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奇怪

錢老闆之黑白講 – 股海浮沉路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22-11-29 10:43:38 | 顯示全部樓層
235, 資金池

如果貨幣寬鬆,商業銀行增貸造錢,錢向哪裡流,就會造成哪裡的價格被推高,增加泡沫。如果上頭政策面放水,在商業銀行就是沒人想借貸,水沒出來,就是市場低迷,大家度小月。此時用力無效,如同在推繩子。

如果信用擴張借貸,比如買房增貸,則房價上漲;如果企業融資,則助益實體;如果錢進股市,牛氣沖天;如商場旅遊,刺激消費。

所以那個讓資金流入並留住的地方,就叫資金池了,比如房地產、虛擬幣、股市、…等等。

你說不對,之前才說開發商建造房子,需要鋼筋水泥、水電管道、玻璃門窗、油漆裝潢、…,會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不是嗎?是的,房地產有實體屬性,但它同時也具有大的金融屬性。地產商賺了錢,除了支付建造商,再去拿地再建新樓盤,這不是這行的本業?大錢於是就在這行業裡轉。

再比如虛擬幣,投機者買虛幣進場,錢進幣圈;賣方拿到法幣,依然留場繼續炒幣,錢沒出幣圈,這就會留住了。或者說,每天總有人進有人出,圈裡總帳上一直有資金。想想,賭場裡,隨時去看,桌上都是錢(籌碼也是錢)。所以這是有黏性的資金池,有很強的金融屬性。但BTC除了金融屬性,因為挖礦機大賣,帶動相關半導體記憶體顯示卡等產業,它一樣有實體屬性,只是相對其金融屬性要弱。

所以M2的發行,會有一個傳導效應,跑到這些股市也好,跑到這些那個虛擬機器也罷,沒有跑到政府想要扶持的高科技或實體企業上面去,就會讓政府不爽,責令商業銀行整改,限制房貸,抓炒幣,要求提高企業貸款。

但也有一種說法,因為錢跑虛擬幣圈、衍生性金融產品等,相當於給社會創造了新興 “商品”, 錢也可以對價。這使得增發資金有部分留在那裏,能有效不傳導到社會面消費端,就不引發通貨膨脹。保房價不續高,又保股市不崩盤,企業續存,工人不失業。。。

但這說法誤導。它只是會因此有滯後效應,但最後還是會傳導到物價上,導致通貨膨脹,只是不會快速發生而已。(最近不是那啥崩了,賭場散場,開賭場的、賺到錢的,不就把錢轉移到別處了。)

但顯然,當貨幣超發,最先有反應的是股市。錢都沒發,央行(美聯儲)才說降息降準,股市馬上就能兌現利好上漲。

誰先賺到?大老闆。於是,美股GAFA破萬億市值,各大佬身價暴漲,又創新高。M2傳導的浪潮,總是有錢人有資產者,先衝浪。

一般民眾呢?工資上漲?別想了,錢傳導不快,錢一定先傳導到房產商品物價上。所以,房子漲價東西變貴,才是大眾能感受到的。

好的,既然M2增發會導致通膨,那反過來,央行調升利息,使借貸成本增加,借款人還錢,沖銷、去槓桿,是否就抑制通貨膨脹,甚至反過來通貨緊縮了呢?

錢發得太多了,通貨緊縮不可能,能稍微減慢通膨就不錯了。何況,通貨緊縮也不是好事。

美聯儲最近不就在一連串的加息再加息,說是CPI高了,打算一直加到CPI不漲。。。這不,美股於是跌了。美國債AAA級,純利息加高,就安全又好賺,當然就會導致本投到各國的錢回流美債。所以,各國也跌。。。反正一連串連鎖效應,錢是競行逐利的。

加息,錢浪回,資產跌,到某經濟轉向的某一天,降息,錢浪出,買資產。浪是美造,傳導也由它,此即美元潮汐。打個時間差,這就是收割全世界的節奏了。只要美元還是世界流通的主貨幣,這事就還由它說了算。只是長期以往,美元也會因此消耗它的信用。

對於大國博弈的事,我們無能為力。我們要想的是,我們怎麼才能跟著這發錢的浪潮,浪裡個浪?


 樓主| 發表於 2022-11-29 21:02:24 | 顯示全部樓層
235.1 加息真能抗通脹?

