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決定人類的命運!
原爆70年╱京都逃過原爆劫 因為他的浪漫…
作者編譯王麗娟╱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5年8月10日 上午4:08
二戰臨近尾聲,美國計畫對日本投擲原子彈的前數周,長崎市原本完全不在美國轟炸的考慮之列,古都京都才是轟炸的首選城市。史學家說,由於當時的美國戰爭部長史汀生對京都懷有個人的情感因素,才讓京都逃過原子彈爆炸浩劫。
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和九日,美國在日本的廣島、長崎兩市分別投下原子彈,迫使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二戰落幕。
在此之前,由美國軍事將領、軍官、科學家組成的「目標委員會」臚列的投彈城市清單,排名第一的是擁有逾兩千佛寺與神道教神社,包括十七個世界遺產的京都。會議紀錄顯示,委員會的理想目標是人口百萬的城市工業區,且形容京都「是個更能體會這項武器不是小玩意的城市」。
英國廣播公司引述史蒂文斯理工學院科學史家威勒史坦恩的話說:「軍方認定京都是理想目標,因為京都從未挨轟過,且是許多大工廠的所在地。科學家也偏愛京都,因為當地有許多大學,他們認為京都人較能體會原子彈不單是另一種新的武器,還稱得上是人類歷史的轉捩點。」
但一九四五年六月初 ,史汀生下令將京都從投彈城市清單剔除,堅稱京都有其文化重要性,不宜成為軍事目標。軍方一直不願捨棄京都,一再重新將它列入,史汀生最後直接找上當時的總統杜魯門。史汀生在他一九四五年七月廿四日的日記中寫道,杜魯門非常同意他的觀點,若不將京都除名,戰後,日本絕不可能和美國善了或修好,且可能倒向俄國人。
就這樣,長崎加入了清單,京都逃過一劫。
雖然京都是最知名的文化古都,其實,廣島、長崎也有其價值資產。威勒史坦恩說,這是為何有人認為史汀生另有個人因素,才會力保京都。
眾所周知,一九二○年代,史汀生出任菲律賓總督時,曾多次造訪京都。史學家還指出,京都是史汀生的蜜月地點,他個人對日本文化推崇有加。
不過,史汀生也是美國拘留逾十萬日裔美人的幕後主使者,因此有人認為京都的救星另有其人。此人是考古學家與藝術史家華納,他建議當局放棄轟炸文化城市。京都、鎌倉兩市都立有華納的紀念碑。
長崎原本也非第二轟炸目標,但因第二目標小倉市八月九日當天天候惡劣無法投彈,長崎才淪為挨轟城市,且這第二顆原子彈的威力大於廣島的原子彈。
>美國本打算於八月十九日再投第三顆原子彈,目標據信是東京與皇居。幸好,日本在美國投彈的四天前宣布投降。時至今日,日本人都認為原子彈是終止二戰的必要武器,但若京都被毀,日本天皇被殺,今天或許不會有這麼多日本人願意接受日本於二戰的悲劇命運和所承受的苦難。
天候因素 長崎取代小倉遭原爆
旺報【記者陳筑君╱綜合報導】
日本長崎在70年前的8月9日,遭美軍投下「大胖子」原子彈,造成8萬人死亡,成為人類史上最後一座遭核子武器攻擊的城市。據美媒回顧,當天美軍原本投彈目標是小倉市,因天氣因素,才臨時改丟長崎,改變了數十萬人的命運。此外,美軍最初投彈首選是京都,在美國戰爭部長史汀生力保下,才從名單中刪除。
據美國《大西洋》(The Atlantic)月刊報導,美軍在1945年5月10日、德國投降3天後,組成「目標委員會」開始商議對日進行原子彈轟炸的選地;決策者一開始就知道,投彈重點是要在心理上給日本人最大震撼。
當時領導研發原子彈「曼哈頓計畫」的美國陸軍葛羅夫斯將軍訂出4項指標:第一,轟炸城市須是日本人情感上看重的地點;第二,要有一定軍事重要性,像是有兵工廠或部隊集結地;第三,目標須大致保持完好,才能有效展現原子彈摧毀的威力;第四,地點規模要夠大,符合原子彈破壞力。
針對有關指標,代表美國陸軍航空軍的科學家史登斯博士列出4個優先考慮名單,包括京都、廣島、橫濱與小倉市。不過,史汀生因曾與夫人造訪京都,深受當地文化吸引,因此,力陳不要轟炸京都。
最後,廣島、小倉、新潟與長崎依序成為最新目標,惟長崎因地形崎嶇,並非最佳地點。1945年8月6日,美軍派出B-29轟炸機攜帶「小男孩」原子彈對廣島執行人類首次核武轟炸,造成16萬餘人死亡。8月9日,美軍預計在小倉市投下「大胖子」原子彈,卻因天候阻礙觀測,改往鄰近次要目標長崎,造成8萬人喪命。
70年前的原爆首選 文化古城京都倖免於難
李佳恒

美軍於1945年8月,在日本投擲2顆原子彈,圖為原本在名單外的長崎市。(美聯社)
