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肤浅的认知,是这样的。中国很多传统的东西很多时候是需要一种[感知],或者说一种[感应能力]。
您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豆瓣网友的这回答:
【“感应”的能力对理解中国文化的很多东西是关键
这不是一本人人能读得书,所以不必勉强去读,但是还是发表一点浅见,这一类的书,易经与庄子老子一类的书,包括很多中国古代的书,需要的是一种“感应”的能力,如果感应的能力稍差,可能会觉得脑袋疼,甚至也会觉得荒诞。这种“感应”的能力有时候不是你的知识有多丰富,也不关乎逻辑推理,而是一种直指核心的潜意识的东西。中国的道气文化就是这样一种有点第六感的意思。如果用逻辑推理这些西方哲学擅长的技巧来读,恐怕于此等书来说是“死”路,不是“生”路。
所以读庄子也是一样的,如果像一些在电视上大谈庄子的名学者那样去做“哲学式”的解析,就好比你杀了一头牛,然后看到很多各种机理脏腑骨骼等组织。但却不是“牛”了。而是牛的尸体罢了。有些东西可以意会不可言传,不是说故作神秘,而是需要像沈从文先生说的,有好的作者,还得有好的读者,才能解到那样的的深度。否则,鸡同鸭讲。易经说:鹤鸣在阴其子和之。鹤鸣在阴,杜鹃就不会去和。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从我们受到的西方式的很多知识体系中出来以更加宽容的心态来接受传统的文化。而中国人的“感应”我觉得是一种属于核心性的东西。没有这种能力,可能很多东西你都会觉得是荒诞的。
中国文化是一种重“情”讲“情”的文化,情其实就是一种感应的能力。用这样的视角来看,也许更能够理解很多东西。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3061623/】
这跟【王立群先生所说:经典常常不是你读懂的,经典其实,是你的人生经历,和经典相碰撞相共鸣以后 你感悟出来的。】同理
我认为,西方哲学的思维,它会一直的问why?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适合用来梳理脉络,建立一个系统模型,让大家建立一个易懂,逻辑清晰的共识。但不要被这个共识给绑住。
比方说《周易》里面说的:“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的[先迷后得主],标准的解释是:先迷失路途,后来找到主人。但在我的经验感知中,先迷后得也可以是:先迷失,把弯路走个遍,最终当你找到想要找的东西的时候,才发现迷失也是非常靓丽的风景。
所以我认为看一些东西的时候,虽然可能描述逻辑混乱,不知所云,但没事,只要我能找一个点,一个可以“悟”的东西,我就可以抓到这些文字后面的“神”,它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利用它,把我经历过的东西都串联起来,连成一片,然后我就会欣喜的感叹:哦,原来是这样。进而就可以把脑子思想观念进行革新。
如果实在感悟不出什么东西,没关系,无缘那就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