P(物價)x Q(商品) = 貨幣總量。
貨幣總量 = 貨幣供應量(M) x 貨幣流通速度(V)。

故:商品價格P x 商品數量Q = 貨幣供應量M x 貨幣流通速度V

商品價格P漲,就是通貨膨脹了。

故商品數量少會使得商品價格變貴。(物稀為貴)

貨幣供應量M大,會導致商品價格變貴。(錢多物不變,錢薄了)

貨幣流通速度V慢,大家惜錢了,商品價格會變便宜。(降價才能換到錢)

以上,對應一下PQ=MV,就都能解釋。

想一想,也都有案例。

比如疫情不消費,大家惜錢,不買東西,物價會跌。這時,降息、發消費券來刺激消費。

比如過年大家消費,錢幣流通速度快,錢多物少,手慢搶不到,物價會漲。短期波動過了就好。如果長期,則透過加息,使大家往銀行存錢賺息,減少錢幣流通。

如果是M增發,則需要去槓桿,把M2打消,減少貨幣供應量。

如果通膨是因為貨幣增發導致,不減少M2,回收貨幣供應,而是加息減少貨幣流通,雖然也可以對抗通膨,但此為一時之計。

然長期來看,除非商品供應數量增加,可與增發的貨幣相匹配,不然病根是一直在的。

(但美元不會有這病根,美元可以去對價世界資產商品,無成本印錢買,因為美元是世界貨幣,大家認。)


 樓主| 發表於 2022-11-30 11:00:41 | 顯示全部樓層
236, 潮汐鎖定

這名詞,本來是指地月關係,月球距離地球近,被地球潮汐鎖定,月球自轉與公轉一致,只有一面對著地球。

結合太陽/月亮與地球的關係,天文的潮汐穩定,所以地球的海洋潮汐也可以估算。每天漲潮退潮,每月每年大小潮,錢塘江潮,通通可以算準。

但美元潮汐我可沒把握。當然,事後看,美股、美債、降息、加息、都有相關性。按理,在一個長周期,並非沒有操作性。

18年,美元一直跌,我將給小孩的美金儲蓄險解約,換回台幣,當時銀行買價28.XX了。但我18年換匯時28.xx,19年又回到30.xx,我心裡可#*)!(*&^%$%了。然後,19~22年初一路下滑,看台銀歷史匯率,最低是在22年初,來到27.9x了。可也就沒一年,又飆到32.0x。超過14%。我那美金險要不退,現在多了不少。

我真抓不住匯率變動。因為美國量化寬鬆,對應其他貨幣也會寬鬆;美元加息,其他貨幣也不一定跟上。這裡不是只有一個變數,是一個刺激產生的連鎖反應,且各反應時間不定,造成的影響不測。然後又因為事態繼續演變,新的改變再起,一直演化。

美元潮汐,第一看匯率,這跟股票波動一樣,但相應緩慢。然而我真看不准,也不是大戶。如果夠有錢,有外幣配置,是可以操作,但我又抓不好節奏,加上換匯限制與過程費用,算了。

再來也可以找對標許多美金對價的商品,比如黃金、貴金屬、石油、能源等。但那種我的把握度可更不好了。

以上這些,總要緊跟著消息面關注,但消息面的變化,真真假假,我又判斷不來。世界趨勢的波動,是眾多變量一起變化,互相影響。美金動、石油動、產量也會動、時而那邊又不穩、哪裡又戰爭、還有氣候變化、天災人禍、糧食減產、管道被炸、…。實非我所能預料也!

說不定有一天我終於理解這潮汐的紋理,能把握這波動與節奏了,然後美元也已經玩不轉這潮汐遊戲了。

既然,把握不住潮汐,有沒有我能把握的?

