牟尼親口講述的原文原意,再加上後世人為的各自詮釋註解;甚至出於刻意的偽造,那麼當然是撲朔迷離,難辦真假了(因為印度古人非常不重視自己的歷史,甚至連釋迦牟尼的出生和圓寂年代迄今都無法定論,前後竟然相差到百年之久,迄今未有定論。更甚至連遲至西元八世紀印度大哲「商羯羅」的生歿年代都無法清楚交代)。
又,其次再來談地獄的種類。對於地獄的類別,有的佛經不加細分。有的則依受苦性質不同而區分為寒地獄與熱地獄;寒地獄,冰凍難耐;熱地獄,大火熾燃,觸肉皆焦。有的則依其受苦程度之輕重,而區分為大地獄及小地獄。小地獄依其所處之地,又有邊地獄及孤獨地獄之名。但對於「邊」、「獨」二地獄的定義,卻往往有所不同。「俱舍論」以靠近大地獄之十六附屬小獄為近邊地獄,以在山間、曠野、樹下、空中者為孤獨地獄。而「三法度論」等,則以在山間、水邊、曠野,獨自受報者為「邊地獄」。並將邊地獄與寒、熱地獄等並列為三。對於附屬小獄,則不另立別稱。此為佛家經論所提到地獄種類的情形。
*同樣的,因為「印度教」的「地獄說」就是人為蓄意編造的,也是「無中生有」,再「與日俱增」慢慢添加衍生出來的,而佛教的「地獄說」又是從「印度教」承襲過來,從釋迦牟尼本身就開始在蓄意加料,以及後世「製經業者」把舊書加料增胖,就能變成增訂版的新書或者以「海內孤本」的謊話當成古董引人入彀;訛詐鉅款。所以「地獄」的範圍就越來越擴增,內容和罰則及酷刑花樣也就不斷翻新。
真的有「閻羅王」嗎?
有的經典以為地獄在閻羅王城外,為閻羅王所管轄。主張這種說法的有「大樓炭經」、「長阿含經」、「問地獄經」。至於閻羅王城的所在,則有的說在閻浮利洲南大鐵圍山之外,有的說在大鐵圍山之內。「大樓炭經」及「長阿含經」,都在提到兩大鐵圍山的八大地獄外,又另外提到閻羅王所轄之地獄,但對閻羅王所轄地獄的數目,則「大樓炭經」說有十大地獄,「佛說鐵城泥犁經」說八大地獄,「長阿含經」說有一座四門大地獄及十六小地獄。
又,閻羅王地獄說,當為後起之說法,說見后。「大樓炭經」及「長阿含經」雖把它和兩大鐵圍山間的八大地獄說並列在一起,但吾人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它們是屬於兩種不同的地獄說。因此這兩部經都在敘述完八大地獄後,另起一段,並以「佛說」做開頭。這種一經中兼收兩種不同說法的情形,在佛典中常出現。
*關於這點,筆者不需要用推論的提出異議,因為,「閻羅王地獄說」在印度是在婆羅門教興起時,蓄意將原本「五火二道」改變為「四生三道」時,「閻王」的名詞就和「地獄」一起產生了,所以並不是後來的新論,而且兩者的產生時期早過釋迦牟尼生歿的年代,所以,也當然不是「佛教」創新發明或在他之後的人偽造的(「閻王」或「閻羅王」原來是高高在天上享樂的「耶摩天」,在印度教神話傳說中,他是第一個死亡的人類,後來被婆羅門教僧侶蓄意編造神話將他一分為二,其中一半來掌管地獄::)。
