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人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奇怪

新第四道 --- 黑白講系列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6-2-3 20:54:06 | 顯示全部樓層
十,

P:「有意思的觀察,但這顯然並不正確。潛意識有個猶豫的因子,是它先在,並且時不時的跑出來,影響了妳。」

「今天有一些新的夥伴,所以我想也許值得把一些基本的概念再複習一下。」

「不再教條式的解釋,我就以一個例子來說明:拿榔頭錘釘子,砸到手指的事件。從時間上來看,也許從你的手要被敲到的一瞬間,身體就開始有了反應。當手指被敲到,手會縮回,然後痛覺神經傳遞,知道了痛,最後才是喊出聲,或發出一字。」

「在此我們可以區分我們有四大機能:本能、運動,情感、理智。」

「理智在這裡扮演的角色是事後的解釋。理智會說,我砸到我的手了,很痛,我縮回來。但顯然理智搞錯了順序。」

「四大機能由快到慢,由基礎到高級,我們的可控性由低到高。本能總是最快的,如果我們想靠情感或理智來生存,恐怕活不久。有些情況下,情感甚至可能壞了生存本能上的事,當然隨後的理智會制止情感的衝動。我們多少能控制理智。」

問:「本能是不是就是我們身體屬於機械性的部分?」

P:「不是。無論本能、運動、情感、理智,都有屬於各機能自己的機械性部分。」

「自律系統是我們本能機能裡比較機械的部分,但這不表示本能裡的都是機械性的。那只是內部各個組織的經常性工作。當外界有所變化,或是突發事件,本能總能在我們尚未覺察之前便開始反應,然後運動機能跟隨,為我們趨吉避凶。情感與理智,只能等著後怕與事後了解。外界突發事件如此之多樣化,看到一隻蜘蛛、一條蛇、一支手槍,聽到一聲爆炸、敲到手、車子爆沖過來、蟲爬到腳上…。狀況太多,本能並不總是呆板的一種反應,它也存在直覺的部分。我們如果把這緊急應對的任務交給理智,那可能不知道要死幾次。」

「雖然理智慢了半拍,也常常誤解,但這似乎是我們唯一可以控制、寄望的。我們透過理智去察覺,慢慢的來掌握自己。情感機能是理智首先可以試圖觀察的一塊。」

「如同給各位的練習,大家都能發現,我們不經常清醒著,不經常意識到自己在做甚麼。當我們努力有意識地去記得自己,會發現其實我們常常不記得自己。我們有一個喋喋不休的頭腦,但我們有意識的時間卻是如此稀少。」

「所以去看自己的習慣,生活姿態。運作起理智,你可以自己做分析、去實驗,來證實自己理智上的猜測。這對自己多有幫助。」


 樓主| 發表於 2016-2-5 01:04:19 | 顯示全部樓層
十一,

問:「即使我知道要練習,我依然常常忘記要去記得自己,我似乎被我經常性的幻想帶著走?」

P:「當我們開始這種練習,都會發現,一開始並不容易。你常常在一長段時間裡,都不會去記得自己。當然,這是受制於我們長期無意識的生活模式,我們受此自動化機制左右。隨著情境變化、隨著頭腦的妄想一直的認同而反應的行為。要有意識的察覺,需要經常練習,也許有一天你就能控制自己,旁觀自己。」

「記得自己!把自己當作實驗品,研究自己,剖析自己。」

問:「如果我們真的發覺自己還是死性不改,能怎麼辦?我們首先應該如何?」

P:「能先發覺自己死性不改已經是一個莫大的進步了。先不要去批判、評論,但我們先練習不去認同。」

「比如看電影電視劇,入戲了。跟著主角一起悲傷哭泣。這便是認同。這是情感上的,也是情感上比較機械性的。」

「剛剛有一個人說看電視看到傻住。如果完全的入戲,可能別人叫她也沒聽到。如果她還隨著劇中人哭泣,這是不是很傻?在這種情境下,她還有自由可說嗎?」

問:「可是不這樣,看戲的娛樂性不就蕩然無存?」

P:「這就是開始在認同了,頭腦開始找理由要融入戲裡。我不否認,如果不與主角感同,看這戲就不會那樣有意思了。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自己就是主角,我們可以繼續保持入戲,做角色扮演。如果各位家財萬貫或是功成名就,何必還想要去覺醒?繼續的入戲、享受,這不是很好嗎?只有認識到自己是多麼無知,沒有自由,想要改變,想要知道還有什麼的人,才需要來做這樣的嘗試。自己去思考一下,不要聽我的,去過幸福美好的無意識生活也很不賴。」