有!我能把握的是慢變量。

潮汐也許大寬鬆,也許小發錢。但我知道,通膨是一定的。錢會越來越多,會傳遞出來,會使得全體民眾的M0M1被稀釋,購買力降低,被蒿羊毛。大錢滾滾,潮汐波動抓不住,但越墊越高是跑不了了。我們總可以抓錢的流向,只要抓到一條流向,長期耕耘,相信未來,就好了。



 樓主| 發表於 2022-12-1 09:22:08 | 顯示全部樓層
237, 上帝視角

站在大氣層,去看錢的產生、配置、轉移、歸處,是為「金融」;而錢的流動、交易、價格、…,背後遵循甚麼樣的趨向,我們說這是「經濟(規律)」。

故金融與經濟的關係,好似錢海及錢流。而錢的水庫,大部分於銀行、保險、房產、股市、…。

要是知道增發新錢往何處去,就要先把自己的資本埋伏在那裡。

比如,08年金融危機之後,四萬億,直接促使房產再上一波。

我們一直說,房產是抵抗通膨的硬通貨,也知道房產的價格總是像台階一般,隔數年漲一波。總有一種感受,當你努力多年纂夠首付頭期款,房子就提前漲上去了,然後再靠儲蓄與漲工資去追。每當快追到,房價就又漲一波,永遠追不上。

這就是了。房價會配合一次次的M2增發,重新錨定價格。增發的錢對標到房產上最合適,銀行也最感安心。

所以,為何房子買了可以當傳家寶(大財主留給後代以房屋地產為重)?因為它不受經濟波動,會隨著水位上漲浮上來。當然,房子要看位置,location/location/location,還記得吧。把房買在人口流入,GDP增長的地方等待。

錢也會流入新興的資金池,如虛擬幣。2018年大吹特吹,蔚為風流之時,簡直瘋了。

但畢竟房子可不是說買就能買的,而買那種不了解不靠譜的B,風險太大。

錢也會第一時間流入股市,於是把錢放在股市上,坐等潮流的到來,這也是一種選擇。股市裡,要地產有地產,要能源有能源,要虛擬B概念股也有,各行各業,任君選。(但股市裡的地產,投的是地產公司,不是地產本身。公司亂搞,就算地產市價不跌,地產公司一樣會倒。)

股市,錢流頻繁,也催生出行為經濟學。

如果是對準大時代長期的貨幣增發,則在股市買指數基金即可(見《221》之時代趨勢)。如果是看各行業每年錢流的,則消息面的風口要關注。但亂投可不行,一些風口就真的是一陣風,過了就沒了,錢投到那,就是被割韭菜。

其他理財、買債券。。。債券的收益,長期是穩定的,優點是保本風險低,可配置當保命錢。也能略抗M2通膨,但弱了,小了,跑不贏。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未來錢會往何處?是半導體、高科技、新能源?房地產、石油、互聯網、大消費、貴金屬、環保?甚至於,錢會往高利息的地方,升值匯率,錢直接買錢,買外幣、炒匯?

把錢放在金融會流入的地方等待,一直汲水。那房子已經配置,其餘長時間的配置呢?問題是我們怎麼知道長期而言,錢會持續流到哪裡?當然,現在馬後炮,你可以說20年前買台積電/半導體,一直買不要賣。

我的選擇很明白了,碳中和一直買一直放,20年。理由也都說過,世界不減碳,大家一起完。

抓不住潮汐,就等著一波波的澆灌,灌個20年發展,就會水漲船高。

自身打鐵硬,跨越週期性。

但散戶不喜等,不願等,等不起。。。請回顧《225》股市必勝經。


 樓主| 發表於 2022-12-1 18:45:46 | 顯示全部樓層
237.1 陰的

宏觀的世界、國家的央行、國債之錢海錢湖,到各銀行、股市、地方債、基建、房地產、各行各業,分流出有江河湖潭池到小水塘。別小看池水,一個人可以佔到一落雨小池,都不是夠喝一壺,那是夠一輩子的了。

如何把錢海錢流流到自己的口袋裡,可謂各路大神各有招數。國庫通黨庫,黨庫通XX,一直可以通到私人內褲。城市規劃、地方建設、官吏議員企業錢權交易、受惠運作、權力尋租、內線交易、不法超貸、非法集資、傳銷詐騙、…。非法的都寫刑法上了,我們不多說。

企業的法人資產,也有法子能通到個人財產。企業主,操作法人,透過製造販賣產品或提供服務等合法手段,將錢流進法人的口袋裡。法人口袋的錢,或說現金,兩段式左轉,現金流,公司的費用支出,灰色地轉移到私人戶頭上去。

商業上的,自然有股份在一級二級市場融資。印股票換鈔票。關聯交易;股權轉移、資金剝離、…。

最近,核酸檢測好賺錢!


