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奇怪

新第四道 --- 黑白講系列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6-5-7 17:00:15 | 顯示全部樓層
二十,

補充一下,當人們患有精神疾病,如抑鬱症,對人生意義與目的感的失落,大多數心理醫師會認為是腦內神經遞質失衡,從而開具血清素及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如百憂解。依唯物論發展的醫學,寧願相信此類心理疾病源自於大腦化學畸變。但如果一個人沒有心理疾病,一般不會說是因為大腦化學成分、神經系統運作一切正常。我們的人生意義與目的會把它放在哲學、宗教等形而上談。唯物本身沒有辦法提供人生的意義。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會宣稱世界毫無意義。

我們接著不自由的論述,說說應用科學的進展,看人類是否容易被預測?

未來網路大數據的興盛是指日可待的,家庭使用智能家居,人人使用電腦/手機/穿戴式設備等,數據是可被雲端接收並分析的。人的行為嗜好會被解析,大量適應個體的商業訊息會推送到每個個人。去估算妳明天幾點起床,可能走的路程、活動,會吃什麼買什麼,會上什麼網站,對什麼有興趣,乃至於女性經期/安全期;洗髮精何時用完;是否該買米了;是否該看病了;運動量;用電量;車流量;依個人估算最佳行動方案;建議可以參加某某志同道合的團體;…。《電影:her》就描述過電腦是主角的私人助理。

太多太多模式可以用大數據來解析,適時適地適量的提供記錄、服務、建議。你注意的、知道的、忘記的、沒留意的,甚至妳自己都不知道的,數據會說話,會告訴你。人是可以被模式化的,這點無需懷疑。

這樣,人自己有多少自由度,由行為模式來推導,就可以看出。

問:「大數據分析,AI程序,人工智能等,也許可以對人類行為模式有相對準確的預測。但這何以說因此我們就不自由?」

當然,我也可以舉反例。比如康德,他的作息十分準確,以至於有軼事說鎮上的人用他散步的事件來校準自己的時鐘。他的外在模式很一致,誰都可以猜到他每天的作息。但可以用此來主張他是不自由的嗎?恐怕不是。反而因為作息太準了,我們更應該思考他是強迫自己使之成為一種固定的習慣。由康德的著作,我相信他的心靈比大多數人自由。由他這個反例,我們能駁斥行為模式並不可以成為評判一個人不自由的依據。但我還是要說,大部分的人可以由行為模式去推斷它的自由度。大部分人的習性、慣性,並不是在強迫自己養成一個好習慣,而是被環境推著走,或是被頭腦、習氣掌握而不自知的。

也許這尚未能說服人的不自由,但我們繼續不自由的論述。我們說夢。


 樓主| 發表於 2016-5-8 22:27:53 | 顯示全部樓層
二十一,

我把夢境的清醒狀態分為四個程度,由迷到醒。一是不記得自己做了夢。也許有夢、也許無夢,自己不知道。二是早上起床,記得自己曾做夢了,有片段的記憶。三是對自己的夢有深刻的記憶,知道夢到什麼。四是在做夢的時候,知道自己正在做夢。

夢境劇情的來源可能是白天所遭遇的事件、夜裡環境變化的生理感應、心裡隱藏糾結的情緒、潛意識中各別自我的成份、甚至於是物種延續的集體殘留。我們至少可以同意夢是潛意識或生理上來的,在快速眼球轉動期的頭腦狀態。

你能意識到那是夢境,但你是否能自由的改變夢境?如果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都是被夢境帶著走。並且,在夢中,你依然有你習慣性對應世界的方式。比如,被罵了,被騙了的反應,或者也有你對一些人的真實想法與對應。

夢裡是比較光怪陸離,但如果除掉著些不合邏輯的,我們在夢裡的反應與在醒著的時候的反應,可能並沒有大區別。反而因為夢中我們的理智功能弱化了,許多的行為反應反而更真確、無阻礙的在夢中表達了出來。所以,說夢是願望的達成也好,說夢更接近真實的自我也好,都有這一層意思在。

各位可以同意在夢中的不自由吧?至少是隨波逐流的。

問:「我在夢中,並不知道自己在作夢。那時我是隨著潛意識的自發的意識之流體驗著。我完全處於昏沉狀態,沒有意識。如果我們在夢中無法使自己意識到我們在作夢,那一樣的類比,我們在清醒的時候,如何可能使自己更清醒?」

