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奇怪

新第四道 --- 黑白講系列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8-8-25 23:43:07 | 顯示全部樓層
四十九,

這次與大家討論的主題,關注在認知偏差上,因為當我們分析自己、對應事理、或與他人關係時,總會遭遇認知上的問題,為避免進入誤區,故做一講述說明。

話說香港地小人稠,高樓林立,加上步調快速、物價高漲,生活壓力自然也大。我聽說,想不開要跳樓自殺的人也不少。而香港警察消防部門,自殺防制單位,多年來總結出經驗,面對站在高樓上準備往下跳的人,找親屬愛人來勸阻的效果不彰,甚至在一些個案上還起到反效果。而較好的應答方式是告訴當事人這一跳達不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 你想讓對不起你的人一輩子帶著懊悔,想報復那些不公不義人事物、…,─ 通通做不到!因為,沒有人那麼在乎你。這死,沒有價值!

是的,這世界除了你自己,沒有人那麼在乎你!
做為一個成年人,要看清楚這件事。

那為什麼沒人這麼在乎你,還要特意負面評價你?
因為,他們在乎自己!

為什麼人在乎自己卻要評價他人?
這分有很多情況,無意識的、有目的的。

人有評價或八卦的衝動,這是不花成本的娛樂,有時做為親近人際關係的工具,或僅僅是談資。與周圍朋友評論公眾人物、網友、同事、鄰居、親友,或許不傷大雅,但這也容易曝露你個人的價值思維,喜看人笑話的心態。

消費他人,使自己感到有比較優勢,這是典型認知失調的症狀,為自己的失敗、渺小、平庸找藉口。比爛蘋果也是一招。這些只是在維護自我,長期看,傷的不是對方,是自己。

以他人的錯,來鞏固自己的對。而如果他人沒錯呢?給他貼標籤、戴高帽,站在道德至高點去評論。人心之複雜可憎的一面,總是有的。

還有見不得別人好的心態,把人踩下去以拔高自己。靠貶低他人來提高自己;靠比較質疑他人,以建立自我價值─這當然是虛幻的。

所以對於他人的評價,有時不一定要太嚴肅的對待。一旦情緒入了局,也應了他人的評價。唉,你這個人就是愛生氣,於是你生氣了…

網路上大把的人在評論八卦名人、名星、名媛、名模、…等公眾人物。那都是在浪費生命。一些論壇上,也四處有「槓精」,何必呢?

有些特意的評價,對應的就是周圍的人,親朋好友、上下同事。除了表述自己觀點,維護自身的行為。還有來自進化論的理由。

在《梳毛、八卦及語言的進化》*一書中,作者提到靈長動物為對方梳毛是一種有效的社交手段,可以用來辨別敵我,建立聯盟。而人類社會沒有梳毛(但有梳髮),也發展出語言,作者聲稱語言是聲音形式的梳毛,而語言的進化就是為了聊八卦。可以說聊他人八卦,使彼此人接近,這是社交手段的升級。

我不常評價或八卦,比較淡然了,少有這種衝動,但有時做為人際關係的親近,開口或僅僅是談資。談天氣,談某某電影、某某美食,無傷無害的,可開展說話或緩和氛圍。《蔡康永的說話之道》也是一本淺顯的實用書籍。


= = =
作者羅賓•鄧巴,進化心理學家,曾提出他最有名的鄧巴數150。又叫150人定律,指人類的智力限定了社交網絡的規模,我們能擁有穩定的社交人數約是150人。

 樓主| 發表於 2018-8-26 19:39:04 | 顯示全部樓層
五十,

你說的話沒人聽、寫的文章沒人看、做的事沒人注意,這很正常!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除非你干擾到他,或你/他有特別目的,有親屬或上下級關係等,不然為什麼雙方必須互動?所以,有人聽、有人看、有人理解,這是偶然的機緣,要感恩。