我們一個普通市民,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合法地從另一個人(或法人)的口袋裡,轉移到我的口袋裡。

這事我們除了向外想,也可以反過來從內想:我們自己口袋裡的錢是怎麼來的?而口袋裡的錢又是怎麼沒的?

十個散戶,八賠一平一賺。不亂搞,也是一種保本之道。


 樓主| 發表於 2022-12-2 08:04:24 | 顯示全部樓層
2022.11, 十一月戰情

【資金】(不含碳中和ETF)
現總值:934984.15。
年度累計本金投入:1059220.1;年獲利金額:-124235.95;年度漲幅:-11.73%。
十一月本金起算:871211.92;十一月獲利金額:63772.23;月度漲幅:7.32%。

【大盤與ETF】
年度(0)與月度(11)。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戰績】
大盤年度成績:全勝。
大盤月度成績:輸上證。
ETF平均年度成績:勝7.00%。
ETF平均月度成績:輸1.38%。

【月報小記】
本月把資金往碳中和ETF加碼,故年度月度的本金縮少,不含碳中和的總值也減少。

本月總體上漲,我的持股自然也跟著漲。因為我不是滿倉,所以我的漲幅會跑輸大盤與ETF均值,但只要不要落後太多即可。這樣,大盤及ETF跌,我跌小;大盤及ETF漲,我跟漲,年平均高於各指數表現就是勝利。

本月發現一件事,我的策略瑕疵。

部分標的(恆生、H股、中正500等),我來回乖離一整年後,居然沒有攤平成本,反而成本上升?

原來,是我之前高檔時買入的,持續下跌持續買,等該ETF滿倉了,股價慢漲反彈,於是我開始賣出。高檔買多,低檔反彈上去,又賣得快了。單單看布林區間來買賣,在大跌之後,小反彈盤整期,賣多了。於是,高檔買的,低檔盤整期賣出了,就是實質的高買低賣,確實就會落入這種策略瑕疵中。

其實,這種瑕疵我開始便有想到,我說過任何一種策略,我都找得到讓它很賠的走勢。我只是沒注意要去對應這瑕疵。一方面,這瑕疵通常是好幾個月的間隔期間才顯現;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在低檔盤整期賣,那就是滿倉不乖離,也就變成是套牢的狀況。不動作,賺不了低檔盤整的乖離。總是有好有壞。

我現在對於價格超跌,進入布林鈍化區的策略,是採網格交易,每再跌3%再加碼1W。同樣地,每上漲3%也賣出1W。而如果布林不鈍化了,就慢慢回歸布林區間策略調解持有倉位。

現在看來,這並不一定理想。有一些OK,有一些不佳。

2022剩最後一個月,希望賠率再縮小,年損金額小於10W。

= = =
$HTC,不知為何又噴了一下。小乖離做一下,結果賣飛。底倉未動,再放幾年。

$碳中和ETF,本月上又下,也再加碼7發。


 樓主| 發表於 2022-12-26 18:00:02 | 顯示全部樓層
238, 關於申購的分享

分享從2020/10我嘗試股票申購(打新股)以來,個人經驗小結。

21年前的申購在《152》《169》《200》《200.1》都有分享過,這次主要分享22年的。

今年上半年,躲過幾個申購價與市價幾乎相當的標的。其中有一個沒閃到(6/28 [6547]高端疫苗,申購價220),還好沒中籤,不然當場就賠了。我想中籤者必然驚呼上當!

從2022/8到2022/12,我五次中籤,持續申購兩年,突然中籤率提高了?被眷顧了?

想太多!

我之所以中籤,要不是基數大,要不是差價小,甚至還有中籤賠錢的。基數大的,本來就有幾萬人會中籤,多我一個不多。而這種的股價通常也不高,差價的收益低。

差價小的,中籤其實也危險,因為從中籤到集保配股,有一星期的時間,萬一這幾天跌了呢?並且,配股的那天,賣壓大,中籤者就可能賣出,價格容易壓低。

有些坑我之前就知道,但發現2022年坑更多了。但是也有我改變認知的現象:我之前認為中籤入集保要立即賣,只鎖定中籤申購的差價,後續股價漲跌,我不參與。但股價也不一定就會跌,申購配股之日,很可能就是股價低谷期。

