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孔少華 太極解密 2月24日
吳式太極拳的誕生,就是中國武林史上活脫脫的一出悲劇。
1840年,鴉片戰爭開大。
沒多久,在清廷豬隊友的助攻下,一場打勝的仗,變成了打敗。最後還議和。
這一切被一個孩童看在眼裏。
這個小孩,姓烏家哈拉,後人稱他爲,全佑。
滿人,八旗子弟,黃旗的。(正黃還是鑲黃,史料不齊)
滿人從馬上的天下,入關之後,遵孔孟,延續科舉。作爲滿人的全佑,又是八旗子弟。當諸位貴族“核桃扳指籠中鳥,品茶聽戲聞鼻菸兒”的時候,全佑便秉承家教:“我大清馬背上得天下,非軍旅不可建功也。”
祖先的榮譽,八旗的身份,自小在全佑的心中,種下了榮譽的種子。
雖說八旗子弟,早已沒落,否則都不會有綠營這種“皇協軍”的存在。但是全佑堅信,滿人貴族的血液,流淌着高尚的情懷,加之孔孟的學習,讓年少的全佑決心報國明志。
然而,可惜,全佑雖爲滿人,但八旗子弟衆多。最後,不管是在軍營裏,某了個差事罷了。
如果我有才能,我就能夠報國,光耀先祖。少年的全佑堅信如此。
這個1834年的少年,此時才六歲。
1851年,道光皇帝噴出一口老血吼道:洪秀全,是你要了朕的命。然後,崩。咸豐年開始。
此時全佑,不過十六七歲。雖盡力習武,卻哀嘆無力報國。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大宋第一傳奇文武全才辛棄疾的真實寫照,映在這少年身上。
全佑恨不得親赴戰場,殺長毛,保家國。可惜,年幼之人,且家道中落,就算從了軍旅,也不過是個下級官兵而已。
想要如同嶽武穆那樣,建立岳家軍,橫掃六合,談何容易?
既然是軍人,就需要強大的武術作爲依託。
咸豐年間,一個矯健的身影映入演練。
確切的說,是父子倆。後人所謂:楊露禪創太極,楊班候打天下。
楊班候,1837年生。京城闊少,號稱“一日十八場”。
在楊班候的世界裏,打架如同吃飯。哪天沒打架,就是沒吃上飯,餓着了。
京城之地,闊少甚多。如楊班候者,以打架當飯吃之人,實屬罕見。
仗着其父楊露禪“楊無敵”的名號,在紫禁城,楊班候充分體現出“不服就幹”的霸氣。
這“一日十八場“,絕非浪得虛名。跟人們覺得如同舞蹈的楊氏太極拳完全不同。楊一代的拳法,講究剛猛,柔化,發人全面具備。況且,日後追封爲太極宗師的楊露禪,最擅長的武器,是長槍。
曾傳言:兒子楊班候與楊露禪比槍,鬥罷。楊班候自信道:“爸爸,你的招式我已經可以全部防住了!”而楊露禪笑道:“傻小子,看你胸口。”楊班候低頭一看,才發現自己衣服胸口的棉花都翻了出來。這個故事在於說明楊露禪使槍的出神入化,分寸拿捏完好。
這楊班候的存在,後人也說一句話:“楊露禪創太極,楊班候打天下”。
京城闊少,號稱一日十八場,打架的勁兒,絕非浪得虛名。
全佑決心,要報國,就得武藝高強,要武藝高強,必須跟牛逼的師父學習。
於是全佑鐵了心,拜在楊露禪的拳術下。
楊露禪何許人也?太極宗師?不不不,更確切地說,生意人也。
楊露禪少年秉承家學,習得一些武功。後來就接了些江湖快遞的活兒,手持一柄短槍,行走江湖,給人送個東西啥的。
一日到達河南趙堡,因爲委託人有些田產在那邊(今天的河南焦作),於是多留了些日子。打聽到附近村子有個地方拳,打拳的人都姓陳,於是就前去湊熱鬧,這留的日子久了,一來二去,學的些陳姓人的拳法。頓時大有感悟。融合自己的老底子,建立了自己的綿拳。
對,那個時候都沒有太極拳這個名字。叫綿拳。
楊露禪回了老家河北永年,跟武癡武禹襄地主交好,武地主推介他去京城混飯局。楊露禪去了飯局,使用了“侮辱極大,傷害不高”的技術,鄙視了在座的所有庫布。
所謂庫布,就是摔跤手。京城達官貴人,經常尋求庫布摔跤助興飯局。摔跤好看,而且不至於打鬥那麼傷害兇殘,是貴族階級的喜愛的觀賞節目。
學習了柔化的楊露禪,憑藉短小的身材,將各種庫布摔的七葷八素,從而奠定了京城的名號“楊無敵”。並憑藉這個開了拳館,這就是後人說的太極宗師由來。
全佑,便拜在此人門下。
而楊露禪手段清晰。號稱楊無敵,收的弟子都是王爺,貝勒,怎能容得下一個下級滿人軍官?
