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3393|回復: 39

關於《少年Pi的奇幻漂流》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11-29 21:26: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關於《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晚上18:30匆匆忙忙進場;去看3D版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

因為外甥女看不懂電影裡一些和印度文化有關的隱寓,希望如果我也能去看完電影,12月初會回來請教;所以只好抽空去看------

特效很棒,已上映過的國片;大概沒有可以比的;算是好萊塢級數的吧!

看熱鬧不錯,看門道也不錯;以下是網路的一些海報和簡介,有興趣的看完可以上來一起討論: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英語Life of Pi),簡稱奇幻漂流,是2001年一部描述一名印度男孩「Pi」(又譯「派」)在太平洋上與成年孟加拉虎同船而撐過二百二十七天的生存故事。作者為加拿大作家楊·馬泰爾(Yann Martell)。2012年由李安所執導的同名電影上映。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分為三部分。在第一部分,已經是成人的主角, Pi, 回憶他的童年。為了紀念一個在法國名稱皮辛‧墨利多‧帕拓爾〔Piscine Molitor Pator〕 的游泳池,父母給他取名為皮辛‧帕帖爾〔Piscine Patel〕。由於Piscine發音聽起來接近英文發音的「尿尿〔Pissing〕」,他的同學們取笑他,給他取了一個「尿尿」Patel的綽號。為此,受夠了同學取笑的他,在中學時期改稱自己為Pi(即圓周率)。他的父親在 Pondicherry 擁有一間動物園,在童年期間,Pi了解一些動物心理學,而他的父親也提供了Pi富裕、舒適的生活方式。 Pi從小在印度宗教中洗滌,但是在14歲的時候,因緣巧合之下,他接觸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他單純地只想要愛神,也因此開始了他開始同時依附、追隨著三種宗教。他嘗試著從這三種不同的宗教信仰來瞭解神──也發覺了這三種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優點。
後來,由於印度當時政治上的一些紛擾,Pi的家人決定賣掉他們的動物,然後搬到加拿大。在小說裡頭的第二部分,Pi的家人帶著一些他們動物園的動物,搭著一艘日本貨物船,踏上了遠渡重洋──從印度到加拿大的旅程。但是不到出海才不到幾天,貨船遇到了暴風雨而沉船了,他的家人也在船難中死去。暴風雨過後,恢復意識後的Pi發現自己跟一隻斑點鬣狗、一隻受傷的斑馬、跟一隻猩猩和一隻成年孟加拉虎在一艘小救生艇裡。
在與動物共存的環境裡,Pi親眼目睹了動物的原始的野性。斑點鬣狗殺死了已經受傷的斑馬,後來鬣狗也殺死了猩猩。在人與動物裡共存、想活下去、精神緊繃的壓力下,一隻藏在帆布下,名叫李察‧派克(Richard Parker)的孟加拉虎跳出來殺死了、並吃了斑點鬣狗。驚慌的Pi利用了一些能夠漂浮的器具,製造了一個小的漂浮筏,用繩子把漂浮筏跟小救生艇繫在一起,然後逃到小漂浮筏上。Pi給李察‧派克他所捕捉到的魚跟收集到的淡水,也同時試圖用一邊吹哨子、一邊搖晃船讓李察‧派克暈船來制約它。最後,李察‧派克習慣了Pi的存在,他們也從此在船上共同生存。
Pi回憶起、述說著在海上漂流時所遇到的不同的場景,其中包括了發現一個島嶼,島嶼上住了許多貓鼬,但是島上所覆蓋著的藻類其實是有肉食性的。227天後,救生艇被沖上了墨西哥海岸。李察‧派克立即逃遁入附近的叢林。227天的涵義是圓周率的略估值, 即22/7.
在小說的第三部分,兩位從日本交通部來的官方人員來調查沉船的原因,當Pi告訴他們,他與動物共存的故事,他們覺得這個故事是不可能發生的,所以Pi告訴了他們另外一個版本──當人失去人性的之後的版本──Pi跟著另外三個倖存者在救生艇上。另外三個倖存者包括輪船的廚師、斷了一隻腿的船員、和Pi的母親。貨船的廚師殺了船員跟Pi的母親,把他們倆切成一塊一塊來當做食物跟當餌。這時,從從日本交通部來的兩位官方人員想要知道的是船難發生的原因,既無法找出船難發生的原因頓時也選擇接受了,Pi所描述的第2個事實,無再追問。
連接起了兩個故事之間的關係──斑點鬣狗是輪船的廚師、受傷的斑馬是船員、猩猩是Pi的母親、而那隻名叫李察‧派克的孟加拉虎則是Pi他本人。 Pi問了準備寫他的故事的作者,問他會選擇哪一個版本。Pi給的兩種故事版本,無其他人能證實哪一個版本是真的。不過最後聽故事的作者說他選擇相信動物版本。Pi聽了後,深負涵義地說了:「信神也是如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發表於 2012-11-30 01:53:2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賀蘭飛雪 於 2012-12-3 11:15 編輯