[1605]華新,申購價30,8/5中籤日32.05,8/15入集保,8/15收盤價36.75。本想8/5-8/15這期間會跌,結果反而漲了?所以留到8/19才賣,淨賺7192。
這支基數大,申購價與市場價差額小,所以我中了。

[2915]潤泰全,申購價50,9/26中籤,當日股票市值收51.4,10/4集保入,10/4收盤49.65,實質破申購價。這支一方面基數大,一方面差價少,中籤時還有一點價差,到集保日時就賠了。我說我怎麼會中籤?原來是個爛蘋果。
因為有[1605]的經驗,我留了兩天,50.5賣出。扣掉手續費其實沒賺,就玩了個寂寞。(如果再放久,[2915]真上去了,但我沒有久放)

[6695]芯鼎,申購價36.15,10/31中籤,市場價還有38,11/4集保入,11/4收盤34.1,又是爛蘋果一顆!現拿現賠,中籤的都是這種鳥股!所以,我怎麼會常常中籤?知情的早不抽了,不把爛的給我,尚待何時?

本來認為一旦抽中拿到股票,就應該馬上賣,只賺差價。經過兩次的經驗,似乎不一定。

於是[6695]我就拿著,也許洗完之後有機會上漲?果然,11/15開始強勢上攻。11/24,過50,於50.3賣出,淨賺13895。這真不是中籤賺來的,是炒股賺到的。

所以,以後不玩申購,直接觀察申購股,等申購結束洗過一波後買進,等漲?我不知道,一旦這麼想,那就是炒股了。

[2889]國票金,申購價10,12/2中籤,股價11.35,12/12集保入,12/12收盤11.4。這支基數大,所以我中了,但差價只有1.4,也就是1400,還沒扣手續交易稅,肉少不爽。於是,根據上幾次的經驗,我不賣反買,加碼!然後,沒有起色,還在低檔徘迴。所以,申購是申購,炒股是炒股,這真不能混為一談。

以上,雖然今年申購過程不好,但經過等待,也有淨賺2W。但這卻又並非是中籤的功勞。

感覺現在申購越來越難玩了,有價差的我抽不到;我抽得到的,申購價與市價沒多少價差。這種不給溢價好處,沒誠意的申購,比例增多了。而可能是因為申購中籤還賠錢的人多了,申購者也少了吧?所以,爛蘋果輪到我抽中了。

申購沒有多少肉了。

= = =
另外,之前我有說一種中華電乖離操作法。有想法,要從實踐中確認可行性。實踐才得真理。中華電的一元乖離法,也不像我想的容易。

比如,你掛低買,一早下單排隊,結果,排到收盤也不成交;掛高賣,也許高價確實有到,但交易張數少,也輪不到你。

而且,就算乖離操作到手,也可能就是賣飛了,自以為乖離成功蒿羊毛,但股價就此不再下,層層墊高。相當於你被甩了。

所以與其沒事來回瞎折騰,被白扣稅費手續費,還不如放一整年,到除權日在處理。

但一方面,中華電的股性是緩步上升,然在市場波動大的情況下,也有回檔的時候,比如2016與2022下半年。至於再回到頂點,要多長時間?這也不好說。所以這就是長期持有不動,當賺股利的標的。

任何想法,經過實踐檢驗,發現不必然如想像一般。



 樓主| 發表於 2022-12-30 16:52:34 | 顯示全部樓層
2022.12, 十二月戰情

【資金】(不含碳中和ETF)
現總值:924966.24。
年度累計本金投入:1049999.7;年獲利金額:-125033.46;年度漲幅:-11.91%。
十二月本金起算:925763.75;十二月獲利金額:-797.51;月度漲幅:-0.09%。

【大盤與ETF】
年度(0)與月度(12)。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戰績】
大盤年度成績:全勝。
大盤月度成績:小輸創業。
ETF平均年度成績:勝6.79%。
ETF平均月度成績:勝0.07%。

【月報小記】

資金的部位,本月把要繳的學費部分進到資金池放在,下月就要抽離使用了。

月度的成績,沒啥好說,小打小鬧、小勝小負,老樣子。

年度至暗時刻在10/28,當日累計的總損失188367.57,-16.67%。

至此,2022開始的一場實驗,經過一年的執行,得到的答案與當初預想的一般,在大行情整體向下的情境下,運用我策略的結果是少輸,少輸為贏,通通贏過大盤。

過程中透過一點一滴的來回乖離,拉開與大盤的差距,使自己再少輸一些,這種操作,影響部分,但不足以讓我不虧。

2023年我會在繼續折騰,如果大盤是長期盤整、或調頭向上,不同的狀況,我的策略又會表現如何?