又,關於閻羅王在宮中的生活,諸經中除談到閻羅王以五問或三問,問犯人,治理地獄之事外,也有說閻羅王晝夜各三時受大銅錢燒煮,烊銅灌口之苦的。因為在獄中有一半的時間在受苦,因此初期閻王的地位是大不如人的。茲將佛經中談及閻羅王宮之所在,及閻王宮中生活的,引錄於下:『西晉‧法立、法炬譯《大樓炭經》卷二「泥犁品」:「佛言:大鐵圍山外,閻浮利天下南,有閻羅王域,縱廣二十四萬里,以七寶作七重壁、七重欄檣、十重刀分、七重行樹;圍觀浴池,周匝圍繞。金壁銀門,銀壁金門,琉璃壁水精門,水精壁琉璃門,赤真珠壁馬瑙門,馬瑙壁赤真珠門,車璖壁一切寶門。上有曲箱蓋交露,下有圍觀浴池。有種種樹葉花寶,出種種香,種種飛鳥,相和而鳴。佛言:人身行惡,口言惡,心念惡,死後墮此閻羅王泥犁中者,泥犁旁便反縛罪人以見閻羅王……閻羅王晝夜各三,過燒熱銅,自然火在前宮中,王即恐畏,衣毛起豎,即出宮舍外;外亦自然有大火,王大怖懼,還入宮。泥犁旁便各各取閻羅王摘燒鐵地,持鐵鉤鉤其口皆開,以消銅灌王口中,焦喉咽已皆焦腹中腸胃五臟,銅便下過去燒炙,毒痛不可忍。過惡未盡故不死。」
諸經都把閻羅王劃入地獄道中,但世親、眾賢所造的論中卻把他列入「餓鬼道」。又,地獄是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之首,為重惡者才入地獄受刑。閻羅王既在地獄,也是受罪而來,那麼雖然是貴為王者,治理地獄之事,有宮觀綵女相娛,也是難逃刑罰之苦。
*第一,如果這些經典中的內容真的是釋迦牟尼說的,那他對「印度教」的認知和了解實在太少了,竟然連最基本的「印度教耶摩神話」(「耶摩」即「閻王」)都沒聽聞過,這也真的是太令人震驚了。第二,在上述經文中對於地獄的景象描述;那種金碧輝煌,珍寶鑲嵌的富麗堂皇,還有美好的鳥語花香,簡直就是天堂的翻版,如果「閻王」是在其中享受,那也就罷了,居然是在那裡每天接受多次酷刑,而且「閻王」還是非常畏懼的,這種矛盾的形容,根本是毫無道理可言。第三,至於「世親、眾賢」把「閻王」列入「餓鬼道」,那就更是百分之百的錯上加錯了,因為「閻王」被婆羅門僧侶蓄意捏造神話,從天上借調過來,就是專職掌管「地獄」的,身分既不是罪犯,也不是眾鬼之王,而是百分之百的「地獄典獄長」,看看人間也一樣;那一國的監獄,典獄長要一面受酷刑伺候一面管理獄政的?主張「閻王」日夜要各被鬼卒灌銅汁三次的說法,不論是出自釋迦牟尼或後世弟子之口,那都是欺世的謊言。而認為「閻王」是因為有罪才會在地獄受刑的見解當然也是不正確的。
「閻羅王」地位的昇降變化?
關於閻羅王之出身,六朝所譯佛經中,除「經律異相」卷四十九所引「問地獄經」、「淨度三味經」外,其餘均未言及。而此二經又係偽經,所言多不可採,今暫錄其說於下:----上述所引二經之文,說閻羅王原是毗沙國王,因作戰失敗,與其臣佐十八人忿懟立誓,死後出生地獄,為閻羅王及十八小王。「問地獄經」及「淨度三味經」的這種說法,不見於其他經論中。而此二經雜有許多中土思想,因此我們懷疑有關閻羅王身世之說,都是杜撰的。但這些杜撰之說,到了後代,卻愈演愈烈。且在六朝,佛經中所見之閻羅王,本為一人,然而流傳到唐宋,卻演變為兄妹雙王。兄治男事,妹治女事。這大概是由中土男女有別的觀念而來的吧!