如果沒有看到張老師的《業報輪迴》,還真的會對印度教的信仰「霧剎剎」,在前面第一段馬上就進入狀況了。

這一部,就好像在描繪一個人的人生,從一開始經歷系統的學習,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來自媽媽的影響而接觸宗教信仰與接受到理性懷疑宗教信仰的爸爸),並且同時接觸不同的宗教找到現實環境與內心追求平靜的過程。當PI在看到派克吃掉羊時,內心裡的純真就被強烈的「真實」給破壞掉,也開始對現實世界感到無趣。而在海上與最後獲救的結局,更是一種「新生」轉變。

而船難的部份就好像是一個人挺身去面對廣闊的世界,世界充斥著另類「弱肉強食」的世界,有時候看不見規則甚至無人類社會規則,沒人告訴我們怎麼去做,也沒有人能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才能脫離這遍看似永無止盡的「苦海」。

而電影中,當老虎從船艙衝出來時,明顯的是不合「常理」,但也帶出PI另外一面。

不管是太極陰陽圖裡的「陰」,還是張老師所說的自然(海面下天天上演大魚吃小魚的弱肉強食),在毫無人類社會文明的情況下,只能靠自已去建構內心裡「立足」於這天地自然裡的細微之道。

用盡各種方法,最後是用「食慾」來建立地盤,從這裡就像是在描述人類面對內心那「原始獸性」的過程,人類的天性、獸性、理性、感性彼此交纏,只能靠自已獨立摸索,去建立溝通的基礎與調整。

而到了食人島的日子是「轉變」的開始,內心裡不同的「我」休兵養習和平共處,但是PI發現到食人島的真相時,下定決心離開這個讓他安逸、限制原有的「求生意志」,這裡又提到「食慾」這個關鍵,我們滿足食慾,有時候真的會停止向前往更高的「境地」邁進。

PI知道他必須往下一個地方前進。

登島時,PI看到派克奔向叢林時,在電影裡代表他回到人類所建立的文明社會,而屬於他「原始獸性」的一面則理所當然就回歸到自然裡。

結局最後,二個版本的故事真的太棒了,出電影院後我還深深在回味那一段。

作家最後面選擇動物版本,意味著他是感性的,但這不能怪作家的選擇,因為他生在人類文明社會裡,又是處於和平狀態的環境,自然沒機會去面臨諸多挑戰而獲得更多的「成長」。

我看完這部片之後深深覺得「李安」導演想要說的是「信仰」的真相。

可是,

假如是基督教,他看完之後還是會相信上帝,因為PI信仰的是上帝。

假如是印度教,他看完之後還是會相信黑天,因為PI信仰的是黑天。

假如是無神論者,他看完之後更堅持這世界上沒有神,因為PI是靠自已活撐過海難。

但他們都不是PI,無法體會到PI這一生中完整的經歷。

他所經歷的種種一切,化為他常人無法用「外在」去評斷的「智慧」,能「立足」在茫茫大海中追尋下一個人生目標,或是當一個「導師」。



頭像被屏蔽
發表於 2012-11-30 16:05:01 | 顯示全部樓層
关于电影最后说到的那“两个故事”,就是那个厨师、水手、妈妈之间互相杀戮惨况的故事,其实西方人、特别是英美人,看了会比我们有更多感触。

