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奇怪

錢老闆之黑白講 – 股海浮沉路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6-8-5 18:39:37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十一,THE END

雖然未來我們無法百分百的掌握,但也並非就不做任何有可能性的動作。對於即將畢業的莘莘學子,初入社會的新鮮人,錢老板在這裡還是要鼓勵大家要有理財觀。

笨笨的打工一輩子,與一個具有理財觀的人,經過幾十年的工作生涯積累,會有非常顯著的不同。如果運氣好,提早實現財務自由,提前退休也是有可能的。

而股票投資,只是眾多理財的選項之一罷了!

雖說股票變化極快,難以把握,但如果宏觀的看整個經濟,我們多少可以歸納過去、洞悉未來。

就先假設這世界未來幾十年不會發生戰爭吧!除了動盪區域零星的戰鬥、政變、恐怖攻擊,大部分政治體可以自我克制,從外交途徑上去解決爭端。世界持續和平時代,經濟因此得以延續過去幾十年的道路。

我們也不說甚麼專業高深的經濟學原理,純粹就看這幾十年的變化 ─ 錢就是一直在變小變薄。我印象中兩塊錢的菠蘿麵包,早翻了十倍不只。

只要不是再次進入社會動盪狀態,鬧革命鬥地主,貨幣持續寬鬆,資產的總數會越來越多。政府會印錢,投放於市場,以刺激經濟。廣義貨幣總量因此增加,通貨因此膨脹。印鈔票虛增資產,錢因此也越來越薄。

雖然,偶有緊縮性貨幣政策,但長期而言,通貨總是一直往膨脹的方向進行。

於是乎,加薪了,存款變多了,這是不是一種假象?表面上資產增加了,日子卻也不見得更好過?購買力沒有因此增加,生活中比較大宗的水電油氣、房租、飲食、娛樂、保險、交通等,是否也多在漲價?

這是為什麼我說理財很重要,需要同學們去看清從而擺脫自己陷入這樣子的經濟套路裡 ─ 餓不死,但總不足。

如果你把辛苦賺的錢,通通存銀行,放定存,或利率極低的保險,通貨膨脹都可能吃掉差距。表面上錢增加了,但能買的東西卻是少了。現在的100萬比不上十年前的100萬,我們得讓錢趕上通膨,不能把錢死守著。有時我看到老人家把錢埋起來幾十年,我都不忍啊!(除非他埋的是古錢幣)

這經濟的套路很深,讓人覺得自己資產變多了,卻一直需要努力,永遠沒有到頭的時候。你可不能在工作一輩子後,才恍然大悟,卻發現你還是被錢困住。如果只靠退休金生活的話,一樣很拮据,一樣只能減約度日。就算存了幾百萬(幾十年後的幾百萬並不多),但那錢卻也是坐吃山空。就說沒有不肖子孫的侵蝕,也有身體狀況不佳而需要的額外支出。

養老,也是理財的一大規劃。舊觀念的養兒防老,新時代每每總能聽到養兒妨老?而且,不應該期望子女應該照料我們,老齡化社會,年輕人的壓力也很大。

好了,這話題扯遠了,如果有時間,各位也還願意聽,我可以來說說理財、講講有錢人的思維等。

這次的表演,就到這裡吧!謝謝各位捧場。


喔!自己注意一下,現在依然有許多程式交易的廣告,搞得讓人很想跳進去。
http://www.start-up365-cn.net/Pa ... A0KA0TGBR9UGLK3U432



 樓主| 發表於 2017-3-27 17:31:21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十二,投資

上次我們做了一次三口相聲的討論,將技術面的股票投資案例林林總總說了一個遍,說這些是想讓大家可以理性的思考事物的方方面面,沒有什麼是一定可以打包票的。

就說均生想到的中華電均值操作的招數吧!依他的作法,每跌一元買一張,最近半年來由120跌到100,他得均20次,除非他口袋夠深,還能撐得夠久,才有機會平反,可誰又知道是否中華電會再下探呢?別的不說,至少半年來的狀況是賠的。

如果同一時段,他均的是0050,則現在的光景就完全不一樣了。這又該怎麼說理呢?