當你用旁觀者的心態看待自己時,或者同理一下你自己看待別人時是什麼心態,也就能客觀了解到別人是怎麼看待你的。這些都是理性轉移、客觀感情的運用。運用這種能力,同理心能更接近真實。

有關理性理解象徵性的核心能力,就是認知其他人具有思維的能力,也是人類不同於動物,發展出來的能力。

第一級,我知道XX與YY的區別。
第二級,我知道你知道XX與YY的區別。
第三級,我知道你想讓我知道XX與YY的區別。
第四級,我知道你想讓我知道,他也知道XX與YY的區別。
第五級,我知道你想讓我知道,他也認為我們知道XX與YY的區別。


這可說是理性的讀心術。
狗是二級,比如牠做錯事了,牠知道主人會生氣,於是行為上有異,而我們能使用第三級理解牠的不同反應。
而黑猩猩在三級;四五級,只有人類做得到,但小孩子恐怕也還不能理解。

(卓客,8/15/18)
這讓我想到老友記(六人行)的橋段:他XX了他知道;他不知道我們知道;我們不知道他知道我們知道;他不知道我們知道他知道我們知道;我們不知道他知道我們知道他知道我們知道;…。

很繞,是吧!但作為一個理性成年人,還是可以想通的。

然後,在知道他人怎麼看待自己之後,你再思考,是否需要對此做出反應?如果你看到自己的缺失,你可以改進。如果你看到的是別人對你的誤解、不屑、或如其上所提是源於為了維護自己而評價他人的行為,你還有必要回應嗎?你改變得了他人對此的感觀嗎?你的目的是否也是要反過來否認、拒絕、甚或攻擊,以維護自身呢?

你還需要在乎別人是否在乎你嗎?你很難改變一個人的初始印象的。值得拔高以個人榮辱與之對決呢?淡然處之當是戲,不需過多的自我維護,周遭旁人自有評價。

再者,對一些已經偏執的人,純粹的就事論事,是可能的嗎?尤其是那些難判之事。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眼鏡,對事有主觀上的好惡、有自己的三觀、有自己的尺、有自以為的行事原則,…。這是個後真相時代。

所以,與人討論問題時,也時刻留意自己的感受,有想與人爭議的心理嗎?有好為人師的優越感嗎?不要讓情緒帶著走,盡量說事實講道理看數據。

人要太自我,總從自我視角評論,總是認為自己對的人,就不會再進步。我們要避免這點。我不知道對與錯,或者說我自己總是錯的,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這也是轉變。

心思細密,掰開揉碎,運用理性、換位,來同理感受,這是智慧。


 樓主| 發表於 2018-8-27 20:56:55 | 顯示全部樓層
五十一,

剛剛提理性的同理,不知道各位有沒有同我一樣的疑問。看條列,都是需要用理性去理解的,但實務上,這並非都是理性,甚至滿滿的都是情感事件。比如例子中的狗,明顯牠並不是理性的動物,牠能同理到二級,這是移情的作用吧?又,難道狗也有自我意識?

一般說判斷有沒有自我意識,是從鏡子上看可否看出是自己。小嬰兒照鏡子,確實認不出自己,但到某一年紀,就可以認出來了。於是算是有了自我意識。可是“照鏡子認出自己”與“有自我意識”兩者間是否完全等同?我也不知道,或許其中還有差異?

還有,必須要有自我意識才可能有能力做“略高級別”的互動反應?

有關自我意識,我們唯一能確認的自己,我們明白知道自己有自我意識。好的,回想一下,我們自己何時開始記得自己的?兩歲?三歲?你能記得的最早記憶是什麼?學齡前?幼兒園?