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市、長崎市分別投下兩顆原子彈,迫使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二次世界大戰終告結束。但事實上,在投下原子彈的幾個禮拜前,長崎市根本就不在美國的目標名單中。排在名單上首位的是日本的文化古城:京都。
杜魯門讓京都倖免於難
「對美國軍方來說,京都是個理想的目標,因為還未受過轟炸,當時許多日本產業已移往京都,重要的工廠也大都在那兒。」史蒂文斯理工學院(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科學歷史學家威爾史汀(Alex Wellerstein)說道。
日本多所大學座落於京都也是美軍對其虎視眈眈的另一個原因。他們認為,在京都投下原子彈,會讓人們領悟,原子彈不只是「另一種武器」,也是人類歷史上的轉折點。
1945年6月初,美國的戰爭部長(Secretary of War)史汀生(Henry L. Stimson)堅持將京都從目標名單上移除,因他認為京都在文化上有其重要性,且該地並非重要軍事目標。但這個主張沒有馬上被軍方採用,直到史汀生直接找上當時的總統杜魯門(Henry Truman),京都才倖免於難。
不過,史汀生的主張似乎難以令人完全信服,因為廣島和長崎也有不少文化資產,也都不是軍事要地。威爾史汀認為,史汀生堅持不要轟炸京都,是出於個人因素,「其他理由都只是為了將其合理化。」
據說,史汀生曾在1920年代多次造訪京都,部分歷史學家稱,史汀生與其妻子的度蜜月地點正是京都,且他對日本文化深深著迷。
京都逃過一劫後,美軍本來打算將原子彈投在小倉市(Kokura),但因當時天候不佳,才轉往長崎。
日本歷史學家:都是美國的戰後宣傳
除了史汀生之外,也有人認為美國考古學家、藝術史學家華納(Langdon Warner)才是真正讓京都逃過一劫的人,京都和鐮倉甚至還設有華納的紀念碑。
但日本的歷史學家吉田守男(Morio Yoshida)認為,類似的說法都只是美國在戰後的宣傳,方便佔領日本。「任何說法,只要可以使日本人相信『美國是在乎日本的』,不管是在乎日本人民還是文化資產,對美國來說都是好事。」
事實上,杜魯門不僅不在乎日本的文化資產,還說日本在戰爭中是個「非常殘忍、野蠻的國家」,日本人都是「野獸」。也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Pearl Harbour),他們不配獲得榮譽與同情。
杜魯門這番言論也讓許多人推測,美國選擇在日本而非德國投下原子彈,可能和種族主義有關。和日本人相比,美國更忌諱用原子彈轟炸同是白種人的德國。
原本不只2顆原子彈?
因為「決定」對日本投下原子彈,杜魯門在歷史上毀譽參半。許多歷史學家認為,杜魯門約在8月3日左右下令可使用原子彈,但並未參與其細節的決策過程。威爾史汀說,紀錄片中顯示,在廣島投下第1顆原子彈「小男孩」(Little Boy)後,杜魯門對其威力感到非常震驚,尤其是造成許多婦孺傷亡。3天後,在長崎投下的原子彈「胖男人」(Fat Man)威力更是勝過「小男孩」。
領導原子彈的「目標委員會」(Target Committee)的格羅夫斯(Leslie Groves)將軍在7月19日寄出的一封信裡寫道,他希望至少對日本投下2顆原子彈,最多4顆。威爾史汀認為:「你可以說,格羅夫斯是因為個人因素,才用了兩種不同規模的原子彈。」
一般認為,若日本沒有在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19日很可能遭到第3顆原子彈轟炸,地點則可能是皇居的所在地──東京。儘管原子彈讓廣島和長崎成為人間煉獄,但若遭到轟炸的是京都或東京,日本人可能將更無法接受。
---------------------------------------------------
京都、廣島、橫濱與小倉市,甚至皇居所在的東京,都曾是美國預備投下原子彈轟炸的首選城市;但是,最後卻是「廣島」和「長崎」遭殃;
這與神意無關,完全是「人」,甚至只是個人的決定,因此改變了許多城市(包括居民)的命運;想想,當年如果第二顆原子彈若是在「京都」爆炸,那麼日本的歷史是不是要改寫?
如果是在東京爆炸,導致日本裕仁天皇等等的皇族悉數罹難,那麼日本人會不會無條件投降?會不會繼續作困獸之鬥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全民一心與美國拚死戰鬥,直到最後一兵一卒,大家兩敗俱傷,甚至讓已經決定登陸日本本土的美軍要多犧牲幾十上百萬的年輕士兵生命;又要改寫多少美國家庭的命運?
這是天意?神旨 ?或者還是由人類自己作的最後決定?