雖然經濟上沒有什麼是一定保證的,但長期的趨勢還是有的,有一些理財的策略是值得借鑑的。我來開講這個課程也是希望能給同學們在規劃自己將來時能有一個餘裕的機會,也許運氣好還能實現財富自由。擺脫掉窮人的思維,動頭腦會思考重實踐,幾十年下來,真得能大有不同。

這次的講演,我著重在理財方面,是投資型的計畫,不是上次講偏屬投機型的作為。

比起梁老師、張教授及齊助教他們,我是個現實主義者。在現世生活中,如果你認為錢是重要的,那麼在年輕時,就應該好好的去了解,有理性的認知,並嘗試的去做為。不使一些看似正確卻似是而非的大眾思維或心理感覺,影響你一輩子。

我知道大部分人沒能做到不受大眾心態、個體感情的左右而去正確的思維。或者有些人大約知道如何理財卻不做為,老是聽著別人的話語,去買保險、去投資商品、去炒股票黃金,就賭一個運氣。

而絕大部分勞動供薪階層不在理財上下功夫,僅希望靠著工資來維繫其一生,眷養一個家庭,而一直處於循環掙扎的狀態。

醫師、律師、高管等高級工作崗位,或能持有好的生活品質。然替人做事一般薪資的普羅大眾們,在現代社會是很難可以實現屌絲逆襲、小資出頭天的戲碼。

那不幫人打工,去創業呢?我要說:創業不是人人都能幹的,心理素質、能力、努力度、資金、好想法、好時機、合夥人、人脈關係、管理、…,天時地利人和各種主觀的客觀的種種因素就算都到位了,缺了好運氣,一樣失敗。比爾蓋茲、喬布斯、扎克柏格、馬雲、…,我們所見檯面上有很多成功人士,在他們同一時期,比他們努力,幹同一件事的人,並非沒有,但失敗者沒人知道,成功者都是倖存者。

並非我不鼓勵創業,而是創業者對自己與外在的了解程度要有一定的把握,能補自己的短板,搶到風口、天賜運勢。創業不是人人都能幹的,但理財人人都可以。所以我這次不談創業,而是談人人都可以做的理財。(創業者也一樣要會理財)。

 樓主| 發表於 2017-3-28 17:43:05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十三,通膨

萬事萬物相依相存,互相影響,雖然世上沒什麼事是一定必然的,但從長期經濟來看,還是有趨勢在的,通貨膨脹就是。

當然通膨這個趨勢,前提是我們必須先假設社會政治總體而言,是處於和平狀態,而政府總是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如果是戰爭或政治環境極端不穩定,人類社會政經的交織複雜,誰知道會花生省魔術。

就說通膨是長期趨勢,但知道這個現象,並不能利用它使我們變得富有,只能把它當作是客觀現象。通膨如果反應在我們個人身上,感受上就是錢變薄了。比如500萬在20年前可以在不錯的地段買一套房,現在可能只夠付頭期款,20年後可能想都別想,只能考慮其他偏遠地區。又比如,材米油鹽豬肉等生活必需品,大家都知道一年年都比以前貴了。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總不是負值的。

二三十年前,我們可以說百萬是富翁,在大陸萬元戶已足讓人稱羨。而現在,家庭資產在台幣數百萬只是平常人家,有間自己的房子已經就是了。僅數十萬的只能算小資,負債的就不提了。千萬級別以上尚可算有點錢人,億萬級以上才能勉強入富翁之列。

所以,首先得讓自己的資產跑過CPI,才能維持既有的生活品質。資產增長幅度要高於CPI,才能改善生活品質。到了某個階段,可以不理會CPI,資產極高或有持續的業外收入,能支持你一生想要的生活質量,那你就財務自由了,可以不再為了錢出賣自己的時間。

我想我提點過,就投資上,我們能把握的兩個因素是「口袋夠深」與「時間夠長」。我們口袋不深,只好透過工作,創造出月月可提的資金;投資不是投機,時間長不用說,這當然是一種長期的做為。實際上,理財必然也是長期的規劃,很可能是一輩子的作為。

理財不單純指投資,或購買理財產品。理財應以人生為長度的一種經濟規劃。凡舉儲蓄、投資、保險、買房、貸款、乃至於購物消費,廣義上資產的進出,都可以視為理財。

好了,接著就正式要說理財這檔事了。在說怎麼樣來跑贏通膨,增加資產前,我們要先說規避風險。人生的風險,當然要先避免。所以,理財首先要說的是保險。



 樓主| 發表於 2017-3-30 01:46:43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十四,保險