*第一,關於「閻王」是「毗沙國王」;其他十八小王是他的「臣佐」一說,百分之百是後人偽造的謊話。第二,關於「閻王」有妹一事,並非如蕭登福先生所以為是唐宋以後因為「由中土男女有別的觀念而來的」;因為,在「印度教」的最古老的神話中,「閻王」(「耶摩」)確實有妹妹,而且他就是被妹妹謀殺而死亡的;這個神話故事發生的時間很早,「吠陀前期」時已經記載在「梨俱吠陀」之中;「耶摩」(Yama,原名是耶摩羅遮 Yamaraja,中文也有譯為「耶魔」、「閻魔」、「炎魔」或「琰魔」的,最後才在中國變為「閻羅」或「閻王」,在中國民間則俗稱為「閻羅王」甚至「閻羅天子」的):原本是天神,是太陽神和「薩拉尤尼」所生的雙胞胎兄妹之一,後來因為被妹妹「耶蜜」(Yami)殺害,「耶摩」就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死亡的人類;他在死後發現了「祖先之路」,可以把自己和往後死者的靈魂引導到這個屬於死者的天堂裡去;這個天堂又稱為「耶摩天國」,也就是後來佛經中所說的「耶摩天」,起始之初----(詳述內容請參閱本書第 章「印度神話中諸神地位及神力的演變」第8位神祇)
閻羅王由初期的一人而演變為兄妹二王。由法雲、志磐所撰之文中,可以看出有關閻羅王之說的紛歧性。又,閻羅王在六朝佛經中的地位,原此不上人,但在唐人所撰的經論中,卻常有供請閻王,祈祝平安之經文出現。-----可見閻羅王的地位,至唐已逐漸在巨大的轉變中。由原先身分此人低的受苦受難者;而變為消災拔苦,高高在上,為人所崇拜的偶像。
*同樣的原因,也同樣可以看出「六朝佛經」對於「閻王」的地位根本已經是謬誤了,但是,究竟是從釋迦牟尼本身就有了錯誤的認知,或者是後代偽經發生的謬誤,現在已不容易知曉?但是,問題重點已經不是真經偽經,因為在那個時代僧尼和信徒並不能明確的分辨孰真孰偽,只要是譯自「天竺、身毒、賢豆」(印度當時的異音國名)的佛經,大家都是奉若「如佛親臨」一般的尊貴圭臬,精研誦讀,是不會也不敢質疑的。因而如果中國的僧尼信眾從「六朝佛經」開始就一直受到這種嚴重的見解所誤導,所形成的信仰又怎麼可能不變成「非理性的迷信」呢?
----據此而言,那些地獄卒,則又是由被人迫害的禽獸轉化而來的。這又是與前兩說不同的另一種說法。再者,地獄獄卒在地獄大火中何以不被燃燒(如無間地獄,通獄大火,了無空缺處),而他們極其殘酷的虐害罪人,又是否會受到報應呢?早期的佛經中未留意到此問題。「長阿含經」只說不僅是罪人,連閻羅王都要受苦刑,但無談及獄卒。到了世親時代,便有人開始探討此一問題了。世親引用當時論師的話說,有的論師以為地獄卒是無情(不是眾生),不受報。有的論師以為獄卒都是有情眾生,都要受報;他們受報處即在地獄中;又因業力所感,所以不被火燒。----
「閻羅王」為什麼也要接受地獄酷刑?
