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陈蝶衣

靈界靈異見聞錄(持續更新)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22-2-11 23:45:32 | 顯示全部樓層
锦里 發表於 2022-2-11 22:20
举手,这里向蝶衣版提一个小小小小的建议。
今后蝶衣版的发言与长回帖能否将论述的部分与抒情的部分分开 ...

收到,今天已经将一段论述删了,留后再发出。

但不知怎么弄才是啦

 樓主| 發表於 2022-2-15 15:01:40 | 顯示全部樓層
這段時間心裏念叨叨的,想著把二禪弄出來,一直也沒找到感覺下筆。
剛好昨天有個朋友問起了三摩地的問題,叫我解說一下三摩地的情況和感受,這個怎麼說得出來,早寫過了,如人飲水。

這些令我記起了一些毗婆舍那的修法問題沒有搞清楚,想著到那裏尋找資料。

社區的建設也想著要看看,時時要惦掛著進度。


一時,來到一個社團,拿出來幾本書,翻了幾下,都不對,內容不用打開,眼睛掃過去,基本就不用翻開了,字跡都在腦裏顯現。

繼續找下一家書店,一進去,兩個店員在有講有笑,不理,自個去書架找,一個上滿灰塵的高架,高到屋頂,分三五層,最下兩層用黑色的封條封住,不是十字交叉那種封法,是一束束豎下來一本本串起來的封住,就是不給你拿出來的作法,我只好找個人字架梯,爬上去看上面幾層的書,一眼瞄中書架上有阿薑念尊者的著作,封面字跡閃爍著豪光。但不是我要的。

再翻來覆去的爬高爬低,封住的又打不開,心裏充滿好奇,手多多想拆了封條。

總算找到我想要的,很厚,半尺厚,和通勝一樣大小,滿是灰塵,拍打幾下,塵土揮刷,翻開,厚紙皮,內容正是我要的南傳小乘修法。
這類書籍多是捐贈的,前後都沒有價格標記。

我對店員說,給你們十元吧,我要了。

兩店員互相瞄了我一眼,五十元。

我說這錢是給你們分的,算了,成交,我現在身上沒帶,回去補給你們。
又是一陣墨蹟,總算答應。

重點是,我想描述的這個地方。

開始從社團出來後,來到一條走廊通道,青綠幽暗的,水世界,全是水,從上到下,從地板到天花,水靈靈,水淋淋,濕透了,各處湧水出來,天花各處全是滴答作響,通道上的水淹沒過小腿,我打著傘,頭頂天花掉下帳篷,四角扯著,沉甸甸,帳篷兜裏全是水,壓住直不起腰,就這彎著曲著腰淌水前行,又怕掉坑裏去,護著牆,一步一步挪,看到那個書店,心中一陣歡喜,進門,就沒水了,另一個景象,安心找書。

好在,那麼多年,我遇事不慌,心裏早有打底,隨遇而安,處世不驚,更怪異的都見過,逛吧,記之。

 樓主| 發表於 2022-2-15 23:53:10 | 顯示全部樓層
以下这段文字是在旧文的复贴里的,那时,和当事人交流后,我就粘到复贴里了,一开始以为没有记录,不见了。觉得可惜。

本想改改更完整一些,想想还是原味吧,只是记录,不作修饰,才有韵味。
归类汇总到这里来,也是一个方便。


我還是回到了這個地方,這個教堂。
原來,最弱的時機就是最強最合的時機,身體精氣神最弱時,也是最強時。
酒醉則神全,就是這個原理,那時,身體束縛最少,靈識可以大展身手,觸手最容易觸发,小金人的基礎也是觸手,可以自行自主,不受我意識控制,獨立自在。

那里,陽光還是那麼明媚,街道還是整潔,房屋錯落有致,熟悉的味道,熟悉的地方,溫馨的回歸。
這次,我走上了階梯,走進了教堂,看著靜靜站立在排列座位上的人做禮拜,我走過了中間通道,溜達一圈走了出去(后面哪些不寫了,費事引出不必要的誤導)。

 樓主| 發表於 2022-2-26 00:24:43 | 顯示全部樓層
我們的能量來自何處?