保險,顧名思義,是保障風險 ─ 即風險來臨時,保障生活品質上不至於有所降低。我個人不喜歡把保險視為一種增加資產收入的投資,這不僅是超出保險本來要提供的功能,而且恰恰與我之後要說的理財思維背道而馳。

保險的基本意義既然是保障可能面臨的風險,展開來就有好多維度需要考慮。我們首先把不同財務經濟狀況分為四類。

第一類,負債、赤貧、低收入戶,需要由國家供給以維持生活支出。這類人不需要額外保險。有國民年金、健保等政府的照應即可。

第二類,小康之家,小資青年。基本上趨近月光一族,需要工作維持生活基本開支,有健保即可,若要保險,則以最低保障,以意外與醫療險為主,額度一年2萬4,就是可扣抵稅額的程度。

為什麼以意外及醫療為主?一般這層級之生活出行,以大眾交通或機車為主,意外發生率高,萬一住院開刀,除了健保,如有日額保險補助,尚可安度生活。

如果是一個人,沒有家庭負擔,壽險真的不需要多,20萬元夠你下葬的費用就行了,別死了還給親友家人找麻煩。

如果是有家庭的負擔,則確實在保險理賠上需要考慮,是一家之主,保險尤其需要酌情加碼。意外死亡的理賠金額要提高,這部分增加的保費不高,壽險還是放低,除非有家族遺傳的可能疾病。

不需要考慮期滿之後可以拿回生存保險金的保險產品,保險就是保險,不要做為增加資產的手段。一旦安度人生,保險就算是過期了,保險金花了就是算已保障了生命的一段歷程。還有,不要想拿健康與生命來賺保險的錢!

以上幾個原則─壽險險壓低,以住院醫療及意外為主,不分紅不拿回生存或期滿保險金。一年保費要控制在2萬4左右還是可能的。

第三類,中產有餘之家。這類個人或家庭,是確實需要考慮保險的族群。實際上,許多小資青年男女,隨著年齡增長、收入增加,組織家庭後,雙薪之家庭收入提高,會由小資走向中產。

保險規劃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被保險人的社會條件改變而變化(需更新或增加保單),保險額度與個人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有直接關係。一個人的時候,保險求個人最低風險保障,不必多想身後事。但如果你支撐家庭經濟重擔,養著一家老小,一旦有疾病或意外發生,這全家都會陷入生活危機。

家庭保險以一家經濟來源者為主,這不是自私,因為受益者不是被保險人。做為一家之主,就應該為自己買更有意義(不是更多)的保險,這才是保障家人的義務。而家庭的其他成員則可依個人情況單獨規畫購買保險。


發表於 2017-3-30 17:44:10 | 顯示全部樓層
奇怪 發表於 2017-3-30 01:46
三十四,保險

保險,顧名思義,是保障風險 ─ 即風險來臨時,保障生活品質上不至於有所降低。我個人不喜歡 ...


  這篇保險的分析講得極好!

 樓主| 發表於 2017-3-30 20:41:13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十五,保險二

有關這層級的保險考量,一家之主的壽險是需要依家庭生活開銷折算一定額度的死亡理賠金。壽險是考慮的非意外之疾病或自然死亡的理賠,這被保險人可檢視自己家族的病史,如果家庭長輩有因癌症病故者,則被保險人可加保癌症險,以為將來預防,並分攤部分壽險額度在癌症身故上。

意外險依然要維持並加碼,意外險的保費相對低廉,如果選定期意外險單,保費可以再低。一段時間的保障後,沒出事這保費就算沒了,很正常!保險公司幫你承擔一段時期出事的風險,本來就要給錢的,人家的精算師也不是白養的,那自然會依風險比例分攤,給一個估價。重點是不要選那種將來期滿還可分紅、可退錢、拿祝壽金的,羊毛出在羊身上,我後面會提為什麼。

還有就是很重要的醫療險、住院險,也是必選項,依能力可適度加碼,提高保障。

另外,失能險、殘障險、手術險、長期照護險、房險、車險(強制以上)、各式產險…等,要看家庭有餘的程度、要保障的額度與願意承受風險的程度。收入越高、生活品質越高,自然也越想要更多的保障。但事情不能無限上綱,不需要去想萬一半身不遂、植物人、全家就愁雲慘霧,久病無孝子,會妻離子散、家庭破碎、打回原形等等。如果一點風險都無法承受,那就剩餘收入就只好全去買保險,讓保險公司賺,理財規劃就只好到此了。(但即便如此,也不是完全無風險,因為無限上綱的人可以很胡思亂想,總有保障不到的,況且許多險種也不是終身的。保險人員擅於加深你危機感、給案例,好簽約賺佣金。)