*第一,這樣麻煩可就大了,因為「長阿含經」是被佛教視為真實無虛的真經,如果連這部經也出現「不僅是罪人,連閻羅王都要受苦刑」的經句,那麼佛法大概要更加的備受質疑了(關於這個疑點,將會以專文來論述)。第二,關於「地獄」當差的鬼卒,其來源和會不會和罪魂同樣受苦,如果連這麼簡單的芝麻蒜皮小事也會各說各話,爭論不休的話,可見其他更高的思辨課題只怕也是泛泛之談,夸夸之論而已。因為先錯在「閻王」也要受酷刑伺候,也就連帶那些部屬和鬼卒也要跟著受苦來求取平衡圓說,但是,「閻王」受苦說竟然是錯的,鬼卒受苦說當然也就跟著是錯的,那麼究竟是「被人迫害的禽獸轉化而來的」或者「無情(不是眾生)」又或者「因業力所感,所以不被火燒」等等的爭論,不只是無聊無謂,更突顯出一旦根本出錯,很多後來的演繹只會「失之千里」了。
----地獄的觀念是從印度引進來的,經過六朝的長期醞釀,地獄之說便逐漸為國人所接受。但佛經在傳入之時,譯者為適應國情,方便傳教,因而也摻雜了不少國人固有的思想,以及道教的說法。有些僧徒不僅以此來譯述佛經,甚至偽篡經典。今以地獄說而言:早期的譯者,有時以「太山」來代替地獄,便是受中土泰山治鬼觀念的影響。再如「淨度三味經」中所言三十地獄王有「琅耶王」、晉平王」、「太一王」等,顯係中土名氏。此外,道教的上章首過,與天神伺察人世過惡的觀念,也間或在佛經中出現。-----
*這點當然是一種必然,但是,其實如果好好比較佛教與道教的經典和主張,在「地獄」這個區塊中,差別真的非常有限,只有名詞代換,變成中國化或者用中國的神祇去取代之外,
其他根本就是換湯不換藥的。當然,蕭登福先生的見解也是符合實情的,因為佛經傳入中國時,原本是「梵文」,在翻譯成中文的過程中,為了傳教的目的,讓普羅大眾更容易接受,所以有些部分內容非常「印度式」的,為了適應中國的國情習俗,所以改換或增減來成書付梓,這是合理的推論。
此外,關於泰山地獄之敘述者「太上洞玄靈寶滅度五鍊生尸妙經」有「東嶽泰山明開長夜九幽之魂,出某甲魂神。」之語,以九幽地獄屬泰山。又「太上妙始經」云:「崑崙四天以外,有鐵圍山,山外有日月所不照,名曰八冥界,則泰山府君之位,統領諸獄,人死歸之,簡錄罪福,然後分遺其人入於諸獄中。獄中有鑊湯、轉輪、銅柱、鐵錐、刀劍諸苦,痛不可具言。」
此經所述與佛家相同,只不過將須彌山換成崑崙山罷了。佛家以為須彌山外圍有七小山,七小山之外有四天下,四天下之外為鐵圍山。鐵圍山外又有鐵圍山;兩鐵圍山之間,日月所不能照,終年幽冥,是諸地獄所在。道教中有部份經典,竊取佛家須彌山之說、而將須彌山改易為崑崙山。蓋佛家重須彌,道家則重崑崙。
*關於這一部份,蕭登福先生的評語相當中肯,因為,「地獄」、「閻王」、「鐵圍山」等等本來就不是中國土產,百分之百來自印度,所以,內容明明是印度貨,只是把名稱更改成中國人所熟知的,那樣當然是誠如蕭先生所謂的「竊取」。
----趙泰的故事是揉和了佛家、道教及民間傳說而寫成的。文中冥界之主為泰山府君,所述泥犁地獄等事與佛家不異。而可注意者,趙泰先任水官監作吏,後總知地獄事。所述謫役水官與地獄受苦情形不同。謫役水官是接沙著岸上,晝夜勤苦。但在地獄中則火樹劍山,貫穿其體。可見在六朝之時,謫作河梁之罪已較在地獄中受苦為輕。由此可以看出,在東漢之時因佛未盛,所以謫作河梁成為重罪。等到佛教地獄說傳入中國後,河梁與地獄相此,自然淪為次要之獄所了。
竊取自佛教的道教「輪迴說、地獄說」