這是一個好問題!對的,我們處在一個尷尬的處境。我先回答你第一段話。夢中我們是昏沉的,但我們並非沒有意識,而是沒法去控制意識。意識只是做為潛意識自動化作業後的接聽者。如果夢中我們完全沒有意識,則起床後我們就不會還記得夢到什麼。

剛剛說到夢的四等級清醒程度,醒來後對夢中的情境有記憶者,與忘記夢的人,前者在夢裡的意識強度高於後者。後者,可以說是完全昏沉的。有人說他完全沒有夢,這可能是兩種極端狀況,一是完全的昏沉者根本不記得有做過夢,一是完全知道是夢的清醒者,於是無需再夢。

除非是清明夢下我們刻意控制夢境,不然大部份的夢境中我們並不是以自我意志去影響夢裡劇情的發展。所以,一般的夢裡,我們沒有自由,意識只是隨波逐流般的隨順潛意識之流。同樣的,我們在清醒時,如果也是隨個人的固定模式行為,也會是一種隨波逐流的時態。

在夢中,想要知道自己在作夢,已經不容易了;在現實生活中,想要更清明,是否比知道夢是夢更加困難?我不能類比這兩者之間的難易度,基本上都不容易。

就我們的方法而言,在清醒時,我們多少有能力控制我們的理智。雖然理智是後發的意識,但我們首先要練習記得自己,自覺,然後練習去停止認同。長此以往這樣才能去擺脫慣性的反射。而之後,我們可以少一點受到由潛意識來的指揮,那是一種基於偶然性的宿命路程。我相信,只要不受慣性引導,宿命就能改變方向,如此也才能去說,我的命運我能自己干預了。

各位應該知道,當消極性感情出現時,自覺就變得不可能。因為認同已經運作,你已經被牽著走了。所以我們想要更進一步,必須對消極性感情有一點控制力才行。別讓事物自行在我們身上發生。


 樓主| 發表於 2016-5-9 19:13:34 | 顯示全部樓層
二十二,

關於不自由的論述,我們再來一個 ─ 史丹福大學的實驗。這心理實驗還被改編成電影《死亡實驗》。

這是一個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實驗,該實驗是心理學家菲力浦•津巴多1971年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的。實驗把徵募來的通過了專門測試的受試者——24名身心健康、情緒穩定的大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扮作獄警,一組扮作犯人。本來這個實驗計畫是十四天,但到了第七天就宣告終止。終止的原因是該實驗對扮演囚犯的實驗者造成了傷害。

原本只是一個角色扮演的心理學實驗,就是演戲。結果太入戲,假戲真做了。

明知道是戲,但我們在情境裡,就會如此。各位敢說在那個情境下,我們不會像被實驗者一樣假戲真做?我們是否都是自身經歷的囚徒呢?

想一下,我們夢醒後,是否有時還會沉浸在夢境?對某一戲劇還回味無窮?對過往的事是否還處在情境之中?對不見得會發生的事,多做煩憂?

如果是,我想在史丹福創造的情境中,大多數人還是會去較真與較勁的。

以上,我舉出了許多有關不自由的論點,不知道是否動搖了各位根深的觀念?我們並不容易接納自己不認可的觀點,而趨向於接受我們自己已經認同的,甚至不斷強化佐證這一切。

EM:「我想大部分學員都能理解與接受老師所指稱的不自由,否則也不會到此來與老師一同討論。」

事情也不要太容易接受,太容易接受就是迷信了。課堂最開始,我們還說要保有單純謙卑的赤子之心呢!究竟來說,我們還是無知的。

或許我是專門要打人臉的,我再分享有關人類思維上容易犯的錯誤。各位可知道,所謂「知道」也是一種感覺?如同熟悉、陌生也是一種感覺一樣。

有一本書叫《人類思維中最致命的錯誤》。書中指出人類思維中最致命的錯誤,便是確定自己知道某事時,並不是來源於理性,而僅僅是一種感覺。對!豁然開朗就是一種感覺。此外,還有真實感、確定感、錯誤感、清晰感等,許多我們賴以判斷對錯的,都是一種感覺。

許多事情我們視為理所當然,但實際上我們並不知道。我舉個例子,比如某人初入職場,在公司工作中常聽到同事穿插著屬於該職業中的專門術語。一開始新人當然是惶恐的,因為他完全不知道術語代表的意義。但過一段時間後,融入了職場。也許聽多了熟悉了,甚至於也學著用一樣的詞彙說話時,就不再害怕。時間一長,他也如同前輩熟練的使用術語,但事實上,他並不太能對該詞彙做完整而正確的解釋。