問:「我們如果將自己的感知轉換為冷眼旁觀,所以事件都事不關己。那不就是個活死人?」

P:「那你就是在扮演一個稱職的活死人,一個假裝與社會格格不入的優質演員。我們不真的做的到孤立在世界上,或者說處於這個世界又不屬於這個世界。這對我們還太遠。但實際上,不去運作自己的意識的人,才是活死人,是僵屍體。」


 樓主| 發表於 2016-2-5 20:22:40 | 顯示全部樓層
十二,

P:「理智同樣也有機械性的,我們總有機械性的思維模式。口頭禪便可以算是一個例子。還有比如習慣性的幻想、自言自語等。」

「當我們接收到一個訊息時,無論是外境或潛意識冒上來的,我們固化的思維方式,總會把我們帶往一個慣常的方向去。這就是所謂的死腦筋,或者一條腸子通到底吧!」

「常常遇到不爽的事情時,情感與理智同時做了機械性的反應。你被妳的感情帶著走,理智被情感劫持控制,感情用事,這時你的理智的運用是狹隘的。而當你在用你所有的能量在對抗,在針對性的作戰時,我不認為你能發揮很好的理智功能。典型的負面導向的思維:封閉、畫清、拒絕、攻擊、逃避、轉嫁、遷怒、…等等。相信這些都是很容易想像的反應。」

「我們只有意識到自己,透過練習,然後才能控制,才能去改善惡習,不去表達負面的情緒。這樣也才有能力不去做損人又不利己的事情。相信大家都可以理解,許多情境下,我們不引發情感,會比情感介入來得好。」

問:「可是,不帶情感的處事待物,很困難吧?面對所有的事總都帶有某些情緒因子的吧?」

P:「帶有情緒因子並不是問題,問題是察覺到它。自覺之所以困難,是因為我們不習慣。我們習慣去認同,習慣事情就這麼自然的發生,自然的用我們的習性去反應,基本上不去思考。」

問:「不去宣洩抒發負面情緒,會很氣悶吧?也許會轉變成憂鬱?」

P:「對於不去認同,對部分人來說是極端不舒服的。這也是試圖將情感機能與理智分開。有時候你就是不吐不快。一旦不去表達、對抗或發洩,心裡確實會很不舒坦。但表達消極性的情感實際上是在消耗自己的心力能量,而且不一定對事情的發展起到正面的作用。」

問:「恐懼呢?也是一種消極性情感,但它可能帶我們避免危險啊!」

P:「本能上的恐懼是內建的,但情感上的恐懼卻是想像出來的。」

問:「我還是認為,當我們有不好的情緒在,需要發洩出來,不然會受不了,把它壓抑住真的好嗎?我們如果不疏導它,它會不會像個腫瘤在心裡頭孳生?剛剛老師也說過有關守戒律的事,去壓抑人性上的慾望只是在築水壩,一旦潰堤,後果不勘設想。」

P:「可問題是,負面的情感發洩,是不是純粹的人性本能需求之一?不做負面的情緒表達,會不會危及生命?我們要辨別的是,我們的負面情緒是無根之草?或亦是有根之源?」


 樓主| 發表於 2016-2-6 18:56:21 | 顯示全部樓層
十三,

「在動物層次,也是有情緒的波動,有的甚至於十分激烈,尤其是在危及生命的情境之下。但那是屬於本能中的。所以我同意人類有部分基本情緒是本能上,如同動物本能一樣。在遇到生命威脅或待宰之時,生物會驚懼、憤怒、焦慮;而嬰兒也會以哭泣來得到協助等等。但在成年人類,絕大多的情緒都不是本能存有的。」