*這點,蕭登福先生分析的也很透徹,同時,在兩相比較下,當可清楚的看出;中國原本只是引用了「地獄」這個名稱,對於印度佛教的地獄酷刑似乎並不能遽然接納,所以,道教起初的死後罪魂受苦的樣貌其實還是比較溫和的,頂多只是「罰勞役」而已(謫作河梁之罪),後來,隨著佛教的地獄越來越擴張,酷刑越來越殘忍恐怖,或許確實有嚇阻犯罪的功效,所以,道教後來也就全面拷貝複製了佛教的「地獄」說。
「正統道藏」中有云:第一輪迴之道,名色累苦心門;恣情縱慾,淫色蕩心,謝世之後,受刀山地獄之苦。
第二輪迴之道,名為愛累苦神門;愛染諸慾,喪亂神魂,身謝之後,受劍林地獄之苦。
第三輪廷之道,名為貪累苦形門;貪名徇利,氣耗形衰,身謝之後,受銅柱地獄之苦。
第四輪迴之道,名為華競苦精門;貪競崇華,神勞氣散,命謝之後,受鑊湯地獄之苦。
第五輪迴之道,名為身累苦魂門,處身世務,寵辱常驚,心役縈纏,魂神受苦,命奄泉下之後,受撻汲溟波之苦。
*道教經典中會出現「輪迴」的說法,那當然百分之百又是抄襲自佛教教義,再略加更改的。但是,這個抄襲之舉是相當嚴重的,甚至比拷貝「地獄說」的後果還要嚴重;因為中國從來沒有「輪迴」觀念的,也沒有「前世、來世」的說法,至少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前,一個人的肉體死亡之後,這一生就正式結束了,「回老家」和祖先歡樂團聚,揣測以及生者這樣用以自我撫慰的想法是很單純很自然發生的,沒有任何宗教的介入或者教化,也幾乎從來沒有人去窮究死後的世界,中國人民間觀念是把這一生的日常生活當成全部重心的,當遇到親友亡故以後,只要妥當的辦完喪事葬儀,很快就能回歸到正常的生活作息中來,其他的頂多是逢年過節或清明節時,才會再對亡親故友盡點追思的心意,而中國先秦以前的哲學思想也是以「人本」為主的,怎樣讓人生在世這一生過得更好?怎樣過得更有意義?怎樣可以學會正確的待人處事,像儒家的「忠恕之道」和「己利利人,己達達人」,道家的「回歸自然,自由曠達」,墨家的「兼愛非攻」,法家的「公正法制」形成了四大主流。雖然諸子百家互相爭鳴,各不相讓,但是,如果綜合各家的主張,卻都是朝向「樂觀、務實」的人生觀,並且都是以改善現實生活,穩固社會結構,邁向一個「理想的世界」為最終目標,其中最具代表的當然就是儒家倡導的「大同世界」。
中國大哲從不擁抱死亡
*可以非常確定的;沒有任何一派中國哲學是以「死亡」或者「經營死後世界」為主軸的,更沒有任何一派哲學是「悲觀主義」而主張「超脫」的,當然也就沒有任何「輕今生求來世」或者「來生再續前緣」的想法或者「詛咒惡人仇家死後下地獄受苦」的阿Q式公平,簡而言之,一切的作為和愛恨情仇甚至實質債務都是只限於今生了結。也所以才會有「人死債爛」和「只見活人受罪,那有死鬼戴枷」的說法,人生在世的一切都是隨著死亡而嘎然結束,肯定是「一死百了」的。印度宗教與哲學是「悲觀主義」為主軸,而中國大哲從不擁抱死亡。