最後,選擇年繳、信用卡繳、團購等,想方設法找優惠,再降一些保費。

第四類,土豪、富翁。實話說,這層級也是不需要買保險的,夠有錢到保險的風險保障對他們已經沒有必要了。他們可能坐擁金山家財萬貫,可能有持續不斷的收入來源,遇到風險自然是有錢可以照料生活。但也不能說保險對他們全然沒用,他們另有工具性用途,比如節稅、規避遺產稅等,不屬於保險原初的目的。

總之,依經濟低到高分類來說,從不用買、健保、最低、一般、高級、又到不用買。最窮與最富的人,都不需要保險。

另外,當你年老時,不再當一家之主而退居二線時,你的保險側重就不在家庭保障而是健康之類了。當然,那時保險大概也已經到期。

還有,對小孩的保險規劃,沒有餘裕時,健保即可。臍帶血對我是個違命題,也不考慮。小孩一樣著重在醫療,壽險配最低(殯葬用)。意外要注意有道德條款,投保時有揭示。

以上保險的常識,頭腦清楚點想想其實不難推理,排除感情因素,可以了解保險對我們實際上的作用,便可以適切的規劃個人與家庭的保障。可惜大多數人因為親友介紹,人情壓力,買了一堆的保險,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每年平白的就把錢投到了無用或重複性的保險之中。我知道一些人真遭遇理賠時,就被保險公司刁難,說A保險與B保險互斥,只能選一個,或者健保已經cover了,不符合理賠條件等等。我丈母娘就遇到了奇怪的案例,保險理賠居然要用吵的才能獲得!?理賠不是看保單條款內容的嗎?

那些聽從保險業務員推銷,那個保單好、那個保單要停賣了,因而存留一堆不適切保單的,白白把錢給財團花用,連理財第一關都過不了,實在可惜。好的保險業務員需要依客戶自身的家庭經濟狀況,做整體性的安排建議。但這種事最好你自個兒來,保險業務員也有私心,當然希望妳加大保險額度。你家的全年年收入、家庭成員狀況、擁有的資產、…許多的細節、私密,你也不會同外人講。化被動為主動,在你需要保險要諮詢時才主動招喚保險業務員來。(我一直認為,主動找不同保險公司比價,找不熟識的保險業務員服務,比找有親戚/朋友關係的保險員好,各中原因自己琢磨。)

再來說說我為什麼不將保險視為是增加資產的投資工具。


發表於 2017-3-30 23:10:54 | 顯示全部樓層
奇怪 發表於 2017-3-30 20:41
三十五,保險二

有關這層級的保險考量,一家之主的壽險是需要依家庭生活開銷折算一定額度的死亡理賠金。壽 ...

我倒是覺得,找不熟的保險業務員買保險是有點風險的,比如在談理
賠的時候,他們很容易站在公司的立場。

當然,也不是親戚朋友就一定好,重點在於,你了不了解他,這很重
要,信得過而非賣人情。

以我一位做保險的好朋友而言,他任職的保險公司所核定的保費不是
市面上最便宜的,但我還是找他,因為知道一旦有事,他會幫我爭取
權益。

 樓主| 發表於 2017-3-31 13:18:12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十六,保單價值

我知道部分人把保險視為一種風險極低的理財工具,想藉此增加資產。一方面可以得其利息,萬一要保人(一般也是被保人)出事這也算是保單,也有保險理賠的保障。乍聽之下極其合理,但這麼做是否符合投資效益,自己真的需要估量計算。

舉我自己的案例,我三十幾歲時買了每年要繳三十萬的保單,想做為保險退休年金,補充勞保年金之不足。當時的計算,退休後每月至少要多一兩萬的收入,才好補充年老的花費。

五年後,當我再審視了自己保險後,毅然終止了該保單。繳了150,回來100多,損失近50萬,算是沉沒成本吧!為什麼退?簡單計算我20年要付出600萬,到期繳清這600萬,每年可拿回15萬。意思是我得再活40年,活到90幾歲才回得來。對,如果我活不到90幾,會有一筆死亡保險金,但我老來沒有家庭負擔,這壽險保障不必要(保障家庭的壽險部分已經規畫在醫療意外的保單中了)。再說這保險目的是自身養老,也非留給子輩用,規畫給孫輩就更不必要了。