年度-11.91%已定,平均每月賠1%。不需要為此沉沒成本悲傷。2023重新歸零,重新開始新一輪的無限遊戲。


= = =
$HTC,55。沒太關心,就是放著,只要HTC不倒就好。

$碳中和ETF,本月繼續有低殺。於是,又再加碼。這是20年長期股。



 樓主| 發表於 2023-1-21 10:18:29 | 顯示全部樓層
239, 財富自由

人人都可以財富自由,這宣稱聽起來特不靠譜,不符合現實?毀三觀?但這卻是真的!或早或晚,人人都可以實現財富自由。

扯淡!我就欠人1千萬,如何實現財富自由?

別急,不用那麼衝,也不用滿嘴開發票。可以的,當你決定跳樓的那一刻,你也就財富自由了。

或者說,當你的生命走到了最後一刻,錢對你來說已經沒有意義,那時便已擺脫了對錢的牽絆。

甚麼?死了也要錢?好吧!那就只好燒給你囉。不要假錢?可以!燒津巴布韋幣給你,這B的貶值程度比人冥B還高。不過相比於津巴布韋B,我比較喜歡金八不萎B。

好了,講真的。一般人的一般財富累積是一個緩慢向上的曲線;一般人的財富需求則是一條緩慢向下的曲線(越往後活得短需求就減少)。兩者會在某一個時期交叉,這時,個人財富便自由了。(這裡有未來變數,未來的收入與通膨率要納入計算,然後根據不同的生活質量,財富需求有高有低。啥?年老的支出不一定更少?有醫療費,吃藥比吃飯貴;有看顧費,等等。好吧!那你多賺點,將來給醫院養老院做貢獻。)

上述說的,是一般情形。當然,也有比較悲催的,比如月光族,他的財富累積曲線是貼著零軸水平向前,所以只有到生命最後一刻才會相交。那時即便有債務也沒差,生命終結也會自動歸零,福報了。但別債留子孫喔!

當然,高級打工者,比如醫生律師明星等,財富累積的曲線是陡峭的。但錢多了,就怕死,買的保險就多,生活開銷也多,安全感不足,明星還僱保鑣,都是花費。成功創業者的財富累積的曲線會有躍遷,比如股票一上市,個人身家暴漲。但有錢不必然有閒。如果所做正好是自己喜好,那跳著踢踏舞上班也挺好,巴老爺子就會一直工作到死,恰好月光族也一樣。

好啦,還是說回普通人。

一般人的財富累積,到老的資產可能是退休金、股票、銀行存款、保險,或轉化為一間房子,或者還有祖宗留下的遺產,等等。到老的理財,要的不是高收益,而是安全性與流動性。定存、債券、分紅藍籌股等等,轉換為穩定性流動性高的標的為佳。

不動產處理費時,除非自住,不然出售保有現金較好處置 (自住房其實也能賣,租房住,斷捨離練習)。別急著分家產給子孫,房子用賣的,拿到的一筆錢,相當於子孫每月還房貸,供養你的。反正錢到手了,子孫還不還房貸,也沒差。子孫不要買,打對折還不要,那就是不削於此,賣給他人更安心。至於銀行戶頭,總資產小幾百萬,也沒壓力,安心用。要是總資產大幾千萬,要做遺產規劃。錢多的,遺產處理要提前,免得死不了。

最好死前一刻,沒錢了,就很OK。


 樓主| 發表於 2023-1-31 17:12:47 | 顯示全部樓層
2023.1, 一月戰情

【資金】(不含碳中和ETF)
現總值:1036979.68。
年度累計本金投入:997364.4;年獲利金額:39615.28;年度漲幅:3.97%。
一月本金起算:997364.4;一月獲利金額:39615.28;月度漲幅:3.97%。

【大盤與ETF】
年度(0)與月度(1)。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戰績】
大盤年度/月度成績:全輸。
ETF平均成績:輸,-2.47%。
2023一月重新起算,年度/月度一樣。