*自從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六道輪迴」的教義固然充分的添補了中國一直以來在「死後世界」這方面的空白,但是,在近二千年的積極宣揚和潛移默化之下,佛教極端「悲觀主義」的思想和「因果業報」、「六道輪迴」的教義卻是普遍深入人心的,除了虔誠的佛教徒,也影響了其他廣大的民眾,「上輩子、下輩子」取代了原本單純的「一輩子」,「生生世世」取代了「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而同時興起的「道教」大量拷貝了佛教這方面的教義來充實自身的不足,但是,卻完全沒有深入洞明其實「輪迴轉世」思想是和「修真成仙」的主張根本是相互抵觸的,因為雖然「仙佛也是人來做」沒錯,然而自古以來有多少人「成仙成佛」的?機率少到幾乎是千萬分之一的事實,反而讓一般普羅大眾放棄「苦修成仙,長生不死」的高遠目標,但求來世能投胎到「三善道」或者再世為人時能含著金湯匙生在富貴人家,所以轉向「諸善奉行,諸惡莫作」與「作功德求福報」比較人人可行的佛教信仰裡去。何況連「道教」也一樣把「業報輪迴」和「地獄酷刑」觀念全盤當成自己的教義之後,那麼信仰道教和信仰佛教又有何差別?又或者原本是信仰道教的中國神祇的,骨子裡接受的卻是佛教「眾生皆苦」、「業報輪迴」的思想內涵。而佛教最終的「涅盤」主張,二千年來又有多少中國人或者亞洲人真正將之當成修行的標的?於是,中國以及亞洲大部分地區的普羅大眾接受的或者被佛教所影響到的,竟然多屬負面的思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苦」才是洶湧奔騰;沛然莫之能禦的主流,「寂靜涅盤」還是悉數歸還給釋迦牟尼一人去享受吧。
----此文也是在敘述三官與地獄的關係。文中把地獄中諸種酷刑惡罰,區分為火、水、風刀三類,並以之與三官及三業「身、口、意」相配。又因為紫微大帝、清虛大帝、洞陰大帝為三元三官之主宰,地位遠在羅酆六天之上;所以作者說「北天『北酆六天宮』有三官,鬼官之主,-----至於道教地獄的苦況,東漢時大概不外擔山運石,修築河梁,但到了後世,受佛教影響轉多,於是刀山、劍樹、銅柱、鑊湯、火烤、車壓、屠割、考掠,便常成為描述地獄時所用之名詞。甚至成為九幽獄、三十六獄的獄名之一。-----
*中國原本對於死後世界都是假想為較好的去處,是比較往樂觀方面去猜想的,加上儒學當道後,並不輕言鬼神及死後之事,所以,嚴格說;中國人很重視葬禮,尊敬死者,敬拜祖先,也是慎終追遠,事死如生的,但是,卻並不去苦苦探究死後世界究竟是如何?所以,本來就沒有「地獄」這種「嚴苛限制靈魂自由」的觀念,更沒有死後還要遭受酷刑伺候的殘忍恐怖想法,或許是民族性還是有所差別吧,像印度那種列國時代的內戰中,戰勝者往往會殘忍的虐俘,像佛經中提到「琉璃王屠滅釋迦族時,連大批婦女也慘遭斷足之刑」,讀之令人髮指,所以印度的「地獄」酷刑慘況當然是非常激烈於中國的。
葛玄「九幽懺」中,將酆都地獄分東西南北中五處。東西南北四方各九獄,共三十六獄,皆歸中央阿鼻地獄管轄。阿鼻地獄源自佛經,文中所敘地獄苦狀,亦頗受佛經影響,如業風吹醒罪人,萬死萬生,如鑊湯爐炭、烊銅銅柱等皆是佛家常見語。又,文中所言三十六獄名,我們拿來和前述二十四獄相比較,其中有許多獄名是相同的。兩者最大的差異,是三十六獄名中多出了鐵車、鐵馬、鐵牛、鐵驢、流火、火丸、火箭、飛火……等以刑虐罪人刑具命名之獄。其餘之獄名則大抵同於二十四獄;因此吾人可以確定三十六獄當係由二十四獄演變而來的。-----「九天獄」據「四極明科經」說在酆都山中,「三十六天獄」在酆都山下,皆非在天上。可見「紫書大法」、「道法會元」所說之「三十六天獄」當係唐宋之後道流所杜撰。