「在動物界,恐懼是即來即逝的,但人類有記憶、會想像,會把莫須有的,轉變成必然將至的。我們極少會遇到生命攸關的處境,在文明社會非戰爭時期,本能上的負面情緒基本難去碰到。所以,由本能轉借而來,又被我們誇大解釋的情緒,這些是我們要處理的。恐懼是其中之一,再比如餓是本能,但好吃就不是了。」

問:「如果我們不在當場抒發情緒,而是事後,會不會比較好?這樣不傷害他人,並且自己也可減輕鬱悶。」

P:「當然,我們如果要發洩,可以去跑步、去野外大喊、去打枕頭、去哭泣。或者去吞雲吐霧、去借酒澆愁,但有沒有效呢?如果不直接對那個你認為給你製造負面情緒的人或事去直面的對抗、叫囂、報復,你還能發洩得了嗎?如果他是你的上司呢?為了生活,你還是沒法去宣洩。」

「當我們生氣時,我們內在有個暴虐的自我,想宣洩出憤怒,只有宣洩了才能滿足他。一旦我們認同並持續餵養這種情緒,我們便會被這種情緒控制。實際上,這反而是更危險的,無論對自己或他人。」

問:「如果不是生氣,而是其它負面的情緒,如果不去宣洩,悶在心裡,心裡糾結,難道不會更鬱悶嗎?」

P:「憤怒只不過是負面情緒的一種。但如果氣憤是不該去認同餵養的,則所有負面情緒也都一樣不該去認同它。宣洩本身就是在認同它。負面情緒令我們難過,我們於是有了第一階段的認同,不然我們不會感到難過。如果我們再去反應,去宣洩,那就是在表達它。於是我們又更進一步的去認同它了。理智需要在此工作,警覺的慎思,不去入戲。」

「從時間的維度上,有這麼一種說法:如果你感到沮喪,是因為對過去的不滿;如果你感到擔憂和焦慮,是因為你活在未來。這都是我們慣有的過度負面情感。」

問:「但這負面情緒的躁動是來自真實的自己,不是電視裡的角色,不去入戲十分困難。是不是當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樓主| 發表於 2016-2-7 19:30:31 | 顯示全部樓層
十四,

P:「不去認同,是去觀察自己的情緒,並不是去對抗外境。對於外境,我們不帶著過度的表情包,理智的面對。面對外境,我們得先想想自己的反應。當你認為人家是在欺辱你時,他人說不定認為是在教育你規勸你。你真的是受害的一方?而如果事件又是趨向感情上的,是非曲直,又有誰真的能公允評價?」

「如果透過逃避外境,縮回到把自己當小媳婦的心態,用不同的情感對治情感,容易進入另一個無意識的死胡同。也許你會自言自語,咒罵著人事社會。你的幻想又把自己完全投入那無邊的無意識海中漂浮,帶著你的情緒、愛恨情仇。『再過幾年你且看他』,不就是帶著詛咒的心態?萬一對方越加飛黃騰達呢?老天無眼嗎?」

「我們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是站在道德正義的一方。而堅持自己的正確性,經常就是衝突的根源之一。」

「有人就喜歡抗爭,為反對而反對。一個言論一到,他就要反對,馬上可以負向思考。也許這種思考方式偶有助益,但這種思考模式卻很機械。而為反對而反對的態度是情感的,一種機械性的情感反應。這裡面也許隱藏著更多更深的陰暗情懷,別人無法代勞,只能自己去看去分解。」

A:「比如上次來鬧場的傢伙。」

P:「上次說過了,只有自己研究自己才是這世界上最值得去做的事。所以,你的情感為什麼轉移到那個人呢?所有負面、消極性的情感,都不是外境使然,都是起源於自己內在。再次重申,先不去表達這種情感,不認同它。然後才好去觀察與研究它。」

「從比較高的角度,每個你遇到的人都是你內心的投射,他們能給你很多看到自己的機會。而如果我們不從負面心態中脫離出來,繼續的認同,那就是在向你的世界展示你仍需要它,當然你就離不開它,你將會持續處於這種負面情緒的情境中。甚至於你會吸引它,你總能遇到可以引發你情緒的事件。我們是一切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原因。」