於是楊露禪讓兒子楊班候做了全佑的師父。如此一來,全佑成了徒孫,這樣就保全了貴族老爺的面子,真聰明。
但對於全佑而言,拜師於“一日十八場”的打架王,更好!因爲,他要學真正的功夫,從而“了卻君王天下事”。爲祖宗贏回榮譽。
報國志向,日月可鑑。
楊露禪在和武禹襄論拳切磋的時候,深刻研究了中國古代的兵書。看到全佑是可造之材,楊露禪心生歡喜。雖爲徒孫,實爲徒弟。楊露禪將畢生所學,盡傳與全佑。
那就是,戰場拳法。
戰場,拳法不過是基礎活動。真正頂用的,是武器。大刀,長槍,穿着盔甲戰鬥,纔是大將軍。
要知道,普通的江湖俠客,大多都是無甲格鬥模式。無甲狀態身體靈活,但是致死率大。而戰場精髓,在於着甲格鬥。穿着盔甲跟敵人鬥爭,很多傷害是無視的。
而清朝,早已流行的鐵布衫,正是一種鎧甲的變形:將金屬片縫紉入布衣之中,達到防護的目的。
穿着盔甲,使用最省力的戰鬥方式,才能持久戰鬥。這種身法,盡傳與全佑。
另外,楊露禪成立了小型研究班來開發更好的冷兵器技術。例如,普通的長槍,不過欄槍,拿槍,扎槍。而楊露禪開發出:欄槍,拿槍,再欄槍,最後扎槍的技術。多一個欄槍,如此以來,槍法多一次變化,戰場上多一份控制把握。
再例如,太極推手本來有技術BUG。通過動作調整,解決技術BUG。如視頻:
吳式太極拳推手身法特點1
這種推手技術,可以令自己在戰場上無阻力的躲開敵人攻擊,並且反擊。
而摔法,是戰場的基礎。戚繼光有云:“令敵一跌”,只要敵人跌倒,自有隊友補刀殺之。於是強化的摔法技術,也盡傳於全佑。
既然是打仗,必然涉及騎馬。楊露禪歸納了騎馬的一些動作,融入其中,傳授與全佑,在騎馬的狀態下也可以轉身,刺出長槍,這後來演化出吳式太極拳內丁步,以及王培生在視頻中示範的回馬槍腿部注意要點。
作爲下級軍官,全佑自然知道用刀的方法。根據楊露禪的指點,全佑用重刀,利用重量和槓桿偏離敵人的攻擊,然後殺入。這就是後來吳拳圓玄刀的由來。
在四庫全書的禁燬書中,記載《朝鮮勢法》。所謂朝鮮勢法,並非朝鮮所創,而是明朝萬曆年間抵禦豐臣秀吉大軍入侵之時,派去的明朝遠征部隊去了朝鮮,回來的軍隊所流傳的劍法,由於是朝鮮遠征軍流傳,於是叫做《朝鮮勢法》。這是一套雙手長劍的劍法,楊露禪查閱資料的時候獲取,一併傳給全佑。這就是後來吳式太極拳純陽劍的藍本。而七星劍作爲高級劍,是爲單手劍技術。如果沒有朝鮮勢法和純陽劍的基礎,練習七星劍純屬枉然。
楊露禪可謂是盡心盡傳。戰場摔法,戰場兵器法,毫無保留。全佑默默記在心中,世人只知道全佑擅長柔化,其實柔化乃是逼不得已,因爲不敢冒犯有錢有勢的王宮貝勒而已。
想想看,一刀劈了十足的勁,砍刀你面前的時候挺住了,鼻子上頂的雞蛋碎了,人沒事。這功夫什麼水平?