*第一,其實關於「地獄」到底有多少不同獄所的區分,不是被道教吸收之後才紛亂起來,而是在印度教和佛教中,已經是眾說紛紜,難有定論了。然後從南北朝到唐宋,佛教經典陸陸續續傳入中國,其中真真假假,佛教的各家各派又各據山頭,我是爾非的互不相讓,對各種教義的解說詮釋更是南轅北轍,對於「地獄」的種種說法當然更是五花八門,雜沓紛亂的,那麼跟在後面照單全收的道教「地獄說」又怎麼會不跟著紛亂呢?第二,「阿鼻地獄」是音譯,就是「無間地獄」,原本應該是在所有地獄最底下的一層,也是所有地獄中最痛苦的,所以當然不是像一般人間監獄的「中央控制室」,而是執刑的地方,不是管理的地方。葛玄「九幽懺」中的說法是明顯錯誤的。
再者,一般道書在談到血湖時,常會附帶提到鐵圍山。鐵圍山係出自佛經。----在兩大鐵圍山間,日月所不照,終年幽冥,即是地獄所在。早期道教,有部份的經典也常沿用這個觀念。如「太上妙始經」說:「昆崙四天以外,有鐵圍山,山外有日月所不照,名曰八冥界,則泰山府君之位,統領諸獄,人死歸之……」。文中只將須彌山改換為道教的聖山崑崙山,對地獄所在處的描述,全承繼佛家說。
*這個問題很明顯,也是很明確的重點;道教的「地獄」說本來就是拷貝自佛教,除了小幅的更改,確實是換湯不換藥的。也當然是舶來品,根本不是中國傳統的觀念。
這些書中所常談到的酆都地獄有:九幽獄、十八地獄、二十四獄、三十六獄、八十一獄、百二十獄、無間地獄、硤石獄、血湖獄等。這些地獄,有的源自六朝,有的則是後人隨意杜撰。---十八地獄之名源自佛經,佛家以十寒八熱合稱為十八地獄;亦有以阿鼻地獄之附屬小獄,寒冰、黑闇至飲銅等十八獄為十八地獄者。道教初期之十八獄係指九幽上下各九,合為十八。其後間亦有採佛教之說者,如「太上靈寶洪福滅罪像名經」所述阿鼻地獄及十八小獄之情形,即與東晉「佛說觀佛三味海經」所言者相近。但「像名經」所言阿鼻地獄外之地獄,雖名為十八,而所列地獄之名則僅有十五:1寒冰地獄2黑暗地獄3焦然地獄4刀輪地獄5劍輪地獄6火車地獄7鑊湯地獄8劍林地獄9鐵床地獄10銅柱地獄11鐵機地獄12鐵輪地獄13鐵丸地獄14尖石地獄15飲銅地獄。今與「觀佛三味海經」相校,則所漏列之三獄為沸屎地獄、灰河地獄、鐵窟地獄。這些地獄,到後世都歸人於酆都北帝所轄之地獄群中。
又,自唐初,四川沙門藏川撰「佛說十王經」後,地獄十王的思想盛行,道流亦取其說,甚且以為地獄十王係道教十真君之化身。談及地獄十王之道書有「玉歷至寶鈔」、「靈寶領教濟度金書」----
*這點是非常特別而奇怪的;既然道教的「地獄說」是來自「佛教」,而且幾乎是照單全收的,本身並沒有什麼創見或新發現,那麼佛教自然應該嚴守自己的原始教義,對於「地獄說」這一區塊的主張也應該維持原狀才對;但是,奇特的是;佛教後來卻是反過來向道教取經;把道教中國化的「地獄說」搬回去佛教之中來應用;譬如十殿閻羅,十八層地獄的說法,而且十殿閻羅個個都是中國古代的名人清官被人為「安插」的(最有名的莫過於宋朝的著名開封府尹包拯,被民間尊稱為「包公」或「包青天」,咸信其死後成為地獄第一殿閻羅王,後來因為宅心仁厚,總是盡量為罪魂開脫,後來又被轉調為第五殿閻羅王);以最近台灣佛教界力推的「因果圖鑑 地獄變相圖」畫冊,畫的十殿閻羅,全都是傳統的中國官名,同時地獄各層的樣貌、罪魂和鬼卒的穿著幾乎全是中國式的古裝,如果是這樣,這樣怎麼會是佛教的地獄呢?而且又怎麼全不見佛教起源所在的印度人在地獄受苦呢?是印度地獄取消裁撤了;搬遷到中國來了?還是印度人統統都改過遷善,所以都不會再墜落地獄受苦了?