問:「我感覺,比如失戀了,適度的哭一哭不是更好?」

P:「好吧!在還不能轉移思考前,也許哭一哭會使人好受一些。這是先以情感對峙情感。然而,我其實不知道,哭泣能不能把人從感情上的挫敗中帶出來?也許時間可以,因為妳會習慣、會淡忘。或者,用另一段情感去彌補?這也是另一種情感對峙情感。也許在漫漫的時間長河裡,在經歷更多的人生歷練後,回頭檢視,或許當年的境遇是一種祝福。但這些心靈雞湯並不是我想表達的,這依然是在情感遊戲裡。」

「或者,先轉移注意力使自己不受情緒波動干擾。然後,我們試試,用正確的思考呢?」

「我知道這很困難,因為我們總會一直的想那負面的。甚至于我們開始幻想一些情境:他會被車撞死、他會有報應、他會失敗、他會如何如何。而這又是另一種不自由 --- 我們會一直的妄想。」

「這些消極性情感,都與認同與想像有關。我們不能總是因為自己無法停止表達這些消極性情感,就認為把它們表達出來才是對的。當我們可以開始思考的時候,就是一種進步。這不可能一蹴即成,不過不急,我們可以持續的練習,如此才可能從慣有的思維模式跳脫出來。在還沒法擺脫前,我們多的是機會遇到這些情境。」



 樓主| 發表於 2016-2-8 22:31:10 | 顯示全部樓層
十五,

問:「去改變自己的生活作息,是不是能更記得自己?」

P:「刻意的去改變習慣性/機械性的行為,是有可能使自己有片刻記得自己的機會。但如果不是發自內心想去改變,想去察覺,這種作息的調整也幫助不大。我想人們到了周末,就會因為假日不上班而不早睡。作息改變了,但有更記得自己嗎?通常只會是隔天繼續賴床。」

問:「那我們有什麼更好的方法?比如讓自己痛苦好記得自己?」

P:「苦行是種投機的方法。當自己很不舒服時,你會記得,因為你會難過、痛苦。在逆境時通常比較有機會能察覺。但你很難不去認同這種疼痛與不舒服,畢竟那是生理上的。當你撞到桌角時,你會痛會察覺;你肚子餓的時候,你會察覺,會去吃飯;你冷的時候,會察覺,會去穿衣服。但是,你還是常常很昏沉,搞不清楚你怎麼身上有一個新疤?甚至沒印象是否已經吃過飯了。更甚者,我們爬樓梯覺得累,於是邊上樓邊刷頻,過樓了都沒發現,也沒覺得累。」

「刻意用苦行來察覺,變得有意識,也許是個方法。但既然都要刻意了,為什麼不直接刻意去察覺,還要繞圈子先虐待自己?」

問:「是否我們訓練自己長記性,記住自己幹了甚麼,會比較容易自我察覺?」

P:「察覺不代表記憶。為了察覺、記得自己,於是去記住今天中午吃了什麼,前天下午幹了甚麼事、遇到什麼人、說過什麼話等等,並沒有太大意義。充其量是你一直在動腦,一直在記錄。結果是你為了記住,將大量的時間用在記憶甚至回憶曾經做過什麼,這反而容易成為你妄想的材料。記得自己,是去察覺你正在做什麼而不是去刻意記得做過什麼。當然,能時常察覺自己在幹嘛,通常比較能記得曾經做過什麼,但這只是副效果,沒有必要去反客為主。而去煩惱沒記住過去的經歷,更是沒有必要。只有當下,察覺自己正在做什麼,才是重點。」

問:「機械性是不是總是不好的?」

P:「不是。機械性是自動化的,是人基本的功能。事實上,它很有用。比如我們騎車,除了開始練習時必須時刻關注動作與平衡外。一旦會了,我們不需要費勁的一直去注意身體動作與平衡性。」

「我們不需要去對抗本能上的基本能力,我們的不自由是因為我們把所有的應對都交給各機能裡的機械性功能。我們方方面面總是認同潛意識裡機械性定型的反應,所以才不自由。這才是我們要面對的。」

問:「難道一個舉棋不定,或者立場一直變化的人,才是自由的?人本來就會定型。比如我只會說中文,不懂英文。小時後就在這環境中成長,很正常。這一旦中文定型,用中文思考,就因此受限?」



 樓主| 發表於 2016-2-9 21:37:20 | 顯示全部樓層
十六,

P:「耶魯大學有學者研究,語言確實會改變不同種族的儲蓄習性。」* (TED:你存錢的能力跟你用的語言有關?)