問:「如果知道感、熟悉感、確定感、真實感等等,都是一種感覺,那除了主觀感受外,一切還有什麼根基?」


 樓主| 發表於 2016-5-10 21:48:14 | 顯示全部樓層
二十三,

我依然崇尚科學,科學雖然不是真理,也許永遠也達不到,但它卻是活的。知識一樣也是活的,我們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便更多。已知是死的局限的,未知才是活的開放的。我們要小心的下斷語,我們憑什麼認為自己一定是正確的?正確感也是一種感覺啊!

我們過了青少年時期後,我們的行為模式、個性、思維模式、習慣、等等,都已經慢慢固化了,不論是來自同儕間的影響、教育、社會、媒體、…。我們固化下來,對外境的反應也趨向固定,乃至於不常思考。

注意,或許我們認為自己常常在想事情,但那種思考不一定是有意識的,比如說妄想。大多數的神經科學家認為,有意識的思維也如同冰山露出來的那一角,大部分的思維也是在潛意識下發生,也就是你自己不知道。許多思考常源於個人機械性的思維模式。沒有意識或僅有少許意識,思想都能運作,白日都能做夢。

除非遭遇重大變故,一旦我們經過青少年時期心智固化後,這輩子基本不會再有太多的改變。甚至,我們還常強化我們慣有的模式,到最後轉而僵化。必須承認,我們的心智年齡並不高。我們在人生某個階段就不再成長了。

我們除了要避免掉入那樣的處境外,但另一方面,即便我們想再精進,我們也需要小心。大多數的時候,我們只看到自己能看到的,然後依此推理出合理性。我們可能一味外求,一直去增加借來的知識,轉成適合我們的,試圖在腦中形成一種抽象的概念,來歸納並強固自己的認識。或者,只去找合我們調調的,自認為在充實我們自己。但小心那是否只是在強化自我優越感,做許多自以為是自我提升、自我改善的遊戲!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瑋柏說:「人類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這話聽起來讓人很沮喪。

我們想破網、想自由,在追尋的道路上,總是有許多的時機可以刺激、觸發我們。

回到方法上。練習在意識之流的沉淪中偶而能抬起頭來,在當下記得自己。如果你想要使自己不是機器,就去嘗試不要再省事的慣性的動作。當然,我小時候做的事:走路時突然向左轉,故意退兩步、或驟然跳起來、問天空說祢不知道吧!這除了會撞到人、被人當瘋子外,並無卵用。

慣性來自潛意識、隱藏層長期的運作,理性思維雖是後發,但也是一個輸入,一個可能影響乃至扭轉慣性的輸入。

讓我們帶著意識開張眼走路。

今天說到這裡。


 樓主| 發表於 2016-6-9 00:43:21 | 顯示全部樓層
二十四,

今天與大家談談康德。

談康德並不因為他是舉世公認的大哲,而是在他的哲學思想中,有對自由的啟蒙與堅持。康德認為人是有理性的,也正是理性可以帶領我們追求自由。這完全可以呼應到本體系上。

康德恢弘博大的哲學中,我們只是取我們感興趣的部分做一淺顯的介紹。我一直在琢磨要怎樣來開展這個題目,以使得大家可以在短時間內,抓到輪廓,知道梗概。

我在各位頭腦裡,先種下幾組詞彙及對照,

感性/知性/理性,
先驗/超驗,
建構性的/規範性的
客體/主體,
現象界/物自身,
知/行
理論/實踐
必然/自由
現象界/理智界
自然律/自由律
他律/自律
斷言命令/假言命令

只須先記著這些詞彙,不需對它們進行想像,雖然事實上你的頭腦已經在運作了。

 樓主| 發表於 2016-6-9 17: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二十五,

我們先說說康德將人的認識能力區分為感性、知性與理性。感性與知性是人類主要的認識能力,而理性是人類高級的認識能力。

感性是對對象直觀的能力,是被動的感受性。知性是規則的能力,可以將感性所直觀到的對象統一連結起來,納入法則之下,成為概念、判斷或原則。知性具有主動的自發性。

經由感性,對象被給予;經由知性,對象被思維。

以上,請各位先消化一下。在康德的時代,他只能推測感性與知性也許來自一個共同但尚未為吾人所知悉的根源。然而,如果我們把感性對應到眼耳鼻舌身之「五根」,知性對應到五根之識,或說五識總合的「意之識」,即腦中「形式」(Form)的形成。就容易理解此兩者的分界與功能。