總之,每個人都有還沒有自我意識之前的時期吧!(至於有異人連在娘胎都有記憶,不在我們討論範圍內。)

好的,在自我意識都還沒有之前,嬰兒能跟外界互動,達到二級或者三級的能力嗎?問一下有帶過嬰兒經驗的人,我想答案是肯定的。這只需要證明一個嬰兒做得到就表示無自我意識也可能做到初級的地步。

故而,低層次的同理等級不一定需要有自我意識或高階理性為基礎,動物也能自發的做到。而我們能從更高一級去理解動物或嬰兒的行為。對於人們之間的互動,也可以用此等級去理解彼此意圖。

但我還是要再說,理性的理解,不是真理解,真正的理解是感性的理解,甚至產生強烈感受,瞬間明白。這讓我想到星際迷航的Spock,他很理性,也能知道人類的想法,但總是隔了一層對人類情感的感受。

雖然如此,理性與感性,相輔相成,並不對立,都有助於對自身與對他人關係的了解。

說到自我意識,有學員曾問:如果人沒有自由意志,為何有能力問出自由意志的問題?

我的回答是:有自我意識有理智就能問出這類問題*。自我意識具有反身性,能反思反觀自身。至於理智,讓人有形而上的能力、思辨辯證的能力、問問題的能力。

於是笛卡耳可以宣稱:「我思故我在。」

有人會反駁我思的這個我必須先在才能思。實際上笛卡耳說的我就是那個思,思故我在,思想與思想者是一回事。

有自我意識不一定表示就有自由意志。甚至很多時候,我們不記得自己,連自我意識也很淡薄。這時,你能說我的行為是自由自主,而不是潛意識驅動的嗎?


= = =
我們除了能問自由意志,也能問我是誰、宿命論、唯物/唯心、善惡、宇宙、無限、多維、…,存在的不存在的、現實的夢幻的、合理的不合理的,大把的問題,哲學、數學、科學之討論研究也綿延數千年了。

再者,因為反身性,我們都可以玩「我的我」遊戲,於是腦中小人的腦中還有小人…。我們能想得到問得出,於是我能假定我有外我、內我、高我、神我、層層疊疊嗎?

還有,不能說想得到問得出,就做得到。人能問出自由意志的問題,充其量表示有反身主觀能動性的可能(自由的潛能),所以我說過那是一個契機。但如果提問者是人云亦云的模仿,那依然不是來自自我深刻觀察主觀反省的自由火光。


 樓主| 發表於 2018-8-28 21:34:15 | 顯示全部樓層
五十二,

這裡需要分別一下意識與意志。意識是指你的思想神識,意志是人自覺地確定目的,並支配行動、克服困難、實現目的的心理過程。意志是人的意識能動性的集中表現。但這不是說意志就一定是自由的,如果意識本身不是,則意志也不會是。

有不相信自由意志的哲學家、科學家(真的很多),當然也有相信的。在這混沌未明之際,我們也只能選擇相信或不相信。我一直的假設是:人不是自由的個體,但有自由的潛力,需要爭取才能擁有。並且,我們必須一次次的爭取才能保有。自由意志不是說有了就永遠擁有,一蹴而就,如果不加留意,人還是會退回到被潛意識擺佈的狀態,所以才說需要一次次的爭取,突破無所不在的枷鎖。

你不一定要接受我的假設,可以就是相信人就是有自由意志,本質上就有!每個念頭都是個人自由意識的展示,每個行動都是個人自由意志的體現,不需要努力,本然如此。

有研究顯示,相信有自由意志的人,可減少不道德的行為,因為你會為你所做的事負責任。所以與其我讓你懷疑人之不自由,倒不如你直接相信你就是自由之身才好。學員們自己去想,不必聽我的。

然而,如果你很把握認為自由意志是與身具有,總是在的,則我會反問你總是記得自己嗎?做夢都是自主意識?不受潛意識左右?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很清醒?沒受到環境影響情緒(比如陰天憂鬱)?生理影響心理再影響行為(比如生病)?總是自主行動不隨境轉?不會走路跌倒?撞到腳趾頭?