滋養生命存在的精微養分,宇宙生命原力,餵養靈魂和身體細胞的聖愛之流,術士們的恩愛波動,腦袋德爾塔腦波的振動,這些能量,從何而來?

除了生活上的食物,靠光合作用,轉化了太陽能,還有先天的元陰元陽,這個也來自何方?元陰元陽的外在表現就是腎陰腎陽,營氣衛氣骨絡肌肉。

瑜伽士們有個終極的真相,那是一個超越我們邏輯心智所能理解的境地,那是一個深入次元生物能的場域。
究竟是誰那麼無聊建造了這個?用了啥材料?

最根本的能量,從何而來?第一能量?普拉納?
道?禪?上帝?

道是內斂的,能量往裏走,就是多照鏡子看看自己都覺得是浪費,為啥,眼光所及,皆是能-耗,一般不消耗能量在外在的事物上,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道的清淨無為,就是減少損耗,就是說,你要我動一下腦子,我都懶得理會,這樣,你會覺得不是死人就是傻子,隨你啊,個中奧妙,還得你問自己的師傅。

禪也已一樣,動念即乖。別想,別伸手,人在荊棘中,不動不刺,一動,就錯了。要你你要杠,我就愛錯怎麼樣,隨你咯。

儒家的正襟危坐,養浩然正氣,溫良恭儉,基本也是這個意思,慎獨,享受寂寞啊。
我要生活啊,日日要搬磚,日日要出刀對砍,不出門不成啊。
隨緣生活,各有造化。自己平衡。

我只是想提一個問題大家思考。

就你前進的道路上,你會不斷的聽到看到自己摸索到很多五花八門的門道,一開始,自己也不懂對錯,也不知怎麼去分別分辨,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見步行步,見人這樣,我也這樣,大眾這樣,我也跟隨跟風,應按問題不大吧。

問題就在這了,你玩耍的這個,你知道來龍去脈,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嗎?
也是說,你學的這個,你師傅有告訴你好的一面,負的一面會說給你聽嗎?或者,連你學習的師傅本身也是懵懵懂懂的,也雲裏霧裏,靠聽說過日子。

這個世界分陰陽,一圓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先天八卦後天八卦,六十四卦,生萬物,那能量也會分陰陽,來了,在你身上,感覺上,境界上,內觀裏,給你玩耍的能量來源,或者驅動你的能量,你知道來自那裏,是正是負,是陰的還是陽的呢。

從最簡單的氣功開始,網路上天花亂墜,真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一入此門深似海,再回頭又是百年身啊。
跑江湖,賺兩餐的,耍把戲的,雜技的,過日子的,我們先撇開這類。
說那些有本事的,那些算有本事呢,你自己拿個稱,揪著自己發梢,稱一下咯。看看自己斤兩多少錢。

算命,風水,起卦,奇門遁甲,祝由,念咒,落身,扶乩,問米問事,塔羅牌,畫符降咒,踩罡步,七星燈,念經,水陸大會,觀落陰,牽亡靈,養鬼仔,睡屍林搭阿飄,河邊走,翻舊檔案,養聖胎,按摩,灌頂,發放外氣治病,觀想,小金人,觸手,金剛體,出體,修本尊,招喚本靈,任督二脈小周天,大周天,運轉河車,龍虎濟會,三花聚頂,五心朝元,天龍八部如來神掌。。。。。。你玩的種種,你細細想想,你要腦力不,你要出力不,你要提高精力不,你要驅動身體長年鍛煉練就的積累能量不,你要保持體力不,你要很多很多營養不,你玩完之後是不是虛脫一場,是不是要大睡三天,是不是腦袋幾天不能安寧。是不是氣纏繞腦袋不得消除。是不是胸口卡悶呼吸不順。是不是肚子鼓氣坐立不安。

各種出彩,比封神榜粵語殘片還好看。

以上種種,只要你心念一動,就開始消耗了,看看你的運氣,勾搭上的是陽氣還是陰氣,就算是陽氣,被你一動用,也變陰了,賣少見少啊,一般心裏是來就來了,千辛萬苦到此,我就蹭蹭,不求聞達,不求利益,不求境界,阿誰,你熬不住的,裏邊的爽,不是一般人能受得起誘惑的。
愛抬杠的,那杠我一下,我該怎麼辦,怎麼練啊,全給你說死了,那才是活路?