在那套《正义》的课里,提过这个真实的船难少年,被杀了当食物吃掉的故事。以下是那堂叫《正义》的哈佛公开课里的节选,就是说的这个故事——

“这次我们转向另一个故事,但这次不是一个假设的故事,而是真实发生的事件,也就是女王起诉Dudley与Stevens的案件。这是十九世纪的英国案例,在法学院非常有名,经过反复的辩论...
当时的新闻报导描述了背景,这个海上的悲剧发生在帆船Mignonette号的幸存者身上,这艘船在南大西洋上遇难,距离好望角1300英哩,船员四名,Dudley是船长,Stevens是大副,Brooks是水手,第四名船员是船上打杂的少年,十七岁的Richard Parker,他是个没有亲人的孤儿,这是他的第一次海上长途旅行,根据报上报导,他出发的理由他的朋友们并不赞成,年轻的他天真的以为这趟旅程将可以让他成为真正的男子汉,很遗憾的,并非如此,但这部分的事实并非争论的重点。
... ...
一道巨浪将Mignonette击沉,四名船员乘坐逃生艇逃了出来,唯一的食物就是两罐芜菁,没有淡水。起初三天他们什么都没吃,第四天他们打开了一罐芜菁并且把它吃光,第二天他们抓到了一只乌龟,这乌龟和另外一罐芜菁让他们活过了接下来的几天。后来的八天他们又同样什么也没吃,没有食物,没有饮水。假想一下,如果你身处其中,你会怎么办?他们则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打杂少年Parker现在躺在船底,奄奄一息的缩在角落,因为他不听其它人的建议喝了海水,所以他看起来快要死了。因此,在第十九天,船长Dudley决定建议大家抽签,他们必须要抽签决定谁牺牲,好让其它人活下来。Brooks拒绝了,他不喜欢抽签这个点子。我们并不确定这是因为他不想冒险,或者是因为他相信过程决定道德与否,但不论如何,最后并没有抽签。第二天还是没看到任何船只,因此Dudley告诉Brooks别过头,他对Stevens比出手势,示意应该杀死少年Parker。Dudley祈祷之后,告诉那孩子时候到了,用一把小刀杀死了他,刺穿了他的颈静脉。Brooks克服了自己良心上的抗拒,和他们分享了这次的战果。接下来的四天,幸存的三人靠着这少年的血肉存活。这是真实故事,然后他们获救了,Dudley在日记里面描述获救过程时相当的委婉:在第二十四天我们用早餐时,终于有一艘船出现了。这三名幸存者被一艘德国船只救起,他们被送回英国的Falmouth,然后被捕,被起诉,Brooks成为控方的证人,Dudley和Stevens则是被起诉。”

——注意到了吗,在这起真实的船难里,那个被吃掉的少年,名字就叫“Richard Parker”,就是电影《Pi》里,那只老虎的名字!
这个船难,当时引起了整个英国社会的反思和讨论。当时他们的主流社会正盛行着“功利主义”,在那种思潮下,大多数人的观点,跟最后英女王起诉的决定,是不同的。

所以,这个片子,如果由英美背景的导演来拍,就会呈现出不太一样的风貌。而李安拍这段,我看了最后的这两个故事,就没啥感觉,挺平常的。我觉得这挺好。因为,这样子,才能让不同背景的人看到不同的东西。

对了,这个吃人的故事,就在《正义——一场思辨之旅》的第一讲的第二部分。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

發表於 2012-12-1 00:39:05 | 顯示全部樓層
桂子 發表於 2012-11-30 16:05
关于电影最后说到的那“两个故事”,就是那个厨师、水手、妈妈之间互相杀戮惨况的故事,其实西方人、特别是 ...

電影,我還沒去看!
但桂子舉的案例我知道~~~不過完整發展記不太清楚了

是不是最後以特赦處理?

發表於 2012-12-1 04:08:1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daonature 於 2012-12-1 04:10 編輯

新聞資料補充:

奧斯卡最佳視效  「少年PI」獲提名

【聯合報╱記者蘇詠智、闕志儒、張佑生/綜合報導】
2012.12.01 03:16  am
台灣導演李安新作「少年PI的奇幻漂流」離奧斯卡更進一步,全片出色的特效已獲得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初選提名,將與「蜘蛛人:驚奇再起」、「復仇者聯盟」等九部影片角逐決選名單。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在全球各地開出亮眼票房,台灣上映短短九天,票房破一億元大關,向來對好萊塢片苛刻的大陸,上映至今票房也破一億七千萬人民幣,美國票房也破三千五百萬美金,比預期狀況還好。

全片充滿的奇幻色彩,以及發人深省的劇情,全球都掀起「PI熱潮」,外界預估該片可望入圍奧斯卡多項大獎,而昨先入圍最佳視覺效果的初選名單,將由評審小組看每片各十分鐘的菁華,再決定哪幾部片入圍決選,國外媒體都看好「少年PI」入圍有望。