如果你也認同人有時沒有在自主控制之下,那你我便沒有歧異,有的只是“度”的問題。我認為我們常常不記得自己,總是用著《快思慢想》的系統一去思維,去行動,僅偶有自由意志展現的時刻。而你則可能認為,人大多時候都是以自由意志行動,只有少數時刻,隨順自動模式。(喝醉酒不知道怎麼回到家的,肯定不能說自由意志,那是自動化模式,稱不上自主。)

我對自己及多數人類沒這麼樂觀。比如在一些爭論對錯的情境,背後帶著種種的情緒內核,在我自己看,這並不自由。外人也許不明,但自己很清楚,追根刨底地去挖,意識下層來的總是有所影響,那是潛意識自然泛起的牴觸與防禦心理,而我遵從了這情緒心理去行事。

不論怎樣,就好好觀察自己即可。去論據誰的自由度高,反而不自由了。

這裡所指的自由不是個人主義式的狂躁不拘,隨順於未經臣服的感情用事。人之上的層次所追求的自由,那是孔子「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那是《倚天屠龍記》裡,張無忌把太極拳忘了的自由;那是庖丁解牛的自由;那是名家彈奏樂器專注而忘我的自由。

那些都是經過極致練習進而超越的成果。技可進乎道,藝可進乎神也,而自律即是通向自由的手段。


= = =
延展閱讀:
《有一種錯覺叫自由意志》
https://www.guokr.com/article/50325/

《你有相信自由意志的自由,也有不相信它的自由》,這標題暗示了作者相信有自由意志,不然那有相信不相信的自由呢?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9868

同學轉貼了《意志自由的心靈根基》,這個很好,與齊助教對層次突現整體論的解釋相呼應。意識本有機會自上而下!
http://www.cwnp.net/thread-13779-1-1.html
【意識的這種改寫無意識心靈預置行為的能力,便是自由意志的基礎。】這段話寫得好!人有自由的潛力,能反觀察覺自己,從而改變!

《哈佛中國哲學課》:庖丁技藝精進到行雲流水的狀態,使他從日常的工作中獲得了自由與解脫。
哈!這讓我想到網路上一堆手速驚人的視頻。


 樓主| 發表於 2018-8-29 20:26:27 | 顯示全部樓層
五十三,

我回到主軸,說認知失調、認知偏差。

百度百科上寫:【認知失調又名認知不和諧。認知失調是指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先前一貫的對自我的認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積極的自我)產生分歧,從一個認知推斷出另一個對立的認知時而產生的不舒適感、不愉快的情緒。】

【認知失調理論著重探討的是個體的態度和行為不一致的問題。“失調”是當個體的行為和態度不一致時出現的一種令人不愉快的動機狀態。】

再進一步是什麼?就是當你發現自己的行為和心目中的自我形象不相符時【認知不和諧】,你產生一個幻覺來解釋自己的行為,即【自我辯護】。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6/0601/44516884.shtm

案例太多了!我們常人經常經歷。之所以特別說這個,是因為當我們在觀察自我時,總是有機會遭遇。

吃太多找理由為自己開脫;東西買貴了說這個值;事情又沒做完,唉~明日事明日畢;說要改變自己結果又從習性,下次一定改!

對付行為與內心的不一致,一般有三種減輕的方式:1、改變自己對行為的認知。2、改變自己的行為。3、改變自己對行為結果的認識。

比如要減肥卻又吃太多,1. 我吃這些是健康食品啦!2. 下次我不能這樣了!3. 我沒真的吃很多啦!

