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
先驗感性論中,康德指出時空觀是人的感性直觀,是先天的感性形式。空間使外在感覺系統化,時間使內在感覺系統化。正因為這兩種先天的直觀形式,數學知識的客觀有效性才有可能。
這個容易想像,如果沒有對時空的直觀,我們無法將世界定時定位,予以量化。自然也給不出“兩點間最短的路徑是直線”這樣的設定。*
先驗分析論中,康德提出「範疇」作為純粹知性的概念,因為有先天知性概念的存在,自然科學的客觀有效性才得以確保。
這個也容易理解,我們說知性(或認知理性)是“共識”,所以如果沒有共同之識,物理如何可能?
而在先驗辯證論中,康德提出四組二律背反的命題,來凸顯思辨理性如果逾越了經驗的界限(做超過經驗的應用),會造成相互矛盾、非此即彼的議題,因此淪為頭腦的遊戲。
所謂二律背反是指正命題與反命題都有同樣的強度的根據,如果站在正命題的立場,雖然不能證明正命題能成立,但反命題一定不能成立;反之,如果站在反命題的立場,雖然不能證明反命題能成立,但正命題一定不能成立。
康德提出的四組二律背反的命題如下:
一,量:時空
正題:世界在時間中有開端,在空間上有界限。
反題:世界沒有開端和界限。
二,質:基本粒子
正題:世界中一切複合物都由單純物組成。
反題:世界上沒有單純的東西,一切都是複合的。
三,關係:自由意志
正題:世界中除了自然因果律以外,還有自由的因果性。
反題:世界上沒有自由,只有自然的因果性。
四,模態:關於上帝
正題:在世界之內有某種絕對必然的存在者。
反題:世界之內和世界之外都沒有絕對必然的存在者。
以上都是人類是大哉問,如果我們僅僅運用理性,不可避免的會遭遇二律背反,這是理性內在矛盾的必然性,而這正是辯證的開始。
PS:
提點一下:
先驗,先於經驗,是人類先天的能力,是人類認知世界與知識形成背後的基礎。
超驗,是超越經驗,超越人類認知的範圍,做為想像的事物(比如理想、完美)。
在先驗與超驗之間,就是我們的經驗世界。
PS*:
如果要拿非歐幾里得空間或相對論的時空扭曲來駁斥康德的時空直觀性質,就搞錯方向了。我們人類的時空直觀,是我們所見所感,直接明白的感質。而對時空的變形,透過想像、數學可以加以改造,或擴展(如四維以上)。這明顯已經含蓋了知性與理性能力的應用,不是單純感性直觀。
另外,也有其他回答可參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471f2e0101150e.html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 ... p_LLkwt2NN0fmabpai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