我也不知道啊,你那裏交的學費就去那裏問,我閑著也是閑著,只是耍耍嘴炮。
免費贈送一句,平常心是道,難哦,我要能平常,就不出生了,直接在河那邊躺平了。
我只希望大家對此類的學習認知抱著開放的態度,通過正念(何謂正念?我寫過了)學習,運用自己的洞察力,信任自己內在的本能,去探索那個領域,靠自己的直覺去確認,那裏的真偽。

那個,不用問我到了那裏,我的功夫,全在思惟修裏了。
我就一塊光伏太陽能電路板,天線在虛空處,地線就接草地,曬曬,更健康。

謹慎謹慎。

蝶衣說鬼,頑石點頭。

發表於 2022-3-4 19:16:15 | 顯示全部樓層
时不时来看看,果然受教良多......

 樓主| 發表於 2022-3-11 14:14:36 | 顯示全部樓層
" 墨子号 " 卫星于 2016 年 8 月 16 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经过四个月的在轨测试,2017 年 1 月 18 日正式交付开展科学实验。其中,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实验是 " 墨子号 " 的三大科学任务之一,日前,该实验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

在电影《星际迷航》里," 传送门 " 的科幻构想是一大亮点——人体或者其他什么物体,在一个地方分解,然后在另一个遥远的地方重新出现,几乎不用什么时间,就实现了空间穿越。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传送门,那我们岂不是都能轻松玩转 " 乾坤大挪移 " 啦?这样的传送门真的存在吗?

答案可能会让你小激动一下了——真的存在。

图一 《星际迷航》里的传送门

克隆,哦不,是剪切

如果你需要复制的对象可以被经典的信息充分地描述出来,那么在理论上,可以精确地测量这个对象,然后根据测量结果进行完美的重构 ( 复制 ) 。

然而,这世界的物质没有那么简单,对于像单电子、原子或分子这样的微观量子系统,它们的性质被量子波函数所描述,这些量子波函数可以处于叠加态。这就难办了,因为量子力学不可克隆原理禁止对未知量子态进行完美的测量或克隆,你不能在不破坏原有量子态的情况下,再弄出一个复制品来。道理很简单,量子态嘛,你一测量,就塌缩啦。

但是,Bennett 等人表示不服。1993 年,他们提出了一种量子传输模式来绕过这个障碍,它允许将任意未知量子态从一个发送者 ( Alice ) 传输到一个空间遥远的接收器 ( Bob ) ,而不需要实际传输对象本身。这种传输模式,叫做 " 量子隐形传态(quantum teleportation)"。

这种模式并不违背量子力学不可克隆原理,因为这个过程里,原来的量子态被破坏了,也就是说,这个过程不是 " 复制 ",而是 " 剪切 "。

图二 量子隐形传态原理示意图(取自 Dik Bouwmeester 等人文章)

这个过程的精妙之处在于纠缠粒子对的使用。发送者 Alice 和接受者 Bob 共享一对纠缠光子(粒子 2 和粒子 3),而需要传递的粒子 1 的状态处于一种未知的叠加态。这种情况下,这三个粒子其实处于一种联合的量子态。如果我们对 Alice 手里的粒子 1 和粒子 2 进行一个联合测量,使粒子 1 和粒子 2 塌缩到某个确定的状态之后,粒子 3 的状态就会确定下来。根据粒子 1 和粒子 2 的测量结果不同,粒子 3 的状态与原始的粒子 1 状态相差一个变换。这时,只要 Alice 通过经典通道告诉 Bob,手头上两个粒子的测量结果,Bob 就知道需要通过一个怎样的操作,将手里的粒子状态变换一下,得到粒子 1 的原始状态。

可以看到,这个状态中,粒子 1 的状态已经被毁,所以,并没有违背不可克隆原理,等于我们把这个状态剪切到粒子 3 这里了;而且 ALice 必须要通过经典信道告知 Bob 测量结果,所以,信息的传递也没有超光速。

来,建个 " 传送门 "

量子隐形传态的构想刚刚提出的时候,大家只是听听而已,觉得几乎是科幻。但是,仅仅四年后,奥地利 Anton Zeilinger 小组真的在实验上实现了量子隐形传态。他们在光学平台上,实现了对光子极化方向的隐形传态。这篇文章后来入选了《自然》杂志的 " 百年物理学 21 篇经典论文 "。