而且幾十年後,因為通膨折現率的關係,一年15萬能起的作用恐怕有限,拿現在的消費物價去衡量幾十年後的未來本身就有問題。而拿保險做為自己養老金的作法恰恰與我之後的理財觀背道而馳。

養老保險是一種守成觀,簡單說,是拿你現在的錢去儲存,賺一點小利,退休後領出來花。但這小利很可能被通膨吃掉,而你現在的錢一旦投入就是死的,不好活用。雖說養老金的獲取是活得越久領得越多,但要活近一百歲,才能把自己過去投的錢連本帶利拿回來,而且還是在未來的環境去用,這錢怕是已經薄的不像話了(這裡我都還沒說保險公司在這麼長的時間段裡也有倒閉的可能吧!)。想想我50年後每月多一萬二,能幹嘛呢?也許吃客牛排吧!要想助益到生活的支出補份可能很有限。

再舉一例,多年前,我幫剛出生的大女兒買美金儲蓄險,年繳3萬美金,要繳六年。這原初的目的是存小孩教育費,但我第三年便停止繳款了。這險喊8%的年化單利,其實仔細算,以她活到80歲(最後計入死亡保險金)可拿回的錢每年累計,年複利其實是3.x%。而買這險,首先得換匯,而換匯本身還會損失一點。實話講,比起我上面的養老險來說,這複利其實不算差了,但還是相悖於我目前的理財觀。這保單我展期持有著,需要時我還是會拿出來運用。對了,這保單實實在在是變相的投資,不能算是保單,因為小孩若死亡因道德條款我只能拿回投入的錢。

以上這些都是守成觀,是“拿現在的錢在未來用”,是「存落雨糧」的大眾普遍心理。

而我後來的理財觀是什麼?是“拿未來的錢在現在投資”。這話聽得有點怪,有一個腦筋不好轉的觀念:未來還沒到,怎麼去拿未來的錢?

不過,在談這個問題前,各位可以去重新檢視下各自家庭成員的保單,看是否符合自身的目前實際的狀況?投資型的當斷則斷,如果保很久了,又不想損失,那另外的作法就是用「保單借款」或者「保單質借」的方式,把自己存進去的錢再套出來。當然,這也是有代價的。

保單價值,在當下(即現在未死還沒終止之時)我的定義是等於保單可借金額。那部份也會隨每年繳費、滾動而每年提高。借是有利息的,利率視各保險公司各自算計,但肯定不會低於銀行借款利率的。然而,那實實在在是自己的錢,借是可以不用還的,但萬一你掛了,保險理賠就會把你借出的連同利息一起扣除,這便破壞了你規劃用於家庭保障的壽險部位。


 樓主| 發表於 2017-4-1 21:14:06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十七,記帳

所以保單借款對我來說是後手。我知道那是我資產的一部分,有必要時借出周轉用,但我也一定依自身能力隨時還款。當然,如果我能找到一個比保單借款利率還高的可投資項目,那自然可以操作。不過,其中風險要自行拿捏。

好了,保險的部分我們就說到這,接著我們說理財規劃的第二部分。

與保險一樣,先檢視自己,從記錄開始。

我自己是有記帳的習慣,十幾年了。不用什麼花俏的表格食衣住行分類等,就用Excel單純的依日期,記下每天的花費。我知道大多數人可能做過,但跟持續寫日記一樣,一段時間就斷了。以前需要自己記,留發票,現在大家都有手機,買什麼就拍下來,睡前電腦記錄一下即可,不怕忘記。萬一需要回憶某年某月某日幹嘛去了,也能借這流水帳找回記憶。也許現在早有手機記帳APP,這如果結合手機支付功能,記帳就能自動的了。

還有因為記帳,個人有刷卡消費也不容易忘。有關信用卡,從投資理財的角度我鼓勵大家都去辦一張,但務必要做到不被循環利息。這點很重要,我等會兒說。

我除了記流水帳,買賣股票也自記,還有資產負債表每季統計。倒底說,投資理財總需要知道自己是贏是虧,過程中的變化、教訓,都忠實的註記保留下來。總之,十幾年下來,花錢買到的經驗很不少。