然而,生不逢時。
咸豐年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咸豐皇帝逃到了熱河,最後還一名嗚嗚留下八位首付大臣。緊接着,一場辛酉政變,以肅順爲首的哺命大臣,盡被西太后慈禧所殺。
1861年,統治兒童皇帝繼位。
從1851年起,太平天國叛亂的興起,大清帝國戶籍制度的散亂,從而亂了稅收。曾國藩湘軍,左宗棠楚軍,李鴻章湘軍三股勢力的崛起,無處都在彰顯着中央集權的沒落。
而緊鑼密鼓橋接的,是大清帝國同治年間浩浩蕩蕩的洋務運動。
以李鴻章爲首的洋務派,提出:“傳統軍陣已經搞不定現代化戰爭,需要購買洋槍洋炮。”在李鴻章爲首的洋務派的運籌下,擁有廣闊海域的大清帝國置辦了海軍和工廠。魏源在《海國圖志》的師夷長技以制夷,以夷制夷的思想更是被後來譽爲“晚晴第一重臣”的李鴻章視爲政治藍本。
也就是說,大清帝國,要的是鐵船鐵炮,而不是大刀長矛。
後人說,學會楊露禪真傳的只有三人,淩山,萬春,全佑,一人剛猛,一人發人,一人柔化。柔化者,全佑也。只可惜,時代變了。
洋槍洋炮,老遠就給你開個洞,要什麼柔化?
即便吳全佑掌握了着甲作戰的技術,軍陣冷兵器的作戰技術,又如何呢?
你不過就是一個下級軍官罷了。
後來,連姓都沒了。民國革命,從此,全佑叫做吳全佑。吳,是滿人姓氏的首字母發音罷了。
很多年以後,兒子吳鑑泉傳給自己馬嶽樑“吳家太極拳快拳”,只說是此拳爲沒改拳之前,秉承家學所練拳術。實際上,這就是楊露禪親傳的密拳。
這套快拳,全靠全身運動。沒有蹦跳翻轉的大動作。一旦着甲,非常合適。適用在亂軍之中,保持自己不亂,在穿戴盔甲的狀態下,用最少的力量持續作戰,斬殺敵人。
而這套快拳,哪怕是在今天的吳拳圈子內,也只有極少數的人流傳。
在今天,傳統武術已經成爲搏擊實用的笑話。太極拳更是傳統武術中的笑話,而吳式太極拳更是太極拳中的笑話。什麼凌空勁,筷子發人,跳大神全都來自於此。
遠走香港的三代孫吳公儀,只對市面上傳授了方架慢拳。這方架包含了中國跤法的技術。在上海的妹夫馬嶽樑,雖然只在偶爾的情況下示範過快拳圓架,卻不說絲毫。他從老丈人吳鑑泉那裏學的時候,就已經被告知:冷兵器穿甲作戰的時代,結束了。因爲從上一代的全佑那裏開始,從洋務運動開始,冷兵器作戰,就已經開始退出中國的歷史舞臺了。
那個不願意退出的最後狂歡,就是義和拳運動。冷冰對抗熱兵器,一敗塗地。
而全佑,在庚子國變之後沒幾年,就結束了他悲情的一生。他學的一身好武功,卻無緣建功立業,只能寄希望與兒子吳鑑泉。
在他死後,烏家哈拉的姓,也淹沒在民國時代的潮流中。只有一個貌似是漢人姓氏的吳,來替代這個大清帝國軍旅世家的姓氏。
於是,後人稱他爲,吳全佑。

孔少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