李安的親力親為、斟酌細節成就個人「國際導演」盛名,但他從不認為拍電影是件容易事,也不因他的盛名就能順利募得資金,他日前返台上「公視藝文大道」坦言:「別人不會因為『Ang  Lee!It's OK!』找資金前,總要下足功夫。」

暢銷小說「少年PI的奇幻漂流」問世後,不少好萊塢導演想將它改編成電影,李安說:「每個人都在裡面看到了一些東西,我要做的內容,其實野心相當大,冒險性也強。」資金始終是開拍關鍵,投資者沒有因「李安」之名大方撒錢,他花一年半時間,把「少年PI」用動畫畫出來,選好演員、場地,做好準備工作,「有所本」才敢談預算。

為了「少年PI」,李安上潛水課拿執照,為求電影情緒流暢,將許多的原著情節拍了又刪,這是身為導演的擇善固執。

為何用3D拍攝文學作品?李安說:「用3D新技術,能多一個面向去呈現這部奇幻色彩的文學故事。若這創造新視野的作品成功,就能鼓舞自己、觀看者甚至社會群眾,而人生需要這東西。」大膽嘗試新元素,讓李安將故事說得更豐富。  

【2012/12/01 聯合報】


全文網址: 奧斯卡最佳視效 「少年PI」獲提名 | 電影世界 | 娛樂追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3/7536454.shtml#ixzz2DjqEgLCE
Power By udn.com

發表於 2012-12-2 03:02:0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桂子 於 2012-12-4 12:45 編輯
桂子 發表於 2012-11-30 16:05
关于电影最后说到的那“两个故事”,就是那个厨师、水手、妈妈之间互相杀戮惨况的故事,其实西方人、特别是 ...

桂子的對比分析,讓我聯想到導演柯波拉拍攝教父系列時,利用劇中兄弟一段爭吵,
哥哥講的一段話,呼應導演童年時未得到紓發的情緒,
許多小說、電影的探討,常常有作者、導演本身的投射在其中。


老實說,像幾年前的達文西密碼、貧民百萬富翁.......
我都是看了原著小說,幾年後,電影拍出來,反而不想看,
按經驗,許多之後的改編、拍,都遜於原著,就像許多一再重複翻唱的經典歌曲,
也少有能匹敵原唱的。


頭像被屏蔽
發表於 2012-12-3 23:24:09 | 顯示全部樓層
jameswu 發表於 2012-12-2 03:02
桂子的對比分析極佳!
讓我聯想到導演柯波拉拍攝教父系列時,利用劇中兄弟一段爭吵,
哥哥講的一段話,呼 ...

Hi, James
别夸我了。还有,那个案例,最后怎么判罚的,我也不知道。我看到的介绍,只到起诉而已。

话说,其实西方人写小说,也有人很喜欢用隐喻来加深作品深度。不知道他们这个传统有多久,反正,就像是中国人(特别是明清时代)写文章时用典故一样。

这个《少年Pi》,我也相信,原著肯定是参照了19世纪那个真实的船难故事。然后,他加进了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和企盼。这部电影,其实在“船难故事”这个主题上,在真实性上有三个层次,我来用类似《盗梦空间》(《全面启动》)的方式,解构一下吧。

1.第一个层次——电影中最真实的世界,现实中最虚幻的情结,这可以说是最深的“梦境”:

提要:17岁的少年Pi,和一只名叫Richard Parker的老虎,在海中漂流,求生。
救生艇上曾出现的人物:摔断腿的斑马、象妈妈一样的猩猩“orange juice、鬣狗、老虎、少年
故事:鬣狗吃了斑马,咬死了保护Pi的猩猩。然后,老虎Richard Parker冲出来,杀了鬣狗。之后,少年Pi与猛虎共存,猛虎激励了少年,让他活下去。


2.第二个层次——电影中的虚幻故事,现实故事的改编版本,比较浅的“梦境”:

提要:17岁的少年Pi,杀死了残忍的厨子,为妈妈报了仇,之后独自在海上漂流求生
救生艇上曾出现的人物:摔断腿的水手、妈妈、厨子、少年
故事:厨子吃了那个摔断腿的水手;然后他要吃少年,妈妈了保护少年,然后被厨子杀死;之后少年愤怒而起,杀了厨子,并独自活下来。可是,这里面没有提妈妈和少年,有没有吃过人肉,在这一点上,这是被隐藏的“梦境”,这个“梦境”也许才是最虚幻和不真实的地方。

