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要探討的話,可以說是談論不完的。
因為牽涉到個人價值觀(自我認知)、父母觀念(原生家庭)、以及社會文化等不同的議題。
精神方面的疾病,西方醫學在以前都用「精神官能症」來做統一的命名,後來世界衛生組織發現此一命名並不能代表所有的精神方面的症狀,所以已經將「精神官能症」拿掉了。
現在則傾向用「自律神經失調」來取代現今的精神疾病名稱,嗯……在台灣是這樣沒錯,但國外的部份我就不知道了。
而「自律神經失調」則是我們的「自律神經系統」出現錯亂、失衡,干擾我們的生理或心理狀態,最嚴重則會影響精神方面的層次,而此問題之因是來自我們的大腦神經出現了問題。
但也有另外一種聲音提到,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與「心因性的精神疾病」仍是不同的,心因性的精神疾病主要是創傷後所留在意識裡的一種問題,會造成當事人反覆出現當時情境,影響當事人的行為與思想。
大腦的神經有了問題,可能來自於我們雙親身上。
研究人類學方面頗有心得的「艾絲特.高克蕾」女士在她的著作裡提到,人類社會隨著產業的發展,人體脊椎(身體體態)也會隨之改變,而家庭教育裡的主要角色則會影響著下一代的身體認知,所以體態的正常也會影響到身體脊椎的發育,這點有可能會造成脊神經的壓迫,長久下來將會形成隱性的問題。
樓主,您要知道一件事,得到這種症狀的人多多少少都會受到社會或家人的「歧視」或「特殊待遇」,最主要是台灣目前對於這方面的認知與醫療水準有極端的落差,您的另外一伴當初會給您提分手,我想也是承受了很大的壓力而做出這種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