人會找理由以減輕行為與內在不協同所帶來的,沒有言行一致的不適應感。

看清楚這些心理機制,有助於更了解自己,不必要馬上為自己的行為找合理化的藉口,先放放不貼標籤,你知道自己會一次次的掉坑裡。暫時忍受失調狀態,帶著問題繼續生活,一旦先合理化行為了,之後這坑也就不成為你可能提升的契機。

再來重複一下殘酷的現實。
沒有誰一定要在乎你。沒有誰一定要對你好。付出不一定有回報。
你對別人好,別人就一定要對你好?你對別人好,或許別人還嫌困擾,並且還認為欠了個便宜人情還得還,結果就還來還去。冤冤相報何時了,人情來去總不休。

為公司服務20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公司每個月都有付你薪水,不欠你的。
真心換絕情?是你情肆意愛飽滿,請感情擺一邊。
心太軟,想太多,就蘿蔔加蓮藕。

幻想破滅前,我們先破滅幻想。

接著我們說認知偏差。

= = =
研展閱讀:
簡書:《愛為何會傷人》《為何越愛越孤獨》
https://www.jianshu.com/p/f39488eaa597
https://www.jianshu.com/p/6fae4354bfd3

百度知道:《為何家會傷人》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174694627636910539.html



 樓主| 發表於 2018-8-30 22:56:42 | 顯示全部樓層
五十四,

認知偏差:【指人們根據一定表現的現象或虛假的資訊而對他人或事物作出判斷,從而出現判斷失誤或判斷本身與判斷物件的真實情況不相符合。】

列一些如下:
【首因效應】 ─ 因第一印象誤導了對他人的觀感。
【近因效應】 ─ 因最新的信息改變對他人的觀點。
【成見效應】 ─ 某人遲到三天,他本性就是愛遲到,不守時的人。
【投射效應】 ─ 以為別人跟自己的思維一樣。這也稱知識的詛咒。
【賭徒謬誤】 ─ 連續出現幾次大,下次大概率會出小。(下次還是50%機率)
【達克效應】 ─ 能力低高估自己水平,能力高則低估自己或高估他人水平。
【自證預言】 ─ 自我用行為來應驗自認為會出現的結果。(不一定成真)
【後視偏見】 ─ 俗稱馬後炮,一旦知道結果就以為原本顯而易見。
【曝光效應】 ─ 人們會對自己熟悉的事物產生偏好的傾向。
【確認偏誤】 ─ 傾向於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忽視反對自己觀點的資訊。
【倖存者偏差】 ─ 只看到還活著的,死掉的都看不見了。
【安慰劑效應】─ 以無效之物,結果有效,也稱期望效應。(下次不一定有效)
【樂觀者偏差】─僥倖心理,跟別人比起來自己遭遇不幸的可能性會更低一些。

還有,【暈輪效應】、【反應機能】、【幻想性錯覺】、【外群體同質偏見】、【回音室效應】、【沉沒成本效應】、【眼球效應】、【周末效應】、【CPI效應】、【基數效應】、【錨定效應】、【定價策略】、…,

我不多舉了,相信各位可以在網路上找到更多。下面就挑一些說說。

【模式化思維】:建立模型,把現實套入,並進行模式化、概念化的轉變,以符合內在邏輯。

這是科學常用的套路,有一種說法,說科學不是求真,因為它無法把現實的方方面面都考量進來,但為求有效研究,所以把現實簡化到一個可估量可計算的境地中。如果是數理化這種硬學科,還好說;如果是心理社會學科,這麼套本身就可能忽略了許多重要的環節。而糟糕的應用是:手中有一把槌子看什麼都是釘子。自己之前很好使的模型化思維,全拿來套用到新事物上。*

【類比思維】,如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臟:心肝脾肺腎;五味:酸甜苦鮮鹹;五官:眼耳鼻舌口;五音:工商角徵羽;五情:喜怒悲恐思;…

以上,都是分類並以五為數的集合概念,先不說它們是否都對,分類全面而洽當,且說它們彼此之間一定有必然的關係嗎?如果進一步強拉硬套,就要到模式化思維的誤區去了。


= = =
*佛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就是一種模型,《快思慢想》系統一二,也是。另外還有很多研究、論文、書籍都提出他們各自的模型。這些模型能以思想快捷的方式,解釋種種行為及現象,但只要模型化,就難免丟掉一些東西。