理財者最好要有數字概念,記帳這事不會累也真的不花時間。同時,理財者需培養興趣,看著數字的累積,就好像打遊戲積分升級。

表格請自己設計,簡單好用即可,慢慢的在記錄中調整優化疊代自己的表格。我的表格也是自己最初慢慢改的,當然現在已經定型。

所以,回顧一下,請自行審視保單,請自行記帳、做投資筆記、清算資產負債。我知道很多人連自己有多少資產都搞不清楚,說自己在理財這未免貽笑大方了。

個人的資產就是自己拿得出手的現金、股票、黃金、有價證券、動產、不動產、保單價值、骨董、首飾、藝術收藏品、乃至家具、電器、沙發、包包、太陽眼鏡、紙箱空瓶…,如果你好意思算的話。那你自己的創作、簽名照呢?同學,那個無價,不能變現好嘛!

負債則是各類貸款、家庭債務、卡債、循環利息、稅金、…。人情債這不可計價,無法量化者也不計。定期要繳的保費不算是負債,不繳就是放棄權益,也不會被追殺。

同學們,理財要先打底做功課。


 樓主| 發表於 2017-4-2 19:07:42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十八,福音計畫

由於每個人/家庭的財務狀況不同,本來就不存在一個大家都適用的理財方案。個人需視其財務能力、資產變現率、信用額度、…等各種客觀條件,輔以可靠的投資策略,來使自己的職業外收入增加。

我會舉幾個實際的案例,做為引子,開始我們這輪認知的解放。

第一個實例,我稱之為「福音計畫」。這是我多年前意識到,左手轉右手,即可套利的方法。當然,在我之前知道這方法的相信有不少,而我如此操作的一年之後,商業周刊也做了這種理財策略的報導。

有時間的話,人要多去走走,多去看看,嘗試新事物,能有新想法,掌握到新機會。我已經在深圳待了十多年,沒有去把握這城市的發展動態,很可惜。當年要真有想法,買它兩套房,早早就可以退休了。七八年前,我才辦了中國銀行的帳戶及信用卡。在銀行櫃檯旁有理財產品的介紹,年化利率超過5%。2010年那時,中國的定存利率約是5%,理財產品收益自然高於定存。當然,這也表示在中國借錢辦貸款的利率要高於6%不止。我大陸的同事有人民幣的,基本放定存。

我萌生了一個念頭─何不在台灣借錢放大陸存呢?這是福音計畫的起點。我當年計算了一下,台灣借款利率2%,存大陸5%,每年賺3%。一百萬人幣,每年是3萬,換算當時匯率,每個月增加台幣1萬多。

這1萬多,說多不多,但一個打工仔要等加薪一萬多,怕是等不來的。何況,這不是你手頭有錢才可能操作,而是你在台灣挖了一個坑(當年約NT460幾萬),把土帶來大陸堆一個小金山(RMB100萬)。然後,開始每月填坑還貸,並同時讓金山越滾越高。

我當時將這想法再延伸,可選的理財產品很多,定存/國債的風險最低,收益也最小;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收益略高6-8%,風險也低;相應高收益的固定收益信託有10%,但門檻高(一般百萬以上),流動性低(一般鎖一年),風險高於前兩者,但在當年也是剛性兌付的。

如果以高收益來說,後來跑出了P2P這怪物喊15%都算一般,但風險極高(大陸目前有很多雷掉的,數以十萬計以上的投資人還在維權中)。如果在加上房屋不動產、股票基金投資,則福音計畫就可以被細分為,A計畫5%,B計畫6-8%,C計畫10%,D計畫15%,E計畫?%。

2011年我開始福音計畫時,是從B計畫開始。如果當年直接做E計畫(買房),現在也大不相同。不過,有個開始也比不作為來的好。

我後來跟我同事們廣為推薦福音計畫時,以年複利7%,10年翻倍,匯率1:5的條件,用一個很簡單的類比計算:在台灣借500萬,利息2%,還20年,每月還款2萬5。在大陸滾7%,滾20年4倍。20年後,台灣的坑填完了,大陸的金山變四倍,400萬人幣。如果匯率維持1:5不變,則將有2000萬台幣。相當於一個20 年的投資,每月定投2萬5,20年繳了600萬,拿回2000萬。這退休金到手!

當然,世事難料,匯率利率都在變化,上述計算不會準確,但還是很大概率能獲利的。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