【月報小記】
資金的部位,本月繼續加碼7W+,下月會抽離部分資金。

本月普漲,漲幅也大,我的策略沒跟上。因為價漲後賣出,賣出後價格又越高,越賣價越高,有點被甩轎的意味。因為持倉比例降低,漲幅我只吃到部分。

而本月漲幅沒跟上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加碼了。分母變大,漲幅自然也變少。

這裡有一個特別的標的值得說說,恆生ETF。
2021年底收盤,1.212。故此訂為2022的開市起始價。整個2022,價格下上,到尾,1.122。跌7.43%。而如果依我現有持倉3W+的每股均價,是1.203。
2023/1/20,春節收盤,恆生ETF收1.205,我不賠了。這是我十大標的中(不含碳中和與貨基),除黃金ETF外,終於從水下上岸的第一支。(1/31又回水面下)

奇怪了?恆生2022不是一直跌,我一直補,而後還來回乖離,盡量降低成本,怎麼我的均價離1.212沒差多少?玩了一整年,看起來就像是白玩了?

原因我在2022.11月報中有提過,是布林區間的乖離策略在長期下跌情形下的不匹配。最初,布林低檔買,半年後回頭看,那是高買了;而半年後價格反轉拉高,布林高檔賣,但相比於半年前的買價,就是買高賣低了。因此,我反而墊高了我均價。如果照這種布林乖離策略,總是有賺價差與賠差價的時候,整個算下來,就會是白忙。這裡基底的邏輯是:策略並沒有掌握任何額外訊息,使得我可以降低風險或增加收益。你從哪裡賺差或均攤的,就會從它的反向走勢那裡吐回或少盈。*

這是一個大問題,如果我其他的標的,之後終於解套浮出水面,也如同恆生ETF這般,那我還真的沒有必要繼續這場來回乖離的遊戲。就專心於碳中和,等長期的行業發展,跟著通貨膨脹,賭行運或國運就好。

= = =
$HTC,又60+了。長期持股,借券收息。VR我也不知道會不會再被炒一波,會不會起來,就等吧。。。

$碳中和ETF,本月拉高上來了。快解套浮上水面了。不過20年長期股也不在乎一時的漲跌。

= = * = * = =
*其實所有以技術指標為背景的方法論,都有相似的毛病。它本身並不提供額外的資訊,使得策略不有偏向性。也就是說,當策略在一個走勢上對你有幫助,則必然在另一個走勢上策略會讓你打臉。(《12, 聖杯程式》中,紅買綠賣,就是典型!)

很多程式交易的作手,都掉入這個坑。一直調參數,結果都只是在同一維度下的泥坑裡翻滾而已。

本來我妄想我能有機會透過自我Fuzzy的做法(《72,215,216》),給策略帶來一點擾動,有好的結果。但這人為的擾動,其實也是隨機的,成功率也是一半一半,長期博弈下來,回歸均值,等於白搞。

策略要輸入額外的、其他維度的資料,才能使得策略具有傾向性,才能從本質上改變隨機漫步不斷瞎繞的情境。比如,引入消息面的資訊,做策略調整;比如引入行為經濟學《162》,加入了大眾人性的趨向性:稟賦效應、損失厭惡、處置效應、敏感度遞減、價格錨定心理、心理帳戶、框架效應、風險規避與收益偏好、選擇誘導、權衡反差、羊群效應、偏差理論、等等。

再比如,《223, 文藝復興》,用【隱馬爾可夫模型】,自我疊代進化,找偏向性,就會偏離了本來技術分析本質上來回沖抵的坑。當然,我想這【隱馬爾可夫模型】的方法同時會有過程糾偏,自行找到好的方向。

以上做法,在更大尺度上都必然假定股票市場不是完全的有效市場,有一定的人為干預在其中,使得在宏觀上,具有傾向性(不然如何解釋股市的變化比現實的變化敏感而快速?股市大起大落的泡沫?)。即便此傾向性也會變化,只要抓到過程可與之擬合,就可以在長期博弈之中,蒿到大部分照大眾心理來炒股的投資者。

顯然,我不具有以上技術,如果自己現在的操作策略真是白忙一場,那就可以不繼續這招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