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四,
認知偏差:【指人們根據一定表現的現象或虛假的資訊而對他人或事物作出判斷,從而出現判斷失誤或判斷本身與判斷物件的真實情況不相符合。】
列一些如下:
【首因效應】 ─ 因第一印象誤導了對他人的觀感。
【近因效應】 ─ 因最新的信息改變對他人的觀點。
【成見效應】 ─ 某人遲到三天,他本性就是愛遲到,不守時的人。
【投射效應】 ─ 以為別人跟自己的思維一樣。這也稱知識的詛咒。
【賭徒謬誤】 ─ 連續出現幾次大,下次大概率會出小。(下次還是50%機率)
【達克效應】 ─ 能力低高估自己水平,能力高則低估自己或高估他人水平。
【自證預言】 ─ 自我用行為來應驗自認為會出現的結果。(不一定成真)
【後視偏見】 ─ 俗稱馬後炮,一旦知道結果就以為原本顯而易見。
【曝光效應】 ─ 人們會對自己熟悉的事物產生偏好的傾向。
【確認偏誤】 ─ 傾向於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忽視反對自己觀點的資訊。
【倖存者偏差】 ─ 只看到還活著的,死掉的都看不見了。
【安慰劑效應】─ 以無效之物,結果有效,也稱期望效應。(下次不一定有效)
【樂觀者偏差】─僥倖心理,跟別人比起來自己遭遇不幸的可能性會更低一些。
還有,【暈輪效應】、【反應機能】、【幻想性錯覺】、【外群體同質偏見】、【回音室效應】、【沉沒成本效應】、【眼球效應】、【周末效應】、【CPI效應】、【基數效應】、【錨定效應】、【定價策略】、…,
我不多舉了,相信各位可以在網路上找到更多。下面就挑一些說說。
【模式化思維】:建立模型,把現實套入,並進行模式化、概念化的轉變,以符合內在邏輯。
這是科學常用的套路,有一種說法,說科學不是求真,因為它無法把現實的方方面面都考量進來,但為求有效研究,所以把現實簡化到一個可估量可計算的境地中。如果是數理化這種硬學科,還好說;如果是心理社會學科,這麼套本身就可能忽略了許多重要的環節。而糟糕的應用是:手中有一把槌子看什麼都是釘子。自己之前很好使的模型化思維,全拿來套用到新事物上。*
【類比思維】,如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臟:心肝脾肺腎;五味:酸甜苦鮮鹹;五官:眼耳鼻舌口;五音:工商角徵羽;五情:喜怒悲恐思;…
以上,都是分類並以五為數的集合概念,先不說它們是否都對,分類全面而洽當,且說它們彼此之間一定有必然的關係嗎?如果進一步強拉硬套,就要到模式化思維的誤區去了。
= = =
*佛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就是一種模型,《快思慢想》系統一二,也是。另外還有很多研究、論文、書籍都提出他們各自的模型。這些模型能以思想快捷的方式,解釋種種行為及現象,但只要模型化,就難免丟掉一些東西。
研展閱讀
互動百科:《認知偏差》
http://www.baike.com/wiki/%E8%AE%A4%E7%9F%A5%E5%81%8F%E5%B7%AE
簡書:《我們生活中容易出現哪些認知偏差》
https://www.jianshu.com/p/b02a25510a5a
羅輯思維564:《擺脫類比思維》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63.html
羅輯思維562:《人腦的盲區:隨機性》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6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