「關於儲蓄,我們可能一直認為那是種族的特質,或者是整個社會教育或文化氛圍所造成的。但研究人員可不只是研究中國人與美國人,而是許多的東西方國家。他們認為有時態語法的國家與沒有時態的國家,後者比較能儲蓄。」

「不過你說的對,無論如何,你總得用一種語言來思考、來溝通對話。但只要選擇,就有局限,或被其影響,這是不可避免的。但因此不去選擇、去當個嬰兒而不定形,那是因噎廢食,走回頭路的。嬰兒也許比成人沒有限制,但卻是無意識的。嬰兒是『前』,而覺醒是『超』。」

「所以,機械式的思想、機械性的情感,來源自你從小的環境、教育等方方面面。一旦我們能注意到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也就有機會擺脫掉這種影響,往自由之路多邁進一步。」

問:「如果人是不自由的,受潛意識牽引的。我怎麼可能自由?我怎麼知道我現在想做的努力也是被牽引的?也是一種被潛意識引導的假象?」

P:「有可能。但首先我們得讓自己更清醒一點。」

「意識並不是從一種狀態過渡到另一種,比如,我從睡著的狀態,過渡現在是醒著的。實際上意識只有昏迷程度的變化而已。我睡著昏迷得深,醒來昏迷得淺。我們在醒著的時候,儘量的記得自己,讓自己的意識狀態更加清楚一點。其實,睡著做夢的時候有時也做得到,比如做清明夢。如果真的可以在醒著的時候有那種如清明夢境般的體悟,那就是一種長足的進步了。我們做不到,先不著墨。我們只是練習盡量接近清明態,使自己昏迷指數低一些,常常記得自己,使時間拉長、次數增加。」

「我們經常活在幻想之中,這在靜坐的時候,我們通常可以注意到。如果隨著頭腦不時冒出的念頭打轉,自己就被帶著走了,完全的昏沉,談不上任何自由。」

「所以我才說,人首先要先認知到自己是不自由的,然後才有進步的可能。是不是透過清醒的意識可能帶我們往自由之路邁進,我們還不知道,但是我們至少知道現在這個處境並不自由。所以,我們在做掙扎做努力,讓自己清醒一點。我們希望有一天我們可以擺脫掉這種不自由。這不是去信仰、去苦行、去瑜珈、去拜佛、去練氣、去修道、去守戒、去持咒,這是一條理性的道路。」

「我們一起走走看。錯了最多是回到我們原本的處境,也沒有什麼好損失的。」

「今天就到這裡。」


 樓主| 發表於 2016-5-2 18:51:53 | 顯示全部樓層
十七,

各位學員,我們今天再一起來探討一下自我解析上的一些看法。除了我們用自己的理智功能來做自我的剖析外,我們也可以找到許多的文獻書籍資料來佐證一些事情。

我們的人格特質,從小便有了雛形,過了青少年時期就基本定型,一旦定型,假以時日也就逐漸固化下來。大部分人的心智年齡維持在青年時期。固化不可怕,但我們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或者為了維護自我尊嚴,或者為了自我存在感,於是理所當然的把我們固化的再加以強化,終於走向僵化、食古不化。在這條路上,我們要避免掉入這種不良的發展裡,時時保有赤子之心。

我再三強調過,想要往這條路走第一個是意識到自身的不自由,所以我們就有了追求自由的目標。同樣的,走這條路也需要保持開放的心態,承認我們並不知道。意識到我們並不知道與意識到我們並不自由一樣重要。如果我們足夠敞開,足夠單純與謙卑,即便我們面對我們以為已經知道的事物,都還可能會獲得新的洞見。為此,我們需要時時保持警惕,察覺到我們因為內在的恐懼、好勝、炫耀等種種心態而不自覺的陷入一種不懂裝懂的情境中。如果我們讓它控制了我們,固執己見,阻擋了可能再探索的動機,那才是真正的無知。