關於「形式」,是大腦的基本功能,當代的腦神經研究已經可以舉出許多範例,比如「幾何子」、「人臉辨識」、「運動感」、「顏色」、「定向」、…,這些都是介於感受一直到意識之間的自動化過程。我們意識不到,但卻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基本配備。

廣義上的理性包括知性(認知理性)與狹義的理性(思辨理性),是高級別的認識能力,是先天知識的能力。不同於知性,狹義的理性是原理的能力,是將知性的規則歸納於原理之下的能力。

好了,三個層次:感性、知性、理性。從現實界對對象的感受、現象的經驗,到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構想出眾多的形式,然後進行有意識的思辨。

狹義理性是思辨的理性(也說是理論理性),涉及知性,但不直接涉及感性之對象與經驗。因此在知識的形成上不能提供任何「建構性」的原理,只能提供「規範性」的原理。如果我們將思辨理性做「超過經驗」(超驗)的運用,在形而上學*上將產生二律背反的結果。

有關二律背反,我們稍後再說。所謂的建構性是可以帶來新知識,而規範性則是對法則的歸納,擴大概念。我們繼續鋪陳,先說明康德在主客體的關係上的新洞見。

PS:
理性可以就我們所觀察或經驗到的,找到背後的法則。自然科學是探討自然現象背後的因果法則,而形而上學,則是要追根究底,深入到現象的背後,找到一系列因果關係之上的最後原則,這就是形而上學被稱為物理之後的意思。

有關形而上學,康德著有《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原理》、《法學的形而上學原理》、《倫理學的形而上學原理》等,均有探討相關領域之背後的原則與基礎。



 樓主| 發表於 2016-6-11 08:16:25 | 顯示全部樓層
二十六,

當我們提及所謂「客觀知識」時,我們總是常識性的認為,客體是獨立於主體之外而存在著,但康德顛覆了這種成見。他認為,客觀知識的兩個特徵─必然性與普遍性,並非源自客體,而是來自認知主體。客體只有在被認知主體感受後,經由知性將其形式化為概念、判斷、原則等,最後再由理性將其納入思維的最高統一,意即使各種概念、判斷、原則等皆不互相矛盾,如此產生的經驗才有所謂的客觀知識。如果沒有經過認識能力的處理,客體無異於混亂的居多而已。

這裡,我要提及相似的洞見。在王陽明來看,「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於是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而量子學的未坍塌態,也是一樣。只有在經過觀察者予以觀察,現實才得以明確。

以上並不是在暗示康德是主觀唯心主義者,因為康德並不是*。康德認為客觀是集體的共識,這共識來自於人類感性與知性的一致性。或者我這麼說,因為我們有共同的生理結構,共同的眼耳鼻舌身意之識,所以我們有共識。而這些是作為人類先天的條件,是先於經驗(先驗)的,是使經驗成為可能的根基。經由這先驗哲學,客觀知識所以可能,科學的客觀性才能確保。

我們來想想,對於這個色界,我們是否有一致性的共識?應該有吧!還有,我們對於視覺錯覺是否也有共識?如果沒有,許多利用視覺的魔術表演恐怕很難不穿幫。

康德說「人為自然立法」,說的便是透過人的感官種種限制、先天條件所認識到的世界,以人的方式格式化後的自然。

在康德之前,唯理論認為科學萬能,經由科學,我們能認識世界的全部與本質,包括意志自由、上帝存在、靈魂不朽等。而經驗論,不但不認為人類可能認識意志自由、上帝存在、靈魂不朽等外,甚至懷疑數學、自然科學等客觀知識的有效性。而康德,則取其中道,消解兩方之爭端。他認為哲學應該是科學的維護者和導師,因而致力於探討科學作為一個客觀有效的學問是”如何可能”的問題。

於是接下來的問題便是探討普遍且必然有效的客觀知識如何可能的問題。這裡涉及到「先天綜合判斷」的論述,討論既具有感覺經驗的內容,同時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識是如何可能的。我無意花時間於此,只說康德提出三個問題:數學如何可能、自然科學如何可能、作為學問的形而上學如何可能,因此展開了《純粹理性批判》的原理三論:先驗感性論、先驗分析論與先驗辯證論。