这篇文章的作者里,就有现在的中国科大的潘建伟院士。他回国以后,一直努力在中国建立我们自己的 " 传送门 ",潘建伟团队希望,这样的传送门不仅仅存在于实验室里的光学平台,它应该走出实验室,走向自由空间,甚至链接天上地下,为人类的远距离量子通信服务。

2003 年,潘建伟团队提出了利用卫星实现远距离量子通信的方案,潘建伟和彭承志等人在国际上首次实验了水平距离 13 公里(大气层垂直厚度约为 5-10 公里)的自由空间双向量子纠缠分发,为隐形传态打下了基础。

2010 年,该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基于量子纠缠分发的 16 公里量子态隐形传输。这是量子隐形传态第一次走出实验室、在自由空间而非光纤里展示可行性。

2012 年,潘建伟领导的中科院联合研究团队在青海湖实现了首个 97 公里的量子隐形传态,不仅将这一纪录拉长到了百公里级别,实验中开发的高频率和高精度的获取、定位和跟踪技术,更是可以直接用于未来基于卫星的量子通信,充分验证了利用卫星实现量子通信的可行性。

2015 年,该团队首次实现了单个光子的多个自由度的量子隐形传态。之前的实验只实现了一个自由度的传送,但是单个粒子实际上肯定是需要多个自由度来描述的。就像描述小墨,有身高、体重、年龄等等很多个维度一样。所以,对粒子来说,完整传送这些信息是必要的。此次实验中,科研人员实现了对单个光子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混合量子态的传送,并且证明实验中用到的方法是可以扩展到更多自由度的,这个工作是迈向更复杂量子系统的传送的一步,入选了欧洲物理学会(Institute of Physics)2015 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突破之首。

但是以上这些实验都没有超过百公里级别,主要的原因在于,光子在光纤或大气中难以避免的衰减。要想在更远距离上验证隐形传态,并实现广域的分布式量子计算网络,只能有一种办法——利用卫星平台建立天基链接,连接地球上的两个远程点,因为大部分光子的传播路径都是在真空的太空中,可以大大减少通道损耗。

" 墨子号 " 的量子隐形传态

卫星于 2016 年 8 月 16 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经过四个月的在轨测试,2017 年 1 月 18 日正式交付开展科学实验。地星量子隐形传态作为卫星的三大科学实验任务之一,是国际上首次在空间尺度上开展的量子隐形传态实验。

" 墨子号 "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时,与海拔 5100 m 的西藏阿里地面站建立光链路。地面光源每秒产生 8000 个量子隐形传态事例,地面向卫星发射纠缠光子,科研人员管这叫做上行链路。

本次实验中一个最大的难点在于克服上行链路中的大气湍流。湍流会引发光束的漂移和扩大,从而增加了移动光束的扩散。为此,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系列技术,包括超亮的多光子纠缠源、窄散度的发射望远镜、高带宽和高精度的获取、指向和跟踪 ( APT ) ,来优化上行链路的效率。

实验中,随着卫星在阿里站上空划过,通信距离从 500 公里到 1400 公里,实验共采集到 911 个隐形传态事例,所有 6 个待传送态的平均保真度达到 0.80,以大于 99.7% 的置信度超越经典极限,明确显示了量子隐形传态的实现。假设在同样长度的光纤中重复这一工作,由于损耗的存在,需要 3800 亿年才能观测到 1 个事例。

" 传送门 " 可以用来传什么 ?

看到这里,小伙伴们要问,那现在天地之间有了隐形传态,可以把我们人体快速传到天上去吗?抱歉,这还太遥远。

首先,量子隐形传态传送的是 " 态 ",而非实物。就算你想传递你这个人所有态的信息,你需要传送的数据量也太过巨大。一个人的原子数量大约在 10 的 27 次方到 10 的 28 次方的数量级,而每个原子包含的哪怕最基本的粒子又包含波长、动量、自旋和轨道角动量等很多个自由度,更何况实物传送还要求传送组成实物的基本粒子的所有信息,(包含单个粒子的内禀属性和粒子间相互作用的信息)。理论上说,至少同数量级的纠缠粒子才能实现人体的传送。这么大量级的纠缠粒子制备目前看来是不可接受的。何况,传送过去的你还有没有现在的思想和意识?还是不是现在的你,都不知道。