研展閱讀
互動百科:《認知偏差》
http://www.baike.com/wiki/%E8%AE%A4%E7%9F%A5%E5%81%8F%E5%B7%AE

簡書:《我們生活中容易出現哪些認知偏差》
https://www.jianshu.com/p/b02a25510a5a

羅輯思維564:《擺脫類比思維》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63.html

羅輯思維562:《人腦的盲區:隨機性》
https://www.ljsw.io/knowl/article/6V.html



 樓主| 發表於 2018-8-31 21:28:36 | 顯示全部樓層
五十五,

【烏比岡湖效應】:即過度自信。
比如去統計開車司機,大部分被詢者認為他的駕駛技術比80%的人好。但實際上不太可能,總不會找來問卷的司機都是那技術高超的20%吧!
總之,大多數人其實自我感覺良好。

【歸因誤差】:認為你是念台大的,怎麼會做出這種蠢事?
給人貼標籤,是一種不花腦筋的思維快捷方式。

【誇大損失】:源於人對損失厭惡的性格。
失去5塊會鬱悶半天,但得到5塊可能很快就忘了。

【投射效應】:自己知道,以為別人也知道。
我哼一首歌,你也知道吧!自我中心的思維。

【自利歸因】:人會找外部理由來為自己脫罪。如果這事我沒辦好,肯定是有他人、意外等造成;如果事情辦成了,肯定是我水平高。

比如,唉啊~小孩還小,哪也去不了。還有,人會浪漫的以為,當自己退休的時候,就可以安排進修、去旅遊、健身、規劃自己的生活,做好多自己想做但沒空做的事。然一旦退休,卻依然不知道自己想幹嘛,整個人懶散了下來。

【自證預言】:可對應正面積極行為,也可對應負面消極。對一事正面積極,可增加成功概率,但依然可能不成功,故無需對此過度自責。而對一事負面消極應對,則容易失敗,往自己預期的方向發展,所以事情就真的如你所願變得糟糕了。

但事情真的如你認為的會變差?對一個容易焦慮的人來說,可能9成都是自己幻想出來的。

負面心態的自證預言,如果總是發生,則又會演變發展成【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況。

= = =
http://wiki.mbalib.com/zh-tw/%E4 ... 7%E6%97%A0%E5%8A%A9
習得性無助是指人或動物接連不斷地受到挫折,便會感到自己對於一切都無能為力,喪失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
在現實生活中,那些長期經歷失敗的兒童,久病纏身的患者,無依無靠的老人。他們身上常常會出現 “習得性無助”的特征:當一個人發現無論他如何努力,無論他乾什麼,都以失敗而告終時,他就會覺得自己控制不了整個局面,於是,他的精神支柱就會瓦解。鬥志也隨之喪失。最終就會放棄所有努力,真的陷入絕望。

因“習得性無助”而產生的絕望、抑鬱和意志消沉,是許多心理和行為問題產生的根源,而且不在少數。


 樓主| 發表於 2018-9-1 23:12:12 | 顯示全部樓層
五十六,

有一本書叫《知識的錯覺》,說人們會對習以為常的事物,容易認為自以為了解。這也是一種認知偏誤。

你真以為知道的很多?你熟悉抽水馬桶的工作原理嗎?衣服拉鏈的細節呢?鎖芯的結構?能具體說明嗎?還是會用而已?

常用常見,就認為自己了解,自我感覺良好,不然就容易惶恐。想想那些未知未見之物,常人會懼怕,會有無法掌握的不安。

還有一種自我覺好的【元無知狀態】。分四種:我知道自己不知道,我不知道自己知道,我知道自己知道,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最後一種就是元無知狀態 ─ 我大部分都知道,WHY? 因為我壓根就不知道我不知道什麼。

對於認知失調、認知偏差、認知錯覺、認知盲區等,我們多了解多認識,有助於我們提醒自己。很多認知模式偏誤,多有我們個人主觀感情的成份,需要用理智來自我糾錯。

我不敢對自己太自信,太多次掉一樣的坑裡了,有時還是強迫性重複。

對於智商,有一個現象【弗林效應】*,說二戰後世界各國人口的平均智商在逐年上升。根據弗林的研究,美國人平均智商每十年增加3分。那一代算三十年,每一代就差近10分。新一代比老一代聰明!