PS:
康德由認知主體(也就是人)開始重新解釋一個全新的主客體,也被稱為哲學上的「哥白尼革命」。因為哥白尼揭露了太陽繞著地球轉的地心說是一個假象,從而提出日心說。此與康德不從客體是獨立於主體之外的一般看法,轉而由認知主體著手,有異曲同工之妙。

PS*:
或說康德為客觀唯心主義。


 樓主| 發表於 2016-6-12 10:06:46 | 顯示全部樓層
二十七,

先驗感性論中,康德指出時空觀是人的感性直觀,是先天的感性形式。空間使外在感覺系統化,時間使內在感覺系統化。正因為這兩種先天的直觀形式,數學知識的客觀有效性才有可能。

這個容易想像,如果沒有對時空的直觀,我們無法將世界定時定位,予以量化。自然也給不出“兩點間最短的路徑是直線”這樣的設定。*

先驗分析論中,康德提出「範疇」作為純粹知性的概念,因為有先天知性概念的存在,自然科學的客觀有效性才得以確保。

這個也容易理解,我們說知性(或認知理性)是“共識”,所以如果沒有共同之識,物理如何可能?

而在先驗辯證論中,康德提出四組二律背反的命題,來凸顯思辨理性如果逾越了經驗的界限(做超過經驗的應用),會造成相互矛盾、非此即彼的議題,因此淪為頭腦的遊戲。

所謂二律背反是指正命題與反命題都有同樣的強度的根據,如果站在正命題的立場,雖然不能證明正命題能成立,但反命題一定不能成立;反之,如果站在反命題的立場,雖然不能證明反命題能成立,但正命題一定不能成立。

康德提出的四組二律背反的命題如下:
一,量:時空
正題:世界在時間中有開端,在空間上有界限。
反題:世界沒有開端和界限。
二,質:基本粒子
正題:世界中一切複合物都由單純物組成。
反題:世界上沒有單純的東西,一切都是複合的。
三,關係:自由意志
正題:世界中除了自然因果律以外,還有自由的因果性。
反題:世界上沒有自由,只有自然的因果性。
四,模態:關於上帝
正題:在世界之內有某種絕對必然的存在者。
反題:世界之內和世界之外都沒有絕對必然的存在者。

以上都是人類是大哉問,如果我們僅僅運用理性,不可避免的會遭遇二律背反,這是理性內在矛盾的必然性,而這正是辯證的開始。


PS:
提點一下:
先驗,先於經驗,是人類先天的能力,是人類認知世界與知識形成背後的基礎。
超驗,是超越經驗,超越人類認知的範圍,做為想像的事物(比如理想、完美)。
在先驗與超驗之間,就是我們的經驗世界。

PS*:
如果要拿非歐幾里得空間或相對論的時空扭曲來駁斥康德的時空直觀性質,就搞錯方向了。我們人類的時空直觀,是我們所見所感,直接明白的感質。而對時空的變形,透過想像、數學可以加以改造,或擴展(如四維以上)。這明顯已經含蓋了知性與理性能力的應用,不是單純感性直觀。
另外,也有其他回答可參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471f2e0101150e.html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 ... p_LLkwt2NN0fmabpai7



 樓主| 發表於 2016-6-13 21:42:43 | 顯示全部樓層
二十八,

現僅就第一組命題用歸謬法(歸謬法是通過一個命題導出一個荒謬的結論而否定該命題的一種方法)進行證明:

正題:世界在時間中有開端,在空間上有界限。
如果承認宇宙在時間上是無限、沒有開端的,那麼就等於說到了一個時間點上(比如到目前為止),一段無限的時間序列已經結束了,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無限”就是沒有結束之意,怎能說無限的時間結束了呢?由此看來,時間只能是有限的;

反題:世界沒有開端和界限。
如果承認時間有限,則等於說,宇宙在時間上有個開端,在此以前宇宙還不存在,這也就等於在開端之前,時間是空的,而在空的絕對時間中是不可能形成萬物和世界的,所以,宇宙在時間上有個開端是不可能的,因此說時間是無限的。

這種證明說明宇宙在時間上是無限的和有限的這兩個命題都是正確的。空間是無限的與有限的這兩個命題也同樣可以證明都是正確的。

以上這段取材自網路,我想應該也是康德論證出來的。但是這論證聽起來令人彆扭,因為從數學的角度,無限似乎可以是單向的,即:自恆久以來直到現在,或,有個開端但直到永遠。當代的宇宙大爆炸假說,不就是設想有開端的嗎?