与第一层的呼应:水手就是斑马、妈妈就是猩猩、厨子就是鬣狗,少年就是前面少年和老虎的综合了

3.第三个层次——电影中只最虚幻的故事,只用名字、年龄、细节勾连到,根本没交代前后经过;现实世界里,它却曾在历史上真实地发生过,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是现实,是“非梦境”,同时它又是很多人潜意识里都存有的一场“噩梦”。

提要:17岁的少年,Richard Packer,被同船的其他三个幸存者杀死,并被当食物吃掉,那三个人以他的血肉活下来,回到了人类社会
救生艇上曾出现的人物:道德上左右摇摆的水手、动手杀了少年的船长、帮凶大副
救生艇上没有出现,但故事里出现的重要人物:英国女王
故事:Richard Parker因喝了海水而奄奄一息(第一层的少年pi,读到的求生手册,第一条是:别喝海水),船长杀了他,船长、大副和曾同情少年的水手,共同吃了少年的血肉,才存活下来。在回到人类社会后,英国女王起诉了船长和大副,而水手转作控方证人。

与第一和第二层的勾连、呼应:
a.三层的中心人物,都是一个17岁的船难少年;第三层被牺牲少年的名字叫Richard Parker,与第一层的那只老虎同名;而由第二层可以看出来,第一层的老虎其实是第二层那个少年的代表;
b.第三层的船长,呼应第二层的厨子,也就是第一层的鬣狗;
c.第三层的水手,在道德上摇摆不定;呼应第二层摔断腿的水手,也就是第一层的斑马;
d.第三层的英国女王,呼应第二层的妈妈,同时也呼应第一层中的两个人物:猩猩和少年的妈妈。
英国女王最后起诉了船长和大副,是为少年讨回公道,也是捍卫了传统的道德,她是保护者。可是她当时其实不在船上。如果她在呢?也是被杀死吧,就像第二层的妈妈一样。在第一层里,Pi的妈妈也没有出现在救生艇上,但是她是个对信仰、对神很坚定的人,坚决拒绝肉食。她在精神上一直保护着Pi。这就是第三层的女王,呼应的第一层里的妈妈。
e.时代背景的呼应——第三层故事,主角是个英国少年,发生在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时代,那是英国最强盛的时代,也是英国的殖民统治最强的时代;第一层故事,主角是个印度少年,发生在1948年,就是印度要脱离英国殖民统治、争取独立的时代,也是大英日不落帝国在二战后各殖民地分崩离析的时代。
第一层故事里,那个水手被设置成中国人,而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国家。


以上,只是简单地分了三层。可以看到,整个故事的背景,被设置得重重叠叠,很精巧。不过,这却不是这部电影或小说的重头戏所在。很好玩。

發表於 2012-12-4 07:57:08 | 顯示全部樓層
這部電影,是一個男孩的成長、遇難,後來回憶過去的心路歷程‧

真實的事情,往往並不合理,讓保險公司的人無法相信,

是奇幻故事中將觀眾拉回現實的一個思考,

我沉浸在奇幻的漂流中,第二個版本,反倒有點麻煩‧



發表於 2012-12-5 11:38:22 | 顯示全部樓層
抽空去看了這部電影。幾個橋段都有哭,唉~

導演一貫的風格,那樣溫柔那樣感動。我也很愛那海上的螢光與鯨,特效真的好棒!

這部電影我著重的地方是,人都要給自己一個支撐下去的理由。選擇相信什麼都在於自己,不論哪個故事孰真,都是一種信念。人性的考驗,在面對無情的生存遊戲,越是堅韌的強壯的,才能得以機會。也許,從頭至尾,整船全軍覆沒,只有他一人在海上的漂流,兩個故事都是在他必須面對生存下去的意念所衍生出來的˙˙˙

而一份深深的遺憾,沒能對自己摯愛的親人,沒能和自己生死與共的同伴,好好的道別。這樣的遺憾深深刻印在Pi的心底,卻也明白了,再重生的日子應該要更珍惜擁有,熱愛生命,好好的與新家人生活,不要再有那樣的遺憾。

最後用李安導演一句話分享;電影使你啟發了什麼,那就是你的收穫。

發表於 2012-12-5 18:19:32 | 顯示全部樓層
賀蘭飛雪 發表於 2012-12-5 11:38
抽空去看了這部電影。幾個橋段都有哭,唉~

導演一貫的風格,那樣溫柔那樣感動。我也很愛那海上的螢光與鯨 ...

博浪、馴獸、求生,、、、教人敬佩、低迴不已。。。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