但是,这个天地间的传送门其实有着很大的用处。

墨子号这次发布的两大任务——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其实是一个很棒的互补。量子密钥分发实现的是经典信息的安全传输(通过下行链路 ( 从卫星到地面 ) 完成),而量子隐形传态实现的是量子信息的可靠传送(通过上行链路 ( 从地面到卫星 ) 完成)。

这两项工作第一次在空间和地面之间进行双向量子连接,将来,这些技术都会被应用到实际的空间尺度量子通信网络。虽然目前看来,我们接触到的主要是经典信息,但是量子信息离我们并不遥远,电子、光子、原子这类系统信息是无法用经典信息方法描述的,而且,未来的量子计算中间过程会产生很多寄存器量子比特状态,也是处于叠加态的,需要用隐形传态才能传递,如果你直接去测量,就会因为塌缩而丧失量子计算的并行优势。所以,未来的全量子网络,离不开量子隐形传态。

所以,这次在墨子号上首次开展的空间尺度上的量子隐形传态实验,代表了实现量子通信方案的重大进步,为未来空间尺度量子通信网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樓主| 發表於 2022-3-11 14:29:02 | 顯示全部樓層
所谓“瞬间转移”(teleportation)技术,就是将人、物体、信息或者数据瞬间从一个地方消失,再在另一个地方将之重新现形。瞬间的概念是指这个旅行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将会消失,我们可以从一个地点瞬间到达另一地点,不需要走一段物理路线,或者说在一个地方消失,同时在另一个地方重现。