背後的原因猜測:食物營養、晚上可看書、資訊增加、學校教育技能、社會複雜度刺激、基因遺傳、莫衷一是。但統計上顯示人變聰明了總歸是好事吧!

然近期一挪威的研究又表示,人類平均智商本來穩定上升,現在又下降了,此稱為【弗林效應逆轉】。挪威人從1975達頂點之後,到1991,又每年降0.33-0.34分。不只是挪威、也有丹麥、英國、德語系國家,也都有近似研究的結果。這似乎意指全世界的智商,又有實質性的下降了?

好了,這又是什麼原因造成?比較可能的原因是那時代的電視、電玩開始普及,計算機也取代了人們簡單的加減乘除默算;之後則有互聯網、網路遊戲;而現在則有更多的手機。

除了遊戲占據青少年時間,許多的工具使得人們也都可以不需要動腦了,加上網路上滿滿的資訊可以隨時查找,人們根本也無需記著一些常識、知識點。這也稱為【Google效應】。

現在,大家都拜Google大神。但此信仰倒底是給人類賦能呢?還是反而造成腦袋空空?

= = =
弗林效應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 ... 88%E5%BA%94/4421409

Google效應
https://baike.baidu.com/item/google%E6%95%88%E5%BA%94/15649076


 樓主| 發表於 2018-9-2 20:50:38 | 顯示全部樓層
五十七,

《知識大遷移》、《玻璃籠子》、《淺薄》、《選擇的自由》,這幾本書*都擔憂到人類因為科技的進步,太過依賴,可能造成學習能力下降,知識變得淺薄等等。

什麼都可以在網上搜到,給人不知真假的知識點;導航幫你認路;默認選項省你選擇,損害判斷力。

強搜索讓人不記住,自動化使人不思考,默認讓人不分辨。人家幫你想好了,還放在算法裡。APP都在誘導你往它們要的方向靠,而且,比你自己作的決定還好。程序把人服務得很便利,人也因此慢慢失掉處理複雜信息的能力。

你網上搜索到的,不一定是你想要的,算法推送給你幾萬條,前一百條都看不完,而你要的可能在第5629條,你能發現嗎?而當你不知道該用什麼“關鍵字組合”來時搜索時,就會找不到。這就又回近似元無知的狀態了─你知道自己的不知道,但依然不知道如何使自己變知道。(而就算找到,算法幫你找到的,都很相近,就容易產生回音室效應。)

手機沒電,人就傻了;手機丟了,人就慌了。從一個工具變成被奴役,這不自由吧!本來一個工具可以讓你從生活的鎖碎中脫離出來,去做更值得的事,結果呢?有空沒事時就手游,殺時間。

也有持相反,全然樂觀意見的。《知識的邊界》一書中,作者認為,互聯網連接一切,實質的擴大我們知識之網的範圍;信息過載是我們沒能利用好過濾器;算法給你的是相似訊息,有【回音室效應】但並不可怕;…。總之,我們知識的取得,從紙質書到網路,好處太多,並且知識全面性足夠,傳播廣深,不同說法有之,不再是看聽傳統專家,不再是書本“鏈條狀”知識**,信息思維都擴展開來。學習擁抱不同、學會批判包容,能更接近知識真相。

這裡我的意見是:對應於新時代新工具,要轉換思路,建立索引(至少掌握必要的關鍵詞與關鍵知識點)、玩轉資訊,別使自己變得無知。注意到你有自己喜歡的資料,避免自己陷入【回音室效應】的認知窄化的境地,就要多方獲取知識點。