問:「可是不自由的宣稱,卻一直是許多人大有質疑的。現在,老師自己卻又說,我們並不知道。這宣稱更可能倍受攻擊。如果一方面我們宣稱不自由,而另一方面我們又說我們並不知道。這明顯是矛盾的。如果我們並不知道,我們又如何可以宣稱我們不自由?如果我們可以宣稱我們不自由,則我們至少知道不自由,這就並非是不知道。」

哈哈!好像除了自我能知道自己的主觀感受外,其餘的都是過度的臆測,對吧!是的,我都不知道了,怎麼還能宣稱這種不自由?

實際上,我們也能對所有科學的認知提出這種質疑,任何結論都可能在未來被推翻被證偽。去質問一個宣稱是絕對正確或錯誤,這種非0即1的問題並不好。我們無需把所有的宣稱、定理、研究報告等都用一種看真理的方式去對待。本質上所有結論都可以視為是一種猜想,但那又如何?牛頓定理到現在還是很好用的。如果凡事都直接拉到真理的等級去講究,我們一步也走不下去。

我們可以去考究宣稱、定理、報告本身有沒有邏輯上的謬誤,是否自恰、它恰、續恰等等。如果宣稱是一種可能的解釋,我們可以暫時接受它。但也許哪一天該結論被推翻,我不會意外。

暫時接受,然後去探索,摸著石頭過河,找方法去撥雲見日,亦或者要一直停留在岸邊呢?何不先『將就』而不講究?可否遷就一下呢?



 樓主| 發表於 2016-5-4 17:10:55 | 顯示全部樓層
十八,

不過,我還是可以另外有幾個不同的角度來再說明,加強這『人是不自由』的宣稱。

第一是來自科學上的解釋。我們都知道,我們的腦有固定的構造。對於腦的運作方式,經常看到的比喻,比如電腦的硬體與軟體。但也有人指出此比喻不盡正確,例如記憶不似電腦的記憶體內存或硬碟,人類的記憶也是隱含在神經元迴路之中。所以記憶會受影響,會變化。我們需要回想,而每個當事人回想的也不一致。而有關記憶,電腦不會有差錯,它只是取出。還有,電腦是由時鐘控制在每一微小的時間間隔進行邏輯算數運作,大腦似乎不是如此,也不必然總是遵循邏輯或因果的。當然,有關電腦與大腦還有許多不同,這裡不多講述。

我這裡並不是說人腦有固定的構造、相似的運作模式,甚至容易出差錯,就是不自由的。對於不自由我強調的是機械性的慣性反應。但我們還是先說說科學上對於意識的由來的一種解釋,這理論稱為神經達爾文主義(Neural Darwinism)。

該理論認為,大腦神經通道的建立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重覆的事件將使相應的神經元迴路連結強化,反之,若為不常重複的低頻率事件,則將弱化連結。而再更宏觀上,如果各種平行的通道集體響應,如同湖面交織的漣漪,擴散到大腦皮質多個區域,也有所謂折返的過程。折返是持續不斷的信號從一個大腦區域傳到另一個區域而後通過大量平行信道軸突傳遞回來。折返交互之間,神經元群會在時間上同步,這如同交響樂的合奏、或即興演出的爵士樂,彼此間能將激發的律動協同,產生更一致的節奏與旋律。

他們提出證據指出意識來自皮質區域和丘腦間的折返活動以及皮質與自身和皮質下結構的交互。

根據大腦神經元連結的模式建立、形成的方式,計算機也發展出類神精網路。AI人工智慧。輸入,學習,回饋,正確則增加權重,強化決策權;錯誤則降低連結性,弱化決策權。

對於未來AI機器人是否真的會取代人類。我個人的看法是會也不會,看人。如果純機械性的人,是會被取代。人需要往更高的意識去進化。人有意識,這是人唯一賴以超越的至寶,但大多數人的意識太薄弱了。至於AI是否也會產生意識,我傾向是不能。我是取向意識心智並不能被AI出來的。那具有反身性,對意識的意識。其餘,尚有感質、感情、直覺、超感,我都不認為AI可能產生。