1993年3月,瞬间转移终于走出科幻小说,变成了理论上的可能。当时,美国物理学家查尔斯·贝尼特和 I BM的一个研究小组证实,瞬间转移是可行的。自那以后,科学家利用光子作了大量试验,证明瞬间转移事实上是可行的。1997年,美国的泽林格尔教授证明,光粒子可以同时瞬间转移很长的距离。1998年,加州技术研究所的物理学家和欧洲的两个研究小组把瞬间转移的设想变成了现实,他们把一个光子在同轴光缆上成功地瞬间转移了一米。正如预测的那样,当光子被成功复制后,原始光子就不存在了。
时间旅行的研究成果
林平奎博士负责的这个研究小组共有12名成员。据悉,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在这次实验中,共摧毁了几十亿个光子,然后成功地将其复制出来。这个过程,便被称作量子牵连,花费的时间只有十亿分之一秒。 也就是说这里的瞬间已经不是我们开始所讲的超出时间的范围了,事实上它仍然花费了时间,只是这个时间已经被极大的缩短。
国际科技界认为,澳大利亚科学家进行的这项试验为电子和通讯技术实现革命性进步拉开了序幕。负责这项试验的林平奎博士也认为,这个试验的最终成功将使各政府机构、银行,以及任何想高速交换信息的各界人士,以难以置信的高速度,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实现这一目的。
然而,用远程瞬间传物模式进行人类和其他物体试验目前似乎还遥遥无期。出生于马来西亚的林平奎教授称,要将生物进行瞬间转移传输,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但新技术仍有很多用途,科学家相信可在短期之内,利用这种技术,发展出比目前运算速度最快电脑还要快十亿倍的超级电脑,并通过提高通讯系统的效率,确立量子信息时代的来临。
科学家相信,新一代电脑将可应用瞬间转移技术,取代电线和芯片来传输信息,成为量子电脑,其效率会比今天的电脑更强更快。研究员金布尔说:“量子信息时代将会降临,虽然不会在5至10年内发生,但再过100年,这种技术一定会很普遍。”在理论上,这种技术还可传送物件,研究人员正开发瞬间转移粒子的技术。粒子就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澳大利亚对进行这样的试验采取了相当谨慎的态度。因为虽然这是一项非常诱人的技术,但由于难度太大,所以在此之前,很少有科学家愿意把精力花在这一领域,只在1998年传出过美国的加州技术研究所做过类似的试验。林博士认为,同美国开展的类似试验相比,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试验更可靠,结果也更具有积极意义。林博士还指出,激光束在试验过程中被摧毁了,没有完成远程瞬间传物的过程,但无线电信号则丝毫无损。
林博士承认:“我们的实验与科幻片仍有些区别。我们暂时只能遥距传送激光中的光子,还不能将物件瞬间转移。”林博士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论文,他表示,他研究的目标是证明瞬间转移是可以做到的,这对未来技术的发展是有用的。曾经有记者问他为何将自己的研究领域锁定在光的瞬间转移上,他幽默地回答:“那是因为研究光学要比研究机械应用来得容易一些。”
他介绍说,普通人在预测一个足球的运行路线或者飞机在哪里着陆,靠的都是牛顿物理学理论,但在量子世界———一个比原子世界还要小的世界,物理学的一般经验就站不住脚了,你会发现很多奇妙的事情发生,粒子好像可以同时出现在不同的地方。物理学家们把量子的状态称作“超自然的”。
科学家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是,把体积比光子大的实质物体,瞬间传送到远地。林博士说:“原则上我认为可行,但可能是一千年后的事。打个比喻,我们现在发明的,只能算是算盘(量子瞬间转移),要制造超级电脑(生物体瞬间转移),这条路仍很漫长。”
——信息的瞬间转移与传递
6月1日,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光子学》上发表的中国科技大学最新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后,我国目前已成功实现16公里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通俗讲,一个量子态在一个地方消失,又在另一个地方出现,两个地方的距离已达到16公里。
按照常理,信息的传播需要载体,人与人的对话需要通过声音来传播,手机与基站之间要通过电磁波来传输信号,互联网的信息传递也需要在光缆中传输的光信号。那么,不需要载体的信息传递是否存在?
“在量子世界里,在纠缠光子的帮助下,量子态隐形传输就可以实现这一点。 ”彭承志教授告诉记者,“打个比方说,纠缠光子就好像两个骰子,甲乙两人身处两地,分别拿其中一个骰子,甲随意掷一下骰子是5点,与此同时,乙手中的骰子会自动地翻转到5点。 ”
无论两个骰子的距离有多远,只要他们是“纠缠光子”,它们的状态就是互相关联的。
“纠缠光子的这种类似于‘心电感应’的特性就可以用来实现量子态的隐形传输。”彭承志解释说,“我们可以将待传输的量子态与一个纠缠光子进行一次联合量子测量,再将这个联合测量的结果通过经典信道告诉另一个纠缠光子,我们就可以得到待传输的量子态。 ”
在这个过程中,待传输的量子态并没有经过载体的传递,就“凭空”出现在了另一个纠缠光子上,但是,这种传输理论与科幻电影里出现的“超时空”是不同的,原有的量子态在联合量子测量之后会发生改变,并且测量结果仍然需要经典信道来传递,所以用“超时空”来形容量子隐形传输是不严谨的。
16公里的距离很难达到
现在,两个骰子的距离已经可以达到16公里,这个距离并不远,但也创了世界纪录,“实际上,达到16公里的距离并不容易。 ”彭承志告诉记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2000年开始进行量子信息方面的研究,彭承志于2000年加入潘建伟教授组建的量子信息实验室。量子信息是国际上物理研究的热点前沿领域,也是被公认为非常有应用前景和价值的一个。1997年,奥地利蔡林格小组在室内首次完成了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原理性实验验证。 2004年,该小组利用多瑙河底的光纤信道,成功地将量子“超时空穿越”距离提高到600米。但量子态隐形传输的距离难以大幅度提高。
“传输距离取决于能够在多远的距离建立光子的纠缠关系,传输过程中也存在环境对光量子态的干扰效应等因素,这也是研究学界都力图解决的难题。 ”
2007年开始,中国科大——清华大学联合研究小组在北京架设了长达16公里的自由空间量子信道,并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
能在宇宙进行传输
2004年,中国科大潘建伟、彭承志等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在自由空间实现更远距离的量子通信。在自由空间,环境对光量子态的干扰效应极小,而光子一旦穿透大气层进入外层空间,其损耗更是接近于零,这使得自由空间信道比光纤信道在远距离传输方面更具优势。
据悉,该小组早在2005年就在合肥创造了13公里的自由空间双向量子纠缠“拆分”、发送的世界纪录,同时验证了在外层空间与地球之间分发纠缠光子的可行性。 2009年证实了量子态隐形传输穿越大气层的可行性,为未来基于卫星中继的全球化量子通信网奠定了可靠基础。 未来的梦:物体可实现量子传输吗?“量子力学告诉我们,未知的量子态不能精确的克隆,而宏观物体是由无数个原子组成,每一个原子的状态都不能精确的克隆,这就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永远不能复制出一个一模一样的“我”来”彭承志告诉记者“但是量子态隐形传输过程则不同,虽然它仍然不能精确的克隆一个未知的量子态,但是它可以把一个量子态精确的传输到远程另一个粒子上”。
人们自然会想象,如果把一个物体甚至是一个人的全部微观粒子结构记录下来,在另一个地方原样重组,再将每个粒子的量子态都通过量子态隐形传输的过程传递过来,虽然原有的量子态经过联合量子测量后将全部发生变化,但新的物体是不是和原来的一模一样呢?这是不是就实现了物体的量子传输?
“目前我们实现的仅仅是单光子量子态的隐形传输,在未来有可能实现复杂量子系统的量子态隐形传输,但距离宏观物体的量子态隐形传输还具有非常遥远的距离。 ”彭承志说。
目前量子通信在实用方面的努力还在继续,中国目前主要朝两个方向努力:一是通过光纤网络实现同城用户的通信;二是借助空间站、卫星等空间平台,实现全球化通信网络。
“科技发展的速度有多快谁能知道呢?就好像打算盘时的人们永远想不到,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发明出了每秒运行几千亿次的电子计算机。 ”