而且「地獄」中使用的各種刑具也都非常「古色古香」,幾乎全靠「人力」操作,沒有任何現代化的機械或自動化的刑具,譬如「鋸刑,使用的還是古代兩人合力推拉的大鐵鋸,就是
鋸大樹的那種,為什麼不是大型電鋸呢?所謂磅秤也是古式的槓桿式秤豬羊的那種鉤秤,為什麼不是自動磅秤呢?而轉世前經過的金橋銀橋木橋也都非常古老,怎麼不是現代化的「斜張橋」呢?而「墮落簿」也是中國式的捲軸手書的,為什麼不是印度的「貝葉經」呢?為什麼不是「平板電腦」呢?看來應該是中國古人才會下地獄去當官,印度人是不能在地獄當「閻羅王」的, 所以十殿閻羅個個食古不化,地獄還無法現代化???
中國佛教轉身向道教「取經」的怪象
打個比方;中國人從印度商人那兒買到了一些咖哩粉,拿來煮了一鍋「咖哩牛肉湯」,請問這是中國的還是印度的呢?咖哩味道肯定不是中國的,很多中國人到現在也不喜歡吃咖哩,那麼,是印度的嗎?問題是印度人不吃牛肉的,所以當然也不是印度的,不過,中國人後來還是當成是中華料理,就像胡椒、辣椒也都不是中國原產的,現在的川辣、湘辣料理又有誰會認為不是中國菜呢?但是,奇特的是如果有印度人反而把「咖哩牛肉湯」端回去印度當成人間美味來販賣,豈不是很不可思議的?同樣的,佛教原本有自己非常道地印度版的「地獄說」,結果現在反而把道教中國化,中國十殿閻羅和中國古裝的「地獄圖說」搬回去當成佛教宣教工具,那不是很古怪的嗎?而且這樣互相抄襲,借用,然後「地獄」也不停的擴張,雜亂紛沓,難以定論,這樣不是也是一個很明顯的反證:「地獄」只是人為編造出來的,一開始就是編造的,後世還是繼續不停的加以編造,佛教道教都沒有自己的定論。
這篇文章的主要意涵是在闡明中國在佛教傳入之前,對於死後世界原本是極少探究和論及的,而「地獄」、「閻王」、「鐵圍山」、「輪迴」、「業報酷刑」也從來不曾出現在中國人的傳統觀
念之中,完完全全是經由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被僧尼推廣教育之後,加上「道教」全盤抄襲納入教義和經典之中,兩相配合,可以說是「相輔相成,互相輝映」,才從南北朝時期逐漸中國化,隨著唐代佛教大興,變成中國人普遍的「死後世界觀」,但是,相較於中國原本「生為徭役,死為休息」或者「回老家」和祖先團聚享福的樂觀傾向推論,佛教和道教的「業報輪迴」和「地獄說」顯然是悲觀恐怖和殘忍的,真的是讓人死後都無法獲得「安息」,容或這種恐怖的地獄酷刑觀念也多少能嚇阻一些犯罪或使人較能「不欺暗室」,甚至阿Q式的慰藉一些被害受欺凌而未能獲得應有公平正義對待者;但是,從超然宏觀的立場來審視;這種錙銖必較,動輒得咎的嚴刑峻罰思想,不也是對人類心靈自由套上了一種無形的沉重枷鎖,對人類最高貴的理性情操一種妨礙式的愚弄嗎?何況印度教的「業報輪迴說」和「地獄酷刑說」都是出於人為蓄意編造的騙局,而佛教不但全盤承襲這一部分的教義;更幾近無限上綱的加料擴張和極力宣揚傳布,其中「南傳佛教」幾乎遍及所有東南亞國家,「北傳佛教」從阿富汗、中亞、西域各國傳入中國,再傳入日本和韓國,對二千多年來接受佛教信仰的中國以及亞洲大部分地區的人民不也是一種長期愚民式的迷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