回到理論,根據神經達爾文主義,分布在丘腦和跨越皮質的大量複雜動態核心的折返連結是導致意識體驗湧現的關鍵整合事件。人類大量行為都是由大腦的皮質下部分與皮質的無意識交互決定的。核心系統之間的交互、無意識記憶系統的介入、價值判斷系統的干預,種種信號一起運作,產生出豐富的人類行為。

而其上的意識,是統合者、體驗者,卻不是控制者。


 樓主| 發表於 2016-5-6 08:51:54 | 顯示全部樓層
十九、

我們可以不同意以上說法,因為所有科學的結論都是可以質疑的。我們甚至可以去找與神經達爾文主義無法解釋的案例或與之對立的科學理論來加以駁斥。但,如果科學一直處於是唯物觀的,則我們也可以從哲學上來推敲。

唯物科學之觀點,意識必然源自於大腦。當然也必然是由下而上,由物到心的。物是第一性,心是物的派生。既然物是原初,也必然符合物理法則,心在其上也必然需要遵守。於是,由唯物科學來說,我們並不自由,也不可能自由。一切都是物質面的大腦機制或自組織所造就的,服膺於物理法則。(即便我們還搞不清楚這些物理機制、或無法預測它、或有隨機的偶然律,並不影響一切是自下而上的。)

問:「如果這樣,我們追求自由不就是一場毫無意義的遊戲?」

我剛剛說的前提是:假如,由唯物觀出發的話。

回到神經達爾文主義,它說意識體驗是由於大腦神經通道活躍的交互折返所產生,這必然也可以從實驗中儀器偵測上得到反應。但一定是因為神經元活躍才產生意識?可能有超前於神經元的因嗎?物動先於心動嗎?心是什麼?前念?前意識?精神?或者,缺一不可,心物同時活動?心物之間,可有大爭論了。

問:「就算心物可以繼續爭論,與我們個人又有何干呢?至少,科學上的解釋已經把自由之門給堵了。就算有前意識,那也不是我們意識得到的。我們可以意識到的自我意識,都已經被證實是晚於腦波的活動了。我們只能隨波逐流了,不是嗎?」

所以,一旦擁有自我意識是否就具有自由意志?你已經回答了,沒有!自由意志是需要爭取的。

我們可以再退回到目前科學的研究,即便我們還是後知後覺,科學上也有例證說明人可以否決掉他即將預期的行為。時間的維度可以幫我們擺脫隨波逐流的作為 ─ 我們把前念看做是我們上一個念頭,用上一個念頭影響下一個可能的慣性作為。而這正好是我們所運用的方法。

如果我們不去爭取自由,我們就真的是裸猿了。當然,如果你認為猿族也是有自由意識的,這說法就不足以說服你。我相信猿類也是具有自我意識的族群,但對於爭取自由,牠們可能還沒有能力。

如果把電極值入老鼠的快樂中樞,老鼠就會不斷的去按鈕,使電極刺激出快樂。甚至會因此放棄食物和水,直到精疲力盡。如果是猩猩,你們覺得會不會?我認為100隻中會有101隻都會,多出來的那隻會抗議為什麼牠沒有參加實驗。

如果是人呢?賭徒、吸毒者、酒精上癮的狀況,非理性的習慣。後天習性一旦建立,很難根除。我對大多數的人類不會沉迷不表樂觀。

先天的呢?心理學家也曾經對異地扶養的同卵雙胞胎做過研究,發現雙胞胎即使生長再不同的環境,其個性甚或對宗教的態度,都有相似的取向。有人說:基因決定大腦,大腦決定性格。這話也許過頭,但人卻是很受先天基因的影響(當然你要穿鑿附會的話,甚至扯到前世。)

雖然說環境一樣也會影響人的發展,但我們如何能說人是生而自由,沒有套路呢?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