 樓主| 發表於 2022-3-14 14: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NASA使用城市光纜實現了遠距離量子傳輸,通過“暗光纜”在加拿大卡爾加裏市將鐳射光子傳送了3.7英里。通過量子傳送可以實現加密資訊的絕對安全傳輸,允許資訊發送者將“無形資訊”發送給接受者,而在量子網路上無法實現資訊攔截。


進行資訊的量子傳送就沒問題,因為資訊沒有意識,自然可以在目的地複製資訊,摧毀出發地的資訊,因為在我們這些觀察者看來,沒有差別.
其實人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自身的大部分物質本來就在不停的更換,控制細胞的基因也沒那麼穩定,每時每刻也會有非常微小的變化,在真正的科學上對於意識的實質並沒有任何定論。

那麼《星際迷航》中也是用的這種方法?那豈不是傳送後的尖耳朵就不一定是他自己了.

把人打碎成分子還是原子,好像分子原子可以速度特別快,和信號速度差不多,到了組裝。中間太快時間可以忽略。
應該就這樣吧,通俗講。。把你在這邊殺死,毀屍滅跡,然後在另一段造一個你出來,然後複製了你的記憶與思想。

也就是把物體(人)拆分成量子,再在另一個地方重組起來。
所以說,傳送人後,目的地的那個人只是複製了出發地的那個人的量子狀態。
這真是個哲學問題,目的地的那個人到底是不是出發地的那個人。

 樓主| 發表於 2022-3-14 14:25:2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陈蝶衣 於 2022-4-12 17:20 編輯

(上面那些轉發的文章,只是作為引子,引出我一些以前日記記錄的內容)

時間過了,也不做多猜想,只是當時的原始記錄,不作修改,原話錄出,大家自行判斷。



------2018年2月15號 年三十

兩個大怪,帶陰兵追來,已近。
有一塊地方,只要找到,我可以切換地方。
那地方,有一小塊邊角,如出現了幻閃的光亮,就是徹換的信號。

陰兵從小巷靠近,帶頭兩個應是牛頭馬面類,很高大。

我帶一眾人要離開此危險境地,萬分危急。

第一次知道有個這樣的地方可以徹換變化,離開險地。

那一刻,拍額拍手慶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樓主| 發表於 2022-3-23 12:34:59 | 顯示全部樓層
我的有关内容旧文汇总,算是一个补充。


有一个地方
https://cwnp.net/thread-14151-1-1.html

疯狗村
https://cwnp.net/thread-13140-1-1.html


一景
https://cwnp.net/thread-11887-1-1.html

指引亡灵
https://cwnp.net/thread-11864-1-1.html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