當然,思辨能力也重要,網上搜到的知識點也不能照單全收,有能力消化、系統性整合。

拿磚與水泥做比喻,磚好比一個個碎片化的知識點,水泥則是我們理解融合各知識點的思維方式。現在我們把磚放了,以為網上找得到,但可別陷入元無知狀態,水泥也因此乾涸。

找到知識點的方法論、系統化的思維、思辨能力、邏輯、形而上、辯證、批判、…。都是需要長期學習嵌入自我認知體系,不是上網就可以輕易獲得的。

當自己可以把城牆築出來了,才是個人擁有的知識。


= = =
*當然各書除了擔憂,也談如何避免。《選擇的自由》一書說比較中性,講壞處也說好處。

**語言學家平克:用文字寫作,是把網狀的世界,用樹狀的句法,表達為線性的文字。


 樓主| 發表於 2018-9-4 06:35:48 | 顯示全部樓層
五十八,

接著,到我們分享的環節了,輪到各位同學還給大家說說自己生活上的遭遇,一點點小進步都是好的。

對了,有關上次的思考題,AI機器人,我沒有講。我想請齊助教來幫忙說說。

學員A:
剛剛老師說道,沒有人這麼在乎你,我想到一次與公司同事吃飯,發覺她脖子正中喉頭上下各一顆痣,很明顯!於是提了話題。她說這從小就有,但她說有次她媽媽也這麼問她,她覺得很搞笑,不知道是她媽媽忘記,還是根本就不知道。

P:
你自己想一下與自己親密的人,你能記得幾個身體特徵?能期待親密愛人記得你的多少身體特徵?

學員B:
我也有一實例,一天公司同事一起聊天,大家都是中年油膩發胖男。講到體重,其中一個明顯比其他人胖的同事居然訝異某第二胖的同事比他瘦?!奇怪,我們其他人一看就知道的事實,他竟然自己看不明白?真的是認知偏差,自我覺好的範例!

P:
你自己呢?有沒有也有這種潛在優越感的需要?把人比下去的內在心理?或者是自我安慰心理,造成認知偏差?

學員C:
講師上次提刷牙的方式,我原本不在意。
我當然知道牙醫建議的正確刷牙方式,上下刷而不是左右,正確上下刷也是要挑牙縫中的食物殘渣。我對此不以為意的理由是,對於塞牙縫的殘渣我時常都是用牙線棒剔牙的,那比刷牙剔還有效。喔,建議各位不要用牙籤,效果差又容易有負效果。注意用牙線挑是刮牙縫壁兩側,把食物殘渣帶出來,不是上下切牙肉。總之,殘渣已經用牙線清理乾淨了,刷牙就是為清潔牙齒清新口氣,所以我還是左右刷。我總覺得左右刷順手也刷得乾淨。也因為我用的是電動牙刷,這牙刷的應該夠乾淨。

但我上次去洗牙時,我又驚了一個訝。牙醫給我上了紅色的藥水,顯示出牙菌斑,讓我用小鏡子自己看牙,發現牙齒與牙齒之間的凹處,居然有紅紅的,沒真的刷乾淨!

現在我知道了,上下挑刷牙縫還能刷到牙齒之間的凹處,我橫著刷,牙齒間凹處就直接閃過。正確地說,如果用電動牙刷,則要調整刷法,每一顆牙不同角度放著刷即可,還能減少刷頭的損耗,刷頭也挺貴的。

P:
感謝這位學員的精彩分享,這就是一個生活中理性分析的案例。
大家會不會覺得左右刷比較順手,有摩擦力,行程長,上下刷好像沒刷到,是不是?有沒有一種心理默認的機制起作用:要用力刷才有效?有些心理機制我們從小地方就可以觀察,這都是一種自我分析,理性的訓練。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