而真正的問題是:時空觀是我們感性的直觀,是先驗的、先天的裝備,我們無法脫離這個時空,無法臆測時空之外。這是作為人的感性的一種限制。同樣地,無限的概念甚至於連續的概念也是純理的,是數學上的一種想像,是一種趨近,無論這個無限是指無限大或無限小、無限久或無限短。

思辨理性需要停留在經驗的範圍內,也就是對象是透過感性被呈現給我們,而感性不可能感受到對象的「物自身」,只能感受到物自身所呈現給我們的現象。也就是說物自身是超出感受(超感)的,我們的感受是屬於現象界的。康德表示,這四類命題都是物自身,不是現象界的。而不是現象界之物,就無法進入感性直觀、被知性聯結、最終被理性思考,所以我們的理性會推導出正反都對的情況。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宇宙是否有限、物質是否可分、世界是必然抑或偶然、上帝是否存在*,這四類命題根本就不是我們理性能處理得了的。

如同我們要與一個天生盲人講述視覺感質,是做不到的。感質是我們自己的物自身,說出來只能是表現象。對於第一組命題,我們一樣無法把自己變成時空本身。


PS*:
這裡說明一下,哲學上所指稱之【上帝】是一種抽象概念式的存在。可以指為是第一因、第一推動力;本源、絕對精神、物自身;亦可為是一種理想、完美、至善的概念;或說是形而上的終極。



 樓主| 發表於 2016-6-14 22:54:50 | 顯示全部樓層
二十九,

有人因此批評康德是不可知論者。但其實康德熱愛科學,堅信知識的進步。他在《純粹理性批判》中說:「通過對現象進行觀察和分析是在向自然界的內部深入,可是將來我們在這方面究竟能夠向前推進多遠就不得而知了。」

因為科學發展,經驗的範圍在不斷的擴大(比如我們可以發現看不見的紅外線、電磁波),但無論知識不斷增加多少,前方總是還有範圍,不會消失,沒有止境。我們也一直可以理性的辯證下去。

當然,物理後來的發展,如量子學、宇宙大爆炸學說,都有人試圖去挑戰二律背反。但純就愛因斯坦與波爾之爭,光的波粒兩重性、未坍塌的疊加態等,似乎量子連現象(還不說物自身),都不在我們理性與經驗範圍中了。

《純粹理性批判》是針對理性本身的認識能力展開嚴謹的審查,討論我們認知的立足點,並試圖回答:我們能知道甚麼?在理性前面加純粹兩字,意思就是說,純粹只用理性而忽略經驗,做超驗的運用,得到謬誤的結果,這是需要被批判的。

物自身的說法提醒人們注意到有科學無能為力的領域,康德認為意志自由、上帝存在、靈魂不朽等並不是理性可以處理的。《純粹理性批判》為科學的客觀性奠基,但也為科學劃定範圍界限。儘管科學試探求宇宙萬物的有效途徑,但當科學遭遇認知主體這類複雜對象時,就會顯現出局限。

人作為一動物,固然無法迴避時間序列中因果律的規範,但我們有理性,人也是理性的物種。我們不能只是去知道我們能知道甚麼。除了「知」道之外,我們要有「行」動。康德認為,作為一個理性的載體,本身也是起因者。我們可以認識自然律因果律的法則,而且還可以知道這些法則在我們身上起的作用。因為知道自然律會在我們身上的起著強勢指引的作用,我們於是可能選擇性的違逆這些自然律則。因為我們知曉作為一個動物與理性物種的差異,我們可以強逼自己擺脫自然律,而這才是自由的真諦。

於是,知而後行,在理論理性(即思辨理性)後,康德開展了實踐理性。也就是繼「我能知道甚麼」後,問:「我應該做甚麼?」

今天先說到這裡。

PS:
康德三大批判為:《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
可以對應三個問題探討:我能知道甚麼,我應該做甚麼,我能期待什麼。
或者可歸結為:求真、至善、審美。

PS:
康德的學說有其一致性的對比、推導及對稱性,三大批判中處處可見。比如三大批判中都有相應的二律背反。此外,許多的哲學概念被康德詞彙命名出來,先驗/超驗,建構性/規範性,理論理性/實踐理性,他律/自律,必然/自由,自然律/自由律,感性界/理智界,…,這些概念影響後世哲學的發展,也是掌握